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认识圣经:路加福音——4. 圣殿中的事件
发布日期:2025-02-02   |    作者:意鸣子

4. 圣殿中的事件

圣路加福音中的童年叙述,是福音中的一个亮点。耶稣的启示吸引了接受并传递的人。圣史路加本人接受了启示,还有关于玛利亚的记载,她接受了“圣言”,并将“圣言”传播给依撒伯尔。他记载了牧人,他们接受了基督、救主诞生的福音,亲身证实后,把他们发现的传布给别人。

“满了八天,孩子应受割损,遂给祂起名叫耶稣,这是祂降孕前,由天使所起的”。名字的意思是“天主拯救”,上主进入了历史,为拯救祂的子民。 法律规定的40天结束后,婴儿将从圣殿赎回。路加记载的另一件事,是“献主于圣殿”,同时是母亲的取洁礼。这些礼仪是在孩子出生后40天举行的,将孩子从圣殿赎回。但是,路加没有详细描述这一礼仪。 写到若瑟和玛利亚到圣殿去举行这些礼仪,路加记述了一点别的事情。他讲述了与一位老人西默盎的相遇。与匝加利亚和依撒伯尔一样,这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代表上主的穷人。西默盎正在等候救恩。他得到圣神的许诺,未见到默西亚以前,他不会死。就在那一天,偶然情况下,受圣神推动,他去了圣殿,认出了耶稣。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我们在圣殿前的空地上,一个拥挤的大广场,熙熙攘攘的人群,其中有两个人,母亲怀子抱着婴儿。这个人,这个老人,正文没有说是老人,但是我们推测是老人,西默盎,在人群中认出了这两个人,认出被抱着的婴儿就是默西亚。 路加把另一首圣歌放在西默盎口中,这是一首犹太基督徒团体的圣歌:“主啊!现在可照你的话,放你的仆人平安去了!”现在可以让我平安去了,因为你实现了你的诺言,“我亲眼看见了你的救援”。这里用了一个专用的词:“σωτήριόν”,并不是常用的“σωτήρια”。这是一个中性的词,表明具体的事实,表明天主为拯救祂的子民所做的工作。我的眼已经看到了“你在万民前早已准备好的”救恩。你在万民前已准备好的。

“为做启示异邦的光明”。我们翻译为光明,我们翻译成启示。这个孩子是光明,照耀列国。祂除去了列国的帐幕,列国指的是所有的民族。 这个孩子是祂的子民以色列的光荣。我说过,老西默盎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他身上体现的是旧以色列。天主的子民前去圣殿,认出了他们的主。西默盎找到了祂,并认出了祂。他是通向万民的桥梁。古老的以色列在耶稣身上认出了光荣和光明,但不据为己有,而是认识到,这个孩子将照耀,把天主启示给所有的人。老匝加利亚在儿子出生后重新开口说话,为“圣言”预备道路,同样,老西默盎,并不是司祭,并不需要为耶稣举行任何礼仪,只是认出了耶稣。为所有的人开辟了得救的道路。 他也向这位母亲,玛利亚揭示了孩子的重要地位。正如依撒伯尔告诉玛利亚,她怀孕的孩子是主,现在西默盎向玛利亚详细解释:“看,这孩子已被立定,为使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和复起,并成为反对的记号”。这是对立的记号,有人说他好,有人说他不好,有人说这样,有人说那样。这个孩子将帮助你“叫许多人心中的思念显露出来”,至于妳,西默盎向玛利亚宣布:“将有一把利剑刺透妳的心灵”,天主圣言的利剑。 接受圣言并不能使妳免受牵连,或经历巨大的痛苦。接受天主的旨意,妳将完全参与到这些事件中。

“他的父亲和母亲就惊异他关于耶稣所说的这些话”。可能是这样,最初,玛利亚看到这个人靠近,就很害怕,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他要做什么?他想赞美上主。你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什么?我们已经说过:天主对万民的启示。 这时,一位妇女加入了西默盎的行列。亚纳,有资格被称为女先知,她年轻时就守寡,现在已经84岁。据说她日夜住在圣殿里,从未离开。肯定像流浪者一样,住在圣殿里的妇女,没有自己的房子,意味着她睡在廊道里;这是个奇怪的人物。她是贫穷的妇女,很可能是乞讨者,但是,明智而有远见,见识超出常人。她一直等待以色列的安慰,认出这个孩子就是人们期待的那一位。她开始讲话。 路加再一次强调传播福音的幅度。亚纳与遇到的每个人都谈论这个孩子。“他们按着上主的法律,行完了一切,便返回了加里肋亚,他们的本城纳匝肋。孩子渐渐长大,充满智慧,天主的恩宠常在祂身上”。 路加用这句过渡性的句子,给我们描述了正常的生活。一切恢复正常,孩子在一个偏远的小镇长大。 故事跨越到十二年后,孩子长大后。根据犹太教的法律,十二岁就达到了法定年龄,要举行“成人礼”,就是孩子要遵守法律,父母可以在逾越节到耶路撒冷朝圣。虔诚的犹太教徒至少每年去耶路撒冷朝圣一次:在逾越节、五旬节或帐篷节。

