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查经练习:耶稣生涯中的伯大尼之家
发布日期:2025-02-14   |    作者:曹雪女士

 

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它是我们身心灵得到休息和滋养的地方,是与亲人们相聚、分享的所在。有人说家是人类的归宿,也有人说家是人生征途的避风港,是黑夜中的温暖,寒冬里的灯盏,是孤独困苦者的支持和安慰。那么耶稣在他的公开传教生涯中,也有一个类似于家的地方,这个家不是加里肋亚的葛法翁,也不是他自小长大的家乡纳匝肋,而是距离耶路撒冷很近的伯大尼之家,那里住着耶稣所信任和喜爱的玛利亚、玛尔大姊妹和拉匝禄兄妹三人,这个三口之家以他们那浓烈、诚挚、谦逊的心爱着耶稣,他们接待耶稣犹如家人。耶稣在这个家里获得了亲人般的接纳和支持,同时耶稣和这一家人的生活交往,也是教会生活理想模式的印证。(路10:38-42;若12:1-11)

 

在这个家里,有玛尔大的热情服务,有耶稣复活的拉匝禄的陪伴和见证,有专心虔敬倾听耶稣讲道的贴心玛利亚,也有麻风病得到治愈的西满,有时也有随耶稣同去的十二门徒,及众多相信耶稣就是默西亚的犹太信徒(若12:1-11)。四部福音中共有12处提到伯大尼之家,记载了耶稣经常到这个家做客的事实,特别是他荣进耶路撒冷之后,也就是他被捕和被杀害前一周,耶稣白天在圣殿里讲道,回答问题及承受压力,但到了晚上,他就带着门徒们去伯大尼之家,与自己所爱的朋友们相聚祈祷,吃饭休息。伯大尼之家让耶稣劳累的心得以安顿,让敌对势力暂时减缓,让他爱人与被爱的愿望得到满足。耶稣喜欢常回伯大尼之家做客及分享天国的道理。

 

一)葛法翁是耶稣工作的大本营

 

根据对观福音的记载,耶稣公开传教生活是在加里肋亚湖边开始的(玛4:17;谷1:14;路4:14),具体说就是在葛法翁。那时候耶稣已经离开自己的家乡纳匝肋,召选首批门徒们后,他经常带他们进出位于葛法翁会堂附近的西满伯多禄的岳母家,这个地点可以说是耶稣初期福传工作的大本营,“到了晚上,夕阳西下后,人们就把所有患病和附魔的人都带到耶稣跟前···耶稣治好了许多得各种疾病的人,也驱逐了不少恶魔。”(谷1:32,34)在葛法翁及在加里肋亚其它地方的工作有时候是如此之多,以致于耶稣和门徒们“连吃饭也不能”(谷3:20)“因为很多人跟随他们,他们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于是他们坐船离开,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谷6:31-32)。在三年多传教期间,可以说耶稣及门徒们在加里肋亚的生活内容是行走和宣讲,治病救人,训诲门徒,宣讲天国的福音,他们甚至没有一个可以安静休息的去处,耶稣对这时期的感慨是:“狐狸有窝,天上的飞鸟有巣,但人子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玛8:20;路9:58)

 

二)家乡纳匝肋父老乡亲质疑耶稣

 

那么,耶稣的家乡是他可以去休息及获得家庭支持的地方吗?按照福音的记载,耶稣在纳匝肋的亲戚并不欣赏和支持耶稣的福传事业,“他家族的人听说了,就想接他走,因为有人说‘他疯了!’”(谷3:21)“他来到自己的家乡,到会堂区讲道,村里人都奇怪地问;‘他从哪里得来的智慧和这些奇能呢?他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玛利亚吗?他的兄弟不是雅各伯、若望、西满和犹大吗?他的姐妹不都是咱们村里的人吗?’因此,他们就怀疑不接纳他,耶稣对他们说:‘先知唯一不受尊敬的地方,就是在他自己的家乡本土。’”(玛13:54-57;谷6:1-5)耶稣的公开福传生活在“加里肋亚、十城区、耶路撒冷、犹太和约旦河东岸”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是他家乡纳匝肋的父老乡亲却不欢迎这位先知,耶稣回去家乡的次数很有限,他也不愿意在那里多行奇迹。(玛13:58)

