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八主日:师傅只有一位
发布日期:2025-02-26   |    作者:意鸣子

丙年常年期第八主日

师傅只有一位

耶稣在十二岁时,到圣殿中聆听经师们教导有关天主的道路(路2:46),与若翰洗者(路3:12),尼苛德摩(若3:10)一样,耶稣也被人称为「师傅」。其实,如果我们不计算刚提到的例子外,「师傅」这个词在«福音»中出现48次之多,而且都是用在耶稣身上。

耶稣是师傅中的师傅,在说话与行动上,祂与别的师傅截然不同:祂不是在学校的课堂讲课,而是在路上教导人。祂不要求听众有回报,祂不是教导知识分子的精英,而是教导劳苦大众。那些以色列的师傅所轻视的并怀疑说:经师的智慧,是从优闲中得来的;事务不繁忙的人,方能成为明智的人(德38:25)。祂无论从解释经典的角度还是从实践「托辣」的角度,祂都是一位「自由的师傅」。更令人惊讶的是,从祂的公开生活及使命的开始,祂就要求人们来跟随祂。法律,是祂本人,是祂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犹太经师们所说的一系列法律条文。

「以色列的师傅」在他们对「托辣」的认知基础上,解释什么是令天主所喜悦的事情。他们用经典的说话,先知常用的「上主这样说」来表达他们的教导。而「耶稣这位师傅」却以不同的方式讲话,祂常以「现在我却对你们说」这句话来开始自己的教导。将自己的话与天主的话放在一起。

 在«福音»中,门徒们从来没被人称呼为「师傅」,却永远只是学生。门徒们跟随唯一的师傅耶稣不只是要学习一种理论,更是学习师傅的生命,走衪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讯息,现在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只有一位师傅耶稣,我们都是衪的门徒。

 

读经一  德 27:5-8

5 筛筛子,总留下一些渣滓;人的言谈,也总有些不干不净。6 炉火试炼陶人的陶器,言谈试验人的人格。7 一棵树的栽培,可由它所结的果实看出;同样,一个人的心意,可从他思想后所说的话看到。8 在人未发言以前,不要赞美他,因为人的好坏,从言谈中才可见到。

陷害别人的人,在表面上是诚恳的,但当使人蒙受损失的假面具被揭穿时,每人都会高兴的呼喊说:纸是包不住火的。当然这样的假面具可以是表面的或是深藏性的,人容易受到这种表面具有引诱力的假面具所迷惑,不容易区分它们。«德训篇»的作者用「筛子」与「火炉」来作比较,怎样识别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在«德训篇»作者生活的时代,妇女们在磨面粉之前,她们会先放上筛子,将面粉从各种不干净,枯叶,稻草与谷壳中过滤出来。陶工们在将陶器经过火炼成熟前,甚至不会吹嘘容器的美丽;通过炉子的热力,可减少其成为碎片。

 这篇读经告诉人,在人开始行动时,人的行为就象是妇女们磨面粉:磨了一遍又一遍,经过层层过滤,将渣子扔出,用风吹干,使所有的渣子,废物,瑕疵都可以筛出去。我们的行动必须像陶工一样,将容器接受火的考验,让他们在严格控制的炉子中保持数月和数年。只有那些免于任何缺陷的东西仍然存在或抵抗

如果我们同样的严格去检视自己,我们不仅发现别人的界限,还会发现我们有很多缺失(4节)。在某情况下,人不能做到客观的评价与判断别人:不是对所有人都具有同样的信心,尤其应该对那些负有责任的人,不是所有怀有正确与信任的态度。就像处在情窦初开的少女完全相信自己遇到的第一个恋人一样。但是做出明智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德训篇»的作者给予一个智慧的建议:我们不应受到第一个印象所影响。为了认识人的内心,必须与他谈话,因为人的话语显示人的内心世界(6节)。总之,其衡量标准是在人未发言以前,不要赞美他,因为人的好坏,从言谈中才可见到(8节)。

 

读经二 格前 15:54-58

54 几时这可朽坏的,穿上了不可朽坏的;这可死的,穿上了不可死的,那时就要应验经上所记载的这句话:『在胜利中,死亡被吞灭了。』55 『死亡!你的胜利在哪里﹖死亡!你的刺在哪里﹖』56 死亡的刺就是罪过,罪过的权势就是法律。57 感谢天主赐给了我们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所获得的胜利。58 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你们要坚定不移,在主的工程上该时常发愤勉力,因为你们知道,你们的勤劳在主内决不会落空。

