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四旬期第一主日:试探是机会而非威胁
发布日期:2025-03-06 | 作者:意鸣子丙年四旬期第一主日
试探是机会而非威胁
圣经告诉我们一个不寻常且令人感兴趣的事实:恶人从来不被天主所诱惑,诱惑是为义人保留的特恩。息辣之子劝勉门徒们说:「我儿,应预备你的心承受试探。凡降到你身上的,你都要接受;在痛苦中,你要忍受;在各种困苦中,你要多多忍耐;因为天主所喜悦的人,也应在谦卑的火炉中锻炼」(德2:1,4-5)。不幸与失败考验人对上主是否忠诚,幸运与成功也可能成为信德的陷阱。
诱惑提供了跃进的机会,可改善,净化和巩固信仰的选择。但同时也有犯错的危险:「因为罪恶的蛊惑,使人丧失天良;情欲的风暴,毁坏纯朴的心灵」(智4:12)。诱惑不是对邪恶的挑衅,而是刺激成长,走向成熟的必要步骤。
保禄坚定地说:「天主是忠信的,他决不许你们受那超过你们能力的试探;天主如加给人试探,也必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够承担」(格前10:13)。.
希伯来书的作者也提醒我们另一个安慰性的真理:「耶稣也经历了试探,因为他不是一位不能同情我们弱点的大司祭。他既然亲自经过试探受了苦,也必能扶助受试探的人」(希4:15;2:18)。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讯息,现在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上主,我们不祈求祢使我们免于诱惑与困难,但求祢使我们能摆脱它们。
读经一 申 26:4-10
「你田中最上等的初熟之果,应献到上主你天主的殿中」(出23:19)。这是天主法律的命令。春天,开始收割大麦的时候,田里的初熟之果应奉献给圣殿,祭献天主(出23:16)。七周之后,收获季节结束时,要庆祝五旬节,并在此庆祝上,将初熟之果奉献给上主(出34:22)。不是奉献田地的所有出产,而是以色列土地生长的七种代表性出产:小麦、大麦、葡萄、无花果、石榴、橄榄和椰枣(出8:8)。
以此仪式来承认上主是大地及其所有出产的主人。除了公共的奉献仪式之外,每个家庭或家族还有各自的庆祝或奉献礼。今天的读经记载的是后者的奉献礼。
当果树开始结果的时候,农夫以一条带子标记出初果,等果实成熟了,就将其放在篮子里。然后,在全家的陪同下,将之奉献给圣殿,交给天主的司祭,并说:我知道这些果实不是属于我的,这些是上主的恩赐,是在上主所赐予我们的土地上收获的(申26:1-3)。
接下来就是今日读经的内容。司祭接过篮子,呈现到上主的祭台前。随后,司祭邀请农夫宣认信仰。司祭就用希伯来文高声诵唸每一条信经,而这位朝圣者就随着司祭所听到的每一句宣示信仰。
有些人认为,如果不想被人认为是异教徒,信经是他们应当承认的抽象真理条文。但是,如果问及犹太人的信仰,他们将会以故事来回答。他们可能会说:我的祖先原是个飘泊的阿兰人。然后就继续叙述犹太民族的故事,以及上主为他们所行的事迹。
今日读经一的中心部分(5-9节)正是这一救恩历史的简单总结,其中包含着两个对比。
第一个就是以色列开始的情况(飘泊的阿兰人,没有土地,没有安全感,没有家乡)与现在情况的对比。圣殿中,一个富有的农民和家人一起安宁地庆祝节日,喜乐地奉献自己田地的出产,因为土地获得了丰收。贫困变成了富裕。
第二个就是奴役与自由的对比。以色列子民在异国被人压迫、虐待、侮辱,而如今却生活自由、充满喜乐。
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带来了这种奇迹般的改变呢?
