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德之光》通谕(四)
发布日期:2024-08-06   |    作者:公教会礼仪发凡

教宗方济各

《信德之光》通谕(四)

 

第三章 我所领受的,我也传授给你们。

(参阅格前一五3

 

教会──信德之母

 

37. 凡是向天主的爱敞开心扉、聆听祂的声音、接受祂的光的人,不能独占这一恩赐。由于信德是听和看,所以信仰也是靠言和光来传授。圣保禄正是运用这两个图像向格林多的基督徒讲道。「但我们既然具有经上所载的:『我信了,所以我说』那同样的信心,我们也信,所以也说」(格后四13)。言一被接受,就成为响应,成为宣信,并传播给别人,邀请别人相信。保禄也运用了「光」这个图像:「我们众人以揭开的脸面反映主的光荣的,渐渐地光荣上加光荣,都变成了与主同样的肖像」(格后三18。这是脸面反映到另一个脸面的光,有如梅瑟与天主谈话后,他的脸面反映了天主的光荣:「……天主……曾经照耀在我们心中,为使我们以那在﹝耶稣﹞基督的面貌上,所闪耀的天主的光荣的知识,来光照别人」(格后四6)。基督的光照耀在基督徒的脸面上,有如反映在镜子上。这光照耀在我们身上,让我们分享梅瑟所见的,并把这光反映给别人,就像在复活礼仪中,逾越节的烛光点燃许多其它蜡烛。我们可以说,信仰是借着接触,在个人之间传授,有如一根蜡烛点燃另一根蜡烛。基督徒在其贫穷中,撒下一颗丰硕的种子。这颗种子将生长为一棵大树,结实累累,充盈世界。

 

38. 信仰的传递不仅向各地所有的人照射,还跨越时代,代代相传。信仰是借着在历史中的相遇产生,照亮我们的历史旅程,因此必须在每个时代传授下去。我们通过连绵不断的见证,看到耶稣的面容。可是,这事怎么可能?经过许多世纪后,我们怎能确定自己遇上了「真正的耶稣」?假如我们是孤立的个体,假如我们只是从自我出发,以为凭借自身就可获得绝对确实的认知,那么我们实在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确定。我根本没有可能亲自核证年代久远的事。可是,这不是认知的唯一方法。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之中。我们来自别人,我们属于别人,我们借着与人交往,扩展自己的生活。即使是我们的知识和自我认知,也是在关系之中获取的,它们来自我们的前人:首先,来自那给我们生命、为我们起名的父母。至于我们藉以认识生活和世界的语言,也是由别人传授给我们,并保存在别人现存的记忆之中。只有分享更庞大的记忆,我们才能够认识自己。信仰也是这样,它使人的明了达到圆满。我们通过别人──见证人──的记忆,认识信仰的过去,也就是耶稣的爱和作为怎样为世界带来新生命,而教会作为记忆的主体,保存着鲜明的记忆。教会是慈母,她教导我们说信仰的语言。圣若望在他的福音中也阐述了这一点,指出信德与记忆关系密切,两者都是圣神的工作。耶稣说圣神「要使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若十四26)。圣神是爱,寓居在教会中,把各时代连系起来,使我们成为与耶稣同时代的人,藉此引领我们走过我们的信仰旅程。

 

39. 单靠自己,相信是不可能的。信德不是信徒在内心深处所作的个人决定,也并非全然是信徒的「我」与天主的「祢」之间、自主的主体与天主之间的私人关系。按本质来说,信德是向教会的「我们」开放,而且总是在教会的共融内产生的。圣洗礼仪所用的对话式信经提醒我们这一点。我们的信德表现于响应一个邀请,响应一些言语;那是我们必会听到,但不是出于自己的言语。信德是对话,不是纯粹个人的宣信。只有属于一个团体,并说「我们信」,我们才能回应「我信」。这样对教会的「我们」的开放,反映了天主的爱是开放的,不仅是圣父与圣子之间的关系,「我」与「祢」的关系,也是在圣神内的关系,「我们」的关系,是位格的共融。如此,我们明白到为何信的人绝不会孤单,为何信德驱使我们与人分享,邀请别人分享其喜乐。凡是接受信仰的人,都会因为体验到全新和丰盛的关系,生命得以扩展。戴都良也阐述了这一点。他描写慕道者「经过重生的洗洁后」,被迎进母亲的家里,加入了新的家庭,与他们的兄弟姊妹一同诵念「我们的天父」。34

