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认识圣经:玛窦福音—— 8. 有关天国的比喻
发布日期:2024-09-09   |    作者:意鸣子

 8. 有关天国的比喻

《玛窦福音》的中心讲道是我们在第13章中看到的比喻式的讲道。它之所以是中心讲道,是因为总共有5个讲道,而它是第3个。

第一个有序的讲道——「山中圣训」,对应于第五个有关末世的讲道,后者提及了故事的实现。第10章中的第二个讲道,是有关使命的讲道;耶稣派遣祂的门徒,祂为他们指明道路, 并指示他们以自己日常的装备上路。此讲道对应于第18章的有关教会的讲道, 圣史在后面这个讲道中收集了耶稣对教会内的生活的指示。

在这五个讲道的中心,我们看到了有关天国奥秘的启示;7个比喻。 这个数字对圣史玛窦而言非常重要,他非常注重这些细节,因此,他从传统资料中找了7个比喻,集合而成,使其达至圆满。

这些比喻是启示的话语。「天国的奥妙,是给你们知道,……」「奥妙」一词在希腊环境中非常普遍,它表示一个秘密的实相,一个启示,它必须由那些被接纳进入这「奥妙」的人来保密。

原希腊词「μυστήρια」(mysteria)源于象声词「mmmm」,我们把手指挡在嘴前以表示沉默。「mmm tery」是保持沉默的地方。词尾「terion」是常见的词尾,比如「presbytery」,长老会,长老聚集的地方,「mystery(奥妙)」是保持沉默的环境。 「奥妙」是不可言说的东西,无法说,也不应说。它不是不可理解的东西。 使用「奥妙」一词来避免回答是错误的。有时,非常好奇的孩子会问一些复杂的问题,最终他们被要求沉默,「这是一个奥妙」。这是不正确的。 这「奥妙」是天主的工程,是没人知道的秘密。它不为人知,是因为它是一个秘密, 因为它是被保留和保护的,然而天主却启示了它。基督徒的宣告暗含了有关这奥妙的启示。

确切地说,借着耶稣基督的德能,我们说,隐藏了几个世纪和几代人的奥妙, 现在已经在耶稣内被启示了。在祂的讲道中,祂告诉门徒们:「天国的奥妙,是给你们知道,……」也就是,宇宙之王、宇宙之主天主的工程。「你们的眼睛有福,因为看得见; 你们的耳朵有福,因为听得见。」你们是有福的,因为你们被给予了这启示。比喻是耶稣说明启示的方式。

因为天主的工程很难解释,所以要用图像来说明这无法描述的东西。耶稣是一个比喻大师。这些不是简单的隐喻图像,而是真实的事件。比喻是一个既触及现实又能使人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故事。比喻呈现了一个普通的,日常的现实世界,易于体验,聆听者非常了解并可以评估。比喻引领人去判断,每个听故事的人都有发言权。

许多比喻以以下问题结束或开始:「你以为怎样?」或者, 「你会怎么做?」「该怎么办?」「那么这个故事将如何结束呢?」「你以为怎样?」 这是对话的一种方式。耶稣讲比喻以帮助人们理解这奥妙。比喻从一个已创建的,简单的日常现实开始,并提到了一个启发性原则。

第一个是撒种者的比喻。种子以不同的方式播种,从而有了不同的出产;这取决于土壤。有的种子落在路旁,飞鸟来把它吃了;有的落在石头地里,因为没有根,很快枯死了;有的落在荆棘中,窒息了;但有的落在好地里,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比喻是什么意思? 在所有活动中,人们必须考虑到一些失败。并非所有播种的种子都能结出果实,因为它可能会遇到阻碍:路旁、石头地、荆棘,但如果它落在好地里, 就会结出果实,甚至结出很多果实。这是有关舒适环境的比喻,耶稣把天国比作种子,需要良好的土壤才能结出果实。

上一章展现了令人不适的紧张气氛,耶稣的话遭到了听众的拒绝。门徒可能会有些灰心丧气,士气低落:「我们的宣讲无济于事;它不会产生结果。」然而,耶稣的比喻指出,尽管会有失败,但还是会有结果的。

这个比喻已被基督宗教的传统所修改,并且其解释也有所增加。比喻式的解释可能无法追溯到耶稣本人, 但这是宗徒讲道中的一个解释,它被放到了耶稣口中,因此,在已完成的经文层面,它与学者们所说的出于耶稣本人的比喻,有同等的重要性和尊严。

基督宗教经师学派的解释已经比喻化, 也就是将原比喻转化为一个平行的故事。比喻式叙述中的所有元素都与现实中的元素相对应。下面是每部分的解释:种子就是天国的话。凡听天国的话,而不了解的,那恶者就来 把撒在他心里的夺去;那撒在石头地里的,即是指人听了话,立刻高兴接受,但在心里没有根,不能持久,一旦为这话发生了艰难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那撒在荆棘中的,即是指人听了话,却有世俗的的焦虑和财富的迷惑,把话蒙住了,结不出果实。但那些听了话而了解的人(即撒在好地里的), 结出果实,有结100倍的,60倍的,30倍的。数量巨大!谷物的个人平均产量为5、6、7倍。 耶稣提出了一个巨大的丰收,即使在今天,用尽我们所有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很难达到。这是加里肋亚农民能立即理解的元素。「你夸张了……一粒谷种不可能长出100粒谷子……这是不可能的。」借着这种挑衅,耶稣传达了天国的讯息。就是这么小的一个实体,像一颗种子,它会生长。

