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显节:照耀万民的光明之星
发布日期:2025-01-03 | 作者:意鸣子主显节
照耀万民的光明之星
巴勒斯坦地区属于交通枢纽,争端之地,也是不同民族、文化、种族和语言混合的地区。这一地区曾被埃及法郎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国王侵略并占领过。
长期以来,以色列人一直希望能报复他们的侵略者(咏137:8),但是,报复和反击却不是天主的计划。公元前三世纪的一位不知名的先知,向人揭示了天主的计划:「到那天,埃及和亚述将共同敬拜上主。到那天,以色列将属第三,联同埃及和亚述成为大地上受祝福的,因为万军的上主曾这样降福说:「我的百姓埃及,我双手的工程亚述,我的嗣业以色列,是应受降福的!」(依19:23-25)
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从未听过的、不可相信的预言:以色列将是她两个历史敌人——埃及与亚述的救恩中间人。
一个世纪之前,另一位先知曾经预言说:上主将要领所有的异邦人登上祂的圣山,使他们在祂祈祷的殿里欢乐。(依 56:6-7)
当主基督的一颗星出现在以色列时,天主的许诺实现了(户 24:17)。祂的光明驱散了祖先仇恨所造成的黑暗,并使所有民族成为一个家庭。这就是主显节带给我们希望的信息,今天庆祝的是光的节日。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讯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上主的光明将使正义得到伸张,到处充满和平,如月之恒,永享安康。
读经一 依 60:1-6
这篇读经是圣经中最富诗意的片段之一。为了理解其中讯息,需要首先明白其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现在我们先看历史背景。
在诠释圣诞节的第一篇读经时,我们强调了公元前587年的悲惨事件,导致了耶路撒冷的毁灭。
这个被欺凌的城市变成了一堆堆的废墟;在先知眼中,就像一个寡妇,孤独地枯坐着,沮丧失望,垂头丧气,失去了丈夫,而子女也被人夺去,流放到外邦人的地方。
一年一年的过去了,在巴比伦的流亡者返回家乡的希望也变得更加渺茫。在昔日光辉的时代,「万民的主母」,「普世的荣耀」,就如同被人们所追求的迷人少女,现在竟遭受奴役、衰老并且无人安慰(哀 1:1)。
再来看其地理环境:耶路撒冷坐落在山上,周围有两个山谷:则德隆与革责玛黎。早上,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耶路撒冷被亮光环绕,而其周围的山谷却仍是黑暗。在希伯来文中,则德隆是「昏暗朦胧」的意思。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中,先知想要表达什么呢?
早晨,从橄榄山上升起的第一缕阳光照亮了整个耶路撒冷城。这就象是梦境:这个憔悴的寡妇耶路撒冷,突然就成了光茫四射、迷人的少女;光辉的外氅环绕着她,就像一件色彩缤纷的衣服。先知邀请整个城市放弃悲伤,站起来擦干泪水,因为她的新郎,上主,曾因她的不忠而舍弃了她,现在将重新将她领回(4节)。
不仅新郎回来了,连在外流亡的子女们也回到了她的身边。她应举目观看他们(4节)。他们从远方归来,那些曾经押解他们的人如今将他们抱回。
先知在神视中还看到,而且先知如今邀请耶路撒冷向西方观看:即地中海方向的视线,出现了腓尼基、希腊以及塔尔史士的商船。相传塔尔史士是每天太阳落山的地方。这些商船满载着给她的祝福与礼物(5节)。成群结队的骆驼和独峰驼来自东方,携带了阿拉伯沙漠的稀奇产物,以及舍巴的名贵出产:香料、乳香、黄金,和其他的贵重物品。
这样壮观场景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在主显节提出这样的场景?