 

三)伯大尼玛尔大、玛利亚及拉匝禄之家

前面已经提到,位于伯大尼村的玛尔大、玛利亚与拉匝禄的家,是耶稣经常光顾的地方。伯大尼村位于橄榄山东边,距耶路撒冷大约3公里(若11:18),对于去耶路撒冷的朝圣者,夜宿伯大尼是非常经济和方便的选择,因此玛尔大、玛利亚和拉匝禄的伯大尼之家,也为耶稣在耶路撒冷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落脚点。伯大尼(Bethany)原意可能是“无花果之家”,意思是“贫穷之屋”“困苦之家”。根据四部福音的综合资料,我们看到至少有四个耶稣的福音事件,与伯大尼之家及家庭成员有关系。

 

若1:28里提到过另外一个“约旦河对岸的伯大尼”,即若翰给人施洗的地方,多数圣经学者认为它在距离耶里哥不远的约旦河东岸,这个地方更好称为“伯大巴拉”(Bethabara),与“玛尔大、玛利亚及拉匝禄的伯大尼之家”,不是同一个地方,本文予以略过。我们把重点放在橄榄山东麓的伯大尼之家,那个外在虽贫困,但是内里却充满了兄弟姐妹友爱、信任和接纳的家。这个家庭与耶稣的福传工作紧密相连。耶稣爱这个家里的每一位,同时也经常去看望他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与耶稣生命环环相扣的团体。

 

A)耶稣在这个家里被人虔敬倾听

伯大尼的玛尔大、玛利亚和拉匝禄是耶稣非常喜爱的门徒,(若11:5)有一次耶稣和门徒们一起来到了他们三兄妹的家里,玛尔大看见耶稣老师一行人风尘仆仆、饥肠辘辘地到达,立即生火起灶,为耶稣预备当时家里能够找到的最好食物,因为他们没有过多的收入,所以餐饭上的预备也是很有限的,但是玛尔大要竭尽己力,为耶稣预备可口的餐饭。玛尔大正在忙绿之际,回头看见自己的妹妹玛利亚正坐在耶稣的脚前,专心和虔敬地倾听耶稣的话语,于是玛尔大向耶稣抱怨说:主呀,你看我妹妹让我一人忙着做事,请叫她来帮帮我吧。”耶稣回答她说:“玛尔大,玛尔大,你为了很多事操心烦恼,但是只有一件事是值得的,玛利亚选择了最好的那份,是不应该被夺去的。”(路10:38-42)

耶稣其实并没有严厉批评玛尔大的抱怨,而是告诉她接待自己最合适的方式是聆听他的话语,与他有心与心的交往。生命之主拥有丰富的生命,接待耶稣最好的方式,就是重视和敬仰他的话语,他的话语带来他的生命。玛利亚选择了最好的福分,不应该被指责。(路10:38-42)

 

耶稣在这个“困苦之家”也许没有山珍海味的饭菜招待,但是耶稣在这里,有玛尔大热情的张罗,有玛利亚坐在他的脚边,安静和敬仰地倾听,这确实令耶稣非常欣喜,因为他的话语里充满了天主的旨意、大能、智慧和力量。玛利亚懂得耶稣的心,听主言,入主心,单纯信赖耶稣的玛利亚,从倾听耶稣的话语里,与主心意相通,分享耶稣的喜怒哀乐,耶稣爱的源泉缓缓流入心中。

 

B)耶稣在这个家里被人热烈期待

有一次,伯大尼之家的拉匝禄兄弟生病了,玛尔大和玛利亚两姊妹为此很伤心焦虑,赶快向耶稣传递信息:“主啊,你爱的人生病了”。(若11:1-44)她们知道耶稣爱着这个家中的三兄妹,也热切盼望耶稣能治愈拉匝禄的病。耶稣在接到拉匝禄病危的消息时,并没有立即动身前去犹大地区的伯大尼,而是继续在原地又呆了两天,等到耶稣带着门徒们赶到距离耶路撒冷很近的伯大尼之家时,拉匝禄已经死去,且入墓四天了,悲伤和绝望的气氛笼罩着这个“贫苦之家”,家中挤满了前来吊唁的犹太人,众人同情孤苦伶仃的玛尔大与玛利亚,她们家中的唯一顶梁柱男人拉匝禄倒下了,剩下两位无依无靠的姐妹,按照犹太文化,她们将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命运悲苦的人。

