奉献生活圣召分辨之路|第二章第三节:奉献生活的动机觉察
发布日期:2022-05-11   |    作者:文/胡秋成 神父 编辑/良友

第三节:奉献生活的动机觉察

 

为什么要度奉献生活?动机每个人都不一样。认清度奉献生活者的动机,对于奉献生活团体和本人都有益处。本节将用心理学作为工具,深入探讨意识和潜意识对于人的影响。意识省察从另一角度帮助奉献生活者澄清自己的动机。

一、意识和潜意识对人的影响

  意识有不同的层次:分为意识,下意识,下意识又分前意识与潜意识,而潜意识却影响意识。根据佛洛德、荣格等说法,下意识占2/3多,意识只占不到1/3。周哈里窗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生活中的自我欺骗也要时加小心。

 

(一)意识的不同层次:佛洛德把人的意识结构比作一座冰山。在水面以上的处于意识状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通过自我的内省能够感触到自己的心理活动。每个人的意识的程度会不同。受过专业训练的或是人格比较成熟的,会觉察自己受潜意识的影响。有能力调整自己,较能做出自由的抉择而投身;下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比起意识层次就比较模糊、微弱,处于不明确的状态。前意识包括某些经验、想法和情绪或者一些模糊的记忆。如果遇到外在的刺激,例如书藉、电影、祈祷经验、省察、退省等,可以将前意识的经验提到意识层面;潜意识是指潜伏在冰山底层的经验,包括欲望、恐惧、某些不被社会规范认可的经验。正面的经验比较容易提升到前意识和意识层面。负面经验、创伤、羞辱等是自己不能接受的,不被「超我」赞同的负面经验,很容易压抑在潜意识中。

 

(二)潜意识影响意识:前面篇幅中我们用佛洛德的方式,以「冰山」为图像,水面上是指认清楚可见的「意识」(conscious)层面,水面以下是人不清楚的,也意识不到的「潜意识」(subconscious)层面。如果在区分水面以下,靠近水面的称为「前意识」(preconscious),离水面更深的称为「潜意识」(unconscious)。冰山大部分则系沉浸于水中,相当于潜意识部分。潜意识影响意识,一方面潜意识不易觉察。而且潜意识远远大于意识层面。知道这一切,能够帮助了解自己及别人的复杂性。不从道德主义的方面来苛刻的判断自己或要求别人,道德主义只从意识层面看人的行为思想和言语。例如一个人一直不成长或改不了的一个恶习,可能不是因为他不努力或不负责任,因为他有潜意识层面的阻碍。我们很容易把心里的限度与罪恶混为一谈,造成不健康的罪恶感。

(三)周哈里窗的理论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这个理论是以 Joseph Luft(1916-2014) 和 Harrington Ingham(1916-1995)两人为名的周哈里视窗(JOHARI Window)。这个表比较清楚易懂,可以同时注意到意识和下意识两个层次。不过份的强调某一意识层次,避免了某些理论的偏激。如佛洛德过分强调下意识,或人本、行为、存在主义,又把自我限制在意识层面而不看下意识。这个表格比较符合基督信仰,人有自由和自主的能力,又有限制。只是每个人多少不同,既可以觉察到自己的动机而自由选择,也知道自己有不明白的隐秘的部分。

 

    周哈里图表

公众的我(PUBLIC SELF)自己与他人都知道,可自由活动的领域。

盲目的我(BLIND SELF)自己不知而别人知,需要别人提醒的盲目领域。

隐秘的我(SECRET SELF)自知而他人不知,逃避或隐藏的领域。

潜意识的我(LATENT SELF)自不知与他人都不知的领域。

                           (表一)

 

(四)生活中的自我欺骗:此处所说的自我欺骗大部分是在前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心理学上叫防御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以下例举一些自我欺骗的例子。揭穿自我欺骗的面具,面对真实的自己,接纳天主的恩宠。

 

 1、合理化作用:这是人们经常用的自我欺骗手段,比如酸葡萄心理,自己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人们不喜欢自己有过失,而推诿到别人身上。这在奉献生活者身上经常发生。经常给自己找借口,给自己辩护。这些都是不自觉中发生的,是不想面对自己有限的一面。因为吃不到葡萄就是吃不到葡萄,与酸不酸没有关系。

 

 2、压抑作用:有很多人把压抑看作忍耐,是一种德行。其实德行不是忍耐,是克制。压抑是否认的结果,把自己不敢面对的压抑下去。例如自己童年的创伤,或者自己亲人去世无法面对,只好不去想。或对于性的压抑,情绪的压抑,导致经常莫名奇妙的情绪波动。或屡次做同样的梦,例如:在梦中哭泣,梦见蛇、被追赶……都是压抑的表现。生活中「性」的压抑最常见,认为性不好,但又有性的需求,只好压抑下去。久而久之性的冲动就会越来越强烈。疏导、面对、升华才是正常的健康之道。

