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乐和希望的话语:把你的献仪,给予真需要的穷人、真传福音、真为你祈祷的人。
发布日期:2024-11-10   |    作者:意鸣子

  喜乐和希望的话语:把你的献仪,给予真需要的穷人、真传福音、真为你祈祷的人。 

 

    我们稍后要听的这段福音,必须放在其所处的上下文中来理解,即放到耶稣在耶路撒冷度过的最后一周的事件中。我们记得,他骑着驴驹庄严地进入(耶路撒冷),然后他进入圣殿,观察到了殿内的一切;他很反感。事实上,第二天,他进入圣殿,赶走了商贩。

 

            耶稣从他的公共生活开始,就与宗教机构的代表——经师、司祭、法利塞人发生了冲突,他们反对他,认爲他是异端,并告诉人们:「看,要小心,因爲他被贝耳则步附体了;他赞同贝耳则步。」耶稣曾称经师和司祭长爲小偷和强盗,他说他们把圣殿变成了贼窝。这是对宗教机构及其管理者非常凌厉的攻击。商贩被逐出圣殿,是「压倒骆驼的那根稻草」。事实上,圣史马尔谷说,司祭和经师们聚集在一起,要把他除掉。马尔谷讲述了耶稣与法利塞人、萨杜塞人和黑落德党人之间的一系列非常激烈的争论。而发生在圣殿里的争论,我们上主日看到了一个关于最大诫命的争论。

 

            今天的福音讲述了这些争论中的最后一个,即第七个。这一次,耶稣的攻击直接指向经师。让我们来听听:

 

            耶稣在教训中又说:「你们要谨防经师:他们喜欢穿上长袍游行,在街上受人请安,在会堂里坐上座,在筵席上坐首席;他们吞没了寡妇的家産,而以长久的祈祷作掩饰:这些人必要遭受更严重的处罚。」

 

            「你们要谨防经师」,希腊文中用了「blépete」一词,它是一个现在式命令,意思是:「睁大眼睛,注意,小心」。耶稣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建议,因爲他所看到的及想谴责的危险是非常严重的。他在经师们身上发现了不正确的、不可接受的态度,这些态度公然与他关于人的提议相反。他担心这些行爲以后会被他的门徒认定爲正确的。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这些行爲的危险性不会被立即察觉,甚至可能看起来是值得赞扬的,因爲它们是由「与天主合一」的人体现出来的。这就是爲什麽隐藏的阴险是微妙的;也是爲什麽耶稣采用了与平常不同的语言。他使用了讽刺的语言;他嘲笑这些行爲。

 

            这些经师是谁?他们遍布古代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他们是那些编写财务和历史文件的人,他们也存在于以色列。这些人在流亡巴比伦期间开始获得巨大的声望,因爲不再有圣殿,因此,司祭变得不太重要。另一方面,开始写圣书的经师们,把人们聚集起来听读这些文字。正是在巴比伦,开始建立了会堂,以便经师们组织这些聚会。在他们从巴比伦回来以后,经师们成了天主话语的官方解释者;他们是立法领域的权威;他们是在法庭上宣判的法官;他们是判决所有司法案件的人。

 

            在《德训篇》第3839章中,有一段令人难忘的内容,其中写到了对经师的赞美。当然,它是由经师所写,它以一种恭维的方式开始,它说:「那执犁,自夸善用刺棒赶牛耕作,终日劳碌,言谈不离牛犊的,怎能成爲明智的人?」这样的人不能成爲明智的人。但经师就不同了,他们「将自己的精神,专注于敬畏至高者,专注于认识生命的法律」;他们「必考究历代古人的智慧,必专务先知的语言,必保留名人的言论,必领悟比喻的妙理」;「周游异民的邦国」,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衆人都要称扬他的明智,他永远不会被人遗忘;他的纪念总不消失,他的美名永世常存。」 现在,这些是耶稣时代的经师;他们学习圣经直到45岁,然后他们接受覆手礼,领受与梅瑟一样的精神;从那一刻起,他们就是天主生活的话语;他们的道德权威高于大司祭。我们要注意,耶稣并不是要谴责经师这些人本身,而是要谴责他们的行爲,因爲这些行爲可能会被他(耶稣)的门徒和今天的基督徒所复制。出于这个原因,耶稣详细地谴责了这些行爲。他的话是一个迫切的邀请,邀请我们检查这些行爲是否也会偶然出现在我们今天的教会团体中。

