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生活圣召分辨之路|第四章第二节:受培育者具备的条件及挑战
发布日期:2022-05-23   |    作者:文/胡秋成 神父 编辑/良友

第二节:受培育者具备的条件及挑战

   培育奉献生活圣召涉及因素之多,除了奉献生活的培育者,受培育者的心态及素质也不可忽略。这一节我们要探讨受培育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心态,以及作为受培育者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培育者的限度及培育者的弱点。

一、受培育者应具备的条件

  接受培育的心态及素养对于培育的效果也是重要的一环,就像一个工程,每一个环节都需重视。受培育者需要具备的素养有:

(一)真诚的追随天主的旨意:被培育者之所以选择过奉献生活,是因为随从天主的召叫。真正的奉献生活圣召要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是真我?什么是假我?我在追求什么?无论哪一种召叫都是天主爱的礼物,为什么一定要某个礼物?是某个礼物吸引了自己或天主本身吸引自己?这里所说的「真我」是指“真我的生命是与天主合一的生命,以天主为生命的中心,而假我是以自我为中心”。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假我」也不是另一个我,而是同一个「我」的不同的境界与过程,走向「真我」的过程中的「部分真我」而已。奉献生活者与天主,和奉献生活者的真我相遇是同时发生的经验,且会平行成长 。要想与真正的自己相遇,就要试着放下,从追求外在的成就转到追求内在的真相,必须面对自己真实的感受。例如:痛苦、喜乐、恐惧、不安、焦虑等都要面对。以天主的恩宠超越自己的假我,接触最内在的真我。这是一个痛苦的修炼过程,从自我中心转向以天主为中心的灵修旅程。

(二)具有调整自身的能力:奉献生活的团体生活具有挑战性。受培育者具备自我调整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人的一生都会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阶段,都需要调整自己。一个婴儿一出生就想调整自己去适应外在的温度、自己要学会吃东西,不像母胎中一切都可以妈妈代劳。此时婴儿就要调整自己。过奉献生活者不同年龄阶段,担任不同的职务都需要自我调整。例如进入老年期的奉献生活者,角色和使徒工作的改变,尤其更换团体。不被看重、工作能力下降、身体机能衰退等,面对这些现象必须有自我调整的能力,才会有愉快而满意的奉献生活。

(三)随时放下自己的执着:既然选择度奉献生活,就要试着随时放下自己的执着,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奉献生活者要避免陷入成功、效率、名望的漩涡内。对于奉献生活圣召最具有杀伤力的是「工作狂。」藉着意识省察帮助自己检视自己的价值秩序,自己的价值体系是否按基督的教导,与奉献生活团体的神恩而相联系?让自己随时放下与奉献生活圣召相违背的价值观。不执着与任何事物与人情世故。保持对天主开放的心态,一颗清醒的心是需要的。追随耶稣的灵修,使人走向自由,慢慢放下自己的执着。把自己从虚荣的世俗中释放出来。当有一天在我们面对自我的执着一笑置之时,一切的依恋、执着都会黯然褪去。

(四)深度的自我接纳与自信:认清自己并非天主,亦非天使,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奉献生活者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的限制,有自己的缺陷,一个普通的人。奉献生活者不是追求完美,否认自身的限制。恰恰相反,要接纳自己的限制,欣赏天主给予的神恩。重视所长,容忍所短。奉献生活者常以耶稣为标准。耶稣在世时接纳自己肉身带来的限制。例如被朋友出卖,飢饿的忍受,在船上睡觉,面对十字架时内在的张力等。祂没有逃避,也没有否认,而是接纳人性的限制。并升华为救赎人类的媒介。耶稣藉着这些限制体会到人类的软弱、限制。耶稣藉着这些限制与人类的限制深深的链接。

(五)健康的怀疑自己行为的动机:人做任何事情都有动机。有的动机是有意识的,有的动机是无意识的。健康的怀疑(健康的怀疑是指合理的怀疑和适度的怀疑)是对无意识动机的一个反省。因为这些动机背后,往往隐藏着成长过程中没满足的需要,例如总是讨好权威,可能生命中缺乏安全感,安全感的需要没有被满足。这些需要不易察觉,如果要察觉,需健康的怀疑。意识层面的动机容易察觉,反省就能察觉。例如愿意帮助受苦的人,愿意终生侍奉天主等。但无意识的动机就需专业人士的帮助,例如:失恋的伤感,不安全感,害怕失去关爱,害怕婚姻失败等等。在奉献生活的初期需要认清这些动机。认清这些动机,才能使奉献生活圣召成长、成熟。

(六)有追求和坚持价值的能力:每人都有精力,每个人精力不同,每个人精力有其限度。有的人把精力用在自我防卫和自我保护(封闭自己,不与人交往)。也有少数人把精力用在追求价值上(为了天国的见证而助人)。能不能把精力用在价值上,与「一致」或「不一致」有很大关系。有一至性的人会把精力用在追求价值,而不会浪费在自我防卫上。用一生的精力来追求天主的价值,寻求天主的最大光荣。反之,不一致的人会冻结自己的能力,把精力浪费在虚假的自我欺骗上。有一至性的人,需求不会对他造成威胁。他不需要自我保护。有能力忠于自己的选择,客观原则有弹性的遵守。不至于遇难而退,动摇自己的选择。

