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德之光》通谕(三)
发布日期:2024-08-03   |    作者:公教会礼仪发凡

教宗方济各

《信德之光》通谕(三)

 

第二章 除非你们信,否则无法明了。

(参阅依七9

 

信德与真理

 

23. 「除非你们信,否则无法明了。」(参阅依七9)于亚历山大成书的圣经希腊文译本《七十贤士本》,就是这样翻译了依撒意亚先知对阿哈次王所说的话。由此看来,明了真理是信仰的核心。然而,原文希伯来经文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先知对君王说:「假使你们不肯相信,你们必然不能存立。」经文巧妙地运用了「’amā」这个动词的两个形态:「你们会相信」(tamînû)和「你们得以存立」(tē’āēû)。君王受到强敌威吓,于是有意与强大的亚述帝国结盟。可是,先知告诉他应全心信靠以色列的天主,祂是坚实可靠的盘石。天主是信实的,因此信天主、依仗祂的圣言屹立,是理所当然的。在先知书的稍后部分,依撒意亚两次呼求这位「真实的天主」(参阅依六五16),阿们的天主,祂是忠诚的盟约的坚固基础。希腊文圣经把「存立」译为「明了」,表面上像是彻底改变了经文的意思,偏离了信靠天主的这个圣经概念,而偏向希腊文化所重视的知性上的明了。虽然这样的翻译确是掺杂了希腊文化,但没有脱离希伯来经文内在的精神。事实上,依撒意亚向君王许诺的可靠是建基于明了,也就是明了天主的行动,以及祂给人的生命和其子民的历史所赋予的整合。先知促请君王、促请我们明了上主的行事方式,并要从天主的信实,领悟祂统治万代的上智计划。圣奥思定在他的《忏悔录》中,谈到我们要依靠真理,好能屹立不倒。他整合了「明了」和「存立」两个概念,说:「我应受铸造,在祢真理的铸模中变得坚实。」17 我们从上下文得悉圣奥思定所关心的是要证实,如圣经明确指出的,天主的真理令人深信不疑,因为这真理就是祂信实的临在,不管历史多长多远,祂总有能力把各时代汇聚一起,并把我们生命中零散的脉络结集为一。18

 

24. 从这个角度阅读先知的经文,我们可作出以下的结论:我们需要认知,我们需要真理,否则我们不能站稳,不能前进。没有真理的信仰不能使我们得救,不能提供稳固的基础,而只是美丽的神话,是我们对幸福生活的深切渴望的投射,用作自欺欺人,满足自己。若非这样,信仰就沦为某种自负的情感,让人感到安慰和振奋,但依然受善变的心灵或无常的世态所影响,而不能支持我们稳妥地完成人生的旅程。如果信仰是这样的话,阿哈次的想法是正确的,因为他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和国家的安危交付给某种感受。可是,正是因着信仰与真理之间固有的连系,信仰能带来新的光照,超过君王的计算。这是因为信德使人看得更远,使人想到那位永远忠于其盟约和许诺 的天主,并考虑到祂的行动。

 

25. 我们的时代正面临真理的危机,所以现今更有必要记起信仰与真理之间的关系。在当代文化中,我们往往倾向把科技视为唯一的真理:真理是能够以科学技术建立和量度的,真理是有用的,使生活更方便、更舒适。今天,好像只有这样的真理才是可靠的、可分享给别人、可作为互相讨论和共同合作的基础。可是,在天秤的另一端,我们也愿意包容个人主观的真理,那忠于自己最深层的信念,但只对当事人有效,不能提倡给别人,以缔造公益。然而,真正的真理虽然能全面说明我们个人的生命和社会的生活,却遭受怀疑。有人会说,这样的真理是上世纪的极权运动所提倡的,试图把其世界观强加于人,以破坏个人真正的生活。结果,我们只接纳相对主义。相对主义认为普遍的真理不再重要──说到底,也就是说天主不再重要。这样看来,割断宗教与真理的连系是合理的,因为这样的连系似是源自狂热,并打压那些想法不同的人。对于这个情况,我们可称之为当代世界的集体失忆症。真理实在是关乎记忆、深层的记忆,因为真理是关乎那些先于我们存在的事物,并能够超越我们渺小和有限的个人意识,把我们团结在一起。真理是关于万物之原的问题。在这本原的光照下,我们得以窥见目标,从而看到我们共同的旅程有何意义。