 

玛尔大听说耶稣来了,这位性格豪爽,一向主持家里大小事情的女强人无法再被动地多等一分钟,她跑出去迎接耶稣,“主啊,要是你在这里的话,我弟弟就不会死的,但我知道,即使现在你向天主求,天主定会答应你的。”(若11:20-21)从玛尔大的话里,我们听到她对耶稣的信任,但是对于耶稣就是生命主宰的身份,此时她还并没有完全领悟。耶稣就耐心地引导玛尔大,使坟墓前成为一场生死课堂。“我就是复活和生命,凡信了我的人,虽然死了,还会活,凡活着而信我的人,将永远不死,你信这一切吗?”(若11:25-26)眼前的耶稣让玛尔大感到熟悉,又同时感到陌生,她兴奋和激动。她突然明白了,耶稣就是犹太人期待了几个世纪的默西亚,是天主赐予以色列百姓的“生命救主”,是天主子,所以她大声地说:是,主,我信你就是默西亚,那要到世上来的天主子。”(若11:27)玛尔大的见证几乎可以和伯多禄在凯撒勒雅的见证媲美,“你是默西亚,永生天主之子”(玛16:16)。两人都在圣神的引导下,说出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真理——耶稣就是默西亚,天主子,天父所派遣来拯救世人的那一位。耶稣的真实身份在玛尔大的领悟中显露出来,使耶稣又完成了一次他在人间的福传工程,天主的救恩启示,他来就是要让人们知道他是谁,从而获得生命和救恩。

 

玛利亚也去迎接耶稣,一看见耶稣,就立即附伏在他的脚前,说:“主呀,要是你在这里,我弟弟就不会死了”(若11:33)单纯信赖的玛利亚已经自己至亲兄弟的死亡彻底击垮了,她流着泪,对耶稣说着与玛尔大一样既信任,也略带责怪的话语。虽然姊妹两人说的话一样,耶稣对待她们的态度和行动却不同。对待玛尔大,耶稣走的是理性路线,而跟伯大尼的这位玛利亚,这位曾经坐在自己脚边倾听的安静、内向女子,耶稣走的是心之路线,耶稣也跟玛利亚一起流泪悲伤,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家庭深切的爱。在这个家里,耶稣就是她们的盼望和一切快乐的源泉,耶稣就是她们的支撑和幸福的理由。

 

当耶稣对着山洞里已经发臭的拉匝禄尸体大喊“拉匝禄,出来”时,在场的所有人,包括玛尔大和玛利亚都震惊了,她们亲身体验了耶稣的生命力量,三兄妹抱头痛哭之际,他们也把耶稣环抱起来,他们爱耶稣的感情达到了一个巅峰,是任何其它感情都无法替代的,尤其是玛利亚,从此她把耶稣的话语真的看做是言出必行,因为拉匝禄复活了。当耶稣告诉他们自己在耶路撒冷要遭受苦难时,玛利亚将耶稣的话存留在心中,如同圣母玛利亚一样。

 

C)耶稣在这个家里被人深切热爱

逾越节的前六天,耶稣和门徒们来到伯大尼,有人为耶稣预备了晚宴,玛尔大招待,拉匝禄和其他客人一起陪耶稣同席进餐。(若12:1-2)这时玛利亚拿了一瓶极昂贵的甘松香液,倒在耶稣的脚上,并用自己的头发擦试耶稣的脚,屋子里充满了香气。(若12:3)这是玛利亚对主耶稣深切热爱的慷慨表达。在玛利亚眼中,即使用最昂贵的香液来傅抹耶稣的脚,也无法完全体现自己对耶稣的感激和敬爱。

 

