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主节:所有的人都期待祂,只有西默盎与亚纳认出祂
发布日期:2025-01-29 | 作者:意鸣子献主节
所有的人都期待祂,只有西默盎与亚纳认出祂
圣诞节过去已有四十天了,也许你现时仍还陶醉在圣诞节的欢乐气氛中,甚或还在默想婴孩耶稣带给我们的喜悦,来自天上的星辰照耀着我们的生命。「这是出于我们天主的慈怀,使旭日由高天向我们照耀,为光照那坐在黑暗和死影中的人,并引我们的脚步,走向和平的道路」(路1:78-79)。为甚么教会在今天让我们再次庆祝这个婴儿的节日呢?
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在东方,第四世纪时就以「与主相遇」之名开始庆祝,就是婴儿耶稣在圣殿内与天父及与西默盎和亚纳相遇。他们是代表对亚巴郎的天主保持忠信的人。第七世纪时,这个节日传到罗马,名为「圣母取洁」,在晚上会举行蜡烛游行,称之为「烛光礼」。
圣诞夜,庆祝基督是光。在白冷,上主的光荣通过光明照耀在牧羊人身上。在东方,上主的光照耀在贤士们身上。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耶稣被宣认为「照耀普世的真光」。四十天过去了,现在白冷的光已不像那时充满光亮,不像从前那样吸引人前来朝拜,也不是唯一吸引人们目光的了。也许我们被其余的星迷惑了,也许别的星辰能反映我们的梦想和期望。这就是为甚么教会在今天帮助我们重新与婴儿耶稣相遇:邀请我们以双臂迎接祂,像西默盎与亚纳、以色列的穷人及专注圣神声音的人一样。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现在的光明是易逝的,耶稣才是「照耀普世的真光。」
读经一:拉 3:1-4
1 看!我要派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预备道路。你们所寻求的主宰,必要忽然进入他的殿内;你们所想望的盟约的使者,看!他来了──万军的上主说。2 但是他来临之日,有谁能支持得住﹖他显现时,有谁能站立得住﹖因为他像炼金者用的炉火,又像漂布者用的卤汁。3 他必要坐下,像个溶化和炼净银子的人,炼净肋未的子孙,精炼他们像精炼金银一像,使他们能怀着虔诚,向上主奉献祭品:4 那时,犹大和耶路撒冷所献的祭品,必能悦乐上主,有如昔日和往年。
一个虔诚的长者,为自己的生命作了一个总结:「我作过幼童,现今已经年老,从未见过正义的人被遗弃。也未见过他的后裔行乞讨」(咏37:25)。这就是以色列人传统的信仰观念 — 天主赐福于正义的人,而降灾于邪恶的人。也许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样的信德观念只有在受到考验时才能体现出来。但是,人有时觉得这样的观念并不正确,因为邪恶的人常常好运相随,正义的人却常常受到邪恶势力的攻击。人对天主产生疑惑,就出现一些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天主在哪里?这样的问题,是在公元前450年时,以色列历史上非常阴沉的时代,玛拉基亚先知提出来的。
先知的宣讲,反映着在他所生活的社会里的一种非常艰难的处境。富裕的男人们将漂亮的外邦女子带回自己家中,而将他们年轻的结发妻子打发走,使她们向上主的祭坛洒尽了眼泪,哭泣呻吟(拉2:13),司祭们的生活腐败透顶,使诅咒临到你们身上,他们的祝福变为诅咒(拉2:2)。他们压榨、欺压穷人,富人变得骄傲自大,蛮横无礼,度着奢侈的生活,觉得上主看不见他们的恶行。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人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说:「事奉天主只是徒然!遵守祂的诫命,在万军的上主面前,穿苦衣而行,有甚么好处﹖现在我们该称骄傲人有福;作恶的人,居然顺利,试探天主的人居然免罚」(拉3:14-15)!那些怀疑的人呼喊说:「公义的天主在哪里」(拉2:17)﹖
读经一是先知宣讲的延续。这篇经文包括天主对这些子民的答覆。借着先知的口,上主许诺,「将派遣自己的使者,在我前面预备道路」(1节)。在这样的信息后,出现一位神秘的人物,衪的名字是「上主」。祂将进入上主的圣殿,像个溶化和炼净银子的人,炼净肋未的子孙(3节),耶路撒冷圣殿的司祭。
