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查经练习:保禄书信(一)
发布日期:2025-05-14 | 作者:圣言童牧- 导论
新约共有27部经卷,除了四部福音、宗徒大事录和默示录以外,其余21部都属于书信体,而宗徒大事录和默示录的内容,事实上也兼用书信体裁。例如,宗徒大事录收录一封简短的书信,记下耶路撒冷的宗徒会议结果,传递给安提约基雅等地的基督徒。这封书信虽然简短,却有一般书信的基本格式。再如不少学者都认为默示录的首三章就是一封书信。由此可见,研读新约圣经时,若对当时的书信体裁有基本的认识,自可事半功倍。
我们在本书沿用一贯的传统,称上述的21部经卷为书信体(epistle)。其实书信体与信件有什么分别呢?“信件”(letter)是针对某具体需要,写给某一个体或群体,涉及的内容是较为私人的;而“书信”则采用文学上书信体的形式,写给较为公开的受信人。
根据上述的方法,保禄的书信较近于信件,而我们今日所称的公函,才是名副其实的书信。不过,如果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保禄的书信在最初可能归类为信件,但是后来就可以归类为书信,因为,本书采用书信一词亦无不可。
格式方面,古代的书信大致有三个部分:致候辞(也有称致谢辞),主体及结语。
(1)致候辞:以保禄书信为例,保禄在开首即表明写信人是谁,包括跟他一起发信的人,如“因天主的旨意,作耶稣基督宗徒的保禄和弟茂德兄弟,致书于格林多的天主教会和全阿哈雅的众位圣徒:……”(格后1:1)
其次,可注意保禄在信中对自己的称呼,都会冠以“宗徒”或“仆人”之名,这大概是保禄的身份象征。“宗徒”一词有其特定意思,读者在研读教会学时可有更深入的认识,简而言之,“宗徒”是有莫大权威的人物。至于称自己为“仆人”,也不一定是自谦之词,保禄在信中是要表明自己是“基督耶稣的仆人”(罗1:1)这事实。
另外,保禄常用的一句致候辞:“愿恩宠与平安,由我们的父天主和耶稣基督赐给你们。”(格前1:3)原来“恩宠”一词,是希腊时代常用的问候语,而“平安”一词,是犹太传统的问候语。保禄别出心裁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尤其是“恩宠”一词,原来的希腊用语,只用来祝别人好运,但是保禄在此却用作天主赐予人们的恩宠。
(2)主体:一般分为两个部分:教义与劝谕。无论是保禄和其他宗徒的书信都以这两个部分为主体,只有少数未依此法写作。虽然主要内容的结构相同,但是保禄书信仍有不同的风格,大致上分为以下两种:
·反省或默观性的:作者有条理地逐步开释自己的思想或体验,把读者带进他的思维或内心世界。
·对谈式:作者与读者交谈,以澄清、解答、反辩他们的问题。
(3)结语:值得注意的是,在保禄的部分书信中,最后的祝福名单是相当详细的,这可能是想强调发信者与读信人的关系,又或是要加深一般新交的友谊。
另外,也应注意当时撰写书信的方式,往往由作者口述,另有一位代书者执笔写成。为什么会有这种做法呢?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写好一封信需要很长的时间,正如高夏芳在《新约圣经入门》说:“有学者约略统计过,致罗马人书共7101字,34240个字母,只计写字便要用98小时;最短的费肋孟书至少也要用四个小时。”因此,不少学者相信,只有最短的费肋孟书是保禄亲笔撰写的,其他大部分的书信,由作者亲手撰写的机会不大。
至于代书者的参与程度,我们不妨看看伯多禄前书的一段来理解:“我借忠信的弟兄息尔瓦诺,给你写了这封我认为简短的信,为劝勉你们……”(伯前5:12)
这段经文让我们知道伯多禄前书的代书人是“息尔瓦诺”,而他的代书方法,似乎不尽合作者之意,作者于此指出这书信是“我认为简短的信”,可推测他对这信的原本构思,篇幅并非这么简短,故才向读信者表明自己“认为”这封信“简短”。从这例子中作者对这信的评价,可见代书者的参与程度相当高,大概是在口述者讲述全封书信的内容重点后,由代书者自行写作。这种代书方式,不仅能令我们明白为什么信的内容出现中断、不连贯的现象,还可以用来解释以下两个情况:
