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认识圣经:路加福音——9.耶稣的祈祷
发布日期:2025-03-10 | 作者:意鸣子9.耶稣的祈祷
“耶稣在一个地方祈祷,停止以后,祂的一个门徒对祂说:’主,请教给我们祈祷。’
祈祷是圣史路加最喜欢的主题之一。他记载了很对这方面的事迹。他把耶稣看作祈祷的老师,门徒们是渴望学习祈祷的人。他们愿意向耶稣学习。路加福音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耶稣是祈祷的人。保留历史传统的同时,路加多次添加了有关祈祷的细节。
比如,耶稣受洗时的描写,他没有描写洗礼是如何进行的,但是指出:“耶稣受了洗,当祂祈祷时,天开了。”在召叫门徒之前,路加说,耶稣退避到山上,彻夜祈祷,早晨,祂拣选了十二位宗徒。然后,他们下了山,对群众讲道。耶稣显圣容的记录也是这样,只有路加指出,耶稣上山去祈祷,正祈祷时,祂的容貌变了。这是耶稣生命中的重要时刻,是祂在世间使命的中心,也就是耶稣告诉门徒们祂要去耶路撒冷、在那里人们要把祂处死。耶稣向祂的门徒揭示了祂光辉的面容,在山上显圣容,是为向宗徒们显示祂的天主性,并鼓励他们跟祂一起走痛苦的道路。
但是,此时此刻我们感兴趣的是,耶稣在祈祷时,改变了容貌。从这个意义上讲,耶稣是祈祷的老师,不仅仅是因为祂教给别人祈祷的经文、或提出实际的建议。祂以自己的生活体现出如何祈祷。
这里的特点是,耶稣在祈祷时,改变了容貌。耶稣在深入的祈祷中改变了容貌。找到天父,祂变成了另一个人,祂改变了。这恰恰是祈祷的意义。我不是要通过祈祷改变天主,而是改变我自己。圣史强调,耶稣在祂生命中的决定性时刻,如何长久地祈祷。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第11章,路加把“我们的天父”的教导放在了祈祷的时刻。“耶稣在一个地方祈祷。” 门徒们看着祂,他们意识到祂身上正在发生什么变化,感到惊讶,他们没有打扰祂。祂祈祷结束后,门徒们说出了内心的渴望:“主,请教给我们祈祷”。耶稣给他们说:“你们祈祷时要说:父啊!愿祢的名被尊为圣!愿祢的国来临”。
路加记载的“我们的天父”,也就是教会平时诵唸的“天主经”,与玛窦记载的略有不同。路加的文字稍微短一些,但是,句子都一样。正如我们已经看过的,路加对基督教团体原始的传统非常在意,尊重古老的形式,而玛窦和他的团体则更倾向于对传统作出修饰、添加和完善。路加只保留了“父啊”这一称呼,很可能与阿拉美语的“阿爸”一样。耶稣用这种典型的孩子用的亲密称呼指代天主。在玛窦的记载中,是“我们的天父”,表达得更庄严,强调这位父属天的和神圣的层面。其他两个表述是相同的:“愿祢的名被尊为圣”,即表明祢是谁;显示祢的圣洁,揭示祢的神圣权力,同时让我们展示祢的美善。“愿祢的国来临”,实现祢的工程,父啊,请按祢的准则支配现实,管理一切。玛窦加上了“愿祢的旨意承行”,这是关于“祢的名”和“祢的国”的解释。
“我们的日用粮,求祢天天赐给我们!宽免我们的罪过”。也许路加用“债务”的说法代替了“罪”的说法。“不要让我们陷入诱惑”,在诱惑中不要舍弃我们。正如孩子向父亲请求:帮帮我吧,不要让我给你丢脸,你是当家作主的,你今天给我吃的,宽恕我的罪。不要让我离开你,有危险的时候拉住我。
一定要注意,耶稣的教导用的是复数形式:不是“给我”,而是“给我们”。可是,我们祈祷的时候,没有用这种方式,而是用自己的标准,我们经常用“自己”,单数形式:“我想为……祈祷”、或直接向主说:“请赐给我……”、“帮助我……”,而耶稣的风格是团体性的。“我们的父……给我们日用的食粮……宽免我们的罪过”等等。而不是“宽恕我”。耶稣教导我们,请求祂“宽恕我们”。耶稣的祈祷方式改变了祂的容貌,并向门徒们显示了改变的力量。
这件事以后,路加立即记载了耶稣讲的关于祈祷的比喻。深夜,一位不请自来的朋友来到家里,他没有吃东西,敲开朋友的门,要些吃的东西。
这个比喻的可贵在于提及了友谊。朋友需要,你是否觉得朋友会说“不”?比喻中,耶稣挑战听众:“你们中间谁有一个朋友,半夜去他那里……回答说:不要烦扰我了!……”如果你是这位朋友,你不会这样回应。尽管是在半夜,朋友会起来,给他所需要的一切。
耶稣要求,祈祷必须像建立友谊一样。称呼天主为“父”,人表现出对天主的孝爱,也包括友谊。人不只是有需要时才去找朋友。朋友之间分享友谊的快乐,渴望彼此陪伴,然后,可能到了你特别需要帮助的情况,你才去打扰他。
想想看:如果你发现自己处境艰难,在不合适的时间,你会考虑可以打扰谁。你不能随便向一个人求助,而是决定打扰你认为真正是朋友的人。 耶稣的意思是说,天主是真正的朋友,但是,你必须培养这种友谊。祂俯听你的声音,并不是因为你坚持不懈,而是因为你是朋友。甚至,祂俯听你,是因为祂是你的朋友。祈祷的力量不在于你对祂有多友好,实际上,是在于祂是你的朋友。因此,祈祷的基本特征是信任,一种投身的态度。
比喻之后,继续讲了一段教理:“你们求,必要给你们;你们找,必要找着;你们敲,必要给你们开。”这给人的印象是:愿意要什么,就求吧,天父一定赏赐给我们。其实不是这样。天主不是我们的管家,不是神灯,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好像随时准备好给你服务。
