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钥使者(5)教宗是如何被选出来的?
发布日期:2025-04-15 | 作者:意鸣子掌钥使者(5)教宗是如何被选出来的?
文:文祖贤神父
译:姚子汶
位于罗马城墙外的圣保禄大殿(Basilica of Saint Paul's Outside the Walls),人们能看到大殿内展示出宗座继任人 —— 从圣伯多禄(St Peter)一直到现任的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的肖像。该项目从教宗良一世(440 至 461 年)开始,但 1823 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该大殿,最终只有 40 幅肖像得以保存。1847 年,教宗庇护九世(Pius IX)(1846 - 76)恢复了该项目,当然,该项目仍在进行中。
其中一个常被问到的,便是如何选出教宗。圣依勒内(St Irenaeus,130 - 202)称,伯多禄的第一位继承人圣里诺(St Linus)是由圣伯多禄和圣保禄亲自选出(参阅《反异端论》III.3.3)。许多学者记录,里诺在公元 68 至 80 年期间,担任罗马主教。
在当代的枢密会议(Conclave,闭门的教宗选举会议)中,教宗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红衣主教,以不记名的投票方式选出来的。但在教会成立之初,教会的规范不大,我们能推测,伯多禄继承人是由一群主教、司铎,甚至可能包括一些教友选出来的。有些学者认为,教友是在教宗圣西物思德(St Sylvester)时期后才加入的,早期的枢密会议似乎也需要一致同意。
教会一直遭受迫害,直至公元 313 年,君士坦丁大帝发表《米兰诏书》(Edict of Milan)。这诏书赋予基督徒实践信仰的自由。这明显地为教会带来许多好处,但也开启了民权干预教会治理的道理。
“在枢密会议的问题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法令,就是教宗尼阁二世(Nicholas II)于 1059 年制定的法令。根据这宪法,枢机首先要开会讨论教宗候选人,并选出最有价值的人。然后,他们召集其他枢机,与他们一起进行选举。最后,要寻求其他神职人员和教友对选举结果的同意。除非在罗马神职人员中找不到合适的候选人,否则应从罗马神职人员进行选择。在选举中,必须尊重罗马皇帝的权利,同时也要求皇帝对宗座表示同样的尊重。如果选择无法在罗马举行,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有效地举行。法令中没有明确说明权利是什么,但从现存的证据所见,似乎明显需要以信件或信使的方式,将选举的结果呈交罗马皇帝,以便他确保选举的有效性。然而,教宗额我略七世(Gregory VII, 1073)是最后一位要求罗马皇帝确认结果的教宗(Fanning, W. (1911)《枢密会议》)。(《天主教大全》网站,www.newadvent.org/cathen/11456a.htm)
枢密会议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有时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为了防止这种弊端再次发生,在教宗真福额我略十世(Gregory X)的领导下,第二次里昂大公会议(the Second Council of Lyons)颁布《Ubi periculum majus》法令,规定在教宗去世十天后,各枢机应在教宗逝世的城市中集合,并在当地举行选举会议,同时于一宫殿中完全隔绝外界影响。若他们在三天内无法就候选人达成协议,他们的食物就会减少,再拖延五天后,食物供应就会进一步受到限制。这就是枢密会议的由来”(Fanning, W. (1911)《枢密会议》)。(《天主教大全》,www.newadvent.org/cathen/11456a.htm)枢密会议(即教宗选举)一词的英文 “conclave”,来自拉丁文 “cum clave”,意即 “以钥匙”(with a key)。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枢密会议的规则也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制定这些规则的最新法令,分别由教宗庇护十二世(Pius XII)的《Vacantis Apostolicae Sedis》法令(1945 年)、教宗若望二十三世(John XXIII)的《Summi Pontificis electio》自动手谕(1962 年)、教宗保禄六世(Paul VI)的《Romano Pontifici eligendo》宪谕(1975 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主的普世羊群》宪谕(Universi Dominici Gregis,1996 年);教宗本笃十六世于 2007 年和 2013 年也分别对《主的普世羊群》作出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