 

对真理的认知与爱

 

26. 在这样的情况下,基督信仰能否帮助我们以正确的方式明了真理而为公益服务?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思考信仰所带来的认知。圣保禄的话可帮助我们明白这一点:「心里相信」(罗十10)。在圣经中,心是人的中心,为人的各个向度来说,亦即身体和精神、人的内在、他向世界和别人的开放、他的知性、意志、情感等,心是枢纽。如果心能够汇集所有这些向度,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向真理和爱开放,在心里让真理和爱碰触我们,深深转化我们。个人越是向爱开放,信仰越是能够转化整个人。借着信与爱的交融,我们看到信仰带来的认知,它的说服力,以及它如何照亮我们的路途。信仰带来认知,因为信与爱相连,因为爱本身带来启迪。当我们领受天主无穷的爱,让祂的爱在内心转化我们,使我们以全新的目光审视万事万物,这就是信仰带来的明了。

 

27. 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解说了信德与确定之间的关连,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维特根斯坦认为,信仰可比作坠入爱河的经验:这是主观的,不能作为适用于所有人的真理。19 实在,许多现代人不认为爱与真理有任何关系。爱的经验被理解为转瞬即逝的情感,与真理再没有任何关连。

 

可是,这是对爱的适切描述吗?爱不能被缩减为短暂的情感。虽然爱确实牵动我们的情感,但这是为了向被爱者开放自己,从而走出自我中心,投向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爱的目的是与被爱者结合。这样,我们开始明白为何爱需要真理。只有扎根于真理,爱才能够持久,才能超越时间的流逝,稳固地支持我们完成旅程。脱离了真理,爱就会沦为变化无常的情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反之,真爱使人整合,化为一道新光,指引我们享有伟大圆满的生命。没有真理,爱无法建立坚固的关系,无法解 放我们孤立的自我,也不能救赎我们脱离瞬间流逝的时光,以创造生命和结出果实。

 

爱需要真理,真理也需要爱。爱与真理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爱,真理就会变得冰冷,有违人性,窒碍人的日常生活。每当爱碰触我们,我们所寻求的真理,那使我们的人生旅程获得意义的真理,就会光照我们。有爱的人才能体会到爱是真理的经验,爱开启我们的眼睛,使我们与被爱者结合,以全新的方式审视万事万物。圣额我略一世写道:「爱本身就是一种学问,有其独特的法则」(amor ipse notitia est)。20 这是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世界,这样的世界观成为共同的认知,使我们以另一位的目光看世界,一切存有也分享这目光。中世纪的圣迪埃利隐院维廉院长(William of Saint-Thierry)遵循这个传统为雅歌的经文作注:「你的双眼有如鸽眼」(歌一15)。21 维廉说,这双眼睛就是满载信德的理性和爱。当我们的认知是「对蒙光照的爱的认知」,理性与爱便合而为一,直抵瞻仰天主的仙境。22

 

28. 凡发现爱的人便找到认知的源头,这是每个人的原初经验。若要从圣经理解信德,这爱的发现有助于找到权威的阐述。天主拣选了以色列,使他们成为祂的子民。以色列子民体味天主这样的爱,从而明了天主的整个计划是前后一致的。信德的认知既是源于天主的盟约之爱,所以能光照历史的道路。因此,在圣经中,真理与信实密不可分:真天主是信实的天主。祂信守其许诺,并在历史中使世人更深入明了祂的计划。借着先知的经验,在充军的痛苦和重归圣城的期盼中,以色列明白这天主的「真理」超越了以色列子民的历史,而涵盖创世以来的整个世界史。信德的认知不仅光照某个民族的命运,也光照受造世界自起源至终结的整个历史。

 

信德是听和看

 