·作品的用词和风格不一样;
·两封不同的书信为何会有重复的内容。
这两点跟我们讨论部分保禄书信的作者相关,这将于下文探讨。
- 保禄书信概论
认识新约书信的特点后,以下将重点探讨保禄书信。首先,我们必须先把保禄书信作一分类说明。
按照传统的分类,属于保禄的书信一共有14封,就是:
罗马书 |
格林多前后书 |
迦拉达书 |
厄弗所书 |
斐理伯书 |
哥罗森书 |
得撒洛尼前后书 |
弟茂德前后书 |
弟铎书 |
费肋孟书 |
希伯来书 |
|
可是,这些书信是否真由保禄所写?这在近代的圣经研究中有很大争议。综合不同学者的见解,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把保禄书信的作者如此分类:
- 普遍认为保禄所著的:罗马书、格林多前书、格林多后书、迦拉达书、斐理伯书、得撒洛尼前书、费肋孟书。
- 一般认为是保禄所著,但仍有争议的:哥罗森书、得撒洛尼后书。
- 争议甚大的:弟茂德前书、弟茂德后书、弟铎书、 厄弗所书。
- 确定不是保禄所著的:希伯来书。
上述(1)所牵涉的问题不算复杂,正如上文提及当时的书信撰写记录方式,不一定由作者亲自执笔。因为当时不少人习惯由书记为自己笔录,如在罗马书中就有一句:“我这执笔写信的特尔爵也在主内问候你们”(罗6:22),可见代书者也与作者(口述者)一起祝福读信人,并且可由此得知这封保禄书信,真正执笔的并不是保禄本人。此为第一种书写方式。
而第二种方式则会令人产生对保禄书信写作问题的疑惑。这种方法是由书记速记方式把作者口述记录下来,往后再誊写。我们从格林多前书可以推想出这个情况。保禄在书中写:“我保禄亲笔问候”(格前16:21)这表示以下几句才是保禄亲笔撰写的,而这句子以上的内容,可以推测是书记所撰写的。问题是:究竟保禄是在第一种书记方式后,加上自己的亲笔撰文:还是在第二种书记方式后,加上自己的亲笔撰文?即使是在第二种书记方式后加上自己的手笔,我们可能还会问:保禄有没有重新阅读书记的记录稿,才亲笔撰写后文,保禄的修订有多深入?
第二种书记方式令不少学者争论上述的(2)及(3)作者是保禄的真确性。就连大部分学者认为不属于保禄的希伯来书,仍然有学者认为是保禄的著作,他们认为当中大部分的差异,以及跟保禄著作不一致之处,是由于书记把这封原著是希伯来文的书信翻译成希腊文所致。类似的争论,也见于哥罗森书、得撒洛尼后书及三封牧函:弟茂德前书、弟茂德后书和弟铎书。
虽然有部分书信,学者认为并非保禄的著作,但是我们今天仍然把这些作品列入保禄书信的范围,原因是在古代,托名的做法很常见。新约的经卷,我们可以把作者分为三类:原作、托名和佚名。
第一,“原作”的意思是作品可以证实是某一个人所写,如罗马书、格林多前书等。
第二,“托名”是指作品指向某一个重要的人物为作者,但是作品其实不是他所著述的,例如三封牧函,不少学者就认为是属于此类。不过,读者不宜因此而觉得这封作品不重要,因为这些书信能成为圣经正典,并不仅为了它是何人所写,而是教会以它作生活的模范,这点才是最为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人认为托名重要的人物为作者,并非不道德的方式:特别是保禄书信方面,学者认为,这些托名的做法,其实是保禄的弟子继承保禄的思想,再就当时的处境加以发展而已。因此,我们可以视这些书信为保禄思想的发展,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早期教会把这些书信都纳为正典。
第三,“佚名”是指经卷本身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推测作者是何人。例如希伯来人书,书信的内容并没有指出是由保禄所著的,直至二世纪开始才有这种说法。
处理了保禄书信作者的问题后,我们再研究另一个分类的问题:保禄书信的分类。此处先参考黄凤仪《新约导论》的分类:
·早期书信:得撒洛尼前书、得撒洛尼后书
·四大书信:罗马书、格林多前书、格林多后书、迦拉达书
·狱函:斐理伯书、哥罗森书、厄弗所书、费肋孟书
·牧函:弟茂德前书、弟茂德后书、弟铎书
这个分类兼顾了好几个方面的考虑:
·强调其书写时期:把得撒洛尼前书和得撒洛尼后书放在早期书信;