先知的心中有一个梦想:所有充军巴比伦的流亡者都将返回,所有四散的以色列人将重新团聚。这一梦想不容易实现,因为以色列子民如今已经在充军之地定居了,他们不愿意再去面对不确定性与新的挑战。
他们中有些人想终生留在巴比伦,那些返回的人却受到嘲笑:耶路撒冷仍然是一片废墟,没有任何光明和希望,来自旷野与海上的人只能靠抢劫生活。
即使有这些失望和困惑,但以色列仍然相信上主的许诺,相信上主不会欺骗他们。即使在他们最为艰难的时刻,先知的预言仍在重复着:万民的珍宝将涌向这里(盖2:7)。塔尔史士和群岛的众王将献上礼品,舍巴和色巴的君王,也都要前来进贡(咏72:10)。
到那一天,天主亲自干预的日子将会是伟大的,令人惊奇。到那时,如果先知还活着,也将会对上主的工程感到惊讶。从耶路撒冷发出且充满普世的光辉就是复活之光。从那一天起,普世人类就已开始了他们的朝圣之旅,走向上主的圣山,朝向被选的团体——教会。山是对全人类的一个标记(玛5:14),是和平在世上开始的一个标记。
主显节意即「上主的显现」。在东方礼中,这个节日并不是追念前来朝拜耶稣的贤士们,而是在纪念耶稣的诞生,光明的出现。在西方礼中,圣诞节是在12月25日庆祝,而今天的这个节日在第四世纪时就庆祝上主的光明显现给万民,并邀请普世人类回应上主的救恩。
读经二 弗 3:2-6
「奥秘」一词在福音中只出现了两次,但在保禄书信和默示录中却经常出现。在福音中,耶稣对宗徒们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给你们知道(玛13:11;谷4:11)。
对以色列人来说,奥秘指的是天主对世界的计划,隐而不彰,不可理解,因为是来自天主的计划。人无法理解或明白天主的计划,因为正如天离地有远,上主的思想与人的思想也有多远(依55:9)。
因此,我们永远不可知道天主的思想是什么,祂将我们带到哪里去,人类最后的命运是什么,天主创造的目标是什么?
在耶稣时代,人们认为天主会通过梦境、异象,或天象来启示祂的计划。
然而,保禄在今日的读经二中说,认识天主奥秘的途径与此不同。
管理并揭示天主思想和计划的不是神视者,而是宣讲者、宗徒、基督徒团体的先知。他们从天主那里领受了理解天主奥秘的恩赐。
他们通过留意天主在祂子民中所完成的一切来理解天主的计划:反思祂的行动,因而接受天主自永恒就已开始的启示。保禄说他自己也是被选者的一员,他们发现了上主的计划,也参与了其完成过程。
在读经的第二部分(5-6节)。保禄终于阐明了这一奥迹的含义:即所有人的得救。
天主对亚巴郎及其后裔所做的许诺不是只给以色列人的特权,而是要与全人类分享。昔日,最仔细的人们都没有理解天主的这一计划。
他们认为,外邦人在天主眼中一文不值,都是虚无和空虚(依40:17)。但如今,天主在基督内显示了外邦人也同为继承人,是天主救恩的分享者,与选民一起,共同组成一个身体(6节)。
需要注意的是,保禄在前面的章节中就已非常感人地讲述了天主的这一奥秘:记得那时你们没有默西亚,与以色列社团隔绝,对恩许的盟约是局外人,在这世界上没有希望,没有天主。但是现今在基督耶稣内,你们从前远离天主的人,藉着基督的血,成为亲近的了。因为基督是我们的和平,他使双方合而为一;他以自己的肉身,拆毁了中间阻隔的墙壁,就是双方的仇恨,而成就和平。所以他来,向你们远离的人传布了和平的福音,也向那亲近的人传布了和平(弗2:12-17)。
今日的读经恰当地说明了这个节日所庆祝的主题,基督之光照耀了全人类,包括外邦人。
福音 玛 2:1-12
从教会初期开始,贤士们就引起了基督徒的极大兴趣。也是早期基督徒艺术家们非常喜欢的题材之一:石刻和绘画常常表达的是贤士们的朝拜与耶稣诞生的内容。
福音中记载关于贤士们的信息非常有限,缺少很多细节的描述:他们来自哪里?有多少人?他们都叫什么名字?是如何来的,用了什么交通工具?他们返回家乡后做了什么?他们死后被葬在了哪里?
关于贤士们的传说有很多。有的说他们都是君王,共三位,一位来自非洲,一位来自亚洲,另一位来自欧洲;也有是说一位是黑人,一位是黄种人,另一位是白人。他们由异星引导,从各自的家乡出发,在同一个地方相遇,然后共同前行,一起来到白冷。他们的名字是加斯帕(没有胡须的年轻人)、默基隆(留有长胡须的年长者)、巴拉德撒(有着胡须的中年人)。显然,他们是生命三个不同阶段的象征。他们骑着骆驼和独峰驼来到白冷。当他们返回家乡以后,活到120岁的高龄时,又一次看到了那颗异星。他们再一次出发,并在阿纳托里亚(ANATOLIA)相遇,在那共同庆祝圣诞节。就在那一天,他们高兴地去世了。他们的遗体走遍了世界:首先埋葬在君士坦丁堡,后来到了米兰,直到1162年,最后被移到了德国的科隆主教座堂。
这些都是美好且动人的故事,但应必须与福音的叙述区分开,不可混为一谈,以免误解圣经所要表达的讯息。
现在就让我们澄清一些与贤士们相关的通常认识,但这些认识又与玛窦福音的记载毫无关联。
首先,福音中并没有说他们是三位,只说他们是贤士,不是君王。他们应当属于占卜者、观察星象者。古时,他们因着智慧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因为他们可以解释梦境,预测未来,并通过自然现象或生命中的特别事件看到天主的旨意。
不应奇怪的是,玛窦在福音中有段关于贤士们的叙述。他们是所有外邦人的象征,天主就在犹太人面前,使外邦人看到了基督的光明。
看到了祂的星。人们普遍认为,当一个伟大人物诞生时,将会有一个星在天上出现:大的星辰是为富人,小的星星是为穷人,模糊不清的是为弱小者。彗星的出现就被认为是一个新皇帝诞生的标记。
贤士们真的看到了一颗彗星吗?
