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你本是之人——我该如何发现我一生的圣召?
发布日期:2025-05-11   |    作者:詹姆士·马丁(James Martin, S.J.)

成为你本是之人
我该如何发现我一生的圣召?


耶稣会士詹姆士·马丁神父( James Martin, S.J.

 

 

当我九岁时,在要理班上,老师给我们一些象形图,其中一些出自旧版的《巴尔的摩要理》,用以帮助我们了解信仰。为了说明罪的概念,他举了三瓶牛奶:一瓶有斑点,象征充满小罪的灵魂;一瓶是黑的,代表陷于大罪的灵魂;最后一瓶纯白无瑕,那是处于恩宠状态的灵魂。而为了解释「圣召」的概念,则是一张夫妻的图画,下面写着:「好」;而一张神父与修女的图画下面则写着:「更好」。

 

自梵二大公会议以来,「圣召」这一概念历经神学上的更新——而这更新可谓正逢其时。过去认为某些圣召优于他者的观念,已让位于这样的理解:不论是单身、婚姻、奉献生活或圣秩生活,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普遍成圣的召叫」。

 

这种理解极具理性。毕竟,天主的计划包含多样性,每个人都以他人无法取代的方式建设团体。若人人都成为神父或修女,那会怎样?(至少在人类繁衍方面会面临些挑战。)又或者若人人都结婚、修会不复存在,那又会如何?正如圣保禄在「基督奥体」的比喻中所言:若眼睛说它不需要手,那我们将何去何从?

 

不过,这引出了明显的问题:好吧,我有独特的圣召,那它究竟是什么?

 

这正是依纳爵灵修派上用场的地方。耶稣会创会者、十六世纪的罗耀拉圣依纳爵,认为「渴望」是人认识自己圣召的重要途径。这里所说的渴望,不是表层的需求,而是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是天主吸引我们走向幸福的方式之一

 

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一对男女因着彼此的渴望结合,于是发现自己作为夫妻的圣召。医生、律师或艺术家,也往往因内心向往某种生活方式而寻得其圣召。圣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各自怀着不同的渴望,被吸引至不同的成圣方式与教会服务中。圣女小德兰与圣女大德兰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圣德典范,她们所做的事也大异其趣。

 

如此,天主对世界的旨意也得以实现,因为我们最深处的渴望,其实正是祂种植在我们心中的。因此,「圣召」这个词(来自拉丁文 vocare,意即「召叫」),与其说是人去寻找,不如说是借着祈祷逐步被天主揭示出来——揭示那耶稣会灵修中所谓「支配性渴望」的所在。

 

然而,这一切最主要的困难在于:我们常有一种错误的信念,以为为了变得有用、快乐或圣善,就必须变成另一个人。年轻的母亲感叹说:「我永远不会像德兰修女那样。」然而,她的圣召正是在成为一位母亲;又或一位律师,看了关于熙笃会士汤玛斯·牟敦的书,说:「我永远不会像他那样。」但我们本就不该变成德兰修女或牟敦神父——无论他们多么令人敬仰。我们受召的,是成为我们自己正如牟敦自己所写:「对我而言,成圣就是成为我自己。」

 

这也意味着,我们要放下羡慕他人生命的渴望,牢记:唯有我们自己的圣召,而非他人的,才会真正引领我们走向幸福。你无需使用他人通往天堂的地图,因为天主已将你所需的一切方向标志,写在你的灵魂里。曾有许多人前往加尔各答,希望与德兰修女共事,而她经常这么告诉他们:「去寻找你自己的加尔各答。」去发现你自己的圣召。并牢记:在天主眼中,每一种圣召都同等尊贵、美丽。

 

总结这一切的最佳方式,来自一位圣善的耶稣会士:约翰·柯尔杰斯(John Kerdiejus)神父。他在麻州格罗斯特滨海的耶稣会避静院工作多年,如今则在波士顿郊区的会士疗养院中卧床休养。他是我见过最喜乐于自己圣召的人。他常常俏皮地说:「你得成为你本是之人,而不是你不是的人。因为若你不是你,那你就是不是你的人。那可不妙!」

 

爵处丰生小编 爵一 寄语

在耶稣会有一项古老的传统,每位初学生在发愿时会接受一个十字架苦像。正如依纳爵·罗耀拉在初创修会时的《会典纲要》中所说的:「无论何人,希望在我们愿以耶稣之名为荣衔的这个修会中,在十字架的大旗之下为天主服兵役...」。这源自依纳爵个人和耶稣基督之间的亲密信仰经验,尤其那个让他确定「创会是天主旨意」的神视——在天父的意愿中,背着十字架的圣子耶稣收纳他来服侍天主。

 

背着十字架的耶稣基督——是的,依纳爵及他后来的弟子们,非常确定他们圣召的根源就是这位复活了却仍背着十字架的主;是祂召叫他们去爱上他,去跟随他,去在世界的各种境遇中,在「拯救人灵」的意愿中,在服务中分享他的痛苦和喜乐。

 

耶稣会士深知自己是罪人,却因爱被召叫,去跟随背着十字架的主基督,愿意在任何环境中,去爱和服务!

 

在我们这个社会和教会都充满了挑战的时代:AI科技、物质化一切、神职及修会人士的恶表....,年轻人不再愿意去考虑修道的圣召方式;哪怕是婚姻,也不愿去做出生命的承诺。「一辈子都要这样吗?」——这是很多年轻人的顾虑。这个世界和文化,让我们不去理会心里的那些「张力」和渴望,而只停留在表面甚至肤浅之处。

 

正如教宗方济各所说的:「亲爱的年轻人,望德不叫人蒙羞,因为天主每一步都陪伴着那些将生命交托给祂的人。 我们的世界需要怀着希望的青年朝圣者,勇敢地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基督,喜乐地成为祂的门徒和传教士。(教宗方济各《第 62 届世界圣召祈祷日文告》)

 

若你是年轻人:

愿你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前景;

探问自己生命的意义;

聆听内心深处那份愿作「更..」的渴望;

最主要的,去发现爱,去爱上,去留在爱中,去在服务中活出爱!

 

愈·显·主·荣

 

--- a.d.d.g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