虔诚的犹太人在宣示信仰时会给我们答案:「上主垂视了我们的苦痛、劳役和所受的压迫。上主以强力的手,伸展的臂,巨大的恐吓,神迹奇事,领我们出了埃及,来到这地方,将这流奶流蜜的土地赐给了我们」(8-9节)。
通过奉献初果的庆祝以及信德的宣誓,以色列子民认识到天主一直忠于自己的许诺,他们的生命完全依赖于上主的慷慨与仁慈。他们所有的一切都是上主的恩赐。
奉献到圣殿的初果会是怎样用呢?或许我们想到的答案,是奉献给了在圣殿内行使职务的司祭。
可惜的是,读经一到此结束了,没有宣读接下来的部分。奉献的这些初果并没有在祭台上焚烧,也没有给圣殿的司祭。而是分施给了天主的代表,即穷人。分给了肋未人、外邦人、孤儿和寡妇(申26:11-12)。只有当那些有需要的人与穷人得到满足之后,天主才会喜悦他们的节日,庆祝才可算做成功。在离开奉献初果的圣所之前,农夫应在上主面前这样说:「我由我家中完全交出了这祝圣的一份,分给了肋未人、外方人、孤儿和寡妇,全照你吩咐我的命令」(申26:13)。
这是众人都可证实的一个事实:无论何种宗教,祈祷的地方也是吸引穷人的地方。人们几乎可以断定,那些亲近天主的人会对有需要的人们给予支持及慷慨大方。
选择本篇读经作为四旬期的开端,因为天主召叫人悔改,并使那些信靠祂的人产生奇妙的转变。
为以色列人来说,他们很难相信上主。他们数次都在想念在埃及的奴隶生活而感到后悔。犹太经师们说:不仅需要把犹太人从埃及带领出来,而且还应在他们心中把犹太人从埃及领出来。
然而,那些信靠上主的人知道,当上主要求人离开一个地方时,祂总是带他们到更好的地方。
读经二 罗 10:8-13
保禄在读经的开始告诉我们,以色列人有机会获得天主的救恩,因为他们离福音的话很近,听到了基督与宗徒们的宣讲。然而,他们不明白,他们通往自由的出谷路程还没有完成。他们厌倦了跟随上主,不再前行。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并跟随了基督(罗11:16)。
这些人应当宣认他们的信仰,而这信仰就是相信并承认耶稣是主。.
这就是初期教会的「信经」。保禄在格林多前书中已经提到:如果没有圣神的感动,没有人能说耶稣是主(格前12:3)。只有那些受圣神所推动的人才能承认这样一个被判罪的失败者就是世界的救主。我们会在每个主日的「光荣颂」来诵唱「只有祢是主,耶稣基督」。
保禄还强调说,对耶稣是主的信仰应通过两种方式来表达:心灵与言语。以心灵相信意味着生命的认同,对基督的信仰必须以全新的原则与价值来生活。同时,用言语宣誓信仰也是必要的。因为言语与心灵紧密相连。耶稣说:因为心里充满什么,口里就说什么(路6:45)。那些犹豫甚至耻于表达自己信仰的人,就说明与基督的关系只是表面。
与弟兄姊妹一起宣誓信仰的人,应当意识到自己属于信友的团体,共同成为所造之物中的初果(雅1:18)。这样,犹太人与希腊人之间的区分就没有意义了。信仰消除了因种族、文化、社会和经济状况、性格与特征所造成的一切障碍。
福音 路 4:1-13
每年四旬期的第一主日,教会礼仪都让我们来反省耶稣的受诱惑。并以此告诉我们,耶稣是如何面对诱惑并战胜了它。
然而,从今天的福音中,我们可能认为耶稣的经验为我们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耶稣受的诱惑与我们的大不相同,甚至有点奇怪与荒谬。谁会屈从于魔鬼的诱惑而朝拜它?谁又会听从魔鬼,而把石头变成饼?或者听从魔鬼去跳窗?相比之下,我们受的诱惑更为严峻,也更难战胜,因为不只是一天的诱惑,而是存在于我们的整个生命过程中。
这样的理解源于对福音的文学手法的缺乏认识,也就是说,读者不明白福音作者传达讯息的方式。今日福音的记载不是忠实的历史记录,不是由看到耶稣与撒旦搏斗的目击者所叙述(路加与其他人都没有见到)。这段福音是教理讲授的内容,目的是要告诉我们,耶稣也曾受过诱惑,不只是三次,而是经文所说明的,在生活中的各种诱惑(13节)。简单地说,这并不是耶稣生命中三个独立的事件,而是通过图像与圣经片段,用三种比喻来告诉我们,耶稣与我们一样在各方面受过试探,只是没有罪,从没有被罪恶战胜(希4:15)。这三个比喻象征了耶稣在祂生命中的每个时刻,都与邪恶势力斗争。
