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周四 | 爱的盛宴
发布日期:2025-04-17   |    作者:西安南堂类思

有人说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次晚餐,不仅仅是因为达芬奇以此创作的不朽名作,更因为它在后续近两千年对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有着非凡的意义。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到公元1世纪30年代的耶路撒冷。在一所民居的客厅里,摇曳的灯火下,耶稣和他的十二位门徒正在共进逾越节的晚餐。这次简朴晚餐中,祂不仅订立了新的盟约,在怅然和凝重的氛围中,耶稣和门徒一起谈论了生命和未来,预言了祂的遭背叛、受难和复活,可以说是耶稣离世归父前的最后一课,也是非常生动的一课,以爱为主题的一课。耶稣怎样教导门徒学习爱的一课呢?透过《若望:13章》,我们一起重温这段熟悉故事。

在“信、望、爱”三德中,为什么爱是第一位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人人都渴求得到来自这个世界和他人的爱,希望被关怀、被包容、被认可和接纳。但却常常忘记如何去爱。所以爱往往洋溢在甜言蜜语里,言不由衷的话中,而在人与人的相处交往中却是稀缺资源。

而各位门徒,此时也各自有各自的缺点,有软弱、自私、暴躁等等,缺少爱德。他们甚至常常为在门徒中谁该来为首争论不休,包括今晚这个特别的时刻。此时耶稣,“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
 

 

在那个时代,人们都是打赤脚或者穿着简陋的草鞋,所以进入别人家里,特别是入席时,洗脚既是卫生刚需,也是一种主人敬客的礼仪。而这项挺糟心的工作,大多数都是由仆人或奴隶完成。耶稣接着说:“我本来是你们的先生,是你们的老师,是你们的主,但是我却替你们洗脚。”这说明了谦卑。虽然他是老师,他是主,他还是俯身服侍门徒洗脚。一个人如果真正有爱,一定会像耶稣一样,以谦卑的姿态来待人。

对自己宽容,对别人挑剔,有人说这就是人的本性。我们在做错了的时候都能很快的找到很多的理由安慰自己,甚至是归罪于他人和外因;而对别人的问题却洞若观火,斤斤计较,不依不饶,还自诩为“眼里不揉沙子”。这种“双标“的背后其实是内心的骄傲,即对自己的高估和对别人的轻视,不肯俯下身换位和客观的看待事物。爱不是高高在上的恩惠施舍,爱不是有目的价值交换,主耶稣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源于放下内心的骄傲,保持谦卑的心态,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束缚。

听到耶稣预言了自己的死难,可是门徒们还在争论未来的座次。想起来,看着这些人都心寒,还要替这些不肖的门徒洗脚?还有那为人不齿的背叛者犹达斯?但事实是耶稣也为犹达斯洗了脚。他明知这个人会出卖他,若非耶稣心里有大爱,实难做到。若望作为亲历者,不吝笔墨的记录了耶稣在晚餐中,多次暗示和指明犹达斯的背叛,初读者可能不太理解。事实上这份大爱就是,耶稣的忍耐和宽容,不断给人改过和回头的机会,哪怕是对无可救药的犹达斯。

而现实当中,我们有时会对别人的错误,不理解、不原谅、不忘记,给人打标签,进而疏远和不相往来。将每天挂在嘴边的天主经:“求您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抛在脑后。有不少朋友因此与家人朋友同事产生了隔阂,抑或因为他人不恰当的言行或误会产生成见,远离了群体和团队。从心理学上讲,一旦形成了这种防御性人格,人生注定会走上一条幽暗孤独的道路。何不效法耶稣,以爱心给别人一个机会,这何尝不是也给了自己一个机会呢?

爱是一颗心灵照亮了另一颗心灵,发现和提升了其中的价值。晚餐中,耶稣同样预言了伯多禄的“三次背主”,但是回头看更彰显出了主爱的伟大。《路加:22》章记载,耶稣告诉伯多禄说:“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耶稣知道伯多禄会一次次的否认祂,但没有放弃这个意志薄弱的门徒。报晓的鸡鸣唤醒了他,痛悔不已的伯多禄真切的感受到了主的大爱,他的人格切实得到了滋养和不断升华。他的回头成就了如今的磐石,他也用自己的鲜血最终履行了在这次晚餐中许下的与主共死的誓言。

这一课后,“雷霆之子”若望也学会了包容和忍耐,以及彼此相爱,不再和他的哥哥纠结于他们曾经看重的位次。从之后圣经的记述中,我们看到若望是一直跟随伯多禄的,他不再争着做大。他始终牢记爱的命令。他每次宣讲时,都说这样一句话:“我亲爱的子女们,你们应当彼此相亲相爱。”
 

最后的晚餐是人类文明和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从此开始不仅是以色列人,追随祂的都必得救。在临别赠言时,耶稣说:“我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你们也该照样彼此相爱,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耶稣留下这个爱的榜样,是希望这些门徒以后“当我不在这个世界,你们去传福传,你们去服侍人的时候,一定要像我有爱的性情在里面;当你们有爱的性情,你们就真正与我有份了”

因为这条命令,爱的命令,基督之光从当时百余人的信众开始,照耀了如今全球近半数民众。不是因为言语的多寡,而是因为爱的行动可以跨越地域、种族、语言和文化,让更多人汇入爱的大河,共享爱的盛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