 

圣事与信仰的传递

 

40. 教会像所有的家庭一样,向子女传递她所有的记忆。那么,怎样才能确保没有任何东西失传,并使人更深入明了整个信仰的遗产呢?正是借着教会在圣神的援助下所保存的宗徒传承,我们才能真实地接触到基本的记忆。如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所述:「宗徒们所传授的包括有助天主子民善度圣善生活及增加信德所需的一切。如此,教会藉自己的教义、生活和敬礼,把她自身所是和她所信的一切,永垂于世,并传递于万古千秋。」35

 

实在,我们应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见证和传达信仰,并运用一个合适和相称于所传达事物的方法。若传递的内容纯粹是教义,可能只需讲述一个概念,或只需一本着作,或重复述说一个口头讯息。可是,在教会内所传达的,经由她的圣传所传留下来的,是与真天主相遇后所产生的一道新光。这光碰触我们的心灵深处,照射我们的思想、意志、情感,使我们投入关系,生活在共融中。为传递这样的圆满,我们运用一个专门的媒介。这媒介涵盖整个人,包括肉身和精神,内修生活和人际关系。这媒介就是教会在礼仪中举行的圣事。圣事传达具体实在的记忆,这些记忆关乎我们所生活的时空和地域,关乎我们所有的感官;我们整个人投入其中,作为生活的主体,团体关系的一员。圣事既是信德的圣事,36 也可以说信德本身带有圣事的结构。信德的苏醒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圣事意识,既是人的意识,也是基督徒的意识,使我们体会到有形可见的现实是指向永恒的奥迹。

 

41. 信仰首先是通过圣洗传递的。可能有人认为圣洗纯粹是一个象征性的宣信行动,而且为那些需要图像和标记的人来说,圣洗不过是个教学工具,但它本身是完全不必要的。圣保禄对圣洗的描述提醒我们事实不是这样。保禄说:「我们借着洗礼已归于死亡与祂同葬了,为的是基督怎样借着父的光荣,从死者中复活了,我们也怎样 在新生活中度生」(罗六4)。我们在圣洗中,成为新的受造物和天主的义子。保禄宗徒继续阐释说,基督徒从心里听从那传给他们的「教导的典范」(týpos didachés)(参阅罗六17)。在圣洗中,我们领受了应予宣扬的教导,以及具体的生活方式;这生活方式要求我们全身投入,并使我们走向圣善。受洗的人进入了教会这个全新的处境,被交托给教会,以全新的方式共同行事。因此,圣洗使我们明白信德不是孤立的个体所促成的,也不是单凭一己的能力可以实现的行动,而是必须投进那传授天主恩赐的教会共融,才能够领受的。谁也不可以为自己授洗,一如谁也不能自行诞生人间。圣洗是我们领受的。

 

