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认识圣经:若望福音——3. 加纳婚宴
发布日期:2025-04-21 | 作者:意鸣子3. 加纳婚宴
第四部福音是爱徒的见证。我们知道他是若望,福音正文来自近70年的默想。因此,作者有时间、有办法写好这部福音,可能有几个版本。他能很好地整合、修订并完成草稿。今天,我们能读到这部象征性的福音,对基督教信仰来说,确实非常珍贵。
首先,我们来看看福音的结构。序言,即圣若望著名的序言,像诗歌一样,是最后写成的,因此应该在这些讲座的最后讲解。在福音的最后,有一个结语,记述了耶稣复活后在加里肋亚湖显现,有奇迹性的捕鱼的神迹,但最重要的是,提供给门徒的早餐,和伯多禄认出耶稣。
福音的叙述在序言和结语之间展开、结束。正文可以简单地分成两部分。学者们通常说第一部分是“神迹之书”,第二部分是“时辰之书”,而第十二章是枢纽。在第一部分,作者叙述了耶稣所行的神迹,一共有七个。第十二章是第一部分的结尾,和第二部分的开头。
从第十三章开始,我们发现连续五章,是耶稣讲解逾越节的晚餐,并留下了临别赠言,将祂的教导留给门徒。然后,耶稣的时辰来到,是受难和复活的时刻、实现祂的光荣。
我们首先看第一部分。我说过,前十一章叙述了7个神迹。第一个是在加纳;第二个也是在加纳,治好了一个濒临死亡的孩子;第三个是治好贝特匝达的瘫子;第四个是在加里肋亚湖边增饼的神迹;第五个是耶稣在夜里步行水面,显示祂的神性;第六个神迹是治好胎生的瞎子;第七个神迹最接近现实,把朋友拉匝禄从坟墓里唤醒。朋友给了拉匝禄生命,但为了给朋友拉匝禄生命,耶稣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以耶稣行的神迹为中心的一系列故事的主要情节。第一章第18节序言结束后,紧接着我们发现正文的开头。在第19节,作者写道:“这是若翰所做的见证”。这似乎是本书的标题,但实际上,在第一章的这一部分,我们见证了从洗者若翰到耶稣的过渡。
一个有趣的细节,这些事件反覆以时间顺序开始。29节“第二天”;35节“第二天”;43节“第二天”。意思是说,叙述者记述了连续的几天。所以,既然三次都用相同的表达方式,从第一个事件开始,我们看到的是连续四天发生的事。
如果我们读到第二章的开头,介绍加纳婚宴,我们看到“第三天”的描述。我们有四天,加上三天,就是一个星期。若望福音一开始就把一系列事件,组织在一个星期内。我重复这句话:若望福音是从一个星期开始的。如果你看到我坚持,我在强调一些表达方式,那是因为应该提醒你:这就是象征性的过程。这就是若望的做法。
读者一定要留心,如果我重复了两三次,你要仔细留意这些细节,铭记其意义。福音的开头与《创世纪》中的表达方式一样:“Ἐν ἀρχῇ”,就是“在起初”,然后叙述了一个星期。我们在这里也有开头的一星期。过了些日子,记述从洗者若翰向耶稣的过渡,并且与创世的第一周相提并论。
新世界正在开启。与耶稣相遇是全新的经历,是新的创造。根据对观福音的结构,若望也将洗者若翰描述为宣讲悔改的人,但并不是只描述他作为宣讲者或施洗者的工作。首先,他提到,若翰与耶路撒冷当局进行对话。他们问他是谁,若翰说,他只是呼喊者的声音;他是前驱,为在他之后来的人预备道路。第二天,耶稣也在这个背景中出现,若望告诉门徒:“看,天主的羔羊”。洗者若翰用这奇怪的、独创的表达方式,把耶稣介绍给门徒们。
第二天,洗者若翰的门徒离开他,去跟随耶稣。耶稣停下来,看到他们在跟着祂,就问这两个人:“你们找什么?”这是在若望的记载中,耶稣说的第一句话。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还会出现两次。耶稣将在受难开始时,问逮捕祂的士兵:“你们找谁?”复活的耶稣,就像若望福音的第一句话一样,问玛利亚玛达肋纳同样的问题:“女人,妳找谁?”这些话是一样的,只是略有不同。
注意到变化了吗?第一次指的是物:“你们找什么?”;第二次指的是人:“你们找谁?”第三次是复数变成单数,问题高度个人化:“你找谁?”