逾越节尤其是朝圣者去圣殿朝圣的好时机。很多年没有去朝圣,因为孩子还小。到了十二岁,他们与朝圣的行列一起去了圣城。同样,路加记载的这个事件,有重要的神学意图。不单单是记录历史,而是耶稣三十年隐居生活的一瞥。 耶稣成年后,举行了“成人礼”,耶稣开始意识到祂的位格、祂的任务、上主授予祂的使命。祂的父亲若瑟把经卷交给祂,大概会说:“你长大了,现在你要负起责任,必须实践天主的法律”。庆典结束后,他们返回自己的村庄,孩子留在了耶路撒冷。彼此熟悉的人组成的朝圣队伍走了一天,父母没有注意到耶稣不见了。晚上他们找祂时,怎么也找不到。但是他们已经离开耶路撒冷有一天的路程,不可能在晚上返回去。第二天清晨,他们往回走,走了一天,到了耶路撒冷。天已经晚了,他们也不能寻找祂。第三天,他们开始寻找耶稣,他们在圣殿找到了祂。祂留在那里,与经师们在一起。 想象一下,这个聪明的男孩对宗教问题非常感兴趣,祂在圣殿中发现了一些出色的老师,他们精彩地讲解圣经。祂一直去纳匝肋的小会堂,纳匝肋是一个小镇,会堂的讲道人可能知识贫乏,可能讲不出多少内容。谁知道这个聪明的孩子有多少问题。在耶路撒冷,祂发现了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回答祂深刻的问题,这些专业的经师发现这个孩子如此聪慧,能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都感到惊讶。

我们不要误以为耶稣坐在椅子上讲道,经师们在聆听。这个孩子很有天赋,祂尊重老师,也在问一些严肃的问题。失去耶稣已经三天了,当时正在庆祝逾越节。他们找到祂时,祂的母亲问了祂一个问题,象是责备,语气非常微妙:“孩子,为什么祢这样对待我们?看,祢的父亲和我,一直痛苦地找祢”。耶稣回答的方式有些奇怪:“你们为什么寻找我?”你怎么可以说:你们为什么要寻找我呢?在这个世界上,父母丢了孩子,焦急地寻找,这是最顺理成章的事。

在对话的背后,我们必须了解记述者的神学意图。玛利亚问的问题,是基督徒团体在未来的复活节提出的问题,耶稣死亡后三天,丢失了三天。问题是:“你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救恩必须经过死亡?祢知道在失去祢时我们经历的痛苦吗? ”耶稣用一个反问回答:“你们为什么找我?你们不知道我必须留在我父的家里吗? ”这就是若瑟教给我的:祢必须关心天主的事,像我一样。玛利亚说:“祢的父亲和我,一直痛苦地找祢”。耶稣说:“我必须留在家里,留在我父的家里”。

耶稣表明,祂知道若瑟不是祂的父亲。这并不是冒犯,而是显示祂意识到了,认识到了。路加用这种方式想告诉我们,耶稣如何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这并不是说,祂马上知道了一切。作为真正的人,祂已经成熟、长大,对自我的意识也有所提高。当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时,我们无法描绘我们是如何有自我意识的。我们中谁能清楚地说出来呢?我们正在说的,是耶稣的事,祂是个独一无二的人。 祂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了解一切,祂在年龄、智慧和恩宠中逐渐成长。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祂成长并开始理解,聆听圣经、默想圣经、尝试理解。并找最有知识的人寻求帮助,以便更好地理解。大概祂第一次到了耶路撒冷,看到辉煌的圣殿,遇见法律经师,令祂着迷,留在祂的天主父那里。“我必须留在……”在第二十四章,复活节早晨、复活节白天、复活节晚上,祂三次用同样的话回答祂的门徒。复活节的早晨,对妇女们说:“你们应当记得:祂还在加里肋亚时,怎样告诉过你们”,说这事必须发生;复活节当天,耶稣对厄玛乌的两个门徒重复:“你们的心竟是这般迟钝……默西亚不是必须受这些苦,才能进入祂的光荣吗? ”晚上,在晚餐厅,复活的主再次对门徒们说:我已经告诉你们,为获得胜利,“默西亚必须受苦”。 在巴斯卦庆期,耶稣失而复得,这个事件,在神学上预示将来的死亡与复活。父母代表基督徒团体,经历失去的痛苦和重新相遇的喜乐。中心的意思是:我们必须履行天主的计划。耶稣明白,祂做到了。玛利亚和若瑟——门徒到典范——也做到了。

“他们不明白祂对他们所说的话”……但祂的母亲“把这一切默存心中”,反覆思索。用另一个过渡性的句子结束了童年叙述:“祂就同他们下去,来到纳匝肋”。 耶路撒冷在海拔800米的山上,因此,向北,往纳匝肋,是下去。耶稣“属他们管辖”。在耶路撒冷,那一刻,耶稣开始尝试祂的神圣意识,但是,祂仍然属祂的父母管辖。

“祂的母亲把这一切默存在心中”。这是一位长期监护人、忠信的门徒的正确态度。圣言要用“心”默想,可能不理解,但是,保存、默观。“耶稣在智慧和身量上,并在天主和人前的恩爱上,渐渐地成长”。 路加用这几句话,总结耶稣在人性方面不断成长。然后结束了童年叙述。随后,第三章,与对观福音,马尔谷和玛窦福音一样,记述对以色列的公开启示,洗者若翰,三十岁左右的成年若翰,开始宣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