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教理》的常见48个问题(28-32)
发布日期:2025-04-24   |    作者:意鸣子

《天主教教理》的常见48个问题(28-32)

编译:小朵

28. 这种 “不可或缺的调适” 要如何实现呢?

《天主教教理》采用了一种直白的教义风格来传达天主教信仰的内容。这样的风格以明智且连贯的方式呈现天主教教义,这只会对国家和地方教理问答以及教理讲授材料的作者、编辑和出版商有所助益。在主教们的指导下,他们有责任使《天主教教理》适应或融入当地文化,并将这部主要的教理问答作为编写小教理问答的主要参考资源。《美国成人天主教教理问答》就是美国的主教们如何在《天主教教理》的基础上编写一部国家级教理问答的一个范例。

可以提出另外两项用于对《天主教教理》进行不可或缺的调适的指导原则。首先,大公会议后教理讲授训导权的相关文件,尤其是《福音的喜乐》《教理讲授》以及《教理讲授指南》,包含了用于阐释《天主教教理》以及使其融入文化的更具普遍性的标准。其次,地方、区域和国家级教理讲授工作的特点和属性,以及来自主教团的某些文件(例如《全国教理讲授指南》),包含了用于阐释《天主教教理》的更具体的标准。

 

29. 在这一调适和文化融入的过程中,哪些人会参与合作呢?

《天主教教理》主要是为各位主教而编写的,因此他们在文化融入过程中的牧灵领导作用和参与度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圣神的恩宠和引导下,除了主教之外,司铎、教理讲授员、教理讲授材料的作者、编辑和出版商,以及当地教会团体都应共同努力,寻找使《天主教教理》融入他们所在地方教区文化的方法。

 

30. 《天主教教理》是主教们共融性的一个范例吗?

是的。《天主教教理》是主教共融性的一个历史性范例。以罗马主教为主导的主教们之间的共融性,是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所宣称的真理之一。自该大公会议以来,主教会议的设立或许是主教共融性最明显的表现形式。1983年4月30日,圣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向主教会议总秘书处的会议发表讲话时说:“实际上,主教会议是主教共融性特别富有成效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其最有效的工具,也就是说,它体现了主教们与罗马主教共同承担的特殊责任。”《天主教教理》是主教会议审议的直接成果之一。

 

31. 《天主教教理》为何是主教会议的直接成果之一呢?

《天主教教理》起源于主教会议。1977年主教会议第四届普通大会聚焦于教理讲授的革新,并提出了“编写一部基础教理问答”的必要性问题。1985年主教会议特别大会更深入地探讨了编写教理问答的想法,随后几乎一致通过了一项提议,即“起草一部涵盖所有天主教关于信仰和道德教义的教理问答或纲要”。圣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称:“这部由1985年主教会议特别大会上与会主教们要求编写的天主教信仰纲要,是大公会议教义最成熟、最完整的成果,并在整个教会传统的丰富架构中呈现了这些教义。”

 

32. 那么,《天主教教理》究竟是如何体现主教的共融性的呢?

《天主教教理》是主教共融性的一个范例,原因如下:它由主教会议提议编写,并得到了罗马主教(教宗)的认可;它的构思、设计和撰写主要是由主教们完成,且主要是为了服务于主教们;它经过了全世界天主教主教团的审查;并且最终由罗马主教正式颁布。

因此,主教的共融性似乎是《天主教教理》编写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将《天主教教理》呈递给圣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时,教理问答委员会主席若瑟・拉青格枢机(即后来的本笃十六世)表示:“《天主教教理》是主教们集体努力的成果……因此,主教团情感上和实际上的共融性再一次以真实且具体的方式得以体现,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