也许有人仍不太理解,耶稣也和我们一样怀疑过,在完成自己使命时也遇到过困难,并逐渐地发现天父的旨意。我们很担心会把耶稣贬低到我们这样的层次。但天主从没有躲避我们人性的软弱,而是承受了我们的软弱,并在我们有死的血肉中战胜了罪恶。
在解释这三个比喻之前,我们首先来看另一个问题。
路加的记载与玛窦不同。玛窦记载说,耶稣在四十天的守斋之后受到了诱惑(玛4:2)。路加却记载,耶稣在整个四十天的旷野生活中受魔鬼的试探。通过提及「旷野」与数字「四十」,路加旨在把耶稣的经验与以色列子民在旷野受试探的经验联系起来。耶稣重新经历了自己子民的经验:你当纪念上主你的天主使你这四十年在旷野中所走的路程,是为磨难你,试探你,愿知道你的心怀,是否愿遵守他的诫命(申8:2)。与以色列子民不同的是,耶稣在四十天结束的时候,将会完全胜利地走出旷野。邪恶势力不得不承认在面对耶稣时的无能。
我们现在来看耶稣经历的三种诱惑。
第一个诱惑:「如果祢是天主子,就命令这些石头变成饼吧」(3-4节)。耶稣受诱惑的叙述是在祂受洗之后。我们看到这位正义圣善的耶稣并没有以责斥罪人来开始祂的使命。祂与法利塞人不同,没有只是给予人们教导,且与罪人保持距离。祂与罪人一起接受洗礼,与他们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同行,走向通往自由之路。
在各个方面与人分享我们的人性处境不是容易的事。这就是耶稣经历的第一个试探(不是仅仅一次,而是整个的生命):就是运用祂的神性力量来逃避人性遭遇的困难。人会飢饿、生病、疲劳、他们需要学习、可能会受骗、也会遇到不幸或不正义的压迫。耶稣可以逃避这些困难,魔鬼也诱惑耶稣要这样做。魔鬼试探耶稣没必要与人保持亲近,并要为了个人的益处施行奇迹。如果耶稣屈从了这一诱惑,那就表明祂不想成为我们中的一员,祂将不是真正的人,只是表面上相似而已。
耶稣明白这一试探背后的邪恶力量。祂的确运用自己的神性能力来施行奇迹,但却从来不为自己,而常是为了别人的益处。祂也工作、流汗、忍飢受饿、也有过失眠的夜晚,但祂不想搞特殊。这种诱惑的高峰是在十字架上。就是试探祂从十字架上下来,为了自己而显奇迹。如果耶稣显了奇迹,拒绝了这样的「失败」,那么耶稣在人性的眼中将是一个胜利者,但在天主眼中将是失败者。
这样的诱惑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考验我们。首先引诱我们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他人,并拒绝耶稣所劝勉的共融团结。
顺从了这一考验的人就是利用天主恩赐的能力来满足个人的想法和需要,而不是帮助弟兄姊妹。迎合当下的思想潮流,人人考虑的只是个人的利益,想到的只是自己。但是,耶稣甘愿成为贫穷的人,与大众在一起,而不是成为富有的,为个人舒适的生活。
通过这样的考验,圣经指出并斥责了人对物质世界的错误方式。自私地运用财富、只为自己积攒、依靠别人的劳动果实、不惜代价地寻求享乐、铺张浪费;而他人却缺乏生活的必需品,这就是邪恶。耶稣用圣经上的一句话来回应撒旦的试探:人不只靠饼而生活(申8:3)。只有使自己的生命得蒙天主话语光照的人,才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的真正价值。不是要轻视物质、毁灭或拒绝它们,也不能将它们视为偶像来崇拜。因为它们只是受造物,将它们视为最高价值是有祸的。
第二个诱惑:「祢若朝拜我,我将天下的一切王国都交给祢」(5-8节)。撒旦的话语似乎有点夸大其词,但又的确如此。统治世界的逻辑,以及维系人际关系的逻辑不是「山中圣训」(玛5-8)和「真福」(路6:20-26)的逻辑。而是恰恰相反,是邪恶势力的逻辑(若12:31;14:30;16:11)。
第一种考验谴责了对待物质事物的错误方式。而第二种试探帮助我们认清我们与人交往的邪恶方式。