这是读者必须经历的过程。我们必须注意捕捉所有的细节,因为《若望福音》的可贵之处,恰恰是在文本与叙述的每个细节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必须欣赏、重视、牢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细微的差别,这样你继续阅读时,才可能把握其中的联系,领会到循序渐进的解释。门徒离开洗者若翰,跟随了耶稣。他说这两个人中一位叫安德肋,没有提另一位的名字。正是这种委婉的叙述,让我们认为,他可能是作者本人;他是洗者若翰的门徒,离开了那位宣讲悔改的人,跟随了耶稣。事实上,我们在第四部福音中找不到召叫渔夫的故事,而第一次召叫门徒发生在约但河岸,死海地区,更偏南,在耶路撒冷郊外。
安德肋和他的兄弟西满谈起他们遇见的这个人,并把他带到耶稣面前,就有了一群门徒。第二天,斐理伯,他与安德肋和西满是同乡,来自贝特赛达,又遇见了一个叫纳塔乃耳的人,我们知道他就是巴尔多禄茂宗徒,他告诉他:“我们找到了默西亚”、“出身于纳匝肋的耶稣”。 巴尔多禄茂是加纳人,他怀疑纳匝肋还能出什么好事,并拿这个说法开玩笑,斐理伯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只能重复耶稣的话:“你来看一看吧”。
邀请读者:要深入,深入到文本里……你必须自己看,你必须认识耶稣,你必须试着与祂在一起,你必须学习认识祂、分享祂的生命,然后你就会看到。巴尔多禄茂持着怀疑的态度到了耶稣面前,但令他很惊讶。耶稣叫着他的名字召叫他,告诉他:他在无花果树下的时候,祂就看见了。这当然是重要的细节,但我们说不出这有什么意义。这个细节可能对纳塔乃耳特别重要。耶稣告诉他:“我认识你,很了解你……你听说我之前,我就很了解你了”。而纳塔乃耳立刻宣认自己的信仰:“你是以色列的君王,天主子”。他称耶稣为“辣彼”,这个称呼是指老师的。他认为这个人是老师,教导人如何生活。耶稣可能微笑着回应说:“这些小事就让你相信了,你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
这是一个重要的许诺。愿意跟随祂的这些门徒得到了许诺,将看到伟大的事,“你们看见天开了,天主的天使在人子身上,上去下来。”想一想雅各伯的梯子。《创世纪》中说,族长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梯子,一个大梯子,带有阶梯的塔,像人工做的山,作为连接天与地的梯子,天主的天使作为使者,上去下来;他们保持天地之间的联系。耶稣告诉门徒:“你们将看到人子,也就是我,像雅各伯的梯子一样,连接上天与下地。”
这是重要的关于基督论的宣告。耶稣是纽带,是梯子,天主借此下降尘世,以便让人能上升天庭。第三天,在加里肋亚的加纳有婚宴。我们已经讨论了四天的行程。洗者若翰慢慢地离开了舞台,耶稣成了主角。若翰的门徒跟随了耶稣,从约但地区走到加里肋亚。
第三天,其实是第六天,因为按照古人的计算方式,我们要算上起点,所以如果说已经有四天,要数第三天,就必须包括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正如星期天从星期五开始算,就是第三天。它不是三天以后。死亡之后的第三天。而且应该从星期五开始算,周五,周六,周日。所以,四加三,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六。这个细节是象征性的。
在创世史上,第六天是天主造人的日子。耶稣是哪一天死的?祂死在星期五。是的,但用数字计算,星期五是第几天?星期五是第六天,第七天是星期六。星期天总是一周的第一天,犹太人仍然称它为“rishon”,就是第一天。周五,也就是耶稣死亡的那一天,是第六天,正是天主造人的日子,这有什么象征意义?意味着若望写的是一部属灵的福音,因此,强调这些细节,是为让读者明白,这一天的巧合,是有意义的。
耶稣的死亡是新人的创造,也是创造之神在浇灌、更新人类。但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这件大事(将在耶稣的时辰发生)在祂的死和复活中,在开始时就象征性地预示了。耶稣行的第一个神迹,发生在这最初一周的第六天。这是一个创造性的事件;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纪元。
