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查经练习:一位悔改和感恩的妇人
发布日期:2023-05-25 | 作者:曹雪女士耶稣是一个喜欢和门徒们及朋友们一起聚餐吃饭的人。若望福音记载的耶稣第一个奇迹,就是加纳婚宴。在新约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同桌聚餐表示与人加强团结,互相敬重,而不屑入席则表示与人了无瓜葛,甚或形同陌路。聚餐同时也表示归属感与在团体中确立身份,根据思高圣经学会出版的苏发联所著《新约社会文化》一书:“聚餐通常由司席负责协调进餐的程序,而聚餐的目的是肯定参与者在团体内的角色与身份。经常性、专人主礼和肯定身份这三点正是常礼的主要特色。作为一种常礼,聚餐提供机会来维持圈内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强化团体的价值观,并护守内外界限。”但耶稣的聚餐对象有时候跨越了“圈内人”的界限,比如耶稣去法利塞人家里赴宴,耶稣的用意在于要向所有人展示天父的慈颜。耶稣有教无类,广交朋友,哪怕是在被邀请的席间受质疑,甚至受侮辱,耶稣也没有放弃任何一个能够召唤人归向天父的机会。
路加福音记载了耶稣三次到法利塞人家里吃饭。一次是路11:37-54耶稣受到法利塞人的邀请,带着门徒们前去聚餐,但因为饭前没有遵守洗手礼,而被法利塞人指责破坏规矩,耶稣借着这个聚餐的机会,说了七个“法利塞人,你们真有祸了”,批评他们中间那些只注重礼仪的外在形式,而忘记了只有人心由内向外地洁净,才是真的洁净。耶稣恢复了洁净礼仪原本的精神和内涵,徒有其表的行为其实毫无意义。
另外一次是路14:1-6耶稣在一个安息日受邀去一个法利塞首领家里吃饭,大家都留心监视他,而在耶稣面前有个患水肿病的人,耶稣就顶着法学士和法利塞人的压力,而伸手治好了那位可怜的病人。耶稣这样做的理由是:“你们中谁看见自己的孩子或牛在安息日掉进井里,而不立刻拉他上来。”(路14:5)危机的生命遇到律法的制约,比如安息日医生能否给病人动手术,耶稣的定义是可以,因为抢救或者治愈人的生命,优先于律法的满全。
第三次去法利塞人家里赴宴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路7:36-50,耶稣受邀到法利塞人西满家里吃饭,席间来了一个在城里备受争议和歧视的罪妇,她冒着被驱赶和羞辱的危险,孤身一人来到男人聚餐的家里,因为她听说耶稣要来这里吃饭,耶稣就是她全部的寄托与希望,很有可能在这之前她听说了耶稣救助卑微者的事迹,比如复活了纳因城寡妇的儿子,或者洁净了一位绝望的麻风病人,或者让那位患血漏病的妇女重新感受到了健康与幸福,或者是会堂长雅依洛十二岁的女儿死而复活,全家再次找到了核心与动力···这位罪妇默想着耶稣的种种善举,心里深受触动,她也需要耶稣的拯救,于是她迫不及待地来找耶稣,要向耶稣表达自己的敬意与忏悔。耶稣对于她来说,就是天父的临在,就是爱的焦点与重生的机会,于是她带着昂贵的香液,站在耶稣的脚边以泪洗面,泪水沾湿了耶稣的脚,妇人就用头发擦拭,又亲吻耶稣的脚,并抹上香液。
而根据《路加福音诠释》解读,这位罪妇与读者通常认为的奸淫罪无关,至少圣史没有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她,经文的细节很重要,不能随意联想或猜想。读者有这样的猜测,是因为把这位罪妇常与玛26:6-13;谷14:3-9及若12:1-8里的女性形象混淆,这三段经文都记载了耶稣前往耶路撒冷时,在伯大尼被傅油,但路7:36-50这个事件一般被认为发生在加里肋亚,因为路9:51前,耶稣还没有踏上前往耶路撒冷的路程。而且在记载耶稣被伯大尼女子傅油的三段经文中,圣史也没有使用“罪妇”两个字。按照若12:1-8记载,这位为耶稣傅油的伯大尼女子,就是耶稣的挚友玛利亚,玛尔大和拉匝禄的姊妹,那个坐在耶稣脚边听圣言的安静女子。值得注意的是,在路7:36-50这段经文中,耶稣也没有维护说罪妇没有罪,而是强调她的罪因为她爱的忏悔而获得赦免,经文主题体现了罪人得赦免的喜乐(路15章)和路7:22所记载耶稣救赎的胜利:“瞎子看见了,瘸子走路了,患麻风病的人洁净了,聋子听见了,死人复活了,穷人听到了福音。”