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统治或是服务,竞争或是共融,控制人或是服务人。这一选择会在每个人的态度和生命状况中显示出来。那些受过教育以及获得高位的人可以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但也可以利用自己能力来轻视那些不幸的人。掌权者和富有者可以帮助贫穷弱小,也可以统治或压迫他们。对权力的贪欲简直不可抵制,甚至穷人也想去压迫比他们自己更弱小的人。
权威是一种神恩,是天主赐给团体的礼物,使得人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获得幸福。然而,权势却是邪恶的,即使以天主之名行使。哪里有统治人的现象存在,争相胜过他人,或者被迫在别人面前屈膝低头,哪里就有邪恶势力的逻辑。
耶稣并不缺少出人头地的能力,或是获取宗教和政治权力的才能。祂充满智慧,勇敢坚强,并得到人群的拥护与爱戴。祂一定可以获得成功,但只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朝拜撒旦,即按照这个世界的标准行动做事:竞争、采取暴力、统治别人、与强权联合,并采用他们的方法。但耶稣却选择了与此相反的道路:成为众人的仆役。
第三种诱惑是最为危险的,因为它考验的是人与天主的关系。这一邪恶的考验甚至也是基于圣经中的话:「祢从圣殿上跳下去,因为经上这样记载说……」(9-12节)。最阴险的邪恶圈套就是以吸引人的外表显示自己,看似虔诚的态度,也引用天主的话语(当然是以迷惑人和错误的解释方式),而使人迷失方向。
邪恶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引起一些道德上的失败,使人软弱或跌倒犯罪,而是从根本上破坏人与天主的关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邪恶要使人在思想上开始逐渐怀疑上主对祂许诺的忠信,也就是说:天主对曾说过的话不忠信;祂曾许诺要保护人,但祂却抛弃了那些信赖祂的人。要求有证据就源于这样的怀疑。在旷野中时,以色列子民因为飢饿、口渴、疲劳,就屈从了这样的考验。他们抱怨说:天主是否在我们中间(出17:7)。他们试探了天主说:如果天主在我们中间,如果天主真的用自己的爱陪伴我们,就向我们显示祂的记号,为我们显一个奇迹。
耶稣从来没有屈从于这样的诱惑。即使在祂生命中最痛苦的时刻,耶稣也没有请求天父显示爱自己的凭证。祂从来没有怀疑过天父的忠信,即使在十字架上时,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难以理解之事,耶稣也没有怀疑上主会舍弃了自己。
当上主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没有实现我们的梦想时,我们就开始抱怨说:天主在哪里?祂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天主不照顾我们这些信赖祂的人,还有必要相信天主吗?如果天主不向我们显示祂爱人的证据时,脆弱的信德就有坍塌的危险。
天主没有向祂的子民许诺使他们免除困难与挑战。也没有许诺他们使之奇迹般的免受疾病与痛苦;但却恩赐他们恩宠与力量,使他们在诱惑前不致跌倒。无法想象的是,天主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我们和对待祂的独生子。
今日福音结束时说:「魔鬼用尽了各种试探后,就离开了祂,再等时机」(13节)。
路加叙述耶稣受到了各种诱惑,因此这三种考验代表了所有的诱惑和试探。它们以系统的方式表达了与三类事物交往的错误方式:与事物、与人、与天主。
路加在其福音的开始就使人隐约地看到了,时候将到,耶稣受到的最大的诱惑是以暴力和戏剧性表现出来:在十字架上的时候。
魔鬼并没有彻底地离开,它只是在寻找最佳时间伺机再行动。在随后的福音记载中,将会再次提到魔鬼的诱惑:魔鬼进入犹达斯的心中并催迫他背叛耶稣(路22:3)。那时将是黑暗统治的时期(路23:53),正当黑暗庆祝胜利的时候,也是它即将被永远打败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