(七)有面对现实的能力:面对现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奉献生活者过于自大或自卑。这些奉献生活者把自己理想化或自我贬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应对方式是正确的;有的奉献生活者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期望周围的人都喜欢自己,欢迎自己,接纳自己。在他们看来奉献生活者就像一家人一样;有的奉献生活者对于长上期望过高,长上应该是超人,有领导才能,有创意,有智慧等。这些奉献生活者的表现,是不一致的结果。奉献生活者拥有这些不一致,长上应该帮他们领悟:价值判断受不一致的影响。愿意面对自己的不一致,才有可能向基督的价值开放。自由的活出自己选择的奉献生活。

二、受培育者所面临的挑战

  接受培育者所面临的挑战在今天更加复杂,更加艰辛。受培育者面对自己过去的历史。自己以往所持守的观念也要重新反省,放下阻碍奉献生活圣召的因素。今天网络的挑战,自己是否能应对(上网而不上瘾)各种瘾症。受培育者自身的限度和培育者的限度如何面对与接纳?

(一)自己的观念与自己的历史:一个人的历史会影响他的观念。受培育者有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会影响受培育者的观念。这些观念有的符合耶稣基督的要求,有的可能恰好与之相反。要放下那些不相符合奉献生活圣召的观念确实不易。尤其一些根深蒂固的核心观念,有的核心观念变成了执着。必须以灵修的训练和天主恩宠的帮助,慢慢放下。这些执着是痛苦和伤悲的来源之一。放下执着,接纳自己的历史,追随耶稣的救恩,需要自身的勇气和天主丰富的恩宠。圣保禄的经验,每一个人都会有,保禄三次求主帮他拔掉那根刺,但主说,有我的恩宠为你足够了(参格后十二8)。不管怎样,被培育者的的历史和自己的观念是自己的挑战之一。

(二)面临网络的挑战:网络和智慧手机的普遍性和影响力是奉献生活圣召培育的一大挑战。尤其受培育者面对网络的普遍性习以为常。影响自己在不知不觉之间。 2011年赖利.罗森(Larry Rosen1956—)博士发表了一项对于七百五十名青少年及成年人的在线调查,发现1990—1998年出生的,称为i世代,62%的人每十五分钟看一下文字信息的习惯。而网络世代(1980—1988出生的),竟高达64%。如果没有网络,没办法看网络文字,就会中度或高度焦虑。这样的调查在生活经验中并不夸张。据我所知,在大陆的神哲学院,几乎每个修生都有智慧手机。有的修生甚至两部或三部智慧手机。如果受培育者以前对于智慧手机或网络有依赖的习惯,受培育者会挑战更大。

(三)面对身份认同的挑战:奉献生活就是要认同耶稣的生活方式。放下以前阻碍奉献生活圣召的人际,调整自己的人际网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中 都有一个既定模式,包括:传统观念,风俗习惯,个人偏好,身边的重要他人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塑造。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周围人的行为模式如果不符合自己模式,就会感到不高兴,相抵触。当然你喜欢的,别人未必喜欢。别人喜欢的,自己未必喜欢。自己的反应未必是客观事实,而是自己对于现实的解读。非天主的恩宠,和自身的意志力,是不易调整的。

三、受培育者面对培育者的限度

(一)面对培育者的限度:培育者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人。培育者有自身的限制。例如:犯错误、能力不足、会有情绪反应、会生病等。虽然我们知道培育者有限度是正常现象。但有很多人亦然不易接受。因为这样的人本身就不愿意接纳自己的限度。如果能接纳自己的限度,也就比较容易接纳他人的限度。克里斯提昂.博班(Christian Bobin1951-)说:“圣德与完美截然不同。完美是死亡的孪生姊妹;圣德则是欣赏生命,以赤子之心欣赏圣德的原貌,而别无所求”。所以,受培育者先练习接受自己的限度,然后才容易接受培育者的限度。

(二)面对自己能力的不足和自身的软弱:人之所以不能接受自己的限度,是因为只看到限度的负面的效果。人们眼中的限度带有消极的含义:没有办法独立自主,感到自卑,能力缺乏等。因此许多人想要冲破限度。其实,人一生下来就充满了限度。例如:自己的成长背景,心理结构,人格特征,遗传因素,内心的状况等。在爱的方面也有限度。别人也会带给我们限度。因为他人的想法和行为与我们不同,因此我们不能自由地实现自己。因自身的软弱,有些恶习想改很不容易,这些都需要去面对。受培育不能满怀希望的接受培育,因为自身的软弱觉得自己不配,或是因为某些方面能力欠缺而对自己失望。这些都需要藉着祈祷看到限度的另一面——天主的恩宠。

小结

    这一节我们探讨了培育者自身应具备的心态。培育需要培育者和受培育者的配合。受培育者所面临的挑战。例如自己的历史与观念,身份的认同,今天所流行的网络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