·强调重要性:把四大书信列为一类
·强调其写作地点:狱中书信;
·强调其写作对象:牧函。
不同学者的分类方法有异,以下再列举几个:
- 以写作对象分类,把十三封书信分为两类:
以团体为写作对象 |
罗马书、格林多前书、迦拉达书、厄弗所书、 斐理伯书、哥罗森书、得撒洛尼前后书 |
以个人为写作对象 |
弟茂德前后书、弟铎书、费肋孟书 |
- 以写作地点以及作用为主的分类方法,把书信分为三类:
旅途书信 |
罗马书、格林多前后书、迦拉达书、得撒洛尼前后书 |
狱中书信 |
厄弗所书、斐理伯书、哥罗森书、费肋孟书 |
教牧书信 |
弟茂德前后书、弟铎书 |
- 以篇幅长短作为分类原则,《思高圣经》基本上就是用这个原则编排保禄的书信。这个分类方法最客观,但是却没有特别的含义。
分类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关键是如何理解作品的写作年代、地点、性质及对象,这样才可以正确地分类。
虽然保禄的书信在新约的书信中占大多数,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余下的七封书信。这七封书信历来被称为公函,因为他们的大部分内容,都不是以特定的目标为写作对象,而是为整个教会而写的。
按照分类的角度,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希伯来书应该列为保禄书信,还是公函呢?今天的学者一般把希伯来书视为 “讲道词”或“劝谕之词”,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希伯来书属于公函。
- 罗马书
罗马书是一般称为保禄的四大书信的其中一封。保禄的四大书信,蕴含着保禄最重要的神学思想,而罗马书更是当中最有系统地表达神学思想的一封,很值得读者细心研读。
3.1、写作对象、目的及背景
既然名为罗马书,这些书信的写作对象自然是身在罗马的基督徒,可是也因这名称而令其写作目的变得较为模糊。一般来说,保禄的书信都是写给他所建立的地方教会团体,或鼓励他们,或解答问题,或纠正错误。可是罗马教会并不是由保禄建立的。而且保禄写这封信时,仍未踏足罗马,虽然如此,他仍是发信给当地的基督徒团体,说明他会前往西班牙,中途在罗马稍作停留,顺道探访他们,更希望他们能对他的新传教计划给予支持及实际的帮助。
3.2、写作时代及地点
罗马书中提及其写作年代及地点。保禄提及“现在我起身往耶路撒冷去,为供应圣徒”(15:25),可见他往耶路撒冷之前写这封书信。另外,也有学者从这封书信完全没有提及伯多禄来推断写作年代,认为书信的成书期不会迟于主后50年,因为伯多禄在主后50之前,尚未踏足罗马。至于地点,罗马书提及保禄要把耕格勒教会的女执事送往罗马(16:1),而耕格勒是格林多的一个港口。由此可知,罗马书的写作地点是格林多。
3.3、结构大纲
以下是罗马书的结构大纲,分为六部分,较为重要的是第二和第三部分:
- 序言(1:1-15)
- 第一部分——教义部分:天主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福音(1:16-11:36)
- 福音给有信德的人启示了天主的正义(1:16-4:25)
- 天主的爱肯定拯救那些因信成义的人(5:1-8:39)
- 成义/拯救不会因上主对以色列选民的许诺而相抵触(9:1-11:36)
- 第二部分—劝谕部分:在基督内要求度正义的生活(12:1-15:13)
- 基督徒必须度圣洁的生活以作敬礼
- 强者对弱者的爱德表现(14:1-15:13)
- 结语(15:14-33)
- 福依贝的推荐信(16:1-23)
- 光荣颂(16:25-27)
3.4、内容和重点
罗马书是众多保禄书信中篇幅最长的,也是一众学者认同为保禄所写的一封书信。“福音正是天主的德能,为使一切有信仰的人获得救恩,先使犹太人,后使希腊人。因为福音启示了天主所施行的正义,这正义是源于信德,而又归于信德。”(1:16-17)这两节经文正是说明了这封书信的主题:“因信成义”。
