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示录》详解
发布日期:2025-05-23   |    作者:圣言童牧

 

序言

新约最后一本书被称为“若望默示录”,这标题来自该书第一句:“耶稣基督的启示,是天主赐给祂,叫祂把那些必须快要发生的事,指示给自己的仆人们;祂遂打发天使,告诉自己的仆人若望”(11)。默示(apokalypsis),这个字有“揭示”、“启示”的意思,按11所指,这本书记载的是:

 

  1. 耶稣基督的启示
  2. 是来自天主的
  3. 揭示给他的仆人若望,并通过他给天主的众仆人
  4. 借着天使
  5. 内容是有关将要发生的事

 

此书的形式与内容都很特别,耶稣基督的奥迹是这本书的中心;不过作者不以理论,也不借着叙事的手法来表达,却在一个礼仪的气氛,借诗歌、异象神视,及各种不同的象征;也借旧约的暗示(默示录404节中,有278节含有旧约的痕迹)去默观、了解及描绘那以耶稣为颠峰及满全的宇宙历史。为能明了此书,应对默示录文学体裁略有认识。

 

  1. 默示文学
  1. 默示文学的形成

默示录在成为文学以前,是一种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渐趋成熟,并一直发展下去,蔓延到公元后一世纪末的犹太神学及神修思想,有着独特的宇宙观及历史观。从时间方面看,这思想潮流的产生紧接着先知时代,在先知的著作中也有一些片段带有默示色彩,如则38-39章;依24-27章,34-35章;匝9-14章。但在旧约书本中,最具默示录特色的是写于公元前170-160年间的达尼尔书;与此同时,即公元前第二及第一世纪产生了一系列正典之外的默示文学作品,如哈诺客书、十二圣祖遗书、梅瑟升天书,这些书现被列入旧约伪经中。

 

默示文学一方面上接在公元前第四世纪已结束了的先知文学,一方面也受当代发展蓬勃的智慧文学影响。这些作品多出于政治社会情况动荡,犹太宗教受迫害的时代,如达尼尔书就在色娄基王朝,安提约古四世迫害犹太人时著成。这些作品应用新的方法去反省已有的传统思想,并借此对现实令人迷茫的动荡时期作适当的解释,助人从不同的历史事件中,发掘出天主神妙莫测的计划。

 

  1. 默示文学的写作特征

 

为能贯古通今,发掘天主在历史中的计划,默示文学用的方法很独特,主要归纳为以下各点:

 

神视

在旧约的最古传统中,梦是一个天人相遇,一个启示的方法(创37:5-1041:1-7)。这些梦常需有人懂得作正确的解释。后来梦又发展成神视,在先知作品中屡见不鲜(亚1:1;米1:1;依6:1-8;耶1:11181-424:1-10)。默示文学常有神视出现,有时所见的图像意义清晰,有时重叠复杂,天使及魔鬼频频出现,很多次神视中出现一位天使将所见的加以解释。

 

大自然常规的颠倒

在默示文学中常出现的太阳、月亮、星星等的越轨,大地震动宇宙常规的现象,为表示天主以不寻常的方法扭转历史的走向,他能改变一切,是他主宰宇宙乾坤及整个人类的历史。

 

怪异物体的出现

如怪兽等不寻常的生物,它们有时代表在宇宙中的恶势力,有时代表一个超乎人类,但却隶属天主的中间境界,

 

旧约的象征

默示文学也常用一些旧约中惯用的象征。如天,代表天主的居所,地代表人类历史演变之地,深渊代表邪恶聚集之所等。

 

主角的虚构

书中主角通常是一个过去的历史人物,如哈诺客、梅瑟、巴路克、厄利亚等,为能更有效地将古今溶为一体。

 

  1. 默示文学的神学主题

 

默示文学常以历史事实为内容,不过在写这些事实时,它却不管事情的时空框框及其本身的连接,而是按照从宗徒传统而来的信念去默观历史,并发掘其中的超时空、超逻辑的意义,深信一切都冥冥中有天主的神妙安排,世人难以猜测。在世上发生的事,都是“应要发生的”,都是天主奇妙计划中的一部分,以下的主题最常见。

 

历史中的正邪之争

希腊思想因有见于大自然的周期循环,认为历史是循环性的,周而复始,首尾相接。旧约中表达的犹太思想,则视历史为直线形的,有始有终,始与终都在天主手中,中间的发展也是天主的化工。天主的奇功伟业串联成一条历史路线,不过这条路不是平静无波折的,历史常是正与邪、善与恶的争斗场所。这概念与当时通俗流行的二元论不同,因为在这个争斗之上有绝对的天主掌管一切。