这不是耶稣的第一个神迹。很多时候,被简单地认为是第一个神迹,是因为要理问答:“耶稣的第一个神迹是什么?加纳婚宴”。这不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问题。对观福音中甚至没有提到婚宴。即使是一个孩子,如果问这个问题:耶稣的第一个神迹是什么?他可能反问:根据哪位圣史的记载呢?因为如果根据马尔谷福音,没有提到加纳的婚宴。耶稣的第一个神迹是在葛法翁的会堂里治好了一个附魔的人。如果结合玛窦福音,第一个神迹是耶稣在山上讲道之后,从山上下来,洁净了一个痲疯病人。不同的圣史,有不同的角度。
读者必须认清。我们不是在重建假想的耶稣的生活,或以神秘的方式讲述。我们要理解的是神学文本,深具文学性和智慧性,其前提是读者要有领悟能力,不轻视叙述的事件。所以,耶稣在加纳婚宴上行的,不是第一个神迹,而是神迹的原型。请注意,这是非常不同的。作者用的是“Ἐν ἀρχῇ”,神迹的开始;“ἀρχῇ”是开始、起源,不只是一系列的第一个,是耶稣行为的主要模式。这是一种转化,一种转变。
没有详细描述这场婚礼。我们想知道更多细节,却没有提到。我们不知道谁要结婚。这里说耶稣的母亲也在那里。耶稣和祂的门徒也被邀请。他们没有酒了。考虑到酒的意义,特别是在旧约中,酒是法律、庆典与爱的标记。在宴席上没有酒了,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加纳的婚宴,象征天主与以色列人立约。这里没有提耶稣母亲的名字,没有说是玛利亚,更没有说是童贞女。“耶稣的母亲在那里”。你会用福音中的方式说话吗?你觉得这样说话合适吗?耶稣的母亲在那里,她留意到这种匮乏,只是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用一种奇怪的方式问她:“女人,这与妳和我有什么关系?”祂称她为“女人”,这是一个重要的象征性词汇。女人是盟约的一部分。
是盟约的另一方。妳和我有什么关系?你怎么把自己放在我前面?母亲没有在理论上回应,而是以实践回应,对仆人们说:“祂无论吩咐你们什么,你们就做什么”。这是在西乃山上,以色列人接受盟约的说法:“雅威说的,我们就要做”。不同的是,这里是耶稣在说,母亲同意按耶稣说的做。母亲是忠信的以色列,她意识到在这个婚姻中已经没有爱了。这不是加纳婚礼上新人的实际情况,而是指盟约中的婚姻。这是天主与以色列人之间的关系的故事,在这种关系中,再没有实质、再没有喜乐,再没有爱;耶稣的工作不是取代,而是成全。
祂没有从无中造酒,而是叫仆人把6口石缸装满水。每口缸里装了大约一百升。这些缸是犹太人行取洁礼用的。他们用岩石或石头凿成缸状,装满水,为饭前洗手洗脚之用。现在宴席结束了,没有酒了;还有许多其他问题,回去把那些缸装满水是很费力的工作。6乘以100就是600升。
他们要为这个看起来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从远处的井里抬来多少桶水?有6口石缸——6的组合,数字6很重要,创世的第六天亚当被造成,6是人的数字,象征人性和不完美。是石头做的,十诫版,就像需要更新的旧人的心,是一种精神:把石头的心变成血肉的心,把新的律法写在心里,而不是刻在石头上。
耶稣用石缸里装的犹太人用来行取洁礼的水,变成了上好的新酒。并没有说水都变成了酒。仆人按照耶稣的话做了,只有他们知道;他们把变成酒的水拿给管家。他尝了之后,说:“美酒!”管家,是负责宴会的。他是负责人,他是以色列人的首领与权威人物的代表,他们看到了耶稣的工作,听到了祂的话,却不明白。管家把新郎叫来。
谁是新郎?提供酒的人。谁提供的酒?耶稣。新郎就是耶稣。故事并不是随便讲道,因为这是象征性的故事。但是管家对新郎说:“你把最好的酒保存到了现在,直到这个时候。可惜,他们已经半醉了”。耶稣的意思不是要让客人喝醉,而是到最后献上最好的,以完成盟约。
犹太人行取洁礼的水,成为弥撒圣祭的酒,代表基督的血,但祂什么时候把那酒给我们呢?在十字架上,用祂的血。然后母亲又一次在那里,同样,那时,耶稣会称呼她,称她为“女人”,把母亲交托给门徒,从旧约到新约,没有抛弃任何东西,而是一切都实现了。
因此,耶稣完成了神迹的原型。祂彰显了祂的光荣,显示出祂是谁,祂的门徒相信了。福音可以在这里结束。整部福音都已经呈现出来了,但是是以原型的方式,也就是综合的方式,这将在后面记述。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解读方法,并不影响叙事的历史性,但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释和深奥的神学、和属灵意义,因为若望福音是一部属灵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