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认识圣经:路加福音——8. 路的主题
发布日期:2025-03-04 | 作者:意鸣子8. 路的主题
实行与聆听
“耶稣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来到,祂遂决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我们现在到了路加福音第九章51节。这一段经文是中心,是第三位圣史讲述的故事中承前启后的部分。路加遵循对观福音的传统,也就是马尔谷和玛窦都采用的结构,但是他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加工。
许多经文与其他圣史是相同的。所以,我更愿意强调路加独有的方面。这也是为什么路加用这一节强调了耶路撒冷之行的重要性。这是他生命中决定性的旅程。马尔谷和玛窦也记载,耶稣从加里肋亚去耶路撒冷,但是,在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搜集的诸多材料中,路加给这一行程赋予了特殊的含意, 形成了他自己的传统。
路加在这次行程中,插入了自己独有的资料。这就是学者们所说的“路加插文”。实际上,从第九章直到第十九章,用十章描绘这一行程。这里描述的不是实际的行程,而是重复提到,耶稣在路上。在开头,圣史强调耶稣下定决心,要出发。在希腊语中,圣史的字面意思是说:耶稣“板着脸”,皱着眉,出发了。出发是一个抉择的结果。毕竟,在加里肋亚,耶稣很安然,有许多朋友,大批群众蜂拥而至、为祂喝彩,祂可以远离犹太的权力,安静地留在这个环境里,因为加里肋亚是一个“半外邦”的地区。
前往耶路撒冷,意味着冒很大的风险。实际上,耶稣先向北走,在那里祂询问了门徒们的信念,并宣布了自己即将临近的死亡。祂带着他们上山祈祷,正如路加指出的,在山上祂变了容貌,天父启示给门徒们说,耶稣是正确的。祂是圣子。祂指明的路尽管艰难,是正确的路。这时,耶稣离开,决定出发。
很可能是由于他自身的经验。路加赋予“道路”特别的意义。路加是医生,在安提约基亚,他通过巴尔纳伯和保禄认识了基督教,后来成了保禄的助手,他与宗徒一起走了很长的路。在古代的世界,他们步行、乘船,或借助其他方式跋涉,一直变换地方,接触了许多人,他们一直在路上生活,他们有丰富的传教经验。他把这种使徒生活的经验也投射到耶稣身上,强调耶稣从加里肋亚到耶路撒冷的旅程。
记述地理上的变化可以在几天内完成,但是对路加来说,这是教会灵性道路的象征。这是耶稣训练门徒的教育之路。去往耶路撒冷的路上,耶稣教导祂的门徒要成为好老师,教给他们基督徒生活的基本要素。我们不要忘记,在希伯来语中,动词“走路”也有行动的含意。作为光明之子行走,意味着圣善的生活,遵照天主的启示行事。
路就是方式,是生活方式。路加说的路,希腊语是“odòs”,指的是教会团体。“基督徒”一词不是抽象的名词。《宗徒大事录》中第一次出现“基督徒”一词,指的是“度那种生活方式的人”、属于那条道路上的人。希腊语的odòs转译到英语是“method” =“Met odos”,意思是路上的陪伴,就是生活方式。耶稣的道路就是关于如何生活的教导,宗徒被耶稣的恩宠转变的新生命,就是教会的经验。
因此,耶稣决定去耶路撒冷。祂动身了。但是,祂首先派遣门徒预备道路。路加,也只有路加,记载了72位门徒传教。旧的纪录数位不一致,有的说72位,有的说70位。这个数位指的是当时已知的国家数目。《创世纪》第十章,提到一个象征性的画面,陆地上居住着70个或72个民族,福音借用了这个说法。70这个数字,指的是所有的国家。七十位门徒被派到所有的民族。
“主另外选定了七十二人。”注意在路加福音中使用“主”一词非常重要,人们称呼耶稣为“主”是很正常的,但是只有路加在记述中,使用“主”一词称呼耶稣,他也不是一直用这个词,只在某种情况中使用。当你用这个词的时候,是指出耶稣的特殊地位,好像是说,这不仅指的是历史中的人物耶稣,而是“主”。这是非常重要的称呼,指的是复活的基督,指的是天主。
70或72位门徒被派往所有的国家,这其中有路加,和其他的门徒,他们在耶稣复活以后,向人们宣讲。这是先知性的行动:主派遣门徒,向所有民族传福音。我们可以说,随时随地传福音。给这些传教士的指示,和给十二位宗徒的一样。十二,代表以色列十二支派;七十,代表所有的民族。是普世性的使命。
路加福音的另一个典型特点是:福音要传给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耶稣的信息是开放的,是普世性的。行程一开始,路加记载了一个事件,在对观福音的传统中,这个事件发生在耶路撒冷,耶稣传教的最后几天。
有一个法学士过来,试探耶稣,问祂说:“我应当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这是关于诫命的问题,主要的诫命,经师已经知道答案,实际上也准备好了:“你应当爱上主,你的天主,并爱近人”。这两句话引自《申命纪》和《肋未纪》,并不是总结了基督的信息。只是旧约圣经中的经文,表明即使在旧约启示中,也有爱的诫命。耶稣向这个经师指出,他不必问这个问题,他已经知道答案。仅仅是为试探祂才提出了问题。因此,为了证明自己有理,进一步问了另一个问题:“谁是我的近人?”就像下面耶稣给出的答案一样,这都是路加福音独有的细节。
邻居,拉丁语是’proximity’,意思是非常近,表示接近、亲近。并不能说是“最近的”,尽管新约圣经中用“邻人”,这是“πλησίον”的翻译,希伯来语是“reaj”,意思是朋友、伙伴、同事、同伴,你周围的人。可以把谁看作我的朋友呢?《肋未纪》的诫命是:“爱你的近人如你自己”。你的同伴、同事、邻居,但是,谁是值得我爱的人呢?