 

            耶稣不希望在他的门徒中看到的第一个经师们的行爲是:「他们喜欢穿上长袍游行」。这些都是耶稣不能容忍的制服、长袍。历史学家Flavius Josephus,一个实质上与耶稣同时代的人,他也是圣殿司祭,因此他对相关事物很了解。他对大司祭在庄严的节庆日所穿的华丽礼服作了详细的描述。他说,当人们看到大司祭走近祭坛时,都流下了喜悦的泪水;人们甚至认爲他们在这位天主在地上的代表身上看到了天主。           这位吸引了衆人目光的大司祭是如何着装的?你可以看到胸牌,里面镶嵌着代表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12颗宝石,大司祭在进入圣所时将它们献给天主。然后你可以看到厄弗得,蓝色、紫色围裙。请留意司祭和人民崇拜的目光,他们很喜欢这些衣装。然后,Tzitz(冠冕)是一个纯金的长方形小板,上面用希伯来字母刻着「Kodesh l'Adonai=「至圣上主」。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注意这个大司祭袍子下摆上的小铃铛。有趣的是,这些铃铛中有两个是在排水渠中发现的。爲什麽呢?历史学家Flavius Josephus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试图在这样的通道里躲藏起来,即使是大司祭也不例外。因此,那两个铃铛肯定是这位大司祭衣服上的。想象一下,当他穿过圣殿广场上的人群,在去圣所的路上,他自然带着一种自我陶醉的气质,只想着天主,人们都崇拜他,而他用那些小铃铛,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耶稣不能忍受这些闹剧。除了大司祭的这些景象之外,还有辣彼们,他们也想把自己与人民区分开来。他们穿的不是制服,而是「talit」,一种披肩,今天所有人在祈祷时仍然会穿戴,有四个Tzitzit(刘海),在四个角上,代表四个红点。耶稣也穿戴「talit」。但是,也许,这些经师用质量上乘的特殊面料制作「talit」只是爲了显摆。

 

            而先知们,他们与天主、天主的思想、天主的感情合一,他们从来不穿制服。他们从不考虑引人注意和受人崇拜的问题。他们宣告天主的话语,仅此而已,因爲先知想被听见,而非崇拜。这就是问题所在。爲什麽这些属灵和宗教领袖要这样打扮?爲的是将自己与其他人区分开来,以显示他们高于普通人,他们是非凡的,也就是,在羊群之外,卓越于羊群;这些着装是用来告诉人们:「看,我和你们不一样,我是优越的。」当他们得到某人的注意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很重要;这是一种乞求注意、寻求虚荣的可悲方式;很多时候,这些制服掩盖了人体,掩盖了人的渺小。这些是可悲的闹剧,虚有其表,是耶稣所不能容忍的。

 

            要「谨防」他们,不要崇拜他们。这些人寻求你的目光;他们想炫耀,他们想被人看见,如果你看向他们,你就已经落入了陷阱。如果你继续看他们,他们就会继续这场闹剧,这场宗教闹剧;如果你不再做这些喜剧演员的观衆,这场戏就结束了。要「谨防」,并结束这场戏。

 

            我们要注意,耶稣时代的经师已不复存在,但如果今天我们在教会中留意到类似的事情,我们不要害怕使用主曾使用过的讽刺语言。第二个态度:他们「在街上受人请安」。不仅仅是他们的穿着吸引人们注意,荣誉头衔的目的也是如此。耶稣在他的门徒中明确禁止这些;然后我们又重拾它们,说这些是次要的。对耶稣来说,这些东西并不次要。紧随这些荣誉头衔的是鞠躬、行礼、亲吻手。

 

            人们向经师献以无数的问候,让他们在街市上通行,让他们享受比别人更优先、更好的服务。然后,不能用简单的「平安」来问候他们,而必须遵守整个礼仪。当他们没有得到这些关注时,他们就会很愤慨,因爲他们要求受敬重。这是危险的,隐秘且虚僞的,因爲简单的人可能会认爲某些形式的尊重,是一种敬礼,是爱天主的的表现。