29. 信实的天主与世人建立爱的关系,向世人发言,订立盟约。正是因为信德的认知关乎这盟约,所以圣经把信德的认知描写为聆听,关乎我们的听觉。这是圣保禄的经典表述:「信仰是出于聆听(报道)」(fides ex auditu)(罗十17)。从言语获得的认知总是从个人关系获得的认知;听者认出说话者的声音,自愿向对方开放,并服从地跟随他。因此,圣保禄谈到「信德的服从」(参阅罗一5;十六26)。23 此外,信德是一种受制于时间流逝的认知,因为言语需要时间来宣告,而且信德也是从门徒的历练达至的认知。因此,聆听的经验有助于更清晰地显明认知与爱的关系。

 

有时候,在认识真理方面,所听与所看的互相对立,因为希腊文化较着重视觉。

 

光一方面使我们得以瞻望世人向往的全相,另一方面也可能窒碍自由,因为这样的光从天而降,直接照射眼睛,而不要求响应。这光也像是要求静态的瞻望,脱离历史的喜与忧。由此看来,圣经对认知的理解有违希腊文化的理解,因为后者认为要透过双眼获得认知,才能对现实有全面的明了。

 

然而,人们提出的这种对立与圣经的论据不符。旧约综合了两种形式的认知,因为聆听天主圣言的人也渴望目睹祂的面容。这样,与希腊文化进行对话便有了基础。这对话可见于圣经的中心。聆听所着重的,是个人的圣召和服从,以及真理是在历史中呈现的。至于看,是看到整个旅程,使之得以置于天主的整体计划中。没有这样的看,我们只会对无名的整体有着零散的认识。

 

30. 若望福音清晰呈现了在信德的认知中,「看」与「听」之间的关系。第四部福音认为,信既是听,也是看。信德的聆听是爱特有的认知方式:这是个人的聆听,听者认出善牧的声音(参阅若十3-5)。这样的聆听呼召人成为门徒,一如首批门徒所经历的:「那两个门徒听见祂说这话,便跟随了耶稣」(若一37)。可是,信德亦关乎看。有时候,看见耶稣所行的标记可驱使人相信,一如耶稣复活拉匝禄后,那些犹太人「一看到耶稣所行的事,就……信了祂」(若十一45)。有时候,信德也导向更深层的看:「如果你信,就会看到天主的光荣……」(若十一40)。最终,信与看彼此相连:「信我的,不是信我,而是信那派遣我来的;看见我的,也就是看见那派遣我来的」(若十二44-45)。伴随着聆听,看成为一种跟随基督的方式,信德也呈现为瞻望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我们的双眼逐渐习惯窥探深层的事物。这样,耶稣复活的早上,先是若望在幽暗的大清早,站在空置的坟墓前,「一看见就相信了」(若廿8);然后是玛利亚玛达肋纳看见耶稣后(参阅若廿14),想拉住祂不放,但耶稣叫她瞻仰祂升到父那里;最后是玛利玛达肋纳向众门徒宣认:「我见了主。」(若廿18

 

那么,我们应怎样整合听与看?借着基督本人,这是可能的。基督既是可见的,也是可以听到的。祂是降生成人的圣言,我们看到祂的光荣(参阅若一14)。信德之光是耶稣的面容所散发的光辉;我们藉这面容也看见了父。在第四部福音中,藉信德领会的真理就是借着圣子、藉其肉身和在世的作为所启示的父。这真理可称为耶稣「被照亮的生命」24。这就是说,信德的认知不是瞻望全然内在的真理。信德给我们展现的真理是着重于与基督的相遇、默观祂的生活、觉察祂的临在。圣多玛斯.阿圭纳说宗徒在看见复活基督的肉身时,表现了「眼目的信德」(oculata fides)。25 他们亲眼看见复活的耶稣后,就相信了。简单地说,他们得以窥看眼前事物的深层意义,并向那位坐在圣父之右的天主子,宣认他们的信德。

 

