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祷的思潮|02.04
发布日期:2025-02-04   |    作者:和平月刊

24 常年期第四周 星期二

耶稣会|圣若望·布理道及同伴(殉道)

 

建议先阅读今日圣经内容 ]

点击文字,可跳转阅读 今日读经 

希伯来书 12:1-4

圣咏 22[21]:26-27,28,30,31-32

马尔谷福音 5:21-43

 

「不要怕,只管信。」耶稣鼓励雅依洛,即使听到女儿去世的消息,仍旧要相信天主的德能。雅依洛本是相信耶稣的能力,才去跪求耶稣治愈他的女儿。在回程中,他更看到患血漏妇人的信德和痊愈过程,于是对耶稣的信心也就更强大了。

 

可是,在最后一刻,当他听到女儿去世的消息时,他的信德想必会受到挑战!耶稣洞悉他的心,遂给予鼓励,免他功亏一篑。

 

在生活中,正如希伯来书作者所言,我们也常常作证,甚至也曾经历了众多如云的信仰奇迹和见证。可是,在一帆风顺中,看似坚固的信德,要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经得起考验。

 

耶稣知道我们软弱,像祂坚定雅依洛的信念一样,祂会借着在我们身边的信德见证人,持续鼓励我们,叫我们坚持到底,直到祂在我们的生命中成就美事。

 

伟大和善解人意的主耶稣,请在我察觉到自己的信德开始动摇时,懂得投靠祢,信赖祢。

 

-----------------------

本月每日奉献祷文

耶稣圣心,
我靠了玛利亚贞洁无玷的心,
将我今天的祈祷、工作、喜乐和痛苦都献给祢,
为补赎我们的罪过,
为成就祢在祭台上时时刻刻奉献的旨意,
特别为本月内教宗托我们代祷的意向祈祷:

愿教会团体能迎纳
感到蒙召以司铎或修道生活
来服事基督的使命的青年人的渴望和疑虑。

 

--------

来源:思维出版社《和平》月刊第399期(已授权【爵处丰生】分享)

 

今日耶稣会圣人

 

圣若望·布理道(João de Brito, 1647-1693)是最早在印度传教时采纳当地文化元素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他因福传的卓越成效以及坚决拒绝荣誉与安逸而殉道。

布理道出身于葡萄牙贵族家庭。他自幼心志便非同小可,内心的圣召与渴望使他决意真正加入耶稣会。尽管王子与国王屡次劝阻,他仍于1662年12月17日,年仅十五岁时,进入里斯本的耶稣会初学院。

他于1668年写信给耶稣会总会长,请求被派往东方传教,然而,他必须先完成神学学业。1673年2月晋铎,并于三月中旬自里斯本启航前往果阿(Goa),同年九月抵达印度。他在果阿继续进修神学,曾被邀请留下担任教师,但他更渴望成为传教士,并愿意为基督殉道。

 

他深入研究印度的种姓制度,发现大多数基督徒来自最底层、最受歧视的种姓。他认为,若要基督信仰在印度扎根,必须使上层种姓的人也皈依。因此,他决定效法印度的苦行僧,成为一名班达拉斯瓦米(pandaraswami),因为此类僧侣可以接触各个种姓的人。他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每日仅以少量米饭果腹,席地而眠,身穿红色斗篷与头巾。他在荒野中建立了一处静修地,最终被当地人接纳为班达拉斯瓦米。随着他的名声日益传播,领洗归信的人数大幅增加。

他在传教十一年后,被任命为马杜赖传教区的负责人。然而,这也引起最高种姓婆罗门(Brahmans)的敌视,他们不满他的传教工作,甚至意图杀害他。1686年,布理道神父与几位慕道员被士兵逮捕,以铁链重重捆绑。当士兵威胁要杀害这位耶稣会士时,他坦然伸出颈项,但士兵并未行刑。他被囚禁一个月后获释。

 

归国述职,再度远赴印度

回到马杜赖后,他被指派返回葡萄牙,向当局汇报印度传教区的现况。十个月后,他抵达里斯本,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他巡访各大学与学院,向人们描述印度传教士的艰辛与挑战。他年少时的朋友、如今已登基的伯多禄二世见到他如此瘦削、疲惫,便请求他留在宫廷,担任王子们的导师。然而,布理道神父将印度的福传需要置于葡萄牙宫廷的荣华之上。他再度启航前往果阿,并于1690年11月重返马杜赖的传教区。

他明知自己已被玛拉瓦王(Raja of Marava)下令追杀,仍无惧返回印度。他在夜间秘密穿梭于各传教站,为信友举行弥撒、施行洗礼。他的传教工作非常成功,其中最显着的皈依者是塔达雅·提瓦亲王(Prince Tadaya Theva)。这位亲王在一位慕道员的代祷下康复,原本就对基督信仰怀有兴趣。布理道神父坚持,若要领洗,亲王必须只保留一位妻子。亲王答应此要求,但一位被弃的妻子向其叔父——玛拉瓦王控诉此事。玛拉瓦王遂派兵于1690年1月28日逮捕布理道神父。

 

殉道与宣圣

二十天后,玛拉瓦王将他流放至邻近的奥里尤尔(Oriyur),此地由玛拉瓦王的弟弟统治。玛拉瓦王命令其弟弟处决这位「顽固的耶稣会士」。1693年2月4日,布理道神父被带到一座俯瞰河流的小丘上,被刽子手以弯刀(scimitar)斩首殉道。

布理道神父于1853年由教宗庇护九世宣福,并于1947年由教宗庇护十二世宣为圣人。他的殉道地奥里尤尔,至今仍是印度信徒朝圣的地方。

【原始整理与编辑:汤姆·罗奇福德(Tom Rochford, SJ)】

 

今天耶稣会同时纪念于十七至十九世纪在各个传教区,为信仰殉道的耶稣会士,计有六位圣人与四十位真福:

鲁道夫·亚卦维瓦司铎(Rudolph Acquaviva),1550年生于意大利,与四名同伴于1583年7月25日死在印度卧亚附近;方济·帕齐各神父(Francis Pacheco)与查理·史比若神父(Charles Spinola),及卅三位耶稣会同伴(其中有廿三位日本籍及韩国籍),在1617到1632年间于日本殉道;法籍雅格·贝尔丘司铎(James Berthieu),1896年7月8日于马达加斯加殉道。

 

--- a.m.d.g.---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