 

            而且,我们有时也会说:「教会里的权威人士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这不对;每个人都应得到最大的尊重。如果我们想建立一个等级,那麽最值得尊重的是残疾人、穷人、有需要的人和罪人。这些人更需要尊重。所有人都必须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也许我们认爲这是基督徒生活的一个边缘方面,是无足轻重的事情,不管怎样(我们可能会说):「我们不要爲这些事情烦恼」;「有一些人喜欢炫耀他们的衣服,以便从其他人中突出一点」;「这不是什麽重要的事情」;「算了,就这样吧」。耶稣似乎并不同意这种解释。对他来说,这些不是边缘的行爲。

 

            然后是,他们「在会堂里坐上座」。在安息日,当一个辣彼来参加每周一次的礼仪,会堂长会将他安排在首位,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他;并且,来访者还可以说一些有意义的话,对天主的话语进行讲论。在当时,会堂不仅用于安息日的庆祝活动,而且也是伸张正义的地方,也就是法庭;它还是一所学校,也是存放分给穷人的物品的地方。当有人在安息日做了重要的奉献时,会堂长会在衆人面前叫他,称赞他,然后将他安排在会堂的首位。耶稣多次目睹了这些闹剧;这就是追求虚荣,耶稣不能忍受这些,我们必须小心,不要让这些事在祂的团体中重演。

 

            然后:「在筵席上坐首席」。筵席上的首位是挨着主人的位置,因此,在那里可以首先且更好地得到服务。在这里,耶稣的话变得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也应该毫无畏惧地使用这种讽刺,来医治这些以任何机会在基督徒团体中重现的疾病。我们不要害怕讽刺。耶稣厌烦各种类型的分别。这些分别创造了阶级和种姓制度。而耶稣对阶级和种姓制度提出了挑战。他说:「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都是彼此的仆人」;这不是一种轻罪,而是对福音逻辑的正面攻击。

 

            然后:「他们吞没了寡妇的家産,而以长久的祈祷作掩饰」。这是最严重的罪。寡妇是无助之人的图像。寡妇没有丈夫可保护她们;她们需要一切。让我们记住圣咏第68篇:「天主是孤儿的慈父,是寡妇的保护」。或者,圣咏第146篇:「上主对旅客加以保护,上主支持孤儿和寡妇,上主迷惑恶人的道路。」

 

            耶稣指责经师们吞没了寡妇的家産。他们可能利用了这些简单无助的妇女们的天真,以获得施舍,或者在提供法律咨询时索取高昂的费用。他们试图爲自己打造一个虔诚的宗教人士的名声,从而爲自己争取到寡妇的所有财産。他们爲被看见而做长久的祈祷,上演一齣戏,举行无可挑剔的宗教活动,表现出极大的虔诚,让大家相信天主在他们身边。因此,审判他们,定他们的罪,不顺从他们的意愿,不给他们所要求的荣誉,就意味着反对天主。

 

            耶稣说,「这些人必要遭受更严重的处罚」。这是耶稣唯一一次说到处罚,而且是针对那些大家都认爲最接近天主的人,最好的人,虔诚的人。耶稣对那些剥削穷人与无助的寡妇的人做出了非常严厉的判决。接下来,(福音)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具体的例子。让我们来听听:

 

            耶稣面对银库坐着,看衆人怎样向银库里投钱,有许多富人投了很多。

 

            我们非常清楚耶路撒冷的圣殿是如何建造的,因爲历史学家Flavius Josephus对它进行了精确的描述。有一个大的露天广场,今天仍然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进入,即使是外邦人也可进入。到达某个点,有一道栅栏,只有以色列人可以越过,那里有13个字的碑文,以死亡威胁那些敢于越过栅栏的外邦人。然后,这是妇女的庭院,有三个入口,一个朝东北方向,一个朝南,还有一个是最美的金门(即丽门),又称尼卡诺之门(Nicanor)。《宗徒大事录》中也提到了它,其中说到,门前的台阶上有一个瘸子在求施舍。伯多禄和若望正要去圣殿祈祷。他们治好了那个瘸子。