法利塞人西满看到这幅景象,心中很是疑惑,因为法利塞人一向以“远离一切不洁净”为骄傲,而且远离罪人成为他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圣洁的标准。“如果他是一位先知,必知道碰触他的是怎样一个女人,必晓得她是一个罪人”(路7:39)。其实西满的这个想法不仅仅要给罪妇定罪,也要给耶稣定罪,他的意思是如果耶稣没有推开罪妇的触碰,那么耶稣就一定不是一位真先知,因为先知洞察人心;而如果耶稣明知她是罪人,还与罪人交往,特别是允许一位女罪妇触碰自己,这简直就是忌讳中的大忌。但西满错了,他不知道耶稣的宽容行为,不是不知道罪妇是谁,而是明明知道她的社会标签,甚至人们对她的厌恶与反感,却还是愿意接纳她的触碰,因为耶稣看到了她为爱而燃烧的一颗真心,她谦卑至极,爱的标志之一就是发自内里的柔软和谦卑,并愿意为所爱的人献出所有。耶稣肯定了罪妇身上人的最可贵品质:真心挚爱,真心痛悔,不计后果。“不要以他的容貌和身材来判断,我没有选他。雅威不像世人那样审断人,世人看人的外表,雅威看人的内心。”(撒上16:7)
为了让法利塞人西满也明白这个道理,看到他所看到的,体验到人心所蕴含的爱的力量,而不是凡事停留在面子上,耶稣于是给西满讲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包含了教诲与轻微的责怪,因为自从耶稣到了西满的家,西满没有用水给耶稣洗脚,没有行口亲礼,而这是当时接待客人的礼节。他邀请耶稣来家里吃饭,很可能仅仅因为他对耶稣感到好奇,想要观察耶稣,他还不了解耶稣的身份,也没有以心感受到耶稣身上那令人动容与动心的品质。耶稣用寓意的方式告诉西满,那爱得多的人,得赦免也多;那爱得少的,得赦免也少。
耶稣接受罪妇的触碰与礼拜,不仅仅表示耶稣接受并恢复了人尊贵的内在爱之力量,同时还彰显了耶稣自己的身份,耶稣对那妇人说:你的罪得了赦免。同席的法利塞人心中大惑不解,“这人是谁,他竟然赦免罪过!”因为他们过去一直认为只有天主才能赦免人的罪过,旧约那么多繁文缛节,很多都是关于子民如何经由司祭祭献牲畜,经由替罪羊,而获得天父对人罪过的赦免,而现在竟然听到面前的耶稣直接对那妇人说:你的罪得了赦免。耶稣的身份显得更加的扑素迷离。然而对于那些以心,以谦卑,以信赖,以挚爱,在耶稣身上看到天父慈悲容颜的人,耶稣的身份非常明确:他就是默西亚,是天主子,是慈悲宽免人的救主,是生命的根源与一切美善的来源与归宿,这位因爱而忏悔,并深切感恩的妇人以她的行为宣认了这一点,她得到了来自耶稣的平安。“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地回去吧”(路7:50)
就像四部福音经文所展示的众多关于耶稣身份的回答,不仅显示了耶稣对病人的治愈和对罪人的慈颜,同时也告诉我们回应耶稣之爱最好的方式,就是宣扬和见证祂是谁,向世界介绍耶稣是天主子和救主。当耶稣问门徒们“你们说我是谁?”伯多禄曾说:“你是永生之道”(若6:68),“你是默西亚,永生天主之子”(玛16:16);若望曾说是“主”(21:7);多默曾说“我主,我天主”(若20:28)。这位悔改和感恩的妇人,她用自己的行为不仅慷慨爱耶稣,同时证实了耶稣是主的身份,她也是一位千古流芳的福音见证人。
祈祷
“不要以他的容貌和身材来判断,我没有选他。雅威不像世人那样审断人,世人看人的外表,雅威看人的内心。”(撒上16:7)“所以我告诉你们,因她深厚的爱,她的许多罪都被赦免了。”(路7:47)
仁慈的耶稣,请教导我们能够像这位罪妇一样地爱你,将自己全部的生命交托给你,以谦卑的心敬仰你,信赖你,走近你,触摸你,期待你的拯救。求你改变我们冷漠和自私的心,你是天主,与圣父圣神永远为王,直到永远,阿门!
参考书籍:
《路加福音诠释》,台湾辅仁神学丛书95;
《新约社会文化》苏发联著,香港思高圣经学会出版;
《新约圣经入门》《遇之妙》高夏芳著,河北信德出版
《你的神有多大?》顾定豪著,光启出版
《路加福音诠释》范尔典著,光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