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年常年期第三十主日:扔掉外氅,为了获得视力
发布日期:2024-10-26   |    作者:意鸣子

乙年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扔掉外氅,为了获得视力

​荷马是看得见的,但是被描述为盲人。实际上这是对神启示的人的象征,表示他们进入常人看不到的深刻真理,需要对这个现实世界闭上眼睛。在古代希腊,包括算命、占卜,说预言、看星象的,都被当做盲人,因为他们需要避开骗人的外表,掠过尘世的重负,以便接受神祇的光照和思想。

​他们对真理的热情追求和对智慧教育的承诺值得赞扬。然而,面对人类宇宙的巨大谜团,他们不得不投降,只有在黑暗中摸索,他们仍然是「盲目」的。

​逍遥派哲学家都身披外氅,象征他们是爱好智慧的人。他们绕着雅典卫城漫步,讨论着真理。学者,伊壁鸠鲁 和斯多葛学派讨论痛苦、喜乐、快乐和生命的意义。在雅典,被西塞罗描述为「所有希腊的明灯」,所有的人 — 好像是盲人 — 只将眼睛渴望地转向光明。但是,世界的光明却偏偏不是从这个城市出现。

​罗马帝国当时是提庇留皇帝统治,加里肋亚山区,来自纳匝肋的一个木匠开始宣讲福音。「行走在黑暗中的人群,看到一道皓光」(玛4:16)。对于古代哲学家们,扔掉大氅的时间到了,他们要抬起目光:「旭日由高天向我们照耀,为光照那坐在黑暗和死影中的人」(路1:78-79),引领盲人的脚步,走向和平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尘世的提议把我卷入黑暗,福音终于带来光明。

 

读经一           (耶31:7-9)

​「哀歌」在字典中被解释为:长篇的讨论。耶肋米亚先知因其对于毁灭和灾难惩罚的宣告而声名卓著。不过,在他的生命中有一些时间是投身于令人鼓舞的预言,宣告喜乐的信息。那是贤明君王约书亚开始深刻的宗教改革、征服撒玛黎雅人,为以色列带来繁荣,独立于亚述统治的一段时间。这些预言,分为四章,圣经学家称呼其为「安慰书」(30-33),是一系列投身于喜乐和节日的邀请,因为天主仍然爱着以色列(耶31:3;15-20),而且正在准备给予以色列丰厚的恩赐:把流放尼尼微的人民带回故土。今天的读经就是选自耶肋米亚书的这一部分。​

他先是邀请人们赞美天主,歌颂天主的名,为祂鼓舞欢欣,因为他在神视中已经看到流放的以色列人民正在回归故乡。他看到盲人、瘸子、怀孕的女人和正在生孩子的女人。

​这个队伍的确很特殊,没有人敢于想象他们能够走完行程,这样的人群人一定脚步迟缓,问题不断发生。他们的状况也让人失望:盲人没有能力看到前方,瘸子没有能力健走,妇女或者因怀孕而脚步沉重、或者因生产而虚弱无力。把这样的队伍带到目的地真是个奇迹。

​然而,就是这些人特别吸引了上主的关注,以无限的怜爱引导他们回到故乡的家园。天主爱护每一个人,但是特别关怀身陷困境中的人们。不只是流放尼尼微的弱者,所有类似他们的人,天主都会亲自俯身把他们带入生命。

​这些流放尼尼微,远离故土的人们,象征所有曾经远离天主的人们,他们一度成为恶习的囚徒,坏习惯的奴隶,罪恶的臣服者,一度再没有能力回归天主,甚至可能不再希望回归天主。如果获得解放重新得到自由,只依靠这些人自己,依靠他们个人的伦理力量,那么实在具有完全充足的理由让他们永远沉沦为奴。

​甚至流放的人群也认为自己是那些失败者的残余,但是天主重新开始了以色列的历史。

​读经的最后一部分(9),耶肋米亚回顾当年出离埃及的情况,借以叙述新的回归。他们越过沙漠,没有任何困难,没有疲劳,没有饥渴,如同当年他们的祖先从埃及法老手中逃离时一样。天主给他们安排了溪水,开辟了坦途,使得整个行程轻松愉快。

​先知安慰的话语在今天的弥撒中再次宣告,提醒我们那些流放者的历史就是今天我们的故事。离开上主的人都会有「哭泣」的经历(9),但是回归的道路虽然有挑战及困难,但也心满意足,就像许多涌入旷野的水泉一样,主承诺让我们相遇。

 

 读经二        (希5:1-6)