在“因信成义”这个主题下,罗马书可算保禄书信中最有系统的一封书信,上述章节确立“因信成义”的主题,其后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中心而发展的”,由人类获得救赎的必要谈起(1:18-3:20),进而说明基督救赎的行动和性质(3:21-4:25),并且在第五章和第八章,保禄用较长的篇幅,说明获得救恩的新人的面貌。在此以后,保禄又回过头来,探讨犹太人在救恩史中的角色(9-11章)。至于往后的第12章至15章,保禄说明了基督徒应有的伦理生活,以基督徒的自由来对天主敬礼:以爱德对待他人,和效法耶稣,保持自己的圣洁。而在第16章中,保禄问候和劝勉教友提防和远离犹太基督徒保守派的罪过,并以称颂天主而结束全书。
3.5、神学思想
罗马书最重要的神学思想是“因信成义”,从内容来看,第1至11章都是谈论这个课题,当中又以3:21-4:25为核心。该核心内容可以划分以下四个部分,这样可以更易掌握当中的神学思想。
- 天主在基督徒内使人成长,这是核心主题(3:21-23)
- 基督借着自己的赎罪祭献而使人成义,这份厚爱是白白施与人的(3:24-26),所以人在天主面前,没有可夸耀的地方,有学者指出,这个部分是核心中的核心,整部罗马书的中心思想,正在于此。
- 保禄指出,既然人在基督的大爱下无自夸之处,犹太人固然没什么可自夸,而我们也只有信仰基督,才能得救(3:27-31)
- 保禄以亚巴郎作为例子,说明以上道理,并强调因信成义的道理,指出唯有信仰,才能让人得救(4:1-25)
- 格林多前、格林多后书
讨论格林多前后书之前,读者宜先注意按照两书的内容,可以推论保禄至少写过四封信给格林多教会,而格林多前、后书只是其中两封。在此先以列表的方式,排列这几封书信的先后顺序:
书名 |
时代 |
地点 |
第一次造访格林多教会(公元49-51年) |
||
先前的信(格前5:9) |
公元53年 |
厄弗所 |
格林多前书 |
公元54年春 |
厄弗所 |
第二次造访格林多教会(公元54年) |
||
血泪书(格后2:4;7:8) |
公元54年 |
厄弗所 |
格林多后书 |
公元54年秋 |
马其顿 |
第三次造访格林多教会(公元54年冬-55年) |
我们采用书信内所用的名称,称第一封为《先知的信》,第二封就是今天的格林多前书,第三封名为《血泪书》,而最后一封就是格林多后书,在格林多后书之后是否还有其他保禄向格林多教会写出的书信,现今仍没有证据能证实有或没有。
4.1、写作目的及背景
保禄建立了格林多教会后,便离开了他们,去其他地方传扬福音,可是当保禄离开他们期间,格林多教会发生了分裂和伦理问题,他们自己难于解决,有见及此,当地的信友亲自前往给保禄报告或写信给他,诉说他们的状况。希望保禄能为他们解决问题。因此保禄特意写信给当地教会,希望不单只解决他们团体内的分裂,同时也回应他们在信仰上所产生的种种问题。
至于格林多后书,就是保禄在格林多前书之后不久,他终于亲身到访格林多教会,却在教会内受到很多侮辱后所写的。虽然后人不知道当时的具体事情,但从保禄在格林多后书称自己黯然离开格林多后,给了格林多教会一封《血泪书》,可以推想格林多教会情况有多恶劣。幸好,收到《血泪书》之后,格林多教会愿意改造,这消息令这团体的创立人——保禄——感到欣慰,所以他就接着写成了格林多后书,既申命信仰的真理,也有安抚当地教会的目的。
4.3、写作时代以及地点
保禄清楚地告诉我们:“但我仍要在厄弗所停留到五旬节,……”(格前16:8),由此可知,保禄是在厄弗所写成格林多前书的。至于它成书的日期,学者相信,格林多前书是写于保禄再访厄弗所时,如参考宗徒大事录的记载,大概是主后54-57期间。
至于格林多后书的写作地点,保禄在信中清楚地指出是马其顿,他说:“但因我没有遇到我的弟兄弟铎,我的心神得不到安宁,遂辞别他们,到马其顿去了。”(格后2:13)
而格林多后书的成书时间,学者较为有共识的看法,是保禄写格林多前书同一年写成的。如果我们相信格林多前书是写于初春,那么格林多后书大概在夏秋之间写成。正如保禄在上述经文中所说,他在马其顿遇上弟铎,并得悉格林多教会愿意改过的好消息后,才写成格林多后书。
4.4、写作对象