这是经师提出的问题,耶稣反驳了这个问题,讲了遭遇强盗的人的故事之后,耶稣问这位法学士:“谁是那遭遇不幸者的近人呢?”这位经师答道:“是怜悯他的那人”。所以,问题不是谁值得帮助,而是谁愿意提供帮助。
让我们换一个场景。我可以问我自己“谁是我的朋友”,我可以评估我认识的人,区分一下,寻找谁是我的朋友。如果把这个问题反过来,同样正确:“我是谁的朋友?”我把多少人视为朋友?我是他们的朋友吗?我希望成为他们的朋友吗?反转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包含了耶稣的观点。祂给了我们慷慨的友谊,并为我们献出了生命。
这个颠覆人们认知的故事,就是“善良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中心人物是从耶路撒冷下来、到耶里哥的人。只有在这个比喻中,提到了具体的地理位置。这是一段非常艰难的路,穿过恐怖的荒野,从耶路撒冷到耶里哥大约30公里,高度相差大约一千米,是一天的路程。这里是土匪流窜的地区,最好不要停留。去耶路撒冷朝圣的人,清晨离开耶里哥,晚上到达圣城;反之亦然。他们离开耶路撒冷后,在耶里哥停留。
这个人从圣城下来——圣城海拔高——去世界上最低的城市。耶里哥位于约但低地,地势非常低。耶里哥的意思是“月亮”,指的是古老的月亮崇拜,因此,也有夜城的意思。多处福音记述中,耶稣在耶里哥遇到瞎子和罪人。
教父传统中,从耶路撒冷下到耶里哥的那个人被解释为人类的代表,人类因罪而堕落。耶稣讲的这个比喻,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这个人可能是“厄色尼人”,被狂热者殴打,肋未人没有帮助他,但是,一个外邦人,撒玛黎雅人救了他。可以这样说,在犹太社会,尽管政治追求、心态、宗教信仰不同,人们还是可以向其他人开放的。
但在我看来,教父们提出的深刻的神学含意更有意义。或许他们夸大了对比喻的解释,在每个细节中寻找意义,但是,基本上,这个人是主角,这人遇上了强盗,被打到半死,遗弃在路上。我们读者本能地将自己放在司祭或肋未人(他们的态度相同,可以视作同一个人物)或者撒玛黎雅人的位置。司祭和肋未人没有帮助他,而撒玛黎雅人心生同情,帮助了他。
我们本能地思考如果我们是其中的一个人会怎么做。然而,记述的关键是这个人,遇上了强盗,抢走了他的东西,受伤了,半死不活,意思是还活着,这是一种受伤的状态,严重的伤害,有死的危险。
我就是那个人。罪恶伤害了人性。就在撒玛黎雅人和其他人经过的路上(路加喜欢路这一主题),如果他们经过这条路,说明他们在旅程中,不是住在那里,但是, 强调撒玛黎雅人在旅程中。这个撒玛黎雅人象征基督,耶稣是外来圣者,接近了人,让人看见祂,感受到祂的怜悯。
希腊文用的是“ἐσπλαγχνίσθη”-一个奇怪、复杂但又非常起作用的动词;意思是内心的悸动,表示撒玛黎雅人感受到的内心的感觉。耶稣遇到纳因城为儿子举行葬礼的寡妇,同样也是这种感受。这位撒玛黎雅人为这个人动了怜悯的心,走近他,包扎伤口,用油和酒医治他,这些是圣事的标记。他没有把那个人背起来(而是让他骑上牲口),把他带到“πανδοχεῖον”-翻译为客店,但是在希腊语中,这是个很优美的词,指的是“接纳每一个人的地方”,主人也不仅仅是店主,而是迎接所有人的人,这是教会的象征。
基督开始医治被罪伤害的人类。祂接过来,照顾人,这个受伤的人,把他托付给教会,对“店主”——那个迎接所有人的人——说:小心看护;并交给他两个银钱。告诉他,如果为照顾人类有更多的花费,没有问题,我回来时补还给你。这个撒玛黎雅人宣布,他将再来,并补还为治愈人类付出的代价。
这是人类历史的历程。司祭和肋未人是宗教的具体实现,即旧约的宗教,他们看见了人的状况,无动于衷地离开了。然而,耶稣伸出手,走上前,医治他。耶稣对人类怀着慈悲。这就是比喻的意义。重要的是,负起责任,不仅如此,之后,路加立即记载说,耶稣住在了名叫玛尔大的一位妇女家里,她为侍候耶稣忙碌时,她的妹妹玛利亚却坐在耶稣脚前,听祂讲道。
这个事件的意思是,聆听非常重要。与耶稣的个人关系很重要。因此,重要的不是去做什么……耶稣向人类显示了慈悲,门徒们聆听耶稣讲话,坐在祂的脚前,向祂学习,接受祂的恩宠、祂的慈悲,让自己得到转变,变得也能显示慈悲。
路加作品的第一部分,就是福音,就是聆听慈悲的耶稣。第二部分,宗徒大事录,是延续。教会从耶稣那里学了,继续耶稣的工作。接受慈悲的人成了有能力展示慈悲的人。重要的是聆听耶稣,接纳祂、实行祂所教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