天主的这种介入是必要的,因为肋未子孙担任着对殿宇神圣敬礼的执行者。他们举行的祭祀毫无价值,并不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奉献给上主。玛拉基亚先知的宣讲在耶稣来临后得到应验。衪进入上主的圣殿,「圣殿是万民的祈祷之所,却变成了贼窝」(谷1:17)。耶稣圣化了圣殿,使之变成了天主所悦纳的祭品,就是从人心里出发的祭献(若4:21-24)。
每一种宗教敬礼,包括今日基督徒的祭献在内,常常需要上主的火来净化。在基督徒团体中所擘开的饼,并不常是为兄弟服务而带来生命的记号,有时反而使生命分开,变成毫无生命力的象征:不与自私的选择分开,不与自己的私欲斗争,不将自己的不忠信抛弃。
旧约中的先知宣布上主来临的日子,形容这一天是可怕的,从天而来的持续大火要净炼宝石,熊熊烈火将把地面烧毁,如同铁铺里刷铜漆一样(德38:28),天主的火焰将其洗白,同时也将腐蚀耐磨的衣服。耶稣,盟约的天使,宇宙的主宰,愿意用自己的火,就是他的话语,净化宗教敬礼,以他的圣神净化宗教敬礼。正因为这样,也许今天的基督徒团体中,有人勉为其难地接纳基督的来临。
今天的节日,邀请我们跨越圣殿的门槛,向上主开放,让上主进来净化我们,将我们带向上主,奉献正义的祭品(3节)。
读经二:希 2:14-18
14 那么,孩子既然都有同样的血肉, 他照样也取了一样的血肉,为能借着死亡,毁灭那握有死亡的权势者--魔鬼,15 并解救那些因死亡的恐怖,一生当奴隶的人。16 其实都知道, 他没有援助天使,而援助了亚巴郎的后裔。17 因此, 他应当在各方面相似弟兄们,好能在关于天主的事上,成为一个仁慈和忠信的大司祭,以补赎人民的罪恶。18 他既然亲自经过试探受了苦,也必能扶助受试探的人。
我们经常会细心选择一些人倾诉我们的秘密,寻求意见、表达我们的挂虑。我们愿意向那些曾有着与我们遇到同样困难的人倾诉,并信任他们与我们一起面对及解决我们的问题。如果人生病,一定找一个诊断医生。机器人的发明有很长时间,随着机器人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人可以对很多疾病作出仔细的检查与判断,可以立即做必要的诊断,分析出病症并对症作出治疗的方案。这篇读经向我们指示,每个时刻都有让我们怀着勇气依靠的医生,是一位与我们有同样血肉的兄弟,与我们有着相同的人性,包括人性的软弱与脆弱。耶稣在各方面相似我们(17节),与我们同悲,也面对很多难题。衪战胜了与我们相同的诱惑。
与我们一样,耶稣在面对忠于上主的旨意时也遇到很多困难。这样的思想在希伯来作者的笔下,展露得既简洁而又令人明白。基督被派遣,并不是为了扶助天使,而是为了援助亚巴郎的后裔(16节)。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才体验死亡。衪接受了死亡,也向我们显示衪进入了坟墓的黑暗境界。然而,他从笼罩这个世界的黑暗中释放出来。这是进入光明的时刻,是进入天主无尽的真福光荣时刻。这样,他就从死亡的恐惧中被解救出来(14-15节),身体上感到害怕,因为思想上是黑暗的,是模糊不清的。害怕阻止人明白现世财富的暂时性与易逝性,没有能力与勇气为爱而将自己的生命奉献出来。
这段读经的结尾部分(17-18节),强调对基督保持信心的重要性。基督是我们中的一员,也曾经受过试探,受过我们的痛苦与软弱,因此容易明白我们的软弱与疾苦,当我们遇到试探与挑战时,容易伸出援手助佑我们。
福音:路 2:22-40
22 按梅瑟的法律,一满了他们取洁的日期,他们便带孩子上耶路撒冷去献给上主,23 就如上主的法律上所记载的:『凡开胎首生的男性,应祝圣于上主。』24 并该照上主法律上所吩咐的,献上祭物:一对斑鸠或两只雏鸽。25 那时,在耶路撒冷有一个人,名叫西默盎。这人正义虔诚,期待着以色列的安慰,而且圣神也在他身上。26 他曾蒙圣神启示:自己在未看见上主的受傅者以前,决见不到死亡。27 他因圣神的感动,进了圣殿;那时,抱着婴孩耶稣的父母正进来,要按着法律的惯例为他行礼。28 西默盎就双臂接过他来,赞美天主说:29 「主啊!现在可照你的话,放你的仆人平安去了!30 因为我亲眼看见了你的救援,31 即你在万民之前早准备好的:32 为作启示异邦的光明,你百姓以色列的荣耀。」33 他的父亲和母亲就惊异他关于耶稣所说的这些话。34 西默盎祝福了他们,又向他的母亲玛利亚说:「看,这孩子已被立定,为使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和复起,并成为反对的记号──35 至于你,要有一把利剑刺透你的心灵──为叫许多人心中的思念显露出来。」36 又有一位女先知亚纳,是阿协尔支派法奴耳的女儿,已上了年纪。她出阁后,与丈夫同居了七年,37 以后就守寡,直到八十四岁。她斋戒祈祷,昼夜事奉天主,总不离开圣殿。38 正在那时刻,她也前来称谢天主,并向一切希望耶路撒冷得救赎的人,讲论这孩子。39 他们按着上主的法律,行完了一切,便返回了加里肋亚,他们的本城纳匝肋。40 孩子渐渐长大而强壮,充满智慧,天主的恩宠常在他身上。