这不是我们的想象;这是耶稣的教导。祈求圣神。耶稣说:“你们纵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东西给你们的子女,何况你们的在天之父,有不更将圣神赐与求祂的人吗?”耶稣告诉我们如何祈求圣神——天主的生命、天主的光明、祂的思考方式、祂爱的方式、祂的活力。祈求圣神就是拥有与耶稣同样的心态。呼求朋友,朋友将毫不犹豫地回应。寻求天主的旨意,肯定会找到,并实现。
祈祷中,我不改变天主,我该变自己。我不寻求自己的益处,尝试说服天主、强迫祂实现我的意愿。反而,根据耶稣的风格,在祈祷中,我打开自己,向圣神的行动开放,祈求主:“祢愿意我做什么?请给我力量,做祢要我做的事”。
在第18章,圣史路加纪录了另外两个有关祈祷的比喻。第一个是不义的判官和寡妇,寡妇请求这位没有良知的判官伸张正义。她反覆重复这句话:“请你制裁我的对头,为我伸冤吧!”那位判官没有兴趣,或者说不想给她伸张正义。但是,因为她一直坚持,他最终屈服了。耶稣说:“天主所召选的人,日夜呼吁祂,祂岂能不给他们伸冤,而延迟俯听他们吗?我告诉你们,祂必快快为他们伸冤”。我们反省一下这位妇女的请求。这位妇女请求正义:“制裁我的对头,为我伸冤吧”。她没有祈求得到什么东西,只希望正义在她的生活中得以伸张。
这是一个典型的保禄式的问题。我们知道保禄清晰地讲解因信成义的主题。人成义,不是靠自己的行为,而是靠天主的恩宠。人怀着信德对天主开放,接受恩宠。信德是对主信任、投身。是接受祂的慈悲。因此,为我伸冤意思是使我得到公平。 联系你自己的情况。愿意实行善事的人、愿意实行天主旨意的人的祈求。让我有能力做你要我做的事……如果你不给我力量,我没有力量,靠自己的力量我做不到。
许多人解释耶稣的建议:“这不容易……这不容易。”为我自己来说这确实不容易,我有人性的弱点……这确实不容易。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并不孤单,我被赐予了圣神。天主是我的朋友,在我软弱的时候与我相遇。因此,在祈祷中,像那位寡妇一样,我们也不断地请求:“为我伸冤吧”。
对于一个不诚实的法官来说,持之以恒是必要的。但天主不是这样。不需要持之以恒地打扰祂,不必说服祂我们需要伸张正义。祂知道,祂愿意。我们希望祂伸张正义,意思是让我们成为正义的,让我们有能力实行祂的旨意。如果我们愿意,也这样日以继夜地祈求,向祂呼吁,如果我们全心全意地愿意,主不会迟延,会立即实现正义。
这个比喻以一个悲剧性的问题结尾:“人子来临时,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吗?”一语中的!因为祈祷是信德的事。真诚的祈祷是信德的体现,是信任的体现,是坚定的舍弃。信德是基础,这是天主坚固的信德。如果我依赖祂、信任祂、把自己托付给祂、相信祂的旨意,我将有信德。如果有这种态度,就不需要什么坚持。我们肯定不会改变天主,我们只需对祂的转化能力、对圣神的恩宠、对圣神的工作开放自己。“求,必要给你们”。
紧接着,路加记述了关于祈祷的第三个比喻。这三个都是这位圣史独有的比喻。这表明他对祈祷这个主题的兴趣。这里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比喻,而是典型的事例。我们看到两个角色在做不同的祈祷:一个是法利塞人,一个是税吏。
法利塞人是一个虔诚又守规矩的人,自我膨胀,作了优美的祈祷文,感恩、赞美、为得到的一切感谢主,以诚实、虔诚、实践法律自夸,认为自己跟不诚实的人不一样。他用眼角的余光看到角落里的那个税吏,他代表典型的不诚实的人。这个人站在圣殿后面,谦卑、低着头、弓着背,一直重复:“天主!可怜我这个罪人吧!”耶稣改变了传统的判断,这个罪人认识到他是罪人,祈求怜悯,回去后成了义人。更另一个人不一样。这个法利塞人认为自己是义人。空手而回。
“成为义人”,这是典型的保禄的说法。路加是保禄的门徒,这是一个有力的例证,说明路加如何从保禄学习了宣讲的风格和神学标准。悔改的罪人后悔、承认自己的罪,回家后成为义人,他得以成义,被天主改变,不像那个法利塞人,他只是自我欺骗,没有祈求天主的慈悲,空手而归。
祈祷没有改变他;如果没有改变他,说明这个祈祷是无用的。天主的慈悲是治疗方法,是治愈我们的良药。我们蒙受了恩宠,让我们改变自己消极的一面,学习按照耶稣的方式生活。但是,如果这恩宠没有果实,意思就是,如果我们没有改变,恩宠在我们身上就没有作用。如果我们不接受,天主赐给我们的丰厚的怜悯也将不起作用。如果我们接受了,我们会改变。如果我们没有改变,这标志着,我们还没有接受。
因此,按照圣史路加明智的教导,祈祷是我们基督徒生活的基本要素,但不是程序化的诵唸经文。而是一种谦卑、开放和热情的态度。祈祷不是为改变天主。祈祷时,要改变的是我。耶稣是祈祷的老师,祂祈祷时,容貌变了。这也可以发生在我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