 

            肋未人带着他们的乐器,带着喇叭、长笛、竪琴、鼓和手鼓来演奏他们的音乐、他们对上主的赞美诗歌。现在指出的是以色列人的庭院,里面有献燔祭的祭坛,即圣所。你还可以观察到三个门,是爲男人所保留的入口。一些大的庆节是在妇女的庭院里庆祝的,比如帐篷节。

 

            福音告诉我们,耶稣面对银库坐着;他在妇女的庭院里。我无法指出他坐在哪里,因爲圣殿里有好几个地方存放财宝、还愿的礼物、祭品,甚至还有著名的圣殿税的收益,这在《出谷纪》第30章中有提到,文中说每个年满20岁的以色列男性都必须向圣殿缴纳半「协刻耳」,甚至耶稣也交了这种税。这是整个罗马帝国所有犹太人团体都要缴纳的一种税。而正是在逾越节,这些缴纳的钱被送到圣殿的银库。

 

            古时,圣殿不仅具有宗教功能,而且还具有银行和银库的功能,征服者常常把它作爲寻找金钱和贵重物品的目标。《玛加伯下》第3章中说,「耶路撒冷(圣殿)宝库的财宝富不可言,进款多得无法统计」。耶路撒冷城被毁时,罗马士兵带走了全部财宝,以及圣殿里的黄金,当时整个叙利亚省的黄金价格骤降。

 

            沿着妇女庭院的围墻,有13个箱子,每个人都可以往里面放献祭;其中有12个箱子标明了献祭的目的;各人选择要往哪个箱子放献祭。我们要记住,献祭的人不是直接把钱投入箱子,而是把钱交给肋未人,然后肋未人再按照献祭人的意愿把钱投入相应的箱子。祭品可以是鸽子、木头、香、金器,或者是赎罪祭。第13个箱子是保留给自由奉献的,祭品不会交给肋未人,而是由各人自己放入这第13个箱子。

 

            对此我们很感兴趣,因爲正是这第13个箱子,耶稣看见一个寡妇把钱币放进去。让我们来听听:

 

            那时,来了一个穷寡妇,投了两个小钱,即一文铜钱的四分之一。耶稣便叫他的门徒过来,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个穷寡妇比所有向银库投钱的人,投的更多,因爲衆人都拿他们所余的来投;但这寡妇却由自己的不足中,把所有的一切,全部的生活费,都投上了。」

 

            耶稣坐在妇女的庭院里,因爲男人也可以进入那里,看到这麽多有钱人在那12个施舍箱里献上他们的奉献。犹太人的圣书《Mishnah》中说,那些施舍箱呈喇叭状,由青铜制成,所以,很容易想象,当这些硬币被抛入时,喇叭会根据这些硬币的力度和数量发出不同的响声。耶稣说:「你若施舍,不要吹号。」也许他是隐晦地暗指他在那里目睹的那些可悲的场面。

 

            现在我们看到这第二个人物,她在富人之后进入场景。耶稣看到一个寡妇在奉献。以色列的寡妇是穷困的人,她们完全依靠子女的感情和慷慨,因爲她们没有遗属的抚恤金,没有权利继承丈夫的遗産。《户籍纪》第27章中规定,当一个男人死亡时,他的遗産传给他的儿子;如果没有儿子,就传给他的女儿;如果没有孩子,就传给死者的兄弟;如果死者没有兄弟姐妹,他的遗産就传给他的近亲,而不是妻子。寡妇和孤儿一样,是以色列最贫穷和最无助的人群。有钱有势的人抢劫寡妇,构成了非常严重的罪。在《出谷纪》第22章中,天主说:「对任何寡妇和孤儿,不可苛待;若是苛待了一个,他若向我呼求,我必听他的呼求……」

 

            这个寡妇做了什麽?耶稣看见她投了两个小钱币,即一文铜钱的四分之一。希伯来语称之爲「perutot」,你可以看到,图片中有标识。这些就是「perutot」,也就是那些用来做奉献的小钱币;普通的钱币不能被带入圣殿,因爲它们是在街市上使用的,上面有皇帝提庇留的头像,所以有货币兑换商给朝圣者提供没有任何价值的「perutot」。想想那些在圣殿广场周围挖掘发现的那些小钱币,恰恰是在那个通向Coponius之门的楼梯脚下,那是最美的门。

