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八主日:追随牧羊人式的牧人,让圣言弥补我们的短视。
发布日期:2025-02-28 | 作者:意鸣子丙年,常年期第八主日
追随牧羊人式的牧人,让圣言弥补我们的短视。
路加福音6:39-45
甘天霖神父
本主日的福音讲述了灵修陪伴的问题,其中使用的比喻是一个盲人引领另一个盲人。无需复杂的智力推理就能明白,耶稣在这里所说的并非身体上的失明。眼睛更多是关于 “洞察力”(vision)的隐喻,而非单纯的 “视力”(sight)。人们应该由洞察力来引领,而非依靠视力。洞察力是对一段旅程或一个过程终点的预见。如果一位领导者对目的地没有清晰的愿景,那么领导者和追随者都会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旅程或过程的目的和终点是什么。
在谈到完全的失明之后,耶稣又谈到了一种选择性失明。这种情况的特点是,一个人能够察觉到他人缺乏洞察力,而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却同样在没有洞察力的情况下前行。有趣的是,我们眼睛的生理结构中也存在与这种情况类似的地方。在我们眼睛视网膜的中心有一个盲点。这看似矛盾,却表明在我们洞察力的核心可能也存在一个盲点,或者说在我们自认为看得很清楚的地方,我们可能正带着自身固有的无视事物的缺陷!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盲点的限制。我们所设想的事物也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观念盲点的制约。在我们审视他人的盲点之前,先认清自己的盲点至关重要。不承认自己的盲点会导致对自己的认识不完整,对他人的看法也会产生偏差。不承认自身弱点的领导不太可能走得长远。
选择性失明是一种被称为 “投射” 的心理防御机制。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眼中的 “大梁”,却能注意到别人眼中的 “木屑”。这是一种无意识或半意识的冲动,将自己的恶习投射到他人身上。在这种行为中,一个人会暂时获得一种比别人优越的安全感。这种行为背后有一种无意识的逻辑,就是一个人通过贬低他人,认为这样能在公众眼中提升自己的价值。不幸的是,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而提升自我价值的方法是为自己的思维和洞察力增添价值。
耶稣给出了一个识别优秀陪伴者的至高准则:看果实。好果子和坏果子的树是一个比喻,用来评判陪伴者是否按照天主的圣言而生活。人们需要根据陪伴者是否践行他们所宣扬的教义来评判他们,而不是依据他们的头衔。耶稣解释说,结有毒果实的植物不可能有一天结出甜美的苹果。我们都知道,要接近结出好果子的植物并不容易。火龙果的茎上有一些刺,很难靠近,但它结出的果实非常美味。也有一些外表好看的树却结出有毒的果实!耶稣曾(极具象征意义地)诅咒过一棵树,因为它没有结出本应结出的果实。这棵树象征着天主的子民以色列中那些没有结果的人。这个比喻意在提醒我们,在决定追随某个领导者之前,要先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
那些受到见过天主之心、好牧人之心的领导者所陪伴的人是有福的。耶稣用 “牧羊” 这个词来形容陪伴指导。上主是我们的牧者,是卓越的陪伴指导者。
我们并不总是追随者,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陪伴指导者。正视我们自己的盲点、弱点,并找到克服这些盲点的方法至关重要。我们的身体有一种独特的二元机制来克服盲点。一只眼睛可以弥补另一只眼睛的盲点,并在被称为视交叉的神经连接点交换信息。一只耳朵可以弥补另一只耳朵接收信息的不足,并交换信息。除非陪伴者们紧密联系,如同我们身体的二元机制一样交换天主的圣言讯息,否则我们很可能会成为引领盲人的盲人向导。虔诚地与天主的圣言相伴,将会弥补我们的短视和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