 

3、替代作用:利用一种需求上的满足代替另外一种需求的未满足。在公司受气的丈夫不敢面对公司的老板,回到家里对自己的太太发脾气,用太太替代老板。这样内在会找到一种平衡。在奉献生活中,不能结婚,很多人会从日常的琐事替代,找一些满足感。用祈祷帮助自己与天主建立关系,替代人间情感的不足。是奉献生活者的健康之道。

 

4、隔离作用:把自己的情绪与事件隔离开来。很多人祈祷没有情感,因为她(他)只在思维层面,没到心的层面。念很多的经文,自己却没有感觉,与天主的关系不是情感的投身,而是理性的认知;在生活中常见到有些人很会讲道理,却不用心去陪伴。

 

5、投射作用:把自己身上的特质投射到别人的身上。有学者认为大半个二十世纪,以压抑为主的防御机制。例如:一个人没有办法处理问题时,或是不敢面对的创伤,就立刻压抑到潜意识里去了。二十世纪后,有了新的防御机制,投射是最时髦的防御机制,透过投射把自己问题变成别人的负担,这比压抑更具有攻击性,行为主观性强。必须收回自己的投射,客观地看自己和别人,公平的看待这个世界。奉献生活者很容易投射,活在自我的欺骗中。例如:有人明明自己吝啬,却责备别人吝啬;明明自己色心,却责备别人好色;自己肥胖,却说别人是肥猪等。

还有很多的自我欺骗的方面,由于篇幅所限,只简单句举几个例子。如果愿意多认识自己,度一个圆融的奉献生活。必须学习面对真实的自己,除去虚假的自我,显示出原本的真我。

二、利用不同的心理学工具来帮助澄清动机

人的有限,要认识自己和天主,总要藉着工具或媒介。一些心理学的工具可以帮助奉献生活者澄清动机。

(一)澄清「需要」与「价值」的不同:在人的内在有三动力或三种倾向。首先是「需求」需求是人天生的倾向,与人的本性相联系。往往寻求某些为自己重要的对象(例如生理的需要、心理的需要等)。之所以会产生需求,是因自己的生理或心理的一种缺失,或匮乏所引起(例如口渴,是因为身体内部缺水,而有喝水的需要)。需求常与人的直觉评估有关联,倾向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例如满足、愉悦、无须努力的行动等。需求不一定有行动,需要「情绪渴望」的推动。例如:遇到不公平的待遇会有攻击的需求,却不一定有攻击的行动。当需求没法满足时,有可能压抑到潜意识里。需求有时会不一致,本性的生理需求相对来说比较中性。如睡眠、饮食、性等。心理的需求多元与复杂化,程度不同。需求之间不一致,会导致冲突。例如想吃甜食又怕发胖,想去看电影又想写作业。每个需求的核心不同,与意识层次的关系有所不同。需求指向当前的状态 。

 

  价值:价值与需求不同,价值指向未来,远大,比较抽象,持久的理想。(例如奉献生活者守三愿,是为了天主国的价值作见证。而天主国的价值不是具体的一个东西或事物,而是一种理念,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给人一种动力,迈向未来的一个以天主为中心的境界。)基督徒无论哪种圣召,或生而为人,都需要价值的引领。因人的内心渴望一个恒常性的规范,人的内在需要价值,例如对于天国的盼望,帮助弱小就是帮助基督。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因为有需求而产生行动,不考虑其他。没有伦理道德的约束,没有羞耻感。人不同,需求要符合人性要求例如一个正常的人饿了,不会去抢,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应该去抢,因为人是有尊严,理性的。需求带有方向性(意向性,为什么要做?)。需求也要某种价值目标帮助其做出自由的选择。价值表达个人内在化的理想和目标。寻求外在他人的认同,或者活出自己身份的认同,和真正的渴望。价值包括三个要素:认知、情感和意向性。例如:耶稣山园祈祷时,耶稣提到,父给我的杯怎能不喝呢?这种理性的认知在耶稣内产生新的情绪,带来平安和力量,面对未来的挑战。价值在认知层面的运作与稳定的信念有关,能设想体会、为自己所渴望,而有意义的。价值不只是一个观念,也是一个情感,为价值所吸引,推动自己去实现,例如,一个基督徒对于耶稣的情感,而去实现天国的价值。