 

            爲什麽在那里发现了这麽多这样的小钱币呢?因爲当它们掉落时,人们甚至懒得去捡,因爲它们没有任何价值。以罗马人爲写作对象的马尔谷,说明了那两个小钱币值多少钱,他说是「一文铜钱的四分之一(一个quadrant)」。「quadrant」(你在图片中所看到的),是罗马使用的价值最低的铜币;用它可以买一片面包。事实上,在Antoninus Pius时代,已经不再铸造「quadrant」,因爲它们价值太低。

 

            寡妇做了这个动作,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没有人留意她。如何解释这个情节呢?当我们想建议人们爲教会、堂区团体、慈善机构和传教士的需要慷慨解囊时,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引用这段话。人们说:「让我们效仿这个穷寡妇,她虽然贫穷,但也给出了她的奉献。」如果是这样的话,耶稣可以像讲述撒玛黎雅人的比喻一样结束这一情节,也就是,他会说:「'你也去这样做,效仿这个寡妇的慷慨。」这是通常会给出的解释,我想说,几乎所有人都是这样解释的。

 

            有许多圣经经文都鼓励人们慷慨地帮助穷人,帮助团体的服务者,以及那些爲传福音而过献身生活的人。保禄在写给格林多人和罗马人的书信中都谈到了这点,但今天的福音不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这种解释是基于一个误解,即把教会与它的慈善机构,或与耶路撒冷圣殿的宗教机构相提并论,而这种认定是不正确的。今天福音的上下文给了我们答案;紧接着,在我们这段经文的后面,它说,门徒对耶稣说:「师傅!看,这是何等的石头!何等的建筑!」耶稣回答说:「将来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另一块石头上,而不被拆毁的。」那麽,我们就不能认爲耶稣打算赞美这个可怜的寡妇的举动,并鼓励人们效仿她;他不可能鼓励人们奉献,去支持一个腐败的宗教体系。他曾多次谴责这个体系,说其管理者是小偷和强盗,他们利用了像这位穷寡妇一样的简单的人民的天真信仰。     

 

        福音片段的上下文邀请我们对耶稣的话做出不一样的解释。他并没有把这个寡妇作爲效仿的榜样介绍给门徒,而是用作经师和圣殿司祭等级制度方面的不正义及虚僞的例子。这些人利用这些弱势人群的天真信仰,掠夺他们的财産,甚至掠夺他们的生活所需。希腊原文说,因这两个钱币,这个寡妇放弃了她的整个生命。这就是爲什麽耶稣让他们警惕那些吞并寡妇家産的经师们。

 

            耶稣不是在赞美这个寡妇,而是在斥责虚僞的宗教和腐败的做法,他们竟夺走一个穷寡妇的生活必需品。我们从耶稣的口中再次听到了我们从先知亚毛斯、依撒意亚、耶肋米亚和米该亚那里听到的相同的谴责。

 

            那麽,这一情节的讯息是什麽呢?我认爲我们可以将它与我们在《Didache》第一页上读到的内容综合起来,《Didache》是叙利亚安提约基雅教会编写的第一本教理书。它甚至比《玛窦福音》还要早,写于同一个基督徒团体。想象我们正处于第一世纪下半叶的开始,这本书首先鼓励我们向有需要的人给予帮助,不要指望得到回报,因爲天父希望祂的所有儿女都能分享祂的礼物。然后,紧接着,他(耶稣)警告那些领受的人,如果他们没有需要,那麽他们就必须爲他们的行爲做出解释。然后是结论,这正是我们所感兴趣的;它说:在你知道给谁比较好之前,把施舍物放在你的手里;要小心,等待提供帮助;你必须先好好查究,确定你所给予的对象是真正有需要的人。  这个寡妇把她的施舍给了错误的宗教机构。这是邀请我们慷慨地奉献,但要小心,这奉献要给有需要的人,给穷人,给那些真正致力于建设新世界的人,真正爲建设天国、爲宣扬福音的人。

 

            祝大家主日快乐,并过好新的一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