42. 圣洗怎样把这新的「教导的典范」带给我们呢?首先,礼仪为慕道者呼求天主圣三的名──圣父、圣子、圣神。如此,礼仪从一开始就向慕道者展示了信仰旅程的综观。天主曾召叫了亚巴郎,愿意被称为亚巴郎的天主。祂曾向梅瑟启示自己的名字,并把自己的儿子赐给我们,藉以完全启示祂圣名的奥秘。这位天主赋予受洗者一个新的义子身分。这可清晰见于圣洗礼仪的行动:浸入水中。水是死亡的标记,邀请我们通过自我转化,换上另一个全新的和更伟大的身分。水也是生命的标记,象征了我们重生的母腹;借着跟随耶稣的新生活,我们获得重生。这样,借着浸入水中的行动,圣洗向我们呈现了信德带来的重生。基督的作为深入我们的生命深处,彻底转化我们,使我们成为天主的义子,得以分享祂的天主性。因此,基督的作为改变了我们所有的关系,我们在世界和宇宙的角色,并使人间的关系向天主的共融生命开放。在圣洗发生的这种转变,有助我们体会慕道期对于新福传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慕道,领受圣洗圣事,即使在具有古老基督信仰传统的国家亦然。慕道期是圣洗的准备过程,准备在基督内完全改变自己的生命。

 

为领悟圣洗与信仰的关系,我们可回顾一篇依撒意亚先知书的经文。早期的基督徒文献常以这段经文阐述圣洗:「岩石上的堡垒将作他的保障……他的水泉可得保全。」37 (依卅三16)受洗者从死亡之水获救,稳立于「岩石上的堡垒」,因为他们找到坚固可靠的根基。如此,死亡之水转化为生命之水。希腊文译本在描写这「可得保全」的水时,运用了「pistós」(忠信)一字。圣洗的水实在是忠信和可靠的,因为这水带有基督之爱的力量,在生命的旅程中给我们保障。

 

43. 在圣洗中,我们获赐新的名字和生命。圣洗所带来的重生,有助我们明白初生婴孩受洗的意义和重要性。孩子无法自由地接受信仰,也无法自行宣认这信仰;因此,是父母和代父母代他们宣信。由于信仰是在教会团体中、在共同的「我们」内活出的现实,因此孩子可以在别人的支持下,也就是在父母和代父母的支持下,领受他们的信仰,教会的信仰。孩子的父亲用逾越节烛光点燃的蜡烛就是这事的象征。因此,圣洗的结构显示了教会与家庭在传递信仰方面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如圣奥思定所说,父母不仅蒙召把子女带到世界,也蒙召把他们带给天主,为使他们借着圣洗获得重生,成为天主的子女,获得信德这恩赐。38 这样,孩子不仅获得生命,也获得基本的方向,以及美好的将来;这方向将会在坚振圣事中,借着圣神的印记更形坚固。

 

44. 圣体圣事完全表达了信仰的圣事性。圣体圣事是信德宝贵的滋养,是我们与基督的相遇。基督真正地临在于这个卓越的爱的行动,把自己的生命赐给我们。圣体圣事是信德两个向度的交汇。首先是历史的向度:圣体圣事是纪念的行动,重现了一个奥迹:过去一个死亡与复活的事件展示它能够开拓未来,预示最终的实现。为提醒我们这一点,礼仪重复「hodie」(今天)一词,救恩的奥迹就在今天实现。另一个向度使我们从有形可见的世界进入无形的世界。在圣体圣事中,我们学会看到现实的高深。饼酒转化为基督的体血,重现祂走向天父的逾越。这转化吸引我们的肉身和灵魂偕同万物迈向天主,达至圆满。

 

45. 教会借着举行圣事,特别是借着宣信,传递她的记忆。信经不仅是表示自己认同一些抽象的真理;反之,在诵念信经时,我们的整个生命也投进一个旅程,迈向生活的天主,与祂共融结合。可以说,信经邀请信徒投进他们宣认的奥迹,并被这奥迹所转化。为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应首先探究信经的内容。信经带有圣三的结构:圣父与圣子在圣神的爱内合而为一。如此,信徒指出整个生命的核心、万事万物最内在的奥秘就是天主的共融结合。此外,信经也带有基督学的宣信,让我们回顾耶稣一生直至祂死亡和复活升天的各种奥迹,并期待祂光荣地再临。它指出共融的天主、圣父与圣子在圣神内的互爱拥抱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将之导入天主的合一;这合一源于圣父,并在圣父内达到圆满。宣信的信徒可说是投进了他们宣认的真理之中。凡是真诚诵念信经的人,无不获得转化,并投进这爱的历史。这爱拥抱我们,扩大我们的生命,使我们属于一个更大的团体、诵念信经的最终主体——教会。我们相信的所有真理都指向这个重获新生的奥迹。我们藉以踏上信仰的旅程,迈向生活的天主,与祂共融合一。

