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七主日:无偿的爱、何以为报?
发布日期:2025-02-20 | 作者:意鸣子丙年常年期第七主日
无偿的爱、何以为报?
埃洛斯托(ERNESTO)在学校的同事前说:我尊重每一个人,但是如果他们绑架我的孩子,我肯定会将学校的负责人杀掉。
若瑟(JOSEPH)是一位僱员,有一天他因遭受到不公平而愤怒不安地回家,并向妻子倾诉:「我必须让路易吉偿还!当他需要帮助时,他将不得不跪下问我,我会让他等到我想要时。
珠宝商乔治(GIORGIO)被小偷偷了财物三次,还受到死亡的威胁;现在他整天都带着一把枪来保护自己。
现在我们尝试评估这三种行为。
也许所有人都同意埃洛斯托(ERNESTO、若瑟(JOSEPH)与乔治(GIORGIO)都不是坏人:他们不攻击那些行善的人,只是反对那些行恶的人。暴力,报复与反击都有自己的逻辑,可以说是合理的。
也许我们不同意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恢复正义,但三者所针对的目标并非邪恶。 他们只是想惩罚并阻止那些犯下应受谴责行为的人。 我们可以说他们只是人:他们以善报善,以恶报恶。但作为基督徒,这样看公正是否足够?
谁如果被基督的爱与圣神所充满与推动,就会超越人所有的逻辑思维,给世界带来新的标记:爱那些不值得爱的人。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讯息,现在重复以下的话:爱你的仇人,好使你们成为在天之父的子女。
读经一 撒上 26:2,7-9,12-13,22-23
2 撒乌耳遂动身下到齐弗旷野,同他去的有三千以色列精兵,在齐弗旷野搜捕达味。
7 达味和阿彼瑟便在夜间深入敌营,见撒乌耳睡卧在行营的中心,他的枪插在头旁地上,阿贝乃尔和部队环绕他睡在四周。8 阿彼瑟对达味说:「今天天主将你的仇人交在你手里了!如今让我用他的枪,把他钉在地上,只一下,不需要给他第二下。」。9 达味却对阿彼瑟说:「不可杀他!因为谁敢伸手加害上主的受傅者,而能无罪呢﹖」
12 达味遂从撒乌耳头旁拿了枪和水壶,二人就走了。谁也没有看见,谁也没有理会,谁也没有醒来,都沉睡了,因为上主使他们沉入睡梦中。13 达味走到对面,远远站在山头上,他们彼此相隔很远。
22 达味答说:「这里有大王的枪,叫一个仆人来拿去。23 愿上主报答各人的正义和忠诚!因为今天上主把你交在我手里,我却不愿加害上主的受傅者。
在最初达味并不是一个宽恕自己仇人的人,或者忘记了对他的所作所为(列上2:1-9)。达味的双手也是沾满了血(编上22:8)。但是这段读经,向人显示达味高尚与慷慨的情操。
事实是这样的:在晚上,撒乌耳正在经过齐弗旷野,达味看到撒乌耳而决定去见他。这是一个危险的举动,但是达味的姪子,英勇作战的英雄阿彼瑟陪伴着他。当他们走进时,看到撒乌耳睡在战士中间。阿彼瑟于是立即按人的逻辑思维作出正义的解决方法:今天天主将你的仇人交在你手里了!如今让我用他的枪,把他钉在地上,只一下,不需要给他第二下(8节)。
达味却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宽恕,对自己的姪子说:不能杀他,因为他是上主的受傅者。(9节)
这里我们看到两个完全相反的想法。第一个想法就是阿彼瑟,他是按照人的逻辑思维进行报复,消灭那些作恶对社会有危害的人。第二个想法就达味,无条件的宽恕。
正如我们在今天福音中将要看到的,耶稣要求的更要进一步:邀请人要超越同样的宽恕。耶稣要求自己的门徒不仅不会以恶报恶,而是要主动帮助仇人以摆脱困境。达味选择宽恕,已走向师傅所宣讲的爱仇人的道路上行了重要的一步。
为甚么撒乌耳会幸免一死呢?正如达味所说的,虽然他作恶,但却永远是上主的受傅者。同样的理由,最坏的作恶者也不能受到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甚至被杀害。他们应该被爱和帮助悔改,因他们永远是上主的受傅者;虽然他已损毁,但在他内有永不磨灭天主肖像的标记。
读经二 格前 15:45-49
45 经上也这样记载说:『第一个人亚当成了生灵,』最后的亚当成了使人生活的神。46 但属神的不是在先,而是属生灵的,然后才是属神的。47 第一个人出于地,属于土,第二个人出于天。48 那属于土的怎样,凡属于土的也怎样;那属天上的怎样,凡属天上的也怎样。49 我们怎样带了那属于土的肖像,也要怎样带那属于天上的肖像。
在耶稣的时代,人们讨论很多这样的问题:在人死后会是怎样的?只有精神上的存在(我们像殭尸一样,消逝鬼魂)或我们将会有身体?如果有的话,会与我们现在的身体是一样吗?