 

天使与魔鬼

这正邪之斗,由人类历史伸展到超历史、超世界的境界,人类以外的神体也参与这斗争。

 

末世的审判

在这世界上,痛苦、迫害是不可避免的,邪恶有时看似占上风,不过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来自天主的善势力,所以善人在这世界上应忍耐坚毅,期待最后的胜利。那时天主将会审判众生,恶势力会被推倒,死亡将永远克服,开始一个充满生命与美好的新纪元。

 

默西亚

把现世带到圆满的新纪元的是默西亚,在这默西亚身上,默示文学归纳了不同的传统旧约线路,祂将会战胜邪恶,实现天主的国。

 

2 若望默示录与犹太默示文学的关系

 

很清楚,新约中若望默示录有着犹太默示录文学的背景。当初期教会觉得需要更深入地反省基督信仰与历史的关系,更确实地借自己的信仰光照,去发展一个基督徒的历史观,更有效地让基督信仰在现实的困境中发挥作用时,犹太的默示文体自然成为一个值得考虑的思想及表达方式。在保禄书信(得前4:16-17;得后2:1-12;格前15:20-28)及对观福音的末世言论中(谷13:1-31;玛24:1-44;路21:5-36),已经略见默示文学模式的被采用,但最成熟的发展确是若望默示录。

 

若望默示录虽然可与犹太默示文体相比,但却有很多独特的、崭新的地方。主要是因为整个历史都有一个中心——耶稣基督,他是“阿尔法和敖默加,那今在、昔在及将来永在的全能者(1:8),”他是被宰杀的羔羊,永远地战胜了死亡与凶恶;只有祂可登上宝座,可以打开书卷,解释人类历史,同时整个人类历史的真正意义也只有因着祂,在祂内才能满全。

 

在形式上,若望默示录没有一般犹太默示文学的隐秘性,作者不隐藏自己以及各团体的名字,也清楚地说明,不要把书的内容封闭起来(22:10),反而要将之传播(1:19),作者称他所写的为“先知预言”,启示他的天使视自己与他同等,“我只是你和你的弟兄诸先知,以及那些遵守本书预言的同仆(22:9 ”而若望自己也如此自称“我若望,你们的弟兄,并在耶稣内与你们共患难……1:9)”他不是什么神秘人物,而是教会弟兄中之一。这一切都使若望默示录与犹太默示文学有一段距离。总之,新约中的若望默示录是以耶稣基督为崭新的内容,自由地运用了一种已有的文学体裁,而非相反地削足就履,把内容调整去配合框框。

 

  1. 《默示录》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背景

 

作者在书中自道真名“若望”、基督的仆人(11)“先知”(10:11),与他的读者是“兄弟及共同受苦者”(1:9)。自第二世纪儒斯定以来,教会传统便把他看作若望宗徒,载伯德的儿子,若望福音及书信的作者。虽然,按详细考究,若望宗徒本人是默示录作者的可能性很微小,但无可否认,这书与其他若望文学作品确有不少联系,作者应该是那被称为“若望传统”或“若望圈子”中的一份子。所以若望默示录仍旧可远溯至若望宗徒,它的作者与若望福音的最后修订者可能非同一人,但同出自 “若望圈子”。

 

至于写作地点,作者自己说是帕特摩(1:9),一个小亚细亚沿岸的海岛,离厄弗所不远。他的七封信的收信团体,也全部在小亚细亚。小亚细亚也被学者们视为“若望圈子”的活动地带,所以默示录在那地区写成,应相当可靠。

 

关于时间,作者也有相当明确的指示:从书中可知,教会当时受到迫害,而信友们的初期热忱也稍减,成书的时期有两个可能性:一是尼禄教皇迫害教会期间(64-65),另一则是多米仙大帝在位时的教难(95年左右)。按第三十世纪的教父依肋内所说,默示录著于多米仙王朝末期(这位罗马君主死于公元96年),这指示应当可信,因依肋内强调自己与若望宗徒一脉相传,他的导师波利加(Policarp)是若望的门徒。同时,书中指责帝王强迫子民崇拜他的肖像,违者处死,这与多米仙的苛政及推行帝王崇拜相配合。

 