 

信德、祈祷、十诫

 

46. 为忠实地传递教会的记忆,还有两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是主祷文,也就是「天主经」。藉这篇祷文,基督徒分享基督的属神经验,并学习以基督的目光审视万事万物。由于基督出自光的光、父的独生子,我们认识天主,从而在他人心中,激发接近天主的渴望。

 

信德与十诫的关系同样重要。正如前文所述,信德有如一趟旅程,是一段应走的路,其开端是我们与生活的天主的相遇。因着信德,因着对施救的天主完全的信靠,十诫展示其深层的真理。这可见于梅瑟颁布十诫时的引言:「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领你出了埃及地、奴隶之所」(出廿2)。十诫不是一套消极的命令,而是一些具体的指示,引领人们走出自私的旷野和封闭的自我,而与天主对话,投进祂的仁慈,并把这仁慈带给他人。因此,信德是宣认对天主的爱,宣认祂是万物的起源和支持,并让这爱引导,迈向与天主圆满的共融。十诫是感恩的旅程,爱的回应。这个旅程是可能的,因为凭借信德,我们体验到天主的爱怎样转化我们。这旅程也从山中圣训的教导获得新的光照。(参阅玛五7

 

因此,教会传递的记忆宝库所包含的四个要素是:宣信、举行圣事、十诫的路、祈祷。传统上,教会的要理讲授是围绕这四个要素建构的,《天主教教理》亦然。那是教会传达其完整信仰内容的基本工具。这内容就是「她自身所是和她所信的一切」。39

 

信仰的合一和完整

 

47. 教会在时空内的团结关系到信仰的合一:「只有一个身体和一个圣神……一个信德……」(弗四4-5)。在这个时代,我们可理解人们因同一的事业团结起来,彼此关爱,同舟共济,追寻共同的目标。可是,我们难以理解人们因同一的真理团结起来。我们倾向认为这样的团结有违思想自由和个人自主。可是,爱的经验告诉我们,共同的理想是可能的,因为借着爱,我们学会怎样以别人的目光审视万事万物。这样做不会使我们的视野变得狭隘,却使我们看的更丰富。真爱有如天主的爱,最终需要真理。当我们一起瞻仰耶稣基督这真理,爱会变得更深更持久。在一个身体和一个圣神内,我们的目光如一──这也是信仰的喜乐。圣良一世说:「信仰若不是一个,就不是信仰。」40

 

这团结的诀窍是甚么呢?首先,信仰只有「一个」,因为我们认识和宣认的天主只有一个。所有信仰的条文都是在讲论天主,是认识祂及其作为的途径。因此,它们的合一远超过人的理性所能构想的。它们的合一丰富我们,因为这合一是天主的恩赐,使我们成为一体。

 

信仰只有一个,因为信仰是指向唯一的上主,指向耶稣的生命,指向耶稣与我们共享的真实历史。里昂的圣依勒内在驳斥唯识论时,阐明了这一点。信奉唯识论的人认为信仰有两种:一种是原始的和不完美的信仰,只适合普罗大众,只停留在耶稣的肉身,瞻仰祂的奥迹;另一种是深层的、完美的信仰,只保留给一小部分的人,他们的才智非凡,能超越耶稣的肉身,瞻仰未知的天主性的各种奥迹。这样的主张至今依然吸引一些追随者。为反驳这主张,圣依勒内坚决指出,只有一个信仰,因为它是建基于天主降生成人的真实事件,而且绝不脱离基督的肉身和历史。天主的旨意是藉基督的肉身,圆满地启示自己。因此,他认为「那些懂得长篇大论的人」与「那些寡言的人」、伟大的人与渺小的人,两者的信仰没有分别:前者不能使信仰有所增加,后者也不能使信仰有所削减。41