31.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就是借着基督的降生成人和分享我们的人性,爱特有的认知才能达至圆满。当我们的心被碰触,当我们让所爱的主临在于我们心中,让祂帮助我们认清祂的奥迹,爱之光就诞生了。这样,我们明白为甚么除了听和看,圣若望也把信德描写为触摸。他在若望壹书写道:「……我们听见过,我们亲眼看见过,瞻仰过,以及我们亲手摸过的生命的圣言」(若壹一1)。耶稣借着降生成人和降临我们中间,触摸了我们;在今时今日,祂也通过圣事,继续触摸我们。祂转化我们的心,从而不断使我们能够宣认和赞颂祂是天主子。因着信德,我们可以触摸祂,领受祂恩宠的力量。有一位患血漏病的妇人触摸耶稣后,便痊愈了(参阅路八45-46)。圣奥思定这样解说这篇圣经叙述:「信就是用心来触摸。」26 当时群众都在拥挤着耶稣,但他们没有以信德来触摸祂。只有这样的触摸,才能领会这个奥迹:祂是启示父的子。只有当我们肖似耶稣,才能获得一双看见祂的慧眼。

 

信德与理性的对话

 

32. 基督信仰宣讲的真理是天主圆满的爱,并使我们领受这爱的力量。这样的信仰深入人性经验的最深处。我们每一个人因爱得见这光,并蒙召去爱,好能存留在这光中。早期的基督徒盼望藉天主在耶稣身上彰显的爱光照万事万物,并竭力以同样的爱去爱别人。他们在渴求真理的希腊世界中,找到了一个理想的交谈对象。福音的讯息与古代的哲学文化相遇,而成为福音传遍万民的关键时刻,激发了信德与理性之间的互动。这互动经历万代,延续至今。真福若望保禄二世在他的《信仰与理性》通谕中,指出信德与理性如何互相增益。27 当我们体会到基督之爱散发的圆满光辉,就会明白到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每一种爱总是带有这光的一线光芒,而且我们知道其终向。人与人的爱带有这样的光芒,这事实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所有的爱都应效法天主子为我们所作的彻底自我交付。在这个循环中,信德之光照亮我们的各种人际关系。这样,我们将以基督柔和的爱,彼此团结合一。

 

33. 圣奥思定的一生是这个过程的重要典范。理性渴求真理和明晰,并与信德的视野结合,获得全新的明了。圣奥思定一方面接受了希腊光的哲学及这哲学对看的重视。他认识了新柏拉图主义,因而对光有所领会。光从高天照射,照亮万事万物,是天主的标记。这样,圣奥思定领略到天主的超越,并体会到万物在某程度上都是超越的,反映天主的至善。这样的领会使他摆脱摩尼教思想。他早期信奉这思想,认为善恶互相斗争、彼此混淆和纠缠不清的。圣奥思定体会到天主是光后,生命获得新的方向,承认自己的罪性,继而皈依向善。

 

另一方面,如圣奥思定在《忏悔录》所述,他信仰旅程的转折点并非是看见超越这世界的天主,而是听的经验。他在花园中,听到有声音对他说:「拿起来读吧。」于是,他拿起圣保禄的书信集,开始阅读罗马书十三章28。如此,圣经中具有位格特色的天主向他显现了──这是一位能够向我们发言的天主,降来居于我们中间,陪伴我们走过历史的旅程,并在我们聆听和回应的时刻把自己启示给我们。

 

可是,圣奥思定与发言的天主相遇后,并没有摒弃光和观看。他整合了听和看这 两个范畴,认为二者都不断被天主在耶稣身上启示的爱所引导。这样,圣奥思定阐述了一套光的哲学,能够涵括言语的互动,以及仰望光明所带来的自由。一如言语期盼自由的响应,光也从反映它的肖像获得响应。因此,圣奥思定可以把听和看联系起来,并讲论「从内在射发光芒的言语」。29 这可说是言语之光,因为它是个人的面容所散发的光,而且即使在光照我们时,也在呼召我们,愿意映照在我们的面容上,并从我们内照耀。可是,我们期盼看见整个历史,而不是零碎的片段。这期盼依然如是,并将会在最后实现。如圣奥思定所说,届时我们将会看见,我们将会爱。30 这不是因为我们将会拥有全部的光——光总是无穷无尽的,而是因为我们将会全身投进这光。

 

