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爵式「健神」|结语
发布日期:2025-04-13   |    作者:爵处丰生

四旬期·爵式「健神」|结语
 

爱,并做你所愿

 

我们回到本书开篇提出的主题:圣保禄建议我们可以通过模仿运动员,专注于卓越的精神生活来学到一些东西。我们唯一的渴望应当是天主的国度,这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信念,相信天主会清理世界的混乱,而更是一种每日的确信:天主正在召唤我以爱来回应,与他一同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

 

为什么这种专注如此重要?因为唯有如此强烈的渴望,才能超越我们每天经历的无数小欲望——它们像幼童不断叫喊母亲的名字一样,争夺我们的全部注意力。耶稣谈及我们对那些看似能带来幸福的事物的渴望时说:“你们不要再忧虑……你们的父知道你们需要这一切;你们只管寻求他的国,这些都要加给你们。”(参见申6:5;11:1;13:3;30:6;苏22:5;23:11;咏31:23;116:1;德13:14;玛22:37;谷12:30;路10:27)。

 


灵修的目标是爱的圆满。这既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愿景,也是一项令人敬畏的挑战,因为真正的爱远非各种娱乐形式所呈现的感情操控。在我们在「操练40」中所探讨的若望一书经文里,圣奥斯定在关于同一经文的讲道中,阐释了天主之爱——真正人类之爱的楷模——如何召唤我们去回应。

 

看看我们所坚持的:人的行为只有通过爱的根基才能得到真正的分辨。许多看似美好的行为,其实并非源自爱的根基。

 

就像花朵也有荆棘:有些行为的确显得粗暴甚至严厉,但它们是在爱要求纪律时所作出的行为。 唯一的基本命令就是:爱,并做你所愿。 若你保持沉默,要因爱而沉默;若你高声疾呼,要因爱而疾呼;若你纠正他人,要因爱而纠正;若你节俭克己,要因爱而节俭克己。让爱的根基深植于你内,使你所结出的皆是良善之果。

 

奥斯定指出,有时爱显得严厉,甚至近乎苛刻:想想那位管教不听话孩子的父母,他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希望孩子学会克服自私的倾向;再想想那位知道朋友有酗酒问题的女子,她是唯一敢于直言真相的人,即使这番话令朋友难以接受。在所有事情上,奥斯定劝勉我们,要熟练地实践爱,甚至成为“爱之大师”,如同运动员或音乐家追求卓越一样,怀着同样的热忱去操练爱。爱是一件严峻而可畏的事,它会引领我们走到天涯海角,要求我们付出金钱与时间,并召唤我们抛弃自私的习惯,培养慷慨的品格。

 

在宗教实践日益衰退的时代,看到人们对这种爱及其实践的理解日渐式微,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当充盈的享乐唾手可得,谁还愿意选择自我牺牲?我想起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在集中营中的观察:那些失去“活下去的意义”——那些失去意义、失去天主的人——最终会沉溺于无意义的享乐,比如吸烟,这成为他们走向死亡的前奏。

 

在意义缺失的情况下,享乐成为唯一值得追逐的东西。相比之下,回想耶稣称自己为“真葡萄树”(若15:1)。当我们被接入这棵葡萄树,我们便会结出美好的果实,即真正的爱。有时,这爱是严厉且不妥协的,有时则是灵活而富有创意的。然而,无论何时,这种爱都会与基督在葡萄园中的工作,以及教会生活的整体和谐一致。

 

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爱?因为这是天主创造我们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幸福的唯一源泉。愿我们在一切事上都能实践这份爱。

 

 

-----------

* 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Emil Frankl,1905年3月26日—1997年9月2日)是一位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也纳第三代心理治疗学派 - 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的创办人。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1997年9月2日因心脏衰竭逝于维也纳。在他的名著《活出意义来》里,他讲了一个他在集中营里的经验:他与一群俘虏被迫跋涉到某地铺铁轨,其中一位俘虏提到不知道他们妻子的命运如何,这让他想到他自己新婚的妻子。那一瞬间他领悟到虽然他不知道他妻子的下落,但是她“存在”在他的心里。他写下:

人类可以经由爱而得到救赎。我了解到一个在这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仍有可能在暝想他所爱的人时尝到幸福的感觉,即使是极短暂的一霎那。

——《活出意义来》,1972年

 

|译自:The Ignatian Workout for Lent:40 Days of Prayer, Reflection, and Action;作者:Tim Muldoon

|注脚内容摘自「维基百科」

 

--- a.m.d.g.---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