玛利亚是一个对耶稣的话信以为实的门徒,她听过耶稣对自己即将要面临的苦难的预言,她相信耶稣的话,在仍旧离自己老师这么近,依旧可以为老师做点事情的时刻,玛利亚想的不是自己的荣誉或者财产,她想要安慰耶稣那颗受伤、遭受迫害的心。她想要用昂贵的香液告诉耶稣,耶稣的爱和生命是无价的,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种商品或者物质。

 

看到玛利亚如此慷慨地在耶稣脚上倾倒自己的信任和爱,十二门徒中的犹大斯嫉妒了,他于是说:“为什么不拿这香液去换三百银币,施舍给穷人?”(若12:5)表面听起来,好像犹大斯关心穷人,这可是耶稣对门徒们教导的主要内容,耶稣自己也身体力行,但实际上犹大斯根本就不关心穷人,他这样讲,是因为这香液很昂贵,可以卖300银币。如果玛利亚没有把它浪费在耶稣的脚上,也许在犹大斯手里的团体钱袋,就会鼓胀起来,犹大斯也就可以从中渔利。(若12:6)

 

但是耶稣发言为玛利亚辩护:“不要为难她,随她吧,玛利亚的香液原是留着为安葬我而预备的,穷人你们常有,而我,你们不常有”。(若12:7-8)耶稣在玛利亚热烈而直接的感情表达中,看见了一颗为他真挚跳动的心,耶稣接受了玛利亚的爱,并给予玛利亚的门徒行为一个很崇高的赞赏:“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凡是福音到的地方,人们都会提到她所做的,来纪念她。”(玛26:;6)

 

D)耶稣在这个家里有人温馨陪伴

按照对观福音记载,耶稣荣进耶路撒冷后,首先他净化了圣殿,赶走了在那里做买卖的小商贩,打翻了兑换钱币的桌子和椅子,然后他治愈了到圣殿里来找他的瞎子和瘸子,从而激发一群在圣殿里玩耍的孩子们欢唱“贺三纳于达味之子”。耶稣给圣殿带去一派正义、快乐、新生的景象,这惹怒了大司祭及经师,“你听见他们说的话了?”(玛21:16)所以耶稣不得不告诉敌对势力,“当然听见了,难道你们没有看过这段经文吗?从小孩子和幼儿口中,你受到最好的赞扬。”(玛21:12-27)耶稣很明确地告诉他们自己真实的身份,可是冥顽不灵的掌权者,一心只想着垄断统治权,没有听到耶稣的信息。

 

在耶稣生命的最后一周,每当一天压抑紧张的工作结束,耶稣就离开圣殿及大司祭经师,往伯大尼之家去休息。耶稣在伯大尼之家有朋友和皈依者的陪伴,有三兄妹的鼎力支持,有拉匝禄的见证,有“其他客人”与耶稣同席,(若12:2)有很多因着拉匝禄而信了耶稣的犹太人。伯大尼之家是耶稣受难前一周天天必会住宿的地方,也是他在生命路程最后一刻,可以被平静地接纳的地方。在伯大尼之家,耶稣感受到的是宾至如归的气氛和情怀,生命最后的那段路途,因为伯大尼之家的温暖和无言支持,耶稣面对黑暗势力时,也是视死如归。伯大尼之家在耶稣的人生当中起到了一个“至亲之家”的作用,耶稣对这个家带有很特殊的情感。这个家中的三兄妹,也是耶稣最亲爱的朋友和门徒。

 

耶稣复活后,向门徒们显现自己,告诉门徒们:默西亚必须先受很多苦,第三日从死者中复活,你们必须从耶路撒冷开始,要以他的名向万邦宣讲悔改和罪的赦免,你们就是这一切的见证人。(路24:45-48)耶稣带着他们一直走到伯大尼附近,举手祝福他们,他祝福时,离开他们,被提升到天上去了。伯大尼也是耶稣复活后升天的地方,似乎是向自己所爱的三兄妹及其美丽的家告别。

 

请查阅和抄写如下圣经经文:

德24:40-47;雅2:3,8-12;

路10:38-42;若12:1-11;

若11:24-44;路24:45-48;

希13:1-3;费1-6节;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