第一篇读经告诉读者,以色列很仔细地保存了玛拉基亚的宣讲。他们很长时间期待,这样的预言有一天可以实现,并且相信有一天,天主将显示自己的能力,打击那些不遵守上主法律的人。福音叙述耶稣对这个等待的一个出其不意的答覆。也许有人等待耶稣在胜利的光景中出现,在天使的陪伴下进入圣殿,像一位庄严的法官,审判那些不遵守法律的人。然而,耶稣却以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进入圣殿:一位新生的、软弱与无防卫能力的婴儿。在一位少女的手臂中,并在一位年轻丈夫的陪伴下进入圣殿。这样,与别的婴儿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很难认出这就是从天上而来的,来洁净以色列的「火与硫磺」只有在精神上,并怀有天主精神的人,与天主感同深受的人,才能认出这是照耀普世的真光。
福音的第一部分(22-24节),叙述耶稣献于圣殿的情形。犹太法律规定,所有头胎,无论是人或牲畜,都应奉献给上主(出13:1-16)。婴儿不能奉献给上主,就应该奉献一只无玷的动物,以取代婴儿。富有的人奉献给圣殿一只羔羊,穷人奉献给圣殿一只鸽子或一对斑鸠。玛利亚与若瑟满全了法律规定。路加也强调纳匝肋的这个家庭,属于穷人一族:他们没有能力奉献一只羔羊。
天主对最弱小的人、罪人与不洁的人的爱,是福音中很重要的主题。这几乎是不可理解的,在《路加福音》的开始,纳匝肋的家庭不仅是属于穷人一族,也属于不洁一族。按照以色列的法律(肋12),只有产后才是不洁的,必须行取洁礼。路加叙述的是「他们的取洁礼」(22节),与所有的罪人一样,这个圣家也去圣殿行取洁礼。
福音作者强调的第二个主题是:圣家很小心地遵守上主的法律。「按照梅瑟的法律」(22节),这是一句强调的话语。「正如上主法律上所记载的」(23节),并按照上主法律所吩咐的(24节),为了满全法律的规定(27节),按照上主法律的规定(39节)。路加想对自己的团体说出,耶稣从生命的开始就是承行上主旨意的人。这样与上主的旨意相吻合,只有让上主的话语带领,像圣家一样,才能符合上主的旨意。
玛利亚若瑟明白抱在手中的婴儿不是自己的,而要奉献给上主。耶稣需要他们的照顾,但却属于上主。从一开始他们就很小心翼翼地看顾婴孩。这样的使命为他们来说是一个谜,是一个还没有向他们显示出来的奥迹。他们将耶稣带到圣殿并奉献于上主,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这个婴儿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上主的。他们也从来没有将耶稣据为已有,而是准备将耶稣随时奉献出来,按照天主所预定的时间,将之视为天主给世界的礼物。
玛利亚若瑟是所有父母的典型模范,因为上主也将子女赐予他们。子女并不是属于他们所有,不可以将之占为已有。他们是从天主而来,赐给世界的礼物。父母被召将子女奉献给上主,在这样的奉献行动中发现天主的旨意,并在天主恩宠的伴随下完成这使命 。
福音的第二部分(25-35节)是中心部分,是在圣殿所发生的一切。大批的朝圣者来到由大黑落德所建立的辉煌而美丽的圣殿朝圣,他们在圣殿祈祷,奉献祭献,聆听坐在撒落满廊下的经师们的教导。这些人都是虔诚的信徒,充满犹太人的精神,谨慎地遵守梅瑟法律,并希望可以看到久已等待的救世主。
当若瑟与玛利亚抱着婴儿进入圣殿时,人们感到困惑,没有人意识到这个伟大与奇异的事件正发生在自己身边,没有任何人明白这个新生的婴儿就是照耀普世的光。只有西默盎,当发觉新生婴儿后,怀着不可抑制与不可表达的喜悦心情,立即将之抱到自己的双手中。他与别人不同,与别人希望与期待的不同,当婴儿进入圣殿后,用一双父母的手,将之举起并高声呼喊说:「主啊!现在可照你的话,放你的仆人平安去了!因为我亲眼看见了你的救援」(29-30节)。