正如罗马书的写作对象是罗马教会,这两封信按其名称可知对象是格林多教会,保禄建立格林多这个地方教会不久,那里就问题发生,甚至对保禄的宗徒权威有所质疑,故此保禄撰写这两封信给格林多教会,希望可以令濒临分裂的教会重归于好。
4.5、结构大纲
格林多前书的结构大纲
以下是格林多前书的结构大纲,分为六部分:
- 序言:致候辞和颂谢辞(1:1-9)
- 第一部分:团体的分裂(1:10-4:21)
- 团体内有敌对的党派(1:10-17)
- 天主有不同的标准(1:18-31)
- 保禄凭天主的德能宣讲(2:1-5)
- 真智慧与属神的人(2:6-3:4)
- 对传道员应有的态度(3:5-4:5)
- 给格林多人的劝告(4:6-13)
- 弟茂德到访(4:14-21)
- 第二部分:身体的重要(5:1-6:20)
- 第三部分:回应格林多人的问题(7:1-14:40)
- 社会身份地位的问题(7:1-40)
- 外邦人所引发的问题(8:1-11:1)
- 礼仪集会时的问题(11:2-14:40)
- 第四部分:复活(15:1-58)
- 结语
格林多后书的结构大纲
以下是格林多后书的结构大纲,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前部(1-9章)
- 序言:问候与祝福(1:1-11)
- 第一部分:取消探访格林多的原因和后果(1:12-2:13)
- 第二部分:真宗徒的职务(2:14-6:10)
- 宗徒的职务:理论与实践(2:14-3:6)
- 职务:新与旧(3:7-4:6)
- 职务与生死(4:7-5:10)
- 新受造物与主和好(5:11-6:10)
- 第三部分:与格林多的关系(6:22-7:16)
- 恳求他们敞开心扉(6:11-7:4)
- 弟铎带来的安慰(7:5-16)
- 第四部分:为耶路撒冷收集捐款(8:1-9:15)
- 面对挑战(8:1-15)
- 推荐代表(8:16-9:5)
- 慷慨的回报(9:6-15)
后部(10-13章)
- 第一部分:要求完全服从(10:1-18)
- 第二部分:保禄“狂妄的发言”(11:1-12:13)
- 第三部分:为准备探访而发出警告(12:14-13:10)
- 结语:最后的劝勉与祝福(13:11-13)
4.6、内容及重点
格林多前书的内容及重点
关乎格林多前书的编排比较散乱,脉络并不明显,多是逐一回应不同类型的问题。除了致候辞、颂谢词及结尾的问候和祝福外,中间的主体内容,就是不同课题的自由组合。
·第一至六章,保禄回应了格林多教会的四个具体的问题。似乎是他从别人口中得悉这些问题,又或是格林多教会特意向他请教的,然后他一一回应,这包括团体分裂、淫乱事件、信友间的诉讼以及放纵的问题。
·第七至十五章,保禄回答各类的问题,当中有伦理问题,如婚姻与独身的选择;也有实践信仰的疑惑,如拜过邪神的祭肉是否可以进食;还有信仰以及聚会的问题,如妇女蒙首帕以 及安排主的晚餐的问题:在第十五章,主要讨论基督徒复活的问题。这些讨论,保禄为格林多教会提供各种建议和原则,当中有不少观点,仍值得现今的基督徒参考。
·第十六章,保禄主要谈及募捐问题,希望格林多教会能帮助耶路撒冷教会。
格林多后书的内容以及重点
至于格林多后书的内容,不少学者怀疑格林多后书是否“一封”书信,因为全信的内容有不少不衔接的地方,令人觉得全文是由和几个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的。有关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要留待《宗徒书信一》去详加介绍。于此处将格林多后书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简述如下:
(1)1:12-7:16被称为“辩论篇”,因为在这个部分,保禄用了大部分的篇幅,解说宗徒职务和其行事态度。这个解说部分,反映保禄与格林多教会有相当严重的纠纷。因为这个部分的开首,保禄交代自己不再到格林多教会的原因,是“不再带忧苦到你们那里去”(2:1),并且提及那曾侮辱他的格林多教会的成员,恳求格林多教会的兄弟姐妹宽恕他。我们可以推想,保禄在上一回到访格林多,曾受到教会某一位人员或某部分人的冒犯。接着,保禄谈论宗徒的职务,一直到第六章的结尾。到第七章,保禄就谈及《血泪书》带来的美好结果,让保禄得到安慰,因为格林多教会并未离弃基督,愿意改过。