  「态度」因受到需求及价值,或者两者同时而强弱不同的影响会对具体的人物或事物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倾向。态度较外在可见,会对于行动答复或避免例如有人有帮助弱小的态度,有人有不负责任甚至逃避责任的态度。价值与需求相互影响,又彼此关联(例如有人有助人的需要,同时也可以为了耶稣、可以升华为为了天国的价值而助人)。价值是方向舵,掌握方向,有方向没有动力不会到达目标。需求是风力,产生动力、渴望。有需求的动力价值的船就会驶向目标。

 

(二)看清行为背后的动机:动机是推动发展自我的动力之一,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对动机的体验。例如选择学校、选择奉献生活甚或结婚。动机能够激发人的潜能。动机有不同的状况,若动机只停留在观念层面,或是情绪上的喜欢,没有碰触到深度的渴望不会有动力。动机是否重要,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在教育或培育方面不重要,因为有无动机学生都会学习。有学者认为重要。动机需要谨慎的筛选。就像一个计算机,若主机板一开始就有严重的问题,后来就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奉献生活动机不纯正,虽可能因培育过程澄清迈向成熟,过程却很艰辛。

 

(三)利用心理学看清自己的需求: 人本学者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爱、自尊和自我实现。个人觉得太笼统,也不太符合基督徒的价值观体系。美籍心理学家爱德华(A.L.Edwards1914-1994)根据美籍心理学家莫瑞(H.A.Murray1893-1988)在 1933 年编制的 15 种需求个人偏好量表,共 225 个题目。主要的功能是通过个人的选择来鉴别 15 种心理需求的倾向。从而了解个人的人格特质,帮助看清自己当前需求的倾向性。

三、意识省察帮助奉献生活圣召逐步成熟

    奉献生活圣召的分辨需要不断的反省,除了必要的心理学工具,意识省察是分辨奉献生活圣召不可或缺方式。

(一)对「意识省察」的了解:意识省察是依纳爵灵修传统中重要的祈祷神功,一般情况下每日午饭前和睡觉前各一次最理想。圣依纳爵(St. Ignatius of Loyola1491-1556)认为,一个奉献生活者生活忙碌,即便无时间祈祷,要做意识省察。意识省察包括五个步骤:感恩、祈求光照、回顾、求恩、展望。

 

(二)「意识省察」的程序:意识省察是一个动态的认知活动,有一定的程序,必须按部就班,按程序操作,才会有正确而理想的结果。首先在经验层面,回顾一天的生活经验,特别自己的内在情绪活动、态度,和随之而来的思想、行动。这是在经验层面的操作,目的是要抓住一些重要的意识标记,从标记追溯到现实的指标,以确定意识的内容的来源是自己,善神或恶神?其次是在理解层面,经验不等同于天主的旨意,对于自己内在或外在的经验要正确了解,因为神类分辨的目的是分辨经验的来源是自己、天主或魔鬼。最后在判断层面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分辨神类不是科学实验,操作过程中会有不清晰的地方,即便严格按照神类分辨的原则操作,也不可能保证不出错,这就需要谨慎的判断。从经验中找到确凿的证据来判断自己所理解的是否正确。

 

(三)藉着「意识省察」逐步「价值内在化」:哈佛大学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贺伯・克曼(Herbert Kelman1927—)提出三种社会影响力:第一种是「顺从」(Compliance):一个人会顺从大众的意见,但是私下可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第二种「认同」(Identification),是按照自己所崇拜的人或某位名人所尊重的意见;第三种「内在化」(Internalization),在私下或者公开场合表现一致的接受某种信念或行为。鲁拉神父采用这三个过程的概念,应用在自我超越的福音价值上。把重点放在个人内在心理动力上。例如:在奉献生活成熟,以及在奉献生活圣召生活坚韧度方面,对于权威领导如何的理解等 。从信仰角度来看,人与天主的关系也可能要经历类似的过程。奉献生活圣召过程藉着意识省察来检验:自己是停留圣召发展历程的哪个层面?奉献生活圣召分辨至少处于认同阶段,向奉献生活圣召认同,向奉献生活的某个榜样人物认同,经过不断的培育,逐步达到价值内在化。奉献生活者才能自由活出自己内在的价值。奉献生活者的内在化能影响到人的深处。影响范围是人的全面,是出于本身所「是」。奉献生活者把福音内在化,整合到自己的价值体系。奉献生活者不再受外在压力或奖惩的影响,深度的渴望与价值观常常一致。

 

小结

    在这一节探索了奉献生活圣召动机觉察,通过深层的潜意识及人格结构的分析。以心理学工具的帮助,明白不同的需要。用意识省察帮助奉献生活圣召逐渐价值内在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