保禄在开始时同意法利塞人的师傅们的意见,并相信在世界终结时,每人将会重新拥有现世的身体(得前4:14-17)
犹太人的这种复活思想,有它的局限性:不明白天主为什么要使同样的身体先死然后再复活呢?这有什么意义?为人来说好像是一个游戏。被埋藏在地里很久的身体怎样再次复活呢?哪个身体是我们最终获得的身体:是年青时的、还是老年的、是丑陋的、病态的因为他们一般都处于死亡状态?
在基督复活的光照下,保禄较为明白基督徒所期望的永恒生命的意义。他在给格林多的团体写信时说:并不是现在的物质的身体将要复活,而是每人将由天主领受一个灵性的身体;不只是身体的部分复活,而是整个的人进入天主的光荣中。但是却与现世的身体完全不同,不是由原子或质子所组成的身体。
为了进一步解释,保禄做了一个比喻:种子撒在地下后,好像消失了,像死亡了一样;但是经过很长时间,却重新长出幼芽来,以一种新的方式存在(格前15:35-44)。有谁认识树最原始的种子呢?为人来说也是这样:人的现世物质身体(时常被人认为好像是一只干瘪果实的核心部分),在现世将被埋葬。相反,在天主的世界里「复活」了不同的生命。 他并没有拖累他所拥有的身体,他以一个不腐败的身体重生,一个不需要吃饭也不需要睡觉的身体;一个没有受苦,没有生病,不能再做任何死亡经历的身体。
在今日的读经中,宗徒说这种转换不是凭人或自然的力量可以达到的,好像种子自长一样。而是圣神在洗礼时的工作,像圣神使耶稣从死者中复活,也同样将来使我们复活。所以,在我们身上带着亚当的形象,地上和凡人的;而我们也将相似基督,新人类的模范。
这篇读经邀请人去反思人生最大的谜:死亡。如果藉着死亡,人从现世回到天主的世界,如果这是一个新生命的标记,那么就没有必要认为死亡是一种不幸,而是我们在现世存在的圆满。
福音 路 6:27-38
27 但是我给你们这些听众说:「应爱你们的仇人,善待恼恨你们的人;28 应祝福诅咒你们的人,为毁谤你们的人祈祷。29 有人打你的面颊,也把另一面转给他;有人拿去你的外衣,也不要阻挡他拿你的内衣。30 凡求你的,就给他;有人拿去你的东西,别再索回。31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也要怎样待人。32 若你们爱那爱你们的,为你们还算什么功德?因为连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33 你们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为你们还算什么功德?因为连罪人也这样作。34 你们若借给那些有希望偿还的,为你们还算什么功德?就是罪人也借给罪人,为能如数收回。35 但是,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善待他们;借出,不要再有所希望:如此,你们的赏报必定丰厚,且要成为至高者的子女,因为他对待忘恩的和恶人,是仁慈的。36 你们应当慈悲,就像你们的父那样慈悲。37 你们不要判断,你们也就不受判断;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们要赦免,也就蒙赦免。38 你们给,也就给你们;并且还要用好的,连按带摇,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们的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升斗量,也用什么升斗量给你们。
耶稣在向门徒们宣称他们是有福的,因为他们是贫穷的、飢饿的、哀恸的、受迫害的。随后,耶稣向聆听自己的群众宣讲一个令人震惊的原则:「应爱你们的仇人,善待恼恨你们的人;应祝福诅咒你们的人,为毁谤你们的人祈祷(27-28)。这是四种急需做的事:爱,善待,祝福与祈祷!毫无疑问,耶稣告诉他们基督徒在面对邪恶时应如何做,这是耶稣最强烈地拒绝使用暴力的明确证据。