有关默示录的文化背景,在书中表露得最清楚的是作者对旧约难得的纯熟,全书都被旧约的象征、词语、概念所渗透。他不直接引用经文,间接投射或暗示最多的是出谷纪、达尼尔及厄则克耳先知书。在出谷纪被引用的主题有天主显露自己的名字,埃及的十次灾难,渡红海,约柜等。达尼尔神视,尤其达第七章,多次被暗示,在象征的应用上,帮助他最多的事厄则克耳先知:则第1章及第10章的神视,则第38-39章有关哥格和玛哥格的被攻击,新圣殿、新耶路撒冷的象征(则第40-47章),都在默示录中出现。

 

  1. 写作特征

 

默示录的希腊文有很重的犹太色彩,作者好像是用犹太方式去思考,却用希腊文来表达。他也很大胆地多次不顾希腊文法及修辞规则,制造出一些畸形字眼及词句。整体来说,他的风格是很独特的,整齐而不缺活泼动人,依固定模式但不致令人沉闷。象征的运用多姿多彩而不混乱。很难全面性描写作者的写作技巧,以下是数点比较易见的特征:

 

  1. 螺旋形的思想发展

围绕着一些屡次主线的基本主题,一层层地向上进,每高一层,对耶稣的奥迹及世界历史的了解更深一步。

 

  1. 提前宣示

预早宣布一个后来才发挥的主题,如4:18已宣布了将要由第17-18章描述的巴比伦的灭亡。

 

  1. 数字象征

特别喜用七字。除了明显的七封书信给七个教会(第2-3章)、七印(第6-7章)、七号角(第8-11章)、七杯爵(第16章)之外,也可以在其它部分见到另外三个七字系列:七个征兆(12:1-14:20)、七个声音(16:17-19:5)、七个神视(19:11-22:5),一共合成七个七。七的半数是三又一半,表示一段有限的时日。书中提到女人在旷野中受供养一段时期、两段时期和半段时期(12:14);或海兽任意胡为为“四十二个月(13:5)”,异民践踏圣城“四十二个月”,这四十二个月又可化外“一千二百六十天(11:2-3)”。若七代表圆满,六则是不圆满或者贪慕圆满。地兽的数字是“六百六十六(13:18)”。三个六字企图达到三个七字的境界,代表相反天主的邪恶势力。

 

  1. 正反对立

这正反对立,灾祸与慰藉互相交替的思想模式贯穿全书,特别在介绍七个印、七个号角、七个杯爵时,第六与第七个因素明显地相反对立。

 

  1. 连锁发展

一系列事情的最后一步,同时是另一系列的开始,有如烟花一样,层层推出,连锁不断。如第七个印的开启引出了七个天使的七个号角,当第七个天使吹第七个号角时,天上出现了大异兆。

 

  1. 叙事三步曲

书中所述的很多事情,都按照一个三部曲的格式发展:神视,在天上决策,在地上履行。

 

 

  1. 《默示录》写作目的及对象

 

正如旧约默示性最强的达尼尔书在犹太人受宗教迫害的时候写成,若望默示录也写在教会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况中;教会内部有生活松懈及冷淡的现象(第2-3章),向外有犹太人抨击(2:9)及罗马政权的压迫(6:9-1117:6):作者写这书鼓励信友们振奋坚忍,同时也借此机会对基督的奥迹及世界历史意义与终向,以一独特方法作整体性的神学反省。劝人充满信心并明智地走崎岖的世途,期待在基督内的最后圆满。在1:4中,作者指明他“致书给亚细亚的七个教会”;但事实上,他透过这七个他所熟悉的教会团体,向整个教会及每一个基督徒发言。

 

  1. 《默示录》内容及结构

 

分析默示录的结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者们提供了不同的方法,有关下面两点,一般学者的意见都一致。

 

本书有一个礼仪的外框1:1-1822:6-21,在此外框中的主体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寄给七个团体的七封信(第2-3章),第二部分包括以默示文体写成的内容(第4-21章)。

 

本书中,“七”这个数目字的重要可被视为架构分析的一个原则:写给七个团体的七封信(第2-3章)、七个印(第6-7章)、七个号角(第8-11章)、七个杯爵(第16章)。

 

以此两点为基干,可把全书结构作如下分析:

 

1)礼仪式的序幕(1:1-20

-序言(1:1-3):表达出全书的礼仪气氛,有人“诵读”,有人“聆听”

-致候辞(1:4-8):诵读者与聆听者之间的礼仪对话

-作者自我介绍及他所见的异像(1:9-20):复活的基督在“一个主日”显示自己是元始,是终结。

 

2)给七个教会的讯息(第2-3章)