 

最后,信仰只有一个,因为这是整个教会的信仰,而教会是一个身体、一个圣神。在教会这单一主体的共融中,我们领受了同一的目光。藉宣认同一的信仰,我们站稳在同一的盘石上,被同一的爱的圣神所转化,散发同一的光,并对现实有同一的洞察。

 

48. 由于信仰只有一个,我们必须宣认纯正和完整的信仰。正是由于所有信仰条文都是彼此相连的,因此否定其中一个条文,那怕是看来最微不足道的条文,也相当于歪曲整个信仰。在各历史时期,人们总会认为某一信仰条文较容易或较难于接受,因此我们需要儆醒,确保完整地传递所托管的信仰(参阅弟前六20),并适当地强调 宣信的各层面。实在,由于信仰的合一就是教会的合一,因此在信仰上有所删减就是对共融的真实性有所删减。教父以基督的身体及这身体在教会的延伸作模拟,形容信仰是一个身体,是由不同肢体组成的一个真理的身体。

 

49. 为服务信仰的合一和完整地传递信仰,上主赐给教会宗徒的继承,藉以确保教会的记忆延续下去,并让人们得以在信仰流溢的泉源汲水。因此,是生活的人确保信仰与本原的贯彻,对应了教会蒙召传递的生活的信仰。教会有赖上主召选的忠信见证人承担这任务。因此,教会训导总是忠于信仰所建基的圣言。教会训导是可靠的,因为它信靠它所听取、护守和阐述的圣言。45 圣路加在宗徒大事录记载,圣保禄在米肋托对厄弗所长老的临别赠言中,见证了他已实行上主委派给他的工作,「天主的一切计划,我都传告给你们了」(宗廿27)。因着教会的训导,这「计划」完整地传给了我们,使我们得以喜乐地全身投入追随这计划。

 

注解

 

34. 参阅:《论圣洗》(De Baptismo) 20, 5: CCL 1295

35.《天主的启示教义宪章》8

36. 参阅: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礼仪宪章》59

37. 参阅:《致巴尔纳伯书》(Epistula Barnabae) 115: SC 172162

38. 参阅:《论婚姻与贪欲》(De Nuptiis et Concupiscentia) I45: PL 44413: "Habent quippe intentionem generandi regenerandos, ut qui ex eis saeculi filii nascuntur in Dei filios renascantur"

39.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天主的启示教义宪章》8

40. 圣诞节讲道(In Nativitate Domini Sermo), 4, 6: SC 22, 110

41. 参阅:依勒内,《驳异端》(Adversus Haereses)I102: SC 264160。信仰的完整也系于教会作为童贞女的图像,以及她对净配基督忠贞的爱;损害信仰就是损害与上主的共融。因此,信仰的合一就是身体的合一。真福纽曼(John Henry Newman)阐明了这一点。他指出信理是基于某些特质,得以在各时代贯彻如一,其中包括在其所处的不同的环境里,并在其遇上的不同文化中,同化它接触的各种事物,净化一切,使之尽善尽美。因此,信仰是普世性的、大公的,因为它光辉照耀,照亮全宇宙和整个历史。

42. 参阅:同上II, 271: SC 294264

43. 参阅:奥思定,《论至圣童贞》(De Sancta Virginitate), 4848: PL 40, 424-425: "Servatur et in fide inviolata quaedam castitas virginalis, qua Ecclesia uni viro virgo casta coaptatur"

44. 参阅:An Essa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ristian Doctrine (Uniform Edition: Longmans, Green and CompanyLondon, 1868-1881)185-189

45. 参阅: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天主的启示教义宪章》10

 

(未完待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