(2)第八至九章:这部分较简单,就是保禄敦促格林多教会为耶路撒冷教会募捐,希望他们秉持教会的共融精神,努力帮助耶路撒冷教会。
(3)10:1-12:13:保禄继续探讨有关宗徒的身份,支持宗徒的职权,以及他的“自夸”,这“自夸”代表保禄为宗徒职务所付出的代价。
(4)12:14-13:10:这是全书的结语,保禄说明自己预备探访格林多团体,既明言自己不是为“你们的东西”(12:14),也不是要占他们便宜,而是为他们着想,希望格林多教会人好好反省悔改,不然保禄今回来访,“我若再来,必不宽容!”(13:2)
总括来说,格林多后书载有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宗徒的身份应当如何,以及对保禄的性情有更深的了解。
4.7、主题
这两封信的主题比较丰富。因为保禄写这两封信的目的,是针对格林多教会的种种问题,不过除了这个明确的主题,我们又可以从这两封书信,学习到不少关于信仰核心的看法及伦理的教训。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这样看这两封书信的主题。
- 格林多前书的主题包括教义的知识,例如十字架的奥秘及复活的讯息,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团体分裂的问题。在书信的第一及第二部分,虽然保禄谈到很多不同的事件,但是其核心仍然是教会团体的合一,这不仅是牧民的问题,也是我们如何理解团体是基督身体的神学道理。
除此之外,格林多前书也谈到不少伦理生活的道理,例如现今教友可参考保禄对吃祭肉的处理方法。他指出外邦人的邪神并不存在,因此不必心存忧虑,但是要留意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基督徒应有的举止,不要令弟兄们因自己而跌倒。
- 格林多后书的主题,围绕宗徒职务的问题,这包括保禄就自己宗徒身份的自辩,藉此带出宗徒的使命、工作及职务。
另外,保禄还在格林多后书讨论苦难和软弱的意义,指出人能够为基督服务,不在于自身的强大,而在于自己的软弱,这样才能够虚空自己,容让基督把祂的大能发挥出来。
- 迦拉达书
迦拉达书,是另一封可以确定由保禄所著的书信,也是四大书信之一。被列为四大书信,并非因为篇幅的长短,而是因其内容的重要而定。
5.1、写作目的
根据本书信的内容,可以推想出其写作目的。保禄在书信中提到迦拉达教会受到别人影响,要求他们接受割损,要全面遵守梅瑟的法律。保禄因此撰写这封书信,向团体说明基督信仰的自由与梅瑟法律的关系,提醒他们不要误解自己的信仰。
5.2、写作对象
本书信的写作对象明显是迦拉达人,不过“迦拉达人”的指涉范围却有争议。因为迦拉达既可以指严格意义下的迦拉达人,即一个为罗马人征服的小城的遗民;也可以指罗马的迦拉达省份的人,这就会包括丕息狄雅的安提约基雅、吕斯特辣、德尔贝及依科尼雍等地方团体。
然而无论迦拉达人是指哪一个地域的人也好,保禄在迦拉达书中,最重要的是针对一些企图改变迦拉达信仰的人。这些人要求迦拉达人遵守犹太的法律及习俗,并且认为这样才可以获得救恩,这是保禄要极力攻击的。
5.3、写作背景及地点
这封书信的写作年代和地点未有定论。年代方面,在书信中提及保禄上耶路撒冷会见伯多禄一事(迦2:1-10),这究竟是宗徒大事录第十五章提及的那一次,还是宗11-12章提及的那一次,还是宗18章提及往迦拉达地区的那一次呢?因为在迦拉达书中,共提及两次前往耶路撒冷的事,别是“此后,过了三年,我绕上耶路撒冷去拜见刻法,在那里逗留了十五天”(迦1:18)及“过了十四年,我同巴尔纳伯再上耶路撒冷去,还带了弟铎同去”(迦2:1)
如果本书提及前往耶路撒冷时指宗11-12章的那一次,则迦拉达书是现存的保禄书信中最早的一封;不过,学者多认为书信中提及的,是宗18章的那一次,故此,本书信的写成日子不会太早,大约在主后54至55年。至于写作地点,按上述年代的推断,则可能是马其顿或厄弗所了。
5.4、结构大纲
以下是迦拉达书的结构大纲:
(I)序言:(1:1-11)
