禧年与大赦:货币经济出现后的大赦
发布日期:2024-05-24   |    作者:梵蒂冈新闻网

(梵蒂冈新闻网)中世纪的人与天主有一种直接、直观的关系:相信天主的慈悲,但害怕天主的公义。因为他们以“中世纪”的方式思考与天主的关系,就如同臣民与国王之间那种封建的关系一样。他们的确将自己交在天主手中,承诺遵守祂的法律;作为交换,他们获得防御、帮助和保护,免受恶魔的诱惑。

违反天主的法律被认为是对君王的严重冒犯,因而就会失去国王的保护,犯罪者会被处罚。因此,人们渴望回归到“天主的恩宠中”,缔结当时还是封建式的新契约,如此“重新获得抵抗罪恶的力量”来对抗魔鬼。

波尼法爵八世(Bonifacio VIII)教宗于1300年宣布第一个禧年,告知天下所有人只要到罗马进行30天的祈祷,就能获得全大赦,于是罗马城挤满了朝圣者。从那时起,“大赦”与“禧年”就联系在一起了...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对救恩的急切盼望始终没有止息,从而深化了那个已被熟知的教义,根据这个教义,善功可以缩短补赎的时间。因著诸圣相通功,即所有受洗者与基督的唯一奥体联系在一起,缩短补赎的时间适用于所有基督徒,无论是在世的还是已故的。之后,基督徒对大赦的渴望一直存在著。

随著中世纪传统农业经济的退出和现代货币经济的进入,大赦也被搬进了市场。

中世纪的财富是由土地获取,土地保障了生计,因此也保证了自治。现代化的财富是金钱,它让人在市场上购买以前从土地上获得的东西。在公民社会,开始出售公职、贵族头衔、行政官职……。在教会内,枢机荣誉、隐修院、教区也如此。最富有的商人也借钱给国王、皇帝、教宗和主教们。

一位26岁的德国主教为了购买一个大教区而欠了一家大银行的债。他贪得无厌,为了还清债务,他必须尽快筹集资金。那个时期,教宗也需要钱:他必须继续建造圣伯多禄大殿。他们都使用相同的方法:宣传获得全大赦的运动。不同的是,现在所要完成的善功不再是去征服耶路撒冷,而只奉献少量的金钱。人们得救赎的渴望一直很高,只是市场逻辑蛮横地到来,公开大喊口号:硬币一响起,灵魂就升向天堂!(Wenn die Münze klingt,die Seele springt!)。

主教在其教区宣传教宗的大赦,并为自己保留一定比例的献仪。由于含糊不清的宣传(现今我们称之为“误导性广告”),导致收入很高。不过,这种作法在某个时刻嘎然而止了。

一位年轻的奥斯定会士、圣经学教授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说:如果没有内心的皈依,即使倾家荡产去获得教宗的证书也没有意义!

人改变了,人与天主的关系也改变了:现代人不再是封建契约中的臣民,而是一个受良心拷问、寻求真理、不受蒙蔽的个体;人需要与天主建立真诚和自由的关系,去除付帐单的忧虑。当他马丁・路德邀请同事们讨论这个议题时,随即就一发不可收拾,蔓延到了整个德国,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大赦本来是为帮助人悔改皈依,却变成了臭名的代名词,也成了席卷整个欧洲抗议活动的引爆器:它至今存留在许多人的心中,而且至今人们对五个世纪前发生的事情仍愤慨不已。

链接网址:www.vaticannews.cn

订阅电邮新闻:http://www.vaticannews.cn/zh/newsletter-registration.html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