复活的基督给七个小亚细亚教会说话,他们是:1.厄弗所,2.斯米纳,3.培尔加摩,4.提雅提辣,5.撒尔德,6.非拉德非雅,7.劳狄刻雅。

从这七段说话的结构可见以下特征:中间第四段是最长的,26全没指摘,37指摘得最严厉。123首先邀请聆听圣神的话,然后做出对胜利者的许诺;456则首先对胜利者许诺,然后邀请听圣神的话。

 

3)默示内容(4:1-22:5

这部分各个片段连锁式发展,一段的结尾紧扣下一段的开端

-天庭的异像(41-5:14):天主在宝座上光荣尊威,祂拿着那本载有人类命运的书卷,只有那被宰杀的羔羊才能开启它。

-七个印(6:1-8:1)书卷的七个印被分成两部分开启。首四个印每开一个都宣布了一种天主对人的惩罚,第五个印的开启揭示了为主殉道者所受之苦的意义;第六个印被开启时,一方面天地动摇,世人彷徨失措,一方面展示了被选者的喜乐;第七个印被打开时,天上静默了约半小时。

-七个天使吹七个号角(8:2-11:19):吹号角也是按照4+3的模式安排。每次吹号角,在地上都发生灾难,这些灾难大致与出谷纪7-12章所记载的埃及十灾难相同。在第六与第七之间有三个异像:吞书卷,测量圣殿,两个证人。

-三异像(12:1-12:18)第七个号角吹起后又出现了三个异像:女人与大龙;海兽与地兽;被选者与羔羊为伍。

-七杯爵(15:1-19:10):七个天使拿着七个杯爵,将七种灾难倾注在世界上,淫妇巴比伦的灭亡及天上欢乐的凯歌。

-七个神视(19:11-22:5):天主及羔羊的胜利,新耶路撒冷的临现。

 

4)礼仪式的结束(22:6-21):22:6-71:1-3首尾相连,22:13也与1:8相连,表达耶稣是元始及终结。

 

7、神学主题

 

默示录没有发挥什么在新约中独有的神学内容,只以新的方式去反省及表达一些普遍的神学主题,如天主、耶稣、圣神、教会等。

 

  1. 天主

在书中最常见的描写天主的方法,就是祂“坐在宝座上”,是世界及历史的主宰。在祂周围有“二十四位长老”(4:2-11),他们大概代表已到达天庭的圣者;也有“四个活物”,这象征来自厄则克耳先知,代表世上最强、最高贵的受造物,在天主的宝座前不停地赞颂他。天主被称为“昔在、今在及将来永在者(4:81:4)”,祂是“万世万代的永生者”(4:9,7:2),是掌管整个人类的主宰,也是他们的审判者,在祂的震怒前没有人能站得住(6:17)。不过,最重要的,祂是世人的拯救者,是耶稣基督之父(1:6,2:28,3:521,14:1)他的救恩计划在耶稣基督内完成,藉着基督,信友们成了“天主和父的司祭”(1:6),他们的名字被基督“在父面前”所承认(3:5)。基督要将父的名及祂自己的名写在他们身上(3:12,14:1)。最后,天主是世界的更新者,救恩历史的满全,祂的光将永远驱散黑暗(22:5,21:23),使一切更新(21:5),并要与他的救赎者同在,作为他们的天主,拭去他们眼上的一切泪痕(21:3-4),使他们作为祂的儿子(21:7)。

 

  1. 基督

默示录是“耶稣基督的启示”,以他为中心,在所有的新约书本中,它用的基督名号最多:耶稣(9次)、基督(单独出现4次,在书的首尾用耶稣基督的名号作前呼后应:1:12522:21)。祂是天主子,旧约对天主的描写全可应用在祂身上,祂是洞察人心和肺腑的主(2:23),祂凭正义去审判(19:1-11),祂按照每人的行为来报应每一个人(2:23),祂是带领羊群到生命水源的牧人(7:17),是掌有生命册的主宰(21:27),是元始和终结(1:17,2:8,22:13),是永生者(1:18),是圣者(3:7),是真实和忠信者(3:7,19:11)。祂被称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17:14,19:16)。祂好像达尼尔书的“人子”,也如在若望福音中被称为天主的言(19:13)及天主创造万物的根源(3:14)。

 