对犯错误的人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攻击。我们确信,对别人报复,是重建正义与使所有人在生命中获得教训。耶稣并不同意这样草率的解决方法。祂反对使用暴力,因为暴力从来未能改善情况;相反却使之更加复杂,不能使作恶的人回头改过,却使之产生更多的仇恨,欺压,产生报复与攻击的想法。暴力可使人消失,却不能拯救人,唯一能够带来新的世界,就是爱的态度。
很多基督徒真诚的意识到,即使他们尝试怀着最大努力和爱,也无法去爱那些导致他们无法挽回的损失;那些诽谤他们、破坏他们的事业、破坏他们家庭的宁静与和平的人,他们 - 也发生了 - 杀死了一个家庭成员。
耶稣并不是要求我们与伤害自己的人为朋友。祂甚至没有同情亚纳斯、盖法与法利塞人,也给黑落德一个「狐狸」的绰号(路13:32),批评黑落狄雅杀害洗者若翰的事实(谷6:14-29)。
同情心是在我们控制之外的;它不可能是被命令,它自发地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及互相适应中。
师傅要求我们去爱别人,就是不要看个人自己的权利,而是要关注别人的需要。
只是不「以恶报恶」,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是不足够的,而更要准备好自己,去接纳别人。我们必须自己首先走第一步,去接触那犯错的人,帮助他摆脱困境。这是不容易的,因此这就是为甚么耶稣说要坚持祈祷的原因。只有通过祈祷才能使人心中的仇恨熄灭,使心中的怒火平息,才能向人传达在天之父的力量,使人在天父的爱中重获新生。祈祷是爱仇人的最高表现,因为藉此可净化所有形式的憎恨,显示一颗愿意宽恕的心。当人将自己放在天主前是不可能撒谎的,唯一可以祈求祂,让作恶的人充满善。当一个人设法像这样祈祷时,他的心灵与在天上的父的心灵是一致的,他只能要求把那些正在受伤的人填满善;当你可以像这样祈祷时,你的心灵与那位在天之父的心灵一致,「因为祂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玛5:45)。
在第二部份,耶稣用四个具体例子解释祂的命令:有人打你的面颊,也把另一面转给他;有人拿去你的外衣,也不要阻挡他拿你的内衣。凡求你的,就给他;有人拿去你的东西,别再索回(29-30节)。
耶稣并不禁止自己的门徒维护正义,保护自己的权益,财产与荣誉,生命。他们对压迫,欺压,剥削,对压榨软弱与弱小者的人,不会容忍。
爱并不是在沉静中无所作为,对任何事都没有反应。
基督徒必须付出行动,努力使不公正,欺凌和盗窃的现象停止。
「对人不可以恶报恶…….如果你的仇人饿了,你要给他饭吃;渴了,应给他水渴……不可为恶所胜,反应以善胜恶。」(罗12:17-21)。
当一个人无法用福音的方式恢复正义时,基督徒仍然要有耐性。这种美德表明有能力去承受,负荷重担。但当唯一的路仍然是以恶报恶时,就表明自己是一个未能够负担不公正的基督门徒了。
这段福音出现了所谓的「金科玉律」: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也要怎样 待人(31节)。这不是说这成为我们私意行事的标准。耶稣只是给予人智慧的建议,让人知道怎样帮助处于困难中的人。祂建议我们扪心自问:如果我们在同样的处境中,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我们呢?我们想别人怎样帮助我们呢?如果别人攻击,羞辱,对我们使用暴力时,我们可以忍受吗?有一点我们很清楚:就是当我们要求正义时,通常不会考虑别人的益处,只想报复别人。比如说,当一个犯人受审判时,法官的态度与母亲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法官是按照法律行事,希望维护法律的尊严;而母亲却不同,是从超越所有法律的爱出发,希望可以拯救自己的儿子。