很多天文学家用了很多时间与精力来查看,在二千年之前,天上是否出现过一颗特殊的星辰,与耶稣诞生的时间相吻合。他们发现,哈雷彗星在公元前11-12年出现了;然后还证实了,公元7年,木星(统治之星)与土星(据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说法,土星是犹太人之星)在天空中一起出现了三次。
他们的探索精神令人赞赏。寻找出现在白冷的彗星的这一执着使我想起了在阿辣辣特山对诺厄方舟的探索。
读玛窦福音的这段叙述,人们应当清楚地知道,玛窦并不是在记载星象。贤士们看着引导他们的那颗星,从耶路撒冷走向了白冷,即从北到南移动。的确奇怪!天体运行都是自东向西。
玛窦所说的那颗星并不是在天上,而是在圣经中。
玛窦福音的对象对旧约比较熟悉,他们一直在等待户籍纪中预言的那颗星的出现。
在户22-24章中,有一段巴郎与他的驴子之间的对话。巴郎是一位占卜者,会说预言,是东方的一个贤士,正如今日福音中所描述的。一天,他无意地说了这个预言:我看见祂,却不是在现在;我望见祂,却不是在近处。由雅各伯将出现一颗星,将出生一位统治仇敌者,由以色列将兴起一权杖(户24:17-19)。
在耶稣诞生前的1200年,明眼男子的巴郎说了神谕(户24:3)。从那时起,以色列人便开始急切地等待这颗星的出现,也就是默西亚的到来。
福音记载,贤士们从东方看到了那颗星,福音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从雅各伯的苗裔中,出现了一位人们期待的救主。祂就是耶稣,祂就是那颗星。
我们是否要将那颗星从马棚中去掉呢?不,我们需要反思那颗星,并要将之告诉我们子女,告诉他们这颗星不是天上的星辰,而这颗星就是耶稣。祂是照亮每个人的光明(若1:9),祂就是那颗耀眼的晨星(默22:16)。
玛窦福音写于公元80年,他想表达什么呢?当时,很多外邦人加入了教会团体,承认耶稣就是那颗星并且朝拜祂。而犹太人虽然等待了很长时间,却拒绝承认耶稣是救主。
因此,对于第一世纪末的基督徒团体而言,贤士的故事也是一个比喻。怀着诚实与坚忍之心寻找真理的外邦人,找到并接受了从天主而来的光明。
玛窦还强调了另一个特殊之处:如果没有犹太人和犹太人的圣经为他们指明道路,象征外邦人的贤士就无法找到基督。以色列人或许没有跟随这颗星,却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她是所有人获得救恩的媒介与桥梁。
现在让我们把今天的福音与第一篇读经联系起来。先知预言说,当上主之光照耀耶路撒冷时,所有的民族都将带着礼物走向圣城。玛窦通过贤士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一预言已经实现。在默西亚之光的带领下,贤士们所代表的外邦人已经来到了耶路撒冷,并带着黄金、乳香和没药做为礼物。我们通常赋予了这些礼物一个虔敬的意义:黄金表示承认耶稣是君王;乳香代表承认耶稣的天主性;没药代表耶稣的人性,并将在耶稣的逾越奥迹中再次提到(谷15:23;若19:39)。
骑着骆驼而来的传说也并非空穴来风。今日读经一中提到「成群结队的骆驼和独峰驼」将从东方而来(依60:6)。面对上主向他们启示的救恩,牧羊人充满了喜乐。与牧羊人不同的是,贤士们俯身朝拜救主(11节)。他们的这一动作使人想起了宫廷仪式,跪伏并亲吻君王的脚,或者在神像面前亲吻大地。外邦人承认这个白冷的这个婴儿就是他们的君王和天主,并为祂带来了礼物。
贤士们是所有被基督之光所引领的人们的象征。他们也是教会的象征,由不同民族、种族、语言与国度的人们组成。加入教会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身份,而屈从于一个不义和错误的统一。每一个人与每一个民族仍然保持各自的文化特征。如此,他们也丰富了普世教会。没有一个人如此富有,以致于不需要任何帮助;也没有一个人如此贫穷,以致于不能提供任何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