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后,我们会看到长出的麦穗(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发布日期:2024-06-12   |    作者:意鸣子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觉醒后,我们会看到长出的麦穗

我们总觉得我们正见证着基督徒价值观的迅速衰落。我们看到人尝试摆脱天主这个想法,把自己当作量度万物的终极参照点。人使自己成为善恶的判官,把世事绝对化,把信仰放在生活中近乎作废的地方。这就是世俗主义,是一个一直影响我们历史根源的现象;但到了我们这个年代,它已经达至全盛期。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寻根究底,有人归咎于那些日渐怕事的神父们。他们避谈一些过往当教会信徒仍然众多时经常提及的要理,包括天主的审判、绝罚、魔鬼、惩罚等。

事实正正相反:今天,我们为福传及教授要理的后果付出代价,避免与天主的话扯上关系,免得像以往有承担的传教士及传道人般被人埋怨。

将来掌握在我们手中。教会已经重新意识到上主所赐予的宝藏-就是圣言,种子正等待播满在世上,令信仰在好的泥土和稳固的根基上重新蓬勃生长。

今天,那些艰辛地把珍贵的种子播满世上的人,虽然未能看到长出的麦穗,但也至少看到茎子。是的,他可以祈求上主,让他看见。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

「正如一粒麦子死了,纔结出许多子粒来。」

 

读经一:则 17:22-24

厄则克耳在以色列历史上一个特别戏剧性的时刻说了这个预言。那时,达味王朝最后的君王约雅金被击败、捉拿后被流放到巴比伦。

全国性的灾难动摇了很多犹太人的信德。上主曾应许永恒的王朝予达味。上主为何又让约雅金在耶路撒冷的宝座被人夺走;就像被飓风连根拔起的树,被一阵汹涌的河水拖走呢?天主是否对衪拣选的人言而无信?

被流放到巴比伦的厄则克耳,以一个预象来解释这个令人心痛的问题。他形容达味家族是一棵庞大而宏伟的香柏树,被野蛮无情的伐木者 - 巴比伦王拿步高,砍伐并撕成碎片。

但天主从不撒谎,从不食言。以下是衪将会作的事。衪会亲临巴比伦,从达味家族被毁的香柏树上,折下最后一根嫩芽,亲自把它栽植在以色列的高山上。(22节)这脆弱而几乎毫无生气的吸根,将生长成一棵高大的香柏树;让各种飞鸟在它上栖息筑巢。(23节)

这个许诺是多么的震撼。先知以天空的飞鸟暗示了亚述帝国诸侯王国的庞大。(则31:6)他保证,这些一切也最终落在以色列的统治之下。她们全都会被制服,正如达味的时代一样。

当他讲述这个预言时,厄则克耳或许还以为达味王朝将迅速复兴起来,但岁月流逝,他的梦想将会幻灭。

在这情况下,默西亚的形象开始逐渐鲜明。他将出自达味家族的其中一个支派,注定为实践天主对衪子民的许诺。

在预定的日子,这个预言将应验在耶稣身上,即天主在世上栽植的,那根庞大香柏树的嫩芽。衪就是达味家族预许的后裔。那些栖息在枝叶荫影下的飞鸟代表所有人民,最初因魔鬼的力量使他们成了奴隶。枝叶便成了基督徒团体为了欢迎他们所伸出的双手。

这篇读经邀请我们时常信靠天主,特别是当我们的期望看似渺茫,我们的希望看似幻灭的时候。衪就是经常「使矮小的树高大,使枯木发绿」的那一位。

厄则克耳的用字,使我们想起玛利亚的赞主曲:「他从高座上推下权势者,却举扬了卑微贫困的人。」(路1:52)它特别提醒我们,天主的完满工程:基督的复活。衪从被死亡统治一切的坟墓中,复活了生命。如果衪行了这伟大的奇迹,那么衪也可以把战败变成胜利。

 

读经二:格后 5:6 – 10

我们在过往数个主日已经说过,保禄经过这么多年已经 二二二,左,开始感到疲惫。一直忍受着的痛苦、迫害、朋友的背叛、信徒的误解等,也在他身体上或精神上留下了伤痕。

在今天读经的前部份(6-8节),保禄把他的处境跟流放者作比较:他感觉不属于这个世界,在远离他故乡的地方生活,时常想念等着他回去的家。他希望永远跟天主,跟基督一起。他知道为了达致这完满及彻底的生命,他必要经历死亡,但这个想法并没有把他吓倒。

在读经的第二部份(9节),他发现他对离开这个世界的渴求,或许会被人认为是对困难、苦难、对基督团体的责任的一种逃脱。因此,他总结说,直到上主希望他出离此肉身前,他也会把自己做到最好。

在最后的章节(10节),他以天主传统的审判形象,忆述现世生命的价值及其重要性。将来的生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将从每个人今生所播下的种子生长出来。没有人会被上主拒绝,但能够接受天主无限的爱的程度各人不同,取决于今世生活中好与坏的「妊娠期」。

 

福音:谷4:26-34

天国的成长是否可以加快的呢?