接下来的几节(32-34节),耶稣列举三种人认为的「正义」:就是爱那些值得爱的人,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人,借给那些有希望偿还的心人。这些都是无可指摘的人,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他们的行为还是为自己考虑,还在计算自己的得失。
「你们还算什么功德」在这几节中重复了三次,但是却译错了。玛窦却译成「赏报」(玛5:46),路加却相反,用语非常精致,用另外一个词:你们的功劳在哪呢?就是你们可以做什么来感恩呢?懂得感恩是基督徒行事的特征,这使我们被确认及明确地成为天主的子女。
祂继续说:爱你们的仇人(35节)。在这样的环境中,向人显示了最高的感恩之心,这是基督徒伦理行为的最高峰。
耶稣的建议在«旧约»中也可以找到:假使你遇见你仇人的牛或驴迷了路,应给他领回去。假使你遇见你仇人的驴跌卧在重载下,不可弃而不顾,应帮助驴主卸下重载(出23:4-5,参肋19:17-18,33-34)。
外邦的智者也有相似的劝告。厄特托(EPITTETO)有一个著名的劝告:一个人需要像驴子一样被殴打,而且在遭到殴打的同时,他爱殴打他的人如同所有人的父亲,兄弟。塞涅卡(SENECA)这样说:「如果我们愿意相似神,就爱那些你们不喜欢的人;因为神使太阳上升,也光照作恶的人。」表面上这些话语与耶稣在«福音»中说的非常相似,实际上,它们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决定的。耶稣说:「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善待他们;借出,不要再有所希望偿还」(35节)。这样的提出是排除寻找个人利益的可能,即使是精神性的益处也排除在外。
与古希腊斯多葛主义不同,他们不要求人向近人行善,而只是要求达到自己内心的平安,保持内心的宁静,自己完全可以控制自己,成为自己内心的主人。而耶稣却要求门徒们不要受自己私意的影响,不要寻找个人满足,不要只顾个人感受。不要想为天国积蓄甚什么值得受赏的功行,在完全不计教下,去爱与给予。
对这些不寻找个人益处的人来说,他将接受甚么的赏报呢?
耶稣回答说:「赏报将是丰厚的」。是否他们在天国将有一个显著的位置呢?不是,还有更多:你们的赏报必定丰厚,且要成为至高者的子女,因为祂对待忘恩的和作恶的人,是仁慈的(35节)。这将是他们的赏报:与天父相似,从现世开始已体会到与天父一起的幸福,在爱中经验到不可用言语表达的喜乐,没有期望任何回报。
这段经文以对基督徒团体成员的劝勉结束,邀请基督徒团体在现世就应该让天父的面容在地上呈现出来(36-38节)。
在«旧约»中,天主用以下的话语自我介绍说:雅威,雅威是慈悲宽仁的天主,缓于发怒,富于慈爱忠诚(出34:6)。
天主的首要标记是「慈悲」---并不等同于说天主容忍,同情与宽恕作恶的人。「慈悲」在«圣经»的语言中,指的是对痛苦,灾祸与不幸,穷人的需要,与不幸者,对他们的处境,有一颗敏感的心,体会到灾难给他们造成的痛苦。天主不单只是以心体会,而更介入爱和拯救的行动。
耶稣邀请祂的门徒培养与在天之父的同样感情及模仿祂的行为。祂用两个禁令(不要判断,不要谴责)和两个命令式的语气(宽恕与给予)解释如何学习天父的行为。
谁如果与天父具有同样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就不会对自己的兄弟说出谴责与判断的话语。天父认识人的内心-不会这样做,即使在最后也不会这样做。谁如果与天父一样有理解人的思想与意识,用天父的眼光看待一切,就不会审判任何人;面对那些失足跌倒的人时,只有一颗同情的心(欧11:8),并渴望用一切的方法可以拯救他的生命。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福音中所说的三类人:首先就是受人轻视的恶人(这就是那使他们受到别人的善待,却仍然作恶的人)。然后就是义人(就是以恶报恶,以善报善的人)。最后就是以德报怨的人,只有他们是在天之父的子女,在自己的行为中彰显天主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