这是连续四个星期日的读经二都是来自«格林多前书»的第十五章,今天是它的结束部分,而其主题却是一样:复活的问题。

保禄总结自己所讲的一切:人进入新生命的境界后,并不是拥有现世一样的一个身体;而是一个新的,一个不可腐朽与不死的身体(54节)。这样就应验了经上的记载:在胜利中,死亡被吞灭了。死亡!你的胜利在哪里﹖死亡!你的刺在哪里 ﹖(54-55节)将来复活的生命与现世的生命是不可比拟的。死亡所带来的影响,就是痛苦,疾病,飢饿,暴力,仇恨,对人将不再产生作用,因为基督最后与最终会战胜它们(56-57节)。

 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保禄叮嘱格林多的基督徒团体,不要将目光注视在这个世界,而是注视永恒生命的天乡。不是要求他们等待奇迹出现,而是要求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工作,确信所有建设这个世界的工作与努力,爱与付出将不会消失。我亲爱的弟兄,你们要坚定不移,在主的工程上该时常发愤勉力,因为你们知道,你们的勤劳在主内决不会落空(58节)。

 

福音  路 6:39-45

39 他又向他们讲比喻说:「瞎子岂能给瞎子领路?不是两人都要跌在坑里吗?40 没有徒弟胜过师父的:凡受过完备教育的,仅相似自己的师父而已。41 怎么,你看见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你眼中的大梁,倒不理会呢?42 你怎能对你的兄弟说:兄弟,让我取出你眼中的木屑吧!而你竟看不见自己眼中的大梁呢?假善人啊!先取出你眼中的大梁,然后才看得清楚,以便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43 没有好树结坏果子的,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的。

44 每一棵树,凭它的果子就可认出来。人从荆棘上收不到无花果,从茨藤上也剪不到葡萄。45 善人从自己心中的善库发出善来,恶人从恶库中发出恶来,因为心里充满什么,口里就说什么。

在最近两个星期日的«福音»中,常常听到天主的逻辑思维与人的不同:那些被视为不愉快的人(穷人,飢饿的人,哭泣的人,受迫害的人)被宣称为「有福」。而成功的人( 那些富人,饱饫的人,有权势的人,享受生命的人 )是真正「有祸」。可能没有比这更激进的颠倒。

不只这些,还带来绝对不可暴力的标准:基督徒不可以恶报恶,却应该时常准备好去爱自己的仇人。这是令人不悦的信息。无可否认,在基督徒团体中也有人认为应该使之温和一点,不要让它变得难以遵守,认为这是人性软弱的表现。

比如有人说,在一些重要的事件中不能使用暴力,需要宽恕。重要的是不被人视为懦弱和无能。如果教导子女们对任何行为都要慷慨,不要与任何的人产生竞争,要关怀弱小的人,这样就可能受到恶人与危险人物的压迫。

这样说的人,即使是基督徒,是受到了假导师的误导,没有想到它的后果。用人的小聪明与欺骗来曲解耶稣的«福音»,使耶稣的教导肢离破碎。今天的«福音»,对这样的人是非常重要。

现在从一个著名的谚语开始:瞎子岂能给瞎子领路?不是两人都要跌在坑里吗(39节)?门徒们对耶稣说,法利塞人对祂的话感到不满。祂说:由他们罢!他们是瞎子,且是瞎子的领路人(玛15:14)。所有犹太人都认为师傅是有能力引导瞎子,就是外邦人的(罗2:19-20)。

 今日«福音»不是对法利塞人也不是对犹太人所发出的警告,而是对门徒们。为他们来说,也时刻面对着受到犹太人瞎子师傅的带领的危险。

在初期教会,领洗的人被称为「受到光照」的人,因为基督的光打开了他们的眼睛。基督徒是那些具有良好视力与看的很清楚的人,因为他们知道怎样选择生命的正确价值,为那些陷入黑暗中的人指出正确的道路。但是即使耶稣总是叮嘱自己的门徒要小心,不要失去«福音»的光照与它的真正价值,但这样的事情也还是时有发生。基督徒的假师傅也可能犯下另一个错误:由一个推定决定:相信他们所思考,说和做的一切都是明智的,公正的,符合福音的。