34. 信德散发的爱之光能够照亮我们这个时代对真理的困惑。今天,真理往往被缩减为只对个人真确的主观真理,只适用于个人的生活。共同的真理吓唬我们,因为我们视之为极权制度强加的要求。然而,如果真理是爱的真理,是我们与天主和其它人相遇后发现的真理,那么这真理便能够脱离个人的局限,缔造公益。爱的真理不是以暴力强加于人的真理,也不会窒碍个人。这真理由爱而生,可以深入人心,进入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于是,信德显然不是强硬的态度,而是借着尊重他人、求同存异而有所增长。信徒不应专横。反之,真理使信徒谦卑,因为他们知道我们并不拥有真理,而是真理在拥抱和拥有我们。信德不会使我们执拗,反使我们感到安全,从而敢于踏上旅途。信德使我们成为见证人,与所有的人展开对话。

 

信德之光与爱的真理结合后,也不会脱离物质世界,因为爱必须藉肉身和灵魂活出来。信德之光是降生成人的光,在耶稣发光的生命中发射出来。信德之光也照亮物质世界,使我们信任其固有秩序,并晓得这秩序呼召我们越趋和谐,日益明了。这样,科学的目光获益于信德:信德促使科学家时常保持开放,探求现实世界中取之不竭的丰富宝藏。信德唤醒批判的意识,使科学研究不会局限于其独有的表述,而体会到大自然总是更加伟大。信德使我们因受造界的奥迹而称奇,拓扩理性的视野,因而照亮世界,让科学研究能够逐渐认识这个世界。

 

信德与寻找天主

 

35. 耶稣散发的信德之光也照亮所有寻找天主的道路,这就是基督徒对宗教对谈特有的贡献。希伯来书提及义人的见证:他们在天主与亚巴郎订立盟约以前,已经怀着信德寻找天主。经文这样讲论哈诺客:「哈诺客被接去了……原来被接去之前,已有了中悦天主的明证」(希十一5)。「没有信德,是不可能中悦天主的,因为凡接近天主的人,应该信他存在,且信他对寻求他的人是赏报者」(希十一6)。这展示了虔敬的人宣认天主的过程;这位天主眷顾我们,也是可能找到的。天主对寻求祂的人,除了让他们找到自己外,还有甚么可赏报他们呢?经文在讲论哈诺客之前,也提及埃布尔尔。他的信德获赞扬,因此他从自己羊群中奉献的首生羊犊获得天主悦纳(参阅希十一4)。虔敬的人竭力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四季循环不息的更替、土地的丰收、宇宙的运行,认出天主的标记。天主是光;那些真诚寻找祂的人,必定可以找到祂。

 

这样的寻找可见于贤士的经验。他们在一颗星的引导下,来到白冷(参阅玛二1-12)。为他们来说,天主的光是一个旅程,是那颗指引他们踏上发现之旅的明星。这颗星象征了天主对我们的耐心,祂等待我们的眼睛逐渐适应祂的光辉。虔敬的人是旅者,必须愿意接受指引,走出自我,寻找那位不断让我们称奇的天主。天主如此尊重我们的眼睛,因此当我们走近天主,我们的人性之光不会在祂无穷的光辉下消失,有如星星遭晨光吞没;反之,越是接近本原之火,人性之光更是辉耀,有如映照亮光的镜子。耶稣是世界的救主,基督徒对耶稣的信仰是宣告天主的光全照射在耶稣身上,照射在祂「照亮的生命」中,让祂揭示历史的起源和终结。31 世人的各种经验,世人走向天主的每一个旅程,无不获得这光的笼罩、照耀、净化。基督徒越是沉浸于基督之光,越是能够认识每一个人迈向天主的道路,并在路上陪伴他们。

 

信仰是一个旅程,因此信仰也关系到那些虽然不是信徒,但渴望相信天主和不断寻找祂的男男女女。他们越是真诚地向爱开放,并跟从他们看到的任何光努力寻找,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踏上了信仰的旅程。他们认为天主是存在的,并努力以行动表现出来,可能这是因为他们明白我们的共同生活必须有一个稳妥的罗盘,或是因为他们在黑暗中体验到对光的渴求,也是因为当他们体会到生命的伟大和美好时,洞悉到天主的临在会使生命更加美妙。里昂的圣依勒内说亚巴郎在听到天主的声音之前,已经「以火热的心」寻找天主,「走遍全世界,思索在哪里可找到天主」,直到「天主怜悯这个孑然一身、沉默无声地寻找祂的人」。32 任何人只要着手对人行善,已经在靠近天主,获得祂的助佑,因为每当我们走向圆满的爱,天主的光就会照亮我们的眼睛。