另一个比喻是芥子的比喻,紧接着是它的「孪生」比喻,即在面粉中放入小酵母的比喻。它们都是有关成长的比喻。如果一个人想要强调事物的微小,他也可以用灰尘来作比喻,但两者是有区别的。芥子真的很小,就如手上一个小白点,几乎留意不到;而一团灰尘可能更小。它们的区别就在于,芥子会生长,转化,变成植物;而灰尘始终保持不变,一直都很小。种子是会生长的。耶稣有意使用这些生长的图像来强调,天国是一个不断成长变化的动态实相;开始时很小,但会长大,变成植物。

芥子是一种可以长到三米的园林植物;它不是雄伟的树,是一种季节性的植物, 因此,耶稣借此比喻想传达的讯息是,从小种子到大植物的转变。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天国就是如此。

玛窦福音另一个独特的比喻是莠子的比喻。 这里,我们同样面临着成长的问题,但是最突出的问题首先是杂乱。在撒了种子的田地里,莠子也出现了,它也是一类种子,但它没有用,它是不长可食用种子的穗; 它看起来很像种子,但却不是。

如何从莠子中分出麦子? 这个比喻图像被用来提醒我们教会存在的一种状况,即是,有好的,也有坏的。 早期基督徒团体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经验,那就是发现团体内也有坏人。不是只有圣人进入了教会。也许刚开始时有一群热心、坚定、勇敢、坚持的人跟随了福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人的热情减弱了,团体的凝聚力消失了。基督徒团体有很好的开始,但却往下走,最终像世上其他人一样过活。

玛窦所指的处于危机中的基督徒团体,不是刚开始的充满热情的团体,而是已经疲倦的团体,成员们已经在那条路上走了很长时间,也许有点失望,他们已经退回到世俗的生活,没有了最初的动力。甚至有可能是,教会内有些人行为不端,他们是严重的罪人;罪人存在于教会内。

该怎么办?解决办法不是进行一次大扫除把罪人清除,不是把莠子除掉。要进行这种区分很困难,因为这种划分不是发生在我们外部,而是在内部。要区分好人和坏人,并除掉坏人,保留好人,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我们都有一点好和一点坏,是麦子和莠子的混合体,每个人都是如此。田地是我们的生命,里面有好的,也有坏的; 我们的工作不是把好的从坏的里面分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很好,即使可以接受。

玛窦的论述很严肃,他提到一种分离,一种将会发生的必要的分离,这将是上主的工作,它具有末世性,也就是说,将发生在时代的终结。这是最后的实现;在收获时,就会有分离。同样,这个比喻也有比喻式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一个列表,其中,所有的叙述元素都是参照某些神学实相进行解释的。「那撒好种子的,就是人子;田就是世界;好种子,即是天国的子民,莠子即是邪恶的子民。」这些是典型的闪族人的表达:天国的子民和邪恶的子民;也就是,真正欢迎天国的宣报的人,以及允许自己被邪恶扭曲的人。

「那撒莠子的仇人,即是魔鬼;收获时期, 即是今世的终结;收割者即是天使。就如将莠子收集起来,用火焚烧;在今世终结时也将是如此。」这是关于最终实现的末世性宣告。「人子要差遣祂的天使,由祂的国内,将一切使人跌倒的事,及作恶的人收集起来,扔到火窑里;在那里要有哀号和切齿。那时,义人要在他们父的国里,发光如同太阳。」这是一个典型的「默示录」公式;宣告将有分离,但发生在今世的终结,将由天主亲自来完成。

相同的分离的图像也出现在第七个比喻中,这是一个撒网的比喻。天国就像撒在海里的网,网罗各种东西,但最终也会有分离;渔夫把网拉上岸,并开始分拣,把好的放进器皿,把坏的扔掉。这是世界终结时会发生的事情。

在关于莠子的比喻式解释与第七个比喻之间,玛窦又插入了两个他所独有的比喻,另一对「孪生」比喻:即宝贝和珍珠的比喻。天国好像是藏在地里的宝贝;人找到了,高兴地去卖掉他所有的一切,并买下那块地为保有那宝贝。天国又好像一个寻找宝贵珍珠的商人,他一找到最完美的那颗珍珠,就卖掉其他一切,去买了它。天国是宝贝,是珍珠,是巨大的财富。找到天国的人愿意失去其他一切,因为他因着找到更多而不会失去任何东西。这不是牺牲的问题,而是接受宝贝可以 使其他任何牺牲更易于接受,更合乎逻辑;因为还有更大、更美丽的东西。

这是门徒们在耶稣内发现宝贝的经验;是教会内在挣扎的经验,成长的经验。天国的奥妙是成长、宝贝和苦难,需要分辨、分离,以及对未来「实现」的警惕。

与以往一样,《玛窦福音》中的讲道以非常相似的公式作结:「耶稣讲完了这些比喻,就从那里走了。」但在这结尾之前,有一段非常有趣的「编者按」:耶稣问祂的门徒:「这一切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说:「是的。」祂就对他们说:「为此,凡成为天国门徒的经师,就好像一个家主,从他的宝库里,提出新的和旧的东西。」这看起来很像圣史的自画像,一个已经成为天国门徒的写作者,他欢迎天国的奥妙,从而拥有珍宝。他就是那位家主,是负责基督徒团体的长老,这团体继承了旧的和新的东西,即是,世俗的传统,以及他从珍宝中提取的耶稣的「新」。

现在,另一个叙事部分开始了,长达两章,从第14章到第17章。然后在第18章,我们将看到第四个讲道,即有关教会的讲道。在这个叙事部分,我们与以色列决裂,与犹太权威有强烈的对峙,耶稣决定离开本国,退到北部地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 这是一个地理上的离开,为向万民传教拉开了序幕。正是在外邦地区,在斐理伯的凯撒勒雅境内, 耶稣宣布建立自己的教会。建立教会的第一个要素是信实的门徒;西满,后来成为伯多禄,在他之上,耶稣开始建立自己的教会。天国的奥妙就在于,它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实相。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