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文说话:耶稣带我们从绝望中看到天主的希望。
发布日期:2025-04-10 | 作者:意鸣子让经文说话:耶稣带我们从绝望中看到天主的希望。
作者:达尼尔神父 编译:小朵
苦难周始于本周日对耶稣荣进耶路撒冷的纪念,以及对依照圣路加所记载的受难事迹的宣读。这是一个仪式盛大且经文内涵丰富的时刻,以至于长篇大论的讲道并非十分必要。
对于讲道者而言,通常只需帮助在场会众聚焦于棕榈枝与驴驹背后所蕴含的讽刺意味即可。在宣读受难记述之前,花些时间留意路加对耶稣最后时光的独特叙述中的细微之处,也会颇有益处。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虔诚思索关注的细节。
在路加对最后晚餐的描述中,他是对观福音书作者里唯一一位再次提及门徒之间争论谁应被视为最伟大这一情节的(路22:24;9:46)。随后,他呈现了耶稣关于基督徒的服务应如何与外邦人的专制统治形成鲜明对比的教导——而在《马尔谷福音》中,这一教导是在第三次预言耶稣受难之后才出现的。
路加为何特意在最后晚餐的关键时段,再次提及门徒们争强好胜、贪图地位这一令人尴尬的场景呢?又为何将关于门徒所应肩负的服务使命的教导推迟到这个时刻呢?最有可能的解释是,这位福音书作者希望让他的读者深切领悟到,对于一个由圣体圣事凝聚而成的团体而言,争权夺利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而彼此间的相互服务则是一项神圣的使命。
路加将耶稣在革责玛尼园的经历称为“agonia”,这个词或许带有更古老的含义,即“战斗”或“抗争”。在《路加福音》里,马尔谷所描述的耶稣的“忧愁”被转嫁到了门徒身上。而且,耶稣并没有像其他版本中那样,在独自焦虑的祈祷与门徒之间来回走动,也没有俯伏在地,而是仅跪了一次,简洁地祈祷了一次(同样也只有一次):“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愿,只要成就你的意愿。” 路加特意强调了耶稣在祈祷中与“这杯”(苦难)以及自己对它的抗拒所进行的决定性对峙。
犹太领袖们在对耶稣的指控中着重强调了政治方面的因素:耶稣煽动人们抗拒纳税,自称为王,并且在从加里肋亚到犹大各地煽动民众。比拉多宣称耶稣没有犯下任何应被处以死刑的罪行,这一判决在十字架下的百夫长那里得到了呼应,百夫长说:“这人实在是义人(dikaios)”,这个词既表示 “公义的”(即遵守所有盟约关系的人),也表示 “无罪的”(从法律审判的角度来讲);在这里,这两个含义无疑都适用。
正是路加对耶稣被钉十字架和死亡的记述,为我们展现了耶稣那非凡的宽恕之语:“父啊,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做的什么。” 对于我们所有被这种对敌人的极致之爱所激励和挑战的人来说,值得留意的是,耶稣的这句话是一个祈祷。无论耶稣内心对宽恕有多么坚定的意愿,它以祈求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一事实,为那些觉得宽恕不知悔改的对手几乎是不可能之事的耶稣追随者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选择。那些无法自然而然从人心中萌生的情感,可以通过祈祷来求得。
对耶稣默西亚身份的嘲笑在(犹太)统治者和(罗马)士兵之间平分秋色。他们嘲讽这位默西亚和君王,让祂自救——此时路加提到了那个无声却意味深长的牌子:“这是犹太人的君王”。
路加的版本独具特色,他展现了两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强盗以各自的方式回应了这个 “君王”的主题。其中一个强盗只能重复统治者的嘲讽:“你不是默西亚吗?救救你自己和我们吧。” 但另一个强盗则将这个主题转化为一种信仰之举:“耶稣,当你来为王时,请你记念我。” 然后,耶稣紧扣“君王”的主题回应道:“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乐园”是一个源自波斯语的外来词,意为“君王的花园”)。路加省略了那声著名的被遗弃的呼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这是我们在《马尔谷福音》和《玛窦福音》中唯一能从十字架上听到的话语。
相反,他记录了:“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中。” 这两句话都引自《圣咏集》。第一句出自《圣咏》22篇的开头,从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转向了对昭雪的强烈期望。第二句来自《圣咏》31篇,同样有着类似的情感转变,而且所引用的经文还包含了强烈的信心表达。因此,路加帮助我们理解到,耶稣自己的经历和祈祷能够从近乎绝望的黑暗,转向对天父亲切的完全信赖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