 

信德与神学

 

36. 由于信德是一道光,它吸引我们走向它,邀请我们更圆满地探究它所照亮的范围,更深入认识我们所爱的对象。基督徒的神学就是在这样的渴望下诞生的。显然,没有信德,就没有神学;神学是信德进程本身的一部分,而信德驱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天主的自我启示,这启示在基督身上达到高峰。因此,神学不仅是按实验科学的方法,以人的理性作出分析和理解。天主不可沦为客体。祂是启示自己的主体,我们是在位际关系之中认识祂。真正的信德导引理性向天主散发的光开放,以致对真理的热爱引导理性更深入认识天主。中世纪许多伟大的神学家和导师正确地指出,神学作为信仰的学科,是分享天主的自我认识。神学不仅是我们对天主的论述,而最重要的是领受和寻求更深入明了天主对我们发出的言语,也就是天主述说自己的言语,因为祂是永恒的共融对话,并让我们参与这对话。33因此,神学要求我们谦逊,愿意让天主「触摸」,在奥迹面前承认自身的局限,并致力以理性的方法探究这奥迹无穷无尽的宝藏。

 

神学也表现了教会宣示的信德。神学的光就是教会这信德主体的光。一方面,这意味着神学必须服务基督徒的信仰,以及必须谦卑地护守和深化众人的信德,尤其是一般信徒的信德。另一方面,由于神学依凭信德而存在,神学不能把教宗和与他共融的主教所行使的训导权视为外在的,约束其自由,而是内在和不可缺少的,因为教会训导确保我们能接触本原,从而确保我们能接触到完整无缺的基督圣言。

 

注解

 

17. XI3040: PL 32825

18. 参阅同上825-826

19. 参阅:Vermischte Bemerkungen / Culture and Valueed. G.H. von WrightOxford199132-33; 61-64

20. Homiliae in EvangeliaII274: PL 761207

21. 参阅:Expositio super Cantica CanticorumXVIII88: CCLContinuatio Mediaevalis 8767

22. 同上XIX90: CCL, Continuatio Mediaevalis 8769

23. 「我们应以『信德的服从』回应启示的天主(罗十六26;比较罗一5;格后十5-6)。因着信德,人自由的把自己完全托付给天主,在理性和意志上完全顺从启示的天主,并甘愿顺从由天主而来的启示。为达到这样的信德,我们需要天主的恩宠;我们期待这恩宠,与之合作。此外,我们也需要圣神内在的助佑;圣神感动人心,使人归向天主,并开启心灵的眼目,使众人更容易接受和信从真理。这位圣神不断以其恩惠使信德日趋完善,为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启示。」(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天主的启示教义宪章》5)。

24. 参阅:H. SchlierMeditationen über den Johanneischen Begriff der Wahrheitin Besinnung auf das Neue TestamentExegetische Aufsätze und Vorträge 2FreiburgBaselWien1959272

25. 参阅:圣多玛斯阿圭纳,《神学大全》IIIq. 55, a. 2ad 1

26. Sermo 229/L (Guelf. 14) 2 (Miscellanea Augustiniana 1487/488): "Tangere autem corde, hoc est credere"

27. 参阅:《信仰与理性》通谕(1998914日),73AAS(1999)61-62

28. 参阅:《忏悔录》VIII1229: PL 32762

29.《论天主圣三》XV1120: PL 421071: "verbum quod intus lucet"

30. 参阅:《天主之城》XXII305: PL 41804

31. 参阅:信理部,《主耶稣宣言》(200086日),15: AAS 92 (2000) 756

32.《宗徒宣讲阐述》(Demonstratio Apostolicae Predicationis)24: SC 406117

33. 参阅:BonaventureBreviloquiumprol.: Opera OmniaV, Quaracchi 1891201; In I Sent.proem q. 1resp.: Opera OmniaIQuaracchi 1891, 7; Thomas AquinasS. Th Iq.1

 

(未完待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