​希伯来书的对象是皈依基督的犹太人,他们对耶路撒冷圣殿仍然充满眷恋,对那里辉煌的礼仪念念不忘,常常面临返回古老敬礼的诱惑。

​书信的作者,是一位精通圣经和以色列民族传统的知识分子,他很明白这些兄弟们的困难,耐心给他们讲述,与旧约相比,基督是无限超越其上的大司祭。

​今天的读经主要关注圣殿祭献中司祭的特征。他们都是被天主所选择。如果没有天主的召叫,如亚郎,就不可能获得这个荣誉。其次,他们都是人,不是天使,事实上只有在肉体中经历了脆弱的人才可能理解人的脆弱、体谅兄弟的罪过,宽容他们,团结他们。(1-4)。

​耶稣都具备了这两个特征。

​他没有擅取大司祭的尊位,而是天主圣父授予给他。(5-6)他完全像我们一样是人,除了没有罪;他也经历了痛苦和疑惑,因此有能力体谅我们的罪过。(7-10)

​这篇读经给予的安慰不只是针对怀念旧宗教的希伯来人,也是为了我们今天的基督徒,他们可能也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恋恋不舍,对祖先的教导念念不忘。今天教会在圣经和圣体圣事中,把基督交付给我们,这双重的营养美味无穷,比过去的任何食品都更加富有力量。

 

福音        (谷10:46-52) 

​今天的读经是玛尔谷福音书中心部分的结尾,在这一部分,耶稣澄清了哪里是他的旅程目的地,也向愿意追随他的人们提出了严格的伦理要求:无偿的爱,毫无保留地放弃财富和野心,无私地为兄弟姐妹服务。

​耶稣的旅程已经走了一大部分,他从加里肋亚出发,沿着约旦河下行,现在来到了耶里哥。仅仅只差二十七公里了,目的地即到了。他将开始踏上通向圣城的路,和他在一起的有他的门徒们和许多群众。(46)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许多人跟随着耶稣同行是有可能的,因为为了庆祝逾越节,无数的朝圣者都在走向耶路撒冷;不过从神学角度看,则让人惊奇。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在耶稣一再预言他马上面临的悲惨命运之后,仍然会有大群的人跟随他。他告诉了他们他必须喝苦杯、被仇恨淹没、被迫害,直到被杀死。(谷10:38)

​只能有一种解释:跟随他的人们没有理解,或者不愿意理解他的话。甚至门徒们也仍然继续编制自己的荣耀默西亚美梦。他们内心仍然幻想着,希望那些暗淡的宣告只是老师在心情不愉快时的反应,他们相信在最后一切都将凯旋。

他们的精神状态像盲人,眼睛阻挡光明的进入,对色彩无动于衷。老师先是无可奈何地谴责他们:「你们还不明白,还不了解吗﹖你们的心仍然迟钝吗﹖你们有眼看不见,有耳听不见吗﹖」(谷8:17-18),然后开始着手医治他们的盲目,这非常艰难,需要通过很多程序,好像治愈贝特撒达的盲人那样(谷8:22-26)。玛尔谷福音的中心部分全部都是为了这个治愈。

​现在到了耶里哥,在上耶路撒冷之前,耶稣完成了另一个奇迹,展现了又一个记号:治愈另一个盲人。

​逾越节期间犹太人捐献和施舍非常慷慨。他们感觉到有义务让那些不太幸运的人们也加入到节日的喜乐中。乞丐们聚集在耶里哥城外,那里是上耶路撒冷圣山道路的开始,是向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人们祈求施舍最理想的地方。

​在这些坐在路边乞讨的人中,当耶稣和他的门徒们路过的时候,有一个盲人,名叫巴尔提买。

​三部对观福音都记载了他与耶稣的相遇,其意义远远超过历史事实。玛尔谷意图是把它转借为一个寓意故事,比喻人被基督照亮。

​巴尔提买,代表追随耶稣的弟子们,终于睁开眼睛,看到基督,并且决定跟随他继续前行。

​我们需要关注治愈的阶段。

​第一个场景是:坐在路边(46)。生活,意味着运动、计划、建设、追求理想。巴尔提买与其说是生活,不如说是苟且偷生。他不能运动,只能重复同一个动作、同一句话,每一天都困顿的在同一个环境下,不幸的命运让他无法挣脱。

​他代表那些还没有被福音照亮,没有接受逾越节光明的人们。生活没有目标,在黑暗中摸索,参与了出生,生死的神秘和永恒的继承。

​「祈求施舍」(46)。他不能自立自足,需要向别人祈求一切,甚至情感上也取决于他人,取决于外来的东西和事件。

​通向治愈的第一件事情是,让他明白他所处的状态(47)。

​只有当一个人明白了他所处的状态是没有意义、不能接受时,他才可能开始寻找出路。确实有人习惯了那种状态,迷恋上了病态的生活,懒惰地喜欢依靠施舍,不追求改善。这是最可怕的。不过巴尔提买还没有陷入到那种黑暗中。

​有一天他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中有什么东西需要改变。他感觉到需要与耶稣交谈(47-48)。他明白耶稣正在为他预备新生活。他希望与「达味之子」相遇,聆听他治愈的声音,打开眼睛。他克服了犹豫和害怕,尴尬和羞愧,他向耶稣呼求,他不想停留在原来的生活状态中。

