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默祷 | 耶稣将拯救他的子民脱离罪恶
发布日期:2024-12-17 | 作者:玛迪耶稣将拯救他的子民脱离罪恶
默想:你是否始终坚守天主的承诺,尤其是在你面临不确定性或逆境时?先知耶利米亚和依撒意亚在以色列绝望的处境中说出了希望的话语。达味王朝腐败不堪,不适合默西亚国王。叛教者亚哈斯王(列王纪下第 16 章)和软弱者西底家(耶利米亚书第 38 章)占据了达味的王位。天主怎么能信守他的诺言,兴起一位公义的国王,永远统治大卫家?先知们相信天主能以某种方式从叶瑟的树桩上“长出一棵公义的嫩枝”(依撒意亚书 2:11)。像先知一样,我们被称为“在绝望中仍存指望相信”(罗马书 4:18),天主能够并且将会实现他的所有诺言。
玛利亚被发现怀孕耶稣因着圣神
玛利亚不得不面对对天主的信仰和信任,以及对家人和她选择嫁给的男人若瑟的信仰的巨大挑战。她被要求承担巨大的责任。以前从未听说过没有亲生父亲也能生孩子。玛利亚被要求接受自然法则的这一奇迹。这需要对天主和他的承诺有信心和信任。其次,玛利亚还没有结婚。当时不容忍婚外怀孕。玛利亚只是和若瑟订了婚,这样的订婚必须持续一整年。她被要求承担巨大的风险。她可能会被若瑟、她的家人、她自己的所有人拒绝。玛利亚知道,如果没有天主的启示,若瑟和她的家人不会理解。尽管如此,她仍然相信并信任天主的承诺。
若瑟相信天使的信息“她所怀的孕是从圣神来的”
若瑟是一个正直敬畏天主的人,当他发现他未婚妻玛利亚怀孕时,他不想让她难堪或受到惩罚。从各方面来看,她都违背了他们彼此忠诚和贞洁的庄严誓言。毫无疑问,若瑟在祈祷中把这个令人不安的事情交给了天主。他没有急于下判断,也没有以伤心和愤怒来回应。天主不仅用指引和安慰来奖励他,还用神圣的保证来奖励他,即他确实呼召若瑟成为玛利亚的丈夫,并承担一项需要对全能天主有最大信心、信心和信任的使命。若瑟相信神圣的信息,要娶玛利亚为妻,并接受她腹中的孩子为应许的默西亚。
若瑟也是我们信仰的典范
和玛利亚一样,若瑟是我们信仰的典范。他是天主救赎计划的忠实见证者和仆人。即使面对令人困惑的情况和看似无法克服的问题,您是否准备好相信天主的承诺?天主并没有抛弃我们,而是将他唯一的独生子、我们的主和救世主耶稣基督带给了我们。让我们满怀喜悦地庆祝圣诞节,庆祝耶稣降生的节日,让我们重新对天主和他的救赎工作充满信心和希望。
我们正值庆祝圣诞节前的这些特殊日子,教会建议我们默想所谓的“童年福音”。换句话说,就是玛窦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序言。昨天我们读了耶稣的家谱,今天这是玛窦福音的下一部分:从若瑟的身边讲述耶稣的诞生。
就像任何好的序言一样,传道者打开帷幕告诉我们谁是他要写的书的主角。它告诉我们的第一件事是,耶稣不仅仅是一个人,他不仅仅是另一个人。事实上,他是一位名叫玛利亚的女人所生,她正在“通过圣神的工作”期待着一个孩子。若瑟不应该害怕欢迎玛利亚,因为“她体内的胎儿来自圣神。两次强调圣神介入耶稣的诞生。干预历史的是天主本人。不仅在玛利亚和若瑟这对夫妇的故事中,而且在人类历史中。就好像天主会从他的超越性中跳出来,化身在我们中间。天主跳过深渊,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他是一个男人,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男人。天主亲自临在我们中间。
但还有其他事情。这不只是天主来到世上行走那么简单。若瑟必须给即将出生的儿子起名叫耶稣,“因为他要将他的子民从罪恶中拯救出来”。福音传道者坚持认为,这实现了古老的预言,即处女将生下一个儿子,并称他为“厄玛努尔”,即天主与我们同在。
因此,在几行文字中,以一个故事的形式,或者更好的是,以一个天使向耶稣显现的梦的形式表达出来,福音传道者已经向我们清楚地表明,他将要写的福音书的主角是一个人,但天主的圣神介入了他的诞生。这个人就是等待的救世主和默西亚,先知所宣布的那一位,将拯救他的人民的那一位,他是“天主与我们同在”。现在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继续读下去,看看这个人做了什么,说过什么,他是怎么生的,他是怎么死的。因为在他身上我们会看到天主本人。
主耶稣,你来是为了拯救我们脱离罪恶和死亡的力量。愿我永远因你的救赎而欢欣鼓舞,并相信你对我生命的神圣计划。
早期教父的每日名言: 基督是达味的正义之枝。教宗大良,公元 400-461 年。
“在神圣计划的秘密中,只有一种补救办法可以帮助堕落的人类在整个人类的普遍毁灭中幸存下来(耶利米亚书 23:5-8)。这种补救办法是亚当的一个儿子应该生来自由,没有最初的罪孽,通过他的榜样和他的功绩来战胜其他人。这是自然的繁衍所不允许的。我们的有缺陷的血统不可能有这种种子的纯洁后代。圣经说,‘谁能从不洁净的种子中受孕而产生洁净的东西?难道不是你一个人吗?’(约伯记 14:4)达味的主被造为达味的儿子,并从应许枝条的果实中诞生。他是没有缺陷的人,双重性质汇聚成一个人。通过这同一个受孕和诞生,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诞生了,在他身上既有真正的神性,可以行出神迹,也有真正的人性,可以忍受苦难。” (摘自讲道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