他们觉得自己有权以基督的名义发出指示,这样的安全感就是给人一种印象,就是他们取代了主人,使他们更优越。 他们要求甚至师父从未声称拥有的头衔,特权,荣誉,权力。

对那些在基督徒团体中负有领导责任的人,耶稣用以下的谚语叮嘱他们说:没有徒弟胜过师父的,凡受过完备教育的,仅相似自己的师父而已(40节)。

耶稣愿意让自己的门徒们明白,尤其是个人的思想,信念,计划与理念相反自己对他们的教导,高看自己,这是一种冒失与鲁莽,没有经过考虑所做的决定。这些人忘记了自己只是门徒,就自认为是师傅,甚至,所行所为好像要超过师傅所做的一样。

并不只是这些。这些假师傅们还有一个更加过份的要求,是耶稣也从来没有想过的(若3:17):审判自己的兄弟。正是为此,耶稣向他们讲了木屑与大梁的比喻(41-42节)。

 对那些自认为思想,话语及行为完美无缺的基督徒,耶稣发出这样的邀请去反省自己。他们被巨大的树枝遮拦了自己的视野,阻止他们看见真正的光明。是哪些阻碍呢?就是人的情欲、嫉妒、想统治别人的野心、骄傲、自私、害怕、心理疾病,这些可以为人带来致死的疾病。这些都是阻止人接受天主话语的「大梁」。需要谨慎的记住,行事为人要谦逊,不能骄傲与自负,不要将自己对世物的看法强加卡于别人,也不要总认为对别人的判断是正确的。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现在举个例子。多个世纪以来,很多人认为存在着「正义的战争」;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拿武器以«福音»的名义进行斗争。如果耶稣很清楚说明要爱仇人,这怎样可以发生呢?它的解释是:骄傲自负,不容忍,教条主义,原教旨主义的「大梁」阻止人的眼睛看见事物本质,使他们不能发现«福音»的要求。

今天如果我们被迫去接受这样的想法,那在很多机会上将显示自己是瞎子。因此,在做出判断,将自己的信念强加在别人身上时,显示自己与人不同的意见时必须十分谨慎。我们所想的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真的与«福音»精神相吻合,但是耶稣却要求基督徒怀着一种谦逊的精神,怀着非常谨慎与对别人尊重的态度,尤其是不要使别人听不明白,使自己的这种意见为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不要想「大梁」离我们的眼睛很远。

在这个«福音»片断结束的第一部分,耶稣称呼这些「审判者」为「假善人」,这些「假师傅」,对自己的思想与理念非常自信。虚假意思是「演员」,表演节目的人。那些审断别人的人,为耶稣来说,就是演员。他们也是罪人,他们却在演戏:他们像法官一样坐在法院的宝座上,向人宣布可怕的审判。

很明显,路加忧虑自己团体所发生的事情,他们被批评,流言蜚语,充满恶意的判断所分裂。为此,向他们说出上主严厉的话语。

在基督徒团体中怎样区分善良与邪恶的师傅呢?怎样知道哪些人是可信,哪些是不可信的呢?怎样才能认识那些瞎眼与在眼中有大梁的师傅呢?

  «福音»最后一部分(43-45节),耶稣向基督徒提出审判的标准:没有好树结坏果子的,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的。每一棵树,凭它的果子就可认出来。人从荆棘上收不到无花果,从茨藤上也剪不到葡萄善人从自己心中的善库发出善来,恶人从恶库中发出恶来,因为心里充满什么,口里就说什么。(45节)

我们通常认为耶稣的这句话是邀请我们通过人的外在行为去评价一个人,这是«玛窦福音»所带给我们的意思。但是在«路加福音»中却有另外的意思。从上下经文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果实」指的是基督徒的师傅们所宣布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可以是好消息也可能是假消息。

正如我们所聆听的第一篇读经«德训篇»一样,耶稣也邀请人通过话语去评价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口里就说什么(45节)。个人的心意,可从他思想后所说的话看到(德27:7)。«福音»是衡量他们所宣讲的标准,这样就可以知道人所宣讲的,是具有营养的食物还是有毒的水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