(II)叙述:保禄的召叫和宣讲(1:11-2:14)
(A)、保禄所传的福音不是由人而来的(1:11-14)
(B)、保禄所传的福音是获得耶路撒冷教会领导人认许的(2:1-10)
(C)保禄在安提约基雅以福音挑战伯多禄的行为(2:11-14)
(III)保禄道出福音的真理(2:15-21)
(IV)教义:在上主的计划中,人成义不是遵守法律而是因着信德(3:1-4:31)
(A)、例证1:迦拉达人领受圣神的经验(3:1-5)
(B)、例证2:亚巴郎的经验和上主对他的许诺(3:6-26)
(C)、例证3:基督徒领洗皈依基督的经验(3:27-29)
(D)、例证4:基督徒是天主的子女的经验(4:1-11)
(E)、例证5:迦拉达人与保禄的关系(4:12-20)
(F)、例证6:撒辣与哈加尔的喻义(4:21-31)
(V)劝谕部分(5:1-6:10)
(A)、劝告:保存在基督内的自由(5:1-12)
(B)、警告:不要随从肉性,但要随从圣神(5:13-26)
(C)、忠告:善用基督徒的自由(6:1-10)
(VI)跋:摘要,祝福辞
5.5、内容和重点
迦拉达书共有六章,可分为六个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有四个部分:自传、福音真理、教义讲授及劝谕,而“人成义不是靠法律,而是藉着对基督的信仰”的核心思想更贯通其中三个部分。
自传部分,保禄先以自述的方法,说明自己蒙召成为宗徒的经过,再指出自己的宣讲是得到其他宗徒认可的,为下文的解说奠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带出全书的核心,”即:福音真理部分,说明人成义来自天主,而非法律。在“教义讲授”部分,说明人成义来自于天主而非法律。最后,在“劝谕”部分,保禄劝信友应跟随圣神的带领,好好运用和保存在基督内获得的自由,避免受制于本性私欲,纵情肉欲(5:16-36);信友之间要互相扶持,一同走向永生。
5.6、神学思想
这封书信的中心思想是见于2:14b-3:25,其中主要的神学思想有以下几点:
·“人成义不是由于遵行法律,而只是因着对耶稣基督的信仰”所以即使是守法的犹太人也没有可以自夸的地方。
·人的成义来自于基督的救恩,是一份白白的恩宠。
·我们要如亚巴郎一样,因信成义。
- 总结
a)古代的书信格式,大致有三个部分:致候辞、主体和结语。传统分类上,保禄书信共有十四封:罗马书、格林多前书、格林多后书、迦拉达书、厄弗所书、斐里伯书、哥罗森书、得撒洛尼前书、得撒洛尼后书、弟茂德前书、弟茂德后书、弟铎书和希伯来书。后来学者确定希伯来书不是保禄所著。其实圣经学界只确定罗马书、格林多前书、格林多后书、迦拉达书、斐里伯书、得撒洛尼前书和费肋孟书为保禄所写。因为新约的经卷,学者可以把经卷粉为三类:原作、托名、佚名三种。
b)罗马书是四大书信之一,它蕴含着保禄最重要的神学思想:因信成义。从内容来看,第1-11章都是谈论这个课题,其中以3:21-4:25为核心。第12章开始,就是劝谕部分,要基督徒度正义的生活。
c)在格林多前后书中,我们可以知道保禄曾经写过四封信给格林多教会,只可惜其中两封书信已经遗失了。
d)格林多前书的主题包括教义的知识,不过最重要的事要解决团体分裂的问题,希望他们能团结合一。除此之外,格林多前书也谈及伦理生活的道理。
e)格林多后书的主题是围绕宗徒职务的问题。另外也提到苦难和软弱的意义,人能够为基督服务,不在于自身的强大,而是在于自己的软弱,好让天主把他的大能发挥出来。
f)迦拉达书说明人成义不是由于遵行法律,而是因着对耶稣基督的信仰。成义是源自基督的救恩,是天主白白的恩宠,因此人没有可以自夸的地方。(本文摘录自《新约导论》129-156页)
7.查阅并抄写如下圣经经文:
罗1:17;3:27;3:31;4:11-13;5:1-2;
罗8:35-39;罗16:25-27;
迦3:11;迦1:15-16;迦5:22-23;
费1:6;希6:12;希4:12-13;
格前3:6-7;格前15:20-26;
格后12:1-4,7-10;
8. 请点击使用新约系列查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