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七)
发布日期:2024-05-14   |    作者:公教会礼仪发凡

教宗方济各

《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七)

 

四、在人性种种限度中体现的传教使命

 

40. 教会本身就是一位传教门徒;她须在解读天主启示的圣言和理解真理这两方面成长。释经学家和神学家的任务就是帮助「教会的判断臻于成熟。」42 其他学科也用自己的方式达成这个目的。例如若望保禄二世曾就社会科学提出,教会认为他们的研究很有价值「能从中得到对教会训导有帮助的实质提示。」43 在教会内,有数不尽的问题正进行研究和反省,而且研究的自由度很大。在哲学、神学和牧灵实践方面涌现的不同思潮,只要顺应圣神,在尊重和爱中让祂协调我们,便会使教会成长,因为这些思潮表述出天主圣言的无限富饶,必有助加强其清晰度。在教义上,有些人只期望一个单一的整体结构,且由全民监护,不容半点细 微的释义,对他们来说,多思潮的现象就显得不可取并导致混淆,但福音具有取之不尽的富饶,上述具调和力的不同思潮其实有助呈现和发展福音的不同面向。44

 

41. 与此同时,今日的文化正在剧变,既多且快,但真理恒常不变,这催促着我们不懈地寻找表达真理的方式,使语言能带出真理及其持久的新意。「信仰的宝库的实质是一回事,(……)其表达的方式又是另一回事。」45 时候,信徒所听的是完全正统的语言,所拿走的却相异于耶稣基督的真福音,因为那正统语言相异于他们谈话和彼此了解的方式。我们有时自以为向人们传达关乎天主和人类的真理,此举固然用心良苦,却传给他们一个假天主或人性理想,并非真正的基督徒信仰。如此,我们牢牢地持守着一个公式,却传不了真理的实质。这是 最大的危险。我们要切记:「真理的表达能有不同的形式,福音信息既有恒久不变的意义,为将之通传给今天的人们,我们务须更新表达的形式。」46

 

42. 上述一切都跟宣讲福音息息相关,假如我们关心:要让众人更清楚地认同和接受福音之美。当然,要让每个人都能轻松理解或乐意接受教会的训导,我们将力有不逮。信德常源于十字架,必有其隐晦之处,无论信仰的赞同多坚定,总不会消减其隐晦。可是,有了赞同的平台,便可了解和欣赏某些事实,因为信仰的赞同与爱就 如姊妹,超越了清晰理由和论据的层次。我们要牢记:所有宗教的训导最终须通过师父言传身教的方式才得以明朗,这方式借着亲近、仁爱和见证唤起心灵的赞同。

 

43. 教会在持续不断的分辨中,也能了解到一些习俗跟福音核心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有些习俗虽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如今不再恰当地被理解和欣赏。有些习俗固然是美好的,但于传福音来说已起不了作用。我们不应害怕去重新考虑它们。同样地,教会也继承一些规条和训诫,它曾在其当时相当有效,但如今在指导和塑造百姓生 活方面,却难以奏效。圣多玛斯.阿奎那指出基督和宗徒们当日给天主子民的训诫「少之又少」。47 他引用圣奥思定的话指出,对后来再订定的规诫,教会须适度持平,「免致加重信徒生活的负担」,而使我们的宗教沾上以奴役为重的格调,反之「天主慈悲的旨意要我们得到自由。」48 这个告诫虽在多个世纪前所发出,如今仍极其适时,而且须成为一个要考虑的标准,以评估教会的改革及宣讲,让教会可以接触到每个人。

 

44. 另一方面,牧者和平信徒在信德中陪伴各弟兄姊妹,或伴随他们踏上迈向天主的旅程上,一定要时常牢记《天主教教理》的清晰教导:「一个行为的归咎和责任,可能因无知、疏忽、暴力、恐惧、习惯、激情和其他心理或社会因素而减轻甚至免除。」49 所以,在伴同他们时,要有慈悲和耐性而不减损福传的理想,且要兼顾个人成长时可能出现的事故,在不同的阶段中这些都会发生。50 我想提醒司铎们,告解亭不应成为一个刑讯室,而是与天主慈悲相遇的空间,只有祂的慈悲才策励我们做到最好。在巨大的人性限度中迈出一小步,较诸表面安逸而终日不求上进的生活,更为悦乐天主。人人都需要天主拯救之爱,这爱使人尝到慰藉、深受吸引,而心灵有所触动。这爱是神妙的,在每个人身上运作,超越人的缺 点和错失。

 

45. 我们了解到在进行福传任务时,福传者总受制于语言和环境。尽管事无完美,他仍不断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在特定脉络中传达福音真理,绝不放弃他能带给人的真理、善和光明。一颗传教的心觉察到这些限度,并让自己「对软弱的人,我就成为软弱的……,对一切人,我就成为一切。」(格前九22)福传者从不关闭自己,从不退缩到自己的安全领域内,从不以固守和防卫为依归。在理解福音和分辨圣神道路时,他意识到自己亦须成长,自己能做的好事绝不推辞,即使在这过程中,他会踩到街上的泥泞,令鞋子沾上土浆。

注解

42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天主的启示宪章》12

43 《社会科学》自动手谕(199411)AAS 86 (1994)209

44 圣多玛斯.阿奎那指出多元和不同「是首要行动者(agente)的意向」,祂希望「每一个个体为反映天主的美善,固然有其不足之处,但可由其他个体补足」,因为造物主的美善「不可能由单一受造物相称地反映出来」(《神学大全》,Iq.47a. 1)。如此,我们需要把握事物的多样性及其多重关系(参阅《神学大全》,Iq.47a. 2ad. 1; q.47a. 3)。如此类推,在聆听福音和体察事实时固然会片面,我们须彼此聆听互相补充。

45 若望二十三世,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开幕词(19621011)AAS 54 (1962)792

46 若望保禄二世,《愿他们合而为一》通谕(1995525) 19

47 《神学大全》,I-IIq.107a. 4

48 同上。

49 1735号。

50 参阅若望保禄二世,《家庭团体》宗座劝谕(19811122日) 34

 

(未完待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