默示录虽然强调天主性的尊威,但也同样深刻地指出祂与人的关系及祂在历史中,在肉体中完成的救恩。祂为我们是“忠实的见证”(1:5,3:14),是祂向祂的教会说话。祂曾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了(11:8),但却从死中复生(2:8)。信仰中的尊荣的基督,就是历史中的纳匝肋人耶稣。有关耶稣的逾越奥迹,默示录的最独特的描写法是“被宰杀的羔羊”(共用了29次),祂“用自己的血,从各支派、各异语、各民族、各邦国中,把人赎来归于天主,并使他们成为国度和司祭,侍奉我们的天主(5:9-10)”。这“羔羊”的象征混合了出谷纪中天主与他的民族订盟约,及第二依撒意亚中雅威仆人缄默赎罪这两条神学路线,同时羔羊也向世界派遣他的神(56

 

默示录有关基督的反省不只于此。基督差不多在本书的每一页,都以一个不同的幅度出现,他的形象多姿多彩,层出不穷。

 

  1. 圣神

在默示录中圣神出现不多,但祂的角色很重要。祂首先是天主的神,书中常称祂为“天主的七神”(1:4,4:5,3:1),所指的是祂有天主能力的满全,天主藉祂以不同方式在世上施展祂的大能,祂也是被基督所派遣到世界上的(5:6)。被遣于世,祂不断向教会说话(2:7111729,3:61322),也帮助支持教会,使她有如新娘期待新郎一样,充满爱心,等待基督的再来。圣神和新娘都说:“你来罢”(22:17.

 

  1. 教会

 

默示录也用了不同的象征来表达教会的奥迹。首先它用Ekklesia来表达实际的教会团体。在给小亚细亚七个教会团体写信时,作者也给散布各地不同的团体说话,以七个团体来代表整个教会。在默示录开端的第一个神视中,基督出现于代表教会的七盏灯台中,借此表达出教会是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礼仪团体(1:12-20)。七个教会的天使表示旅途教会与天上,与超性界联系。在孕妇与红龙的异兆中(12:1-18),作者指出教会借痛苦、争斗,使基督在世上发挥祂的救恩效力。

 

作者也应用了不少旧约中有关以色列民的象征,以表明教会就是新以色列、新天主子民,古代盟约的中心在教会内真正实现。“这就是天主与人同在帐幕,祂要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要作祂的子民,祂亲自要‘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天主”(21:3)。藉着基督,被宰杀的羔羊,教会“成为国度,成为侍奉天主和父的司祭”(1:5-6);教会也如以色列民一样,是一个旅途中天主子民,天主在旷野中照顾她(12:6)。旧约的天主子民以耶路撒冷圣城为中心,教会则是新耶路撒冷(21:1-22:5),建立在羔羊及十二宗徒上(21:14)。最独特之处是默示录将“新耶路撒冷”和“净配”两个象征联合在一起,应用在教会上:“我看见那新耶路撒冷圣城,从天上由天主那里降下,就如一位装饰好迎接自己丈夫的新娘”(21:2)。教会一方面是净配,与基督有一个建立在爱上的密切关系,这爱应永不减退,万古常新(2:4);但另一方面她也是一座城,坚固稳定,有她的组织、结构、能克胜外来的侵袭。 

 

  1. 魔鬼

 

在教会的在世旅途中,从基督来的救恩要受到抗拒。敌对者就是“那大龙,那远古的蛇,号称魔鬼或撒殚的,那欺骗了全世界的”(12:9)。就如在人类历史之初欺骗了原祖一样,它仍继续在世上施展它的邪恶势力,它要吞下那女人所生的孩子(12:4),与她的后裔,即那些遵行天主的诫命,且为耶稣作证的人交战(12:17)。有时魔鬼的势力也在一些教会的敌人身上表现出来,比如那些被描写为“一只由地上来的怪兽”的罗马暴君(1311)。不过虽然在历史中常有邪恶的存在,甚至看似威猛胜利,不过这只是局部的,暂时的,最后魔鬼要被制服:“我看见一位天使从天降下,手持深渊的钥匙和一条大锁链。他捉住了那龙,那古蛇,就是魔鬼——撒殚,把它捆起来”(20:1-2),并把它“投入那烈火与硫磺的坑中”(20:10)。随着新天新地的来临,天主救恩计划的完全实现,魔鬼的势力将永久地被战胜(20:11-22:5

 

  1. 历史及末世

 