​治愈精神上的盲目也需要从内在的不安和觉醒开始,开始拒绝那种没有价值和没有理想的生活,由内在的不满足推动下,开始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关注新的谈话,寻找更加有价值的伦理模式。

​与跟随耶稣的人们相遇是朝向光明的第一步(47)。在到达耶稣之前,先与门徒们遭遇,超越各种困难。需要反省自己所做的是否有意义,注意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可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阻碍,在与天上光明的相遇中也会感受到挫败。寻欢作乐的同事、生意不清不白的同盟,可能还有善心的朋友,他们都可能成为阻碍,要求你沉默,苦口婆心建议你不要费心考虑信仰问题,嘲笑你心灵的渴望,讥讽你心理不正常。

​面对这些反对,这个盲人没有气馁,他继续呼求光明,对自己的寻找不感到羞愧,不掩盖自己的焦虑。他呼求帮助,请求打开他的眼睛。

​那些陪伴耶稣的人也可能形成阻碍,推开寻求福音光明的人们。可能难以理解,他们自从加里肋亚就跟随了耶稣,长久聆听他的话语,已经成为他的弟子,但是仍然可能在精神上是盲目的(谷8:18),对追求耶稣的人形成阻碍。

​这事情就是发生在耶里哥,那里「许多人训斥巴尔提买,让他沉默。」今天这种情况仍然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要看我们是否真的被耶稣照亮,或者只是物质方面的诱惑吸引我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我们对穷人的呼求是不是敏感。如果讨厌他们或者装作没有听到他们的呼求,或者保持沉默;如果操心于认为更加宏伟的规划,没有时间顾及摸索在黑暗中的人的急需;如果认为还有比停留下来聆听、理解和帮助希望与耶稣相遇的人更加重要的事情……,那么,即使无可指责地满全了所有的宗教虔诚,他,仍然是盲人。

​耶稣听到了巴尔提买的呼求(49),他让人们把他带到跟前。

​他的召叫不是直接达到盲人耳朵中,而是有人把声音传递过去。

​这些中介人代表真正跟随耶稣的人,他们敏感于追求光明的人们的呼喊。只有那些付出时间和心血注意聆听身处困境中的兄弟姐妹呼求的人,才会有鼓励的话语,指示给盲人通向耶稣的道路。

 ​对那些陷于错误黑暗中的人,谴责没有用,只有邀请他们看到喜乐和希望才能够拯救他们:「加油!站起来,他叫你呢!」(49)

​这时我们来到了最后一程。盲人跳起来,扔掉外氅,跑向那位能够给予他新生命的人。(50)

​这一系列的动作真的难以想象,不是一个盲人通常的表现。按照常理,他应该整理自己的外氅,整齐的披在肩上,步伐有些缓慢,由人陪着带到耶稣跟前。可是他却一下子扔掉一切,跳起来,径直跑向耶稣。

​这样的场景充满象征意义,有着深刻的神学思想。

​在以色列,外氅是穷人唯一的财产,「若是你拿了人的外氅作抵押,日落以前,应归还他,因为这是他唯一的铺盖,是他盖身的外氅;如果没有它,他怎样睡觉呢﹖」(出22:26)像其他乞丐一样,巴尔提买也把大氅放在膝盖上,盛放别人施舍的一些面饼碎屑。他抛弃外氅和施舍物的动作,表示他彻底抛弃一切,对过去的生活方式不感兴趣,表明他完全脱离过往的生活方式。

​这个动作也是基督徒团体中,慕道者在洗礼那天所做的。他们扔掉旧衣服,抛弃一切阻挡他们走向耶稣的障碍;也是表示抛弃过往的生活方式,与坏习惯决裂,扔掉一切与耶稣的要求不相符合的喜好。

​故事的结尾是耶稣与盲人的对话。(51-52)

​基督要求每一个寻找光明的人进行信仰宣誓,相信他可以打开盲人的眼睛。与基督的相遇,与他的光明相遇,把人带入一个不容易的生活环境中。.

​巴尔提买在遇到耶稣之前,曾经是坐着的,现在他应该行走;过去他有一份工作,不论它是好是坏,常够他填塞肚子;现在他需要去发现新的谋生之路;过去他有停留的地方,有熟人,有朋友,现在他需要去冒险,去艰难地寻找。 

​人如果想靠近耶稣,那就不要幻想享受舒适的生活,逃避困难。巴尔提买的经验告诉我们,接受了光明的人,他的路程是艰巨的。他需要重新反省自己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喜好、友谊,要求彻底更新生活方式、思想和财富,要求反省自己的一切,清醒地活着,再不能胡里胡涂混日子。

​谁希望被基督所照亮,就需要在陈旧的外氅和光明之间作出选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