耶稣以一个简短的比喻回应这个问题。今天福音的第一部份(26-29节),马尔谷为我们保存了一粒小小的宝石。

故事分成三个部份,分别对应农作物栽种的三个阶段:播种(26节)、种子的生长(27-28节)及收成(29节)。

第一及第三部份有关农夫的工作描述得很简单, 只有「他把种子撒在地里」,及「他以鎌刀收割」,便没有其他了。

中间占据了比喻的三份二篇幅却更加深入。明显地,作者希望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生长的阶段。为此,他刻意没有着眼于农夫的工作,甚至回避其他播种后通常会做的事情:包括保护、清理及灌溉田地等。耶稣很热切地强调一件事:种子无法阻挡的力量,只要落在地上,便会自己生长。

在比喻的第一部份(26节),我们发现一个细节:作者并没有用上什么播种的术语,反而描述那撒种的农夫,让似乎满有灵感的农夫喜乐地随手挥舞,把珍贵的种子散布四方。福音的喜讯也应这样慷慨地传播,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地方,而是遍布世界各地。这是克服任何排他主义的邀请,任何人也不能阻碍天主的祝福。

栽种季节过后,就是人休息的时间(27-28节)。日复一日,农夫休息之余,亦同时保持醒觉,但并没有干预生长。作任何事也没用处,不安或担心也没意思,因为生长的过程已不再掌握在他手中。如果他按捺不住进入田间,他便会引来麻烦,践踏并摧毁了嫩芽。他应什么也不作,只有等待。事实上,在默默无声及不知不觉间,奇迹已经开始,种子已在地上萌芽。

有关生长的描述也很准确:先发苗,后吐穗,最后穗上满了麦粒。这是一个令人惊喜及欣慰,但又不能强迫的发展。需要时间,需要耐性。

福音的影响力也不是一时三刻,人类的内在转化工作也要用上年月。然而,福音的信息一旦渗透人心,虽然进展缓慢,但基督的话语便激起一般不可阻挡的动力。只有没有听说过的人,才会保持不变。

对于福音的传布者而言,沮丧是最常见的诱惑之一。他们往往因为没有看见实时的实质成效而受到打击。

这个比喻是特别为他们而写的。如果他们肯定已经宣讲了基督真实的信息,如果他们没有被俗世的智慧混淆,如果他们没有因为满足自己而拔苗助长,那么他们必须对于将会结出丰盛的果实建立坚定的信心。

收成的季节及多少并不掌握在人手上,而是土地,及落在地上的种子本身。

保禄是传道人的典范,他跟格林多人说:「我栽种,阿颇罗浇灌,然而使之生长的,却是天主。」(格前3:6)

成熟过程应被受尊重。尝试加快过程的人,有机会令人认为是过度狂热,以为自己的能力胜于圣神的工作。如果他尝试介入,他很容易便失控,采取一些不公的手法、威迫、漠视自由、恐吓行动等。

自圣奥思定的年代开始,那些以刀剑手段迫使人皈依的做法,已被证实是违反种子正常生长的反常行为。

这个比喻也挑战家长、教育工作者、基督徒团体领袖。即使带着善意的出发点,但因他们的不耐烦、急躁、追求高效率等的性情而令人感到讨厌、过份激进、难以忍受等。

很多灵修大师的建议包括迫切的承诺,持续的活动及狂热的工作。今天的福音提醒我们另一个同样重要的要素。有时候,人需要「睡」,即是需要懂得等待,保持冷静,坐下,惊奇地默观种子发芽及自行生长。收成肯定会超出预期。谁不相信这点,就是欠缺对基督话语惊人的力量的信德。

第二个比喻(30-32节)也是有关在田间的经验。每天,农夫见证芥子在泥土下消失,重生成茎,灌木甚至大树。

耶稣就是要强调这个由细小的开始到伟大的结果的强烈对比,因为以普遍的想法,芥子种子是所有种子中最细小的。这个奇妙的景象源于人发现从一粒完全不起眼的芥子如何发苗生长,在短短一季,便能生长成灌木。时至今日,在加里肋亚湖边也能找到这些高达三尺的灌木。

在这个比喻中,耶稣并没打算预测教会未来的功德,一个以贫穷渔夫所建立的教会,能够成为一个巩固而具影响力的体系,被手握政权的人尊重及敬畏。天国的发展并不是以统计数据来衡量,因为正如路加所说,天主的国就在每人中间,人不能看见,不能量度。(路17:21)

天国的种子总是细小的,并没得到世俗的荣耀,但它的成效超越一切期望,在比喻中,以旧约的图象中呈现出来。

树木茂盛的生长反映了生命的丰盛,完满的成功。

厄则克耳把达至权力高峰的亚述人比作「黎巴嫩香柏,枝叶美观,荫影浓密,枝干高大,树梢插入云霄。为此它的枝干高过田间的一切树木。」(则31:3-5)

取决于猛烈阳光下的荫影隐喻了给进入了天国的人的荫庇。(咏91:1)

即使在旧约中经常出现的鸟巢(则31:6),它代表了对圣言充满信心的人,把鸟巢筑在上主的住所内(咏84:4),即他们的生命跟福音的价值观和谐一致。他们会经验到在全能者荫庇下居住的那份幸福、平安及完满的爱。(咏91:1)

这个比喻邀请我们以天主的眼光看事情。人总以为伟大或表面的事情才有价值,他们以人所累积的财富、权力、名衔、声望及名誉来判断一个人的成败。耶稣推翻了这些价值的标准:「谁若自谦自卑如同这一个小孩,这人就是天国中最大的。」(玛18:4)

只有令自己卑微如芥子种子,才能成为「像植在溪畔的树,准时结果,枝叶不枯。」(咏1:3)

这个比喻希望带来喜乐及期盼。一天,天主的奇妙化工会展现在所有如衪圣子般谦卑自己并为众人成为仆人的人身上。

在所有基督信息当中,这的确是最难消化的。难怪不是每个人也能理解。它一直是一个谜团,不仅因为人不了解其意思,而是因为人认为作最小却在天主前成为最大是荒谬和不可思议的。

作者以此结论:「他私下的却给自己的门徒解释一切。」(34节)默想、静默及祈祷是需要的。人需要付出时间跟基督对话。我们需要一个灵性的氛围来领受圣神给我们所需的光,好能把这个比喻的信息内化并转化成生命中的选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