显而易见,整本默示录都被末世的意识所渗透。默示录描写的时空意境深远,包括了天上地下、过去、现在、将来。天主及在世上将他显示的耶稣基督,是天上地下的君王(5:13-14)。是“今在、昔在及将来永在者”(1:48)。默示录的思想发展是迈向未来的,从其文学架构可见,步步紧凑。“因为时期已临近了”(1:3),历史渐渐在天主的安排下发展,到达那全能天主的伟大日子(16:14),那新天新地的来临(21:1)。这个末世的圆满已被那十四万四千被选者预尝到,他们常跟随着羔羊,并在天主的宝座前,高唱一首别人无法学会的新歌(14:1-5)。

 

默示录的末世观是扎根于历史的,书中所记载的也是“那些必须快要发生的事”(11)。默示录并非把人从历史中抽离到一个神妙的境界,而是教人从天主的救恩计划中看历史,看得更深、更远、更整体、更全面、更动态性。教会活于一个“已经是”及“尚未是”的张力中;被基督所救赎,但还要经过不少磨炼才能达到圆满;生活在这旅世期间,教会应敏于聆听圣神的声音。“有耳朵的,应听圣神向各教会说的话”(2:71129,3:61322)。所以整个教会的历史就如一个恒常的礼仪,团体细心聆听天主圣言,让这藉着基督在圣神内发出的天主圣言,成为自己的生活标准及解释历史的原则。这礼仪在世上开始一直延长到天上(22:6-21)。

 

8创世纪与默示录——圣经首末的前呼后应

 

默示录是圣经的最后一本书,我们若把圣经翻到尽头后,再细细回想这73本书的内容,便能更深体会天主启示的多元一贯性,也更赞叹救恩计划的奇妙,尤其可察觉第一本书与最后一本首尾相应,一脉贯通。由创世纪到默示录,圣经以多姿多彩的方式展示了一段天人共演的历史,一个主爱世人的见证。

 

圣经以“在起初”(创11),并以“阿门。主耶稣,你来罢!”(默22:20)结束。在起初,天主创造了天地,并造了每一件事物,都认为好:最后祂创造新天新地,并说:“看,我已更新了一切”(21:5)。在这起初与最后,第一次创造与新天新地之间,有一段人类犯罪与在基督内被解救的历史。亚当厄娃犯了罪后,被逐出地堂;在基督内被救赎的人则被引领进入新耶路撒冷。天主与人在创世之初的友好关系被人的叛逆破坏后,在基督内重新修好,天主“要亲自与人住在一起”。(默21:3

 

创第1-11章记载人类历史的起源:世界及人的被造,人的堕落。人因犯罪而离天主愈来愈远,首先是亚当厄娃的逆命,接着是加音杀弟亚伯尔。罪恶如草原野火,迅速蔓延,天主遂以洪水惩罚世人,洪水过后,诺厄的儿子又开始罪恶历史新的一页,直到巴贝尔塔的建造,罪恶已使人类分裂并分散。随着罪恶的扩展及加深,人类的寿命也越来越短,由亚当的930岁,一代代地减少,至一百多岁(创1:10-26),甚至减少到7080岁(咏90:10)。不过天主却不抛弃人,也不让人的罪恶胜过祂的慈悲,每当人犯罪,天主虽加以惩罚,但常给人留有余地,并向罪人展示慈爱。原祖犯罪后,祂还给他们做衣服,也答应保护加音的性命,洪水灭世时留下诺厄等事迹都足以为证。当人类因为自己的罪而分裂时,天主拣选了亚伯郎,并许诺地上万民都要因他受祝福。由亚巴郎开始,天主的慈爱就展示在他和他的后裔身上,使他们成为祂所拣选的子民。正如保禄所说:亚巴郎的后裔,人类受祝福的原因,以色列子民的圆满是一个——基督(迦3:16

 

藉着基督,救恩来到世界,罪恶被战胜,天主的慈爱最清晰地在人前揭露。信基督并蒙他所救的人组织成一个新团体,新天主子民——教会,将基督的救恩在历史及空间中延长,直到最终的圆满,默示录就用象征的手法,去描写这圆满,以及达到这圆满前,教会需要经过考验磨难,正如创1:11章不是历史记载,不应以读历史书的方法来了解;同样默示录也是超历史的描写,作者肯定世界历史有一个“起初”,也有一个“终结”,也有一个中心——耶稣基督,这中心就是了解历史的钥匙,也是这历史迈向圆满终结的保证。

 

本文编辑自《新约圣经入门》

 

9、请查阅和抄写如下经文:

默示录中七个“有福的”:

默1:3;14:13;16:15;

默19:9;20:6;22:7;22:14;

 

请点击阅读更多关于默示录的系列文章:

 

新约查经练习:默示录学习大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