西默盎,这位虔诚的犹太人,在上主的圣殿里度过了很多年,并且时常默想上主的话语,不然,他如何认出这个初生的婴儿就是世界的光?他与其他在场的以色列人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他并不是一位如很多艺术画上展现的那样一位老者。路加强调,「这人正义虔诚,期待着以色列的安慰」(25节),「而且他因圣神的感动,进了圣殿」(27节)。这些足够可以引起人们内心的反思与默想。那些知道如何认出真实的事实,就是与这个世界的外表与标准不同的事实,透过这样的不同,天主显示了自己的光荣。
只是虔诚与内在的热心不够,还必须以天主的眼光去看世界。西默盎是一个模范,在他的整个生命中,他将自己委托于圣神的带领,确信天主的许诺是忠信的。他在旧约经典的光照中生活。正是为此,他充满喜悦与和谐。他的目光超越现世的痛苦,看得更远,并祈求上主在平安中接纳自己的灵魂。
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得憔悴,性格变得古怪,甚至无情,难以商量事情。他们的这种不满足常是由疾病、能力的消失,有时甚至因为生命没有回程与害怕死亡。在他们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可以委曲求全,哀伤,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再是受人注意的中心。他们竭力希望自己的要求可以得到满足。西默盎不是这样,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是整个人类。希望整个人类可以在天主的国建立时获得喜悦。
他不为世界的忧伤而哭泣,即使世界上的邪恶存在,且令人感到害怕。他对世界的现在与未来也不抱怨,常与天主交往,并在希望中前进。他知道,在短时间内没有什么可以改变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样。他喜悦,因为他幸运地看到了救恩的曙光,正如农夫怀着喜悦的心情一样,播种后,等待丰富的收成。这就是那些忠信地等待上主派遣默西亚的人的象征。并不是只双手接纳耶稣,而是为了将耶稣奉献给世界当作救恩的礼品,将「世界之光」介绍给别人。他明白默西亚不只属于自已的民族,而是属于全人类。他要将救恩的光带给世界,使之成为所有人的光明(30-32节)。
西默盎讲出第一个预言性的话,现在是对玛利亚说的:耶稣将成为反对的标记(34-35节)。很多人认为这是圣母站在十字架下看到耶稣被钉的象征与预报。不是的,耶稣的母亲在这里是所有人的代表。在圣经中,以色列就是女人 — 母亲,将要为世界奉献救主。除了玛利亚之外,谁是这位以色列,女人 — 母亲的象征呢?
西默盎其实是对整个以色列人说的,暗示正在等待以色列的悲剧。宣布以色列出现不可逃避的悲哀。面对从天而来的救主,一些以色列人开放自己的心灵与思想,以获得救恩;而更多以色列人却封闭自己,拒绝接受这样的救恩,使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
第三部分(36-38节),路加介绍亚纳。众人都以为的一位很平常的初生婴儿,这位年老的女先知却认出他就是救主,默西亚。谁可以使她有如此精神上的认识呢?从哪里来的这种穿透心灵的认知呢?作者解释说,亚纳是一位只为上主而活的人。在她的生活,没有想别的,只是上主:「她斋戒祈祷,昼夜事奉天主,总不离开圣殿」(37节)。她现在84岁,就是7×12,这也有象征意义:7指示完美的意义,12就是以色列子民。亚纳代表那些圣善的子民,达到成熟的认识,奉献世界所等待的救主。她属于弱小与没有意义的阿协尔支派。
路加叙述这个细节,这位贫穷人、弱小者与边缘人士的福音作者,是要劝告他的团体,使他们确信,他们就是认识耶稣救主的最好的见证者与救恩的领受者。
亚纳从丈夫过世后,就是一直守寡。她的选择为路加来说,有着特别的神学意义。与西默盎一样,亚纳代表着忠信的以色列子民。在以色列 — 新娘的历史生命中,被唯一的上主所爱,然后就如同寡妇一样,受尽很多磨难,直到耶稣的来临,才重新认识自己的丈夫—上主。好像新娘找到新郎一样,现在以色列重获喜乐,找到了自己的爱。
亚纳一直留在圣殿,总不离开,因为那是新郎的居所。他们不需要再寻找别的神,不再需要到处寻找与他们一起生活的上主,与亚纳、西默盎一样,被上主所爱,现在上主重新将他们赎了回来。
这段福音的结束部分(39-40节),叙述圣家返回纳匝肋,并强调耶稣的成长。他与同村的小孩没有什么分别:只在智慧与恩宠上日渐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