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玛尔大的姐妹玛利亚
发布日期:2025-05-16   |    作者:李建刚

      一、在《路加福音》中有两次,在《若望福音》中有九次提到名叫玛利亚的玛尔大的姐妹。

      二、按照《路加福音》的记载,玛利亚是在她的姐妹玛尔大被提及、并表现出对耶稣的款待之后才出现的(参路10:38-39)。玛利亚的行为被这样描写:她坐在耶稣的脚前,听他讲道(参路10:39)。在释经学中,她这种姿态常被解读为门徒的榜样。玛利亚在《路加福音》中没有说过一句话,然而,她的行为却成为玛尔大与耶稣之间简短对话的导火索(参路10:40-41)。玛尔大原本期望耶稣会让她的姐妹帮忙,但耶稣却两次肯定了玛利亚的行为:玛利亚选择了那上好的福分,这是不能从她夺去的。由于她停留在耶稣身边并聆听他的话语,玛利亚成为了一个榜样和在抉择人生要务时的指引。

      在《若望福音》中,玛尔大之姐妹玛利亚出现在两个叙述中:一个是拉匝禄生病、去世及被复活的故事(参若11章),另一个是用香液敷抹耶稣的故事(参若12:1-8)。这两个事件都发生在伯达尼,即玛利亚和玛尔大的村庄(参若11:1)。在玛利亚首次被提名的语境中(参若11:2),已经提及了这两个事件。《若望福音》中的玛利亚被描绘成一个爱耶稣的人的典范。 玛利亚与玛尔大一同通知耶稣她们兄弟病重的消息(参若11:3)。耶稣爱玛利亚、玛尔大和拉匝禄(参若11:5)。听到耶稣来临的消息时,玛利亚的反应与玛尔大不同,她仍“坐”在家中。直到玛尔大前来告诉她耶稣来了,玛利亚才起身去见耶稣(参若11:28-29)。她与耶稣的相遇发生在与耶稣和玛尔大交谈的同一个地方,但有许多犹太人在场。玛利亚以与玛尔大完全相同的信念开口说话:耶稣本可以阻止拉匝禄的死亡(参若11:32)。这是玛利亚作为叙事人物在新约中唯一说出的话语。在关于玛利亚的描写中,她的情感和身体姿态被强烈突出:她首先俯伏在耶稣脚前,说话时伴随着哭泣。这种哭泣,以及在场犹太人的哭泣,引发了耶稣强烈的情绪反应,他心中愤怒、激动并流泪(参若11:33‚35‚38)。因此,耶稣与玛利亚的相遇突出了他的“人性”,而他与玛尔大的对话则通过“我是”之言,显露出他“天主性”的尊严与主权。

      在《若望福音》中,玛利亚是那位用珍贵的拿尔多香液敷抹耶稣双脚,并以自己的头发擦拭的人(参若12:3;11:2)。叙述中特别强调了拿尔多香液的贵重(价值三百个德纳)和数量之多(一磅,即约330克)。一个德纳相当于工人一天的工资(参玛20:2)。玛利亚用如此昂贵的东西事奉耶稣,表达了她对他的敬爱与高度尊崇。同时,她的这一举动也预示了为耶稣的安葬敷身(参谷14:8),这一点在耶稣的解释中也被清楚指出(参若12:7)。玛利亚的这一举动还预先指向了耶稣为门徒洗脚的事件(参若13:1-20):正如玛利亚在伯达尼为耶稣所行的敷身,是她以象征性的方式表达对耶稣的敬爱与深情,洗脚同样也是耶稣对门徒之爱的一种象征性行动。二者皆以身体的卑微服事表达出超越言语的爱。此外,玛利亚的敷油行动使人联想到谷14:3-9和玛26:6-13中的记载。在那两段经文中,是一位匿名的妇人用香液敷抹了耶稣的头,而不是他的脚。因此,虽然动作类似,但《若望福音》中的版本将人物具体化,并强调脚与头的不同,从而更突出服事、卑微和爱的主题。耶稣被敷油的行为被门徒们批评为浪费,在若12:5节中则只有依斯加略人犹达斯提出批评。路7:36-50节记载,一位没有名字的罪人女子的眼泪落在耶稣的脚上。她用自己的头发擦干耶稣的脚,亲吻他的脚,并用香液敷抹。在圣经释经学中,关于这四段用香液敷抹耶稣的记载是否讲述同一个事件,以及是否是同一个女子参与其中,存在不同的解释尝试;因为在这几段经文中,只有《若望福音》提到了该女子的名字。

      三、奥利振将玛利亚的形象解释为“默观的生活”。奥斯丁则从教会论的角度解读玛利亚,把她视为未来教会的生命:玛利亚所选择的那一份将永远长存,而玛尔大的服侍终将停止。大亚伯尔(Albertus Magnus)认为,玛利亚(耶稣的母亲)兼具这两位姐妹的优点。马丁路德则强调,玛利亚代表那“唯一需要的事”,即聆听天主的话语。 戴尔都良是最早尝试将玛利亚与路7:36-50节中的那位罪妇等同的教会作家。从教宗大额我略开始,这位玛利亚被认定为玛达肋纳的玛利亚。这种理解也体现在视觉艺术中。 在天主教会中,玛利亚的纪念日是7月22日;在东方教会中,则是在6月4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