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黑落德安提帕
发布日期:2025-05-26   |    作者:李建刚

   一、新约圣经中,黑落德安提帕在《马尔谷福音》《玛窦福音》《路加福音》和《宗徒大事录》中被提到,共计26次。名字“安提帕”很可能是希腊常见名字“安提帕特罗斯(Ἀντίπατρος)”的简写形式,意思是“代替父亲的人”或“像父亲的人”。

   二、黑落德安提帕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0至前23年,是大黑落德与其第四任妻子撒玛黎雅女子玛尔他克(Malthake)所生的儿子。他与弟弟阿尔赫劳一起在罗马接受教育,但在父亲生命的最后一年返回了故土。最初在遗嘱中,他被指定为主要继承人,将作为“王”拥有整个王国的最高统治权,而他的兄弟阿尔赫劳和斐理伯则作为“分封侯”归他统辖。然而在临终前,大黑落德改变了遗嘱,决定由阿尔赫劳成为“王”,安提帕担任加里肋亚和培勒雅地区的分封侯,而斐理伯则被任命为哥蓝尼等地的分封侯。由于这个背景,公元前4年大黑落德去世后,继承争端不可避免地爆发。安提帕、阿尔赫劳,以及较少参与的斐理伯,将争议带到了罗马,由皇帝奥古斯都裁决,因为他必须确认遗嘱的有效性。奥古斯都按照大黑落德的原意使遗嘱生效,但并没有授予大黑落德任何一个儿子“王”的头衔,因此,大黑落德王国被划分为三个部分,由阿尔赫劳、安提帕和斐理伯各自独立统治。从公元前4年起,安提帕就成为加里肋亚和培勒雅的分封侯。自他执政起,他正式只称自己为“黑落德”,如钱币和铭文所显示,“安提帕”这个名字已不再使用。他的统治忠于罗马,和他父亲一样,他在位期间也致力于大量的建设工程。他重建了加里肋亚的色佛黎,并在加里肋亚海(革乃撒勒湖)边修建了一座新都城,以皇帝提庇留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提比黎雅”。然而,提比黎雅很少有犹太人居住,因为这座城市建在一处墓地附近,因此被视为不洁净。出于政治目的,黑落德安提帕娶了邻国纳巴泰王国国王阿列塔斯四世(Aretas IV)的女儿,因为其国家与他的辖地相邻。但后来安提帕将她休弃,为了娶自己的嫂子黑落狄雅。此举引发了阿列塔斯四世的不满,并于公元36年左右对他发动战争,结果是黑落德安提帕大败。虽然黑落德安提帕向罗马请求援助,但并未展开惩罚性的军事行动,因为皇帝提庇留在下达相应命令后不久就去世了。他所委派的叙利亚总督维特利乌斯(Vitellius)因此并未执行这一命令,尤其是因为他对黑落德安提帕并不友好。当新皇帝加里古拉将斐理伯的分封领地赐给黑落德阿格黎帕一世时,情况发生了变化。阿格黎帕一世是黑落狄雅的兄弟,一个先前毫无建树、靠享乐度日的人,曾经接受过黑落德安提帕夫妇的资助,后来却与他们反目成仇。加里古拉不仅把斐理伯的辖地赐给阿格黎帕一世,还授予他“王”的头衔。于是,黑落狄雅便敦促犹豫不决的黑落德安提帕前往罗马,去主张他自己对王位的合法要求。但黑落德安提帕却在罗马落入了黑落德阿格黎帕一世所设计的阴谋中,成为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凯撒加里古拉最终将黑落德安提帕流放到高卢(即今法国地区),他于公元39年在那里去世。

   在《对观福音》中,分封侯黑落德安提帕出场时通常只被称作“黑落德”,他最常见的出现是与施洗若翰相关的记载。经文指出,黑落德安提帕将若翰下狱,是因为若翰公开批评他娶了自己兄弟斐理伯的妻子黑落狄雅为妻(参谷6:17;玛14:3;路3:19)。这一婚姻根据肋18:16节与20:21节是违背律法的(参谷6:18)。《马尔谷福音》和《玛窦福音》(但不是《路加福音》)在这一提示之后,以带有传奇色彩的方式叙述了黑落德安提帕起初迟疑是否要杀害若翰,但最终却因女儿提出的请求而不得不照办的故事。这位少女在舞蹈之后,向黑落德安提帕要求施洗若翰的头颅。黑落德安提帕曾起誓答应她任何请求,因此只得履行誓言(参谷6:17-29及玛14:3-12)。当施洗若翰死后,黑落德安提帕听闻耶稣及其神迹的消息时,便说:“施洗的若翰从死里复活了”(参谷6:14,16;玛14:1;路9:7)。他用此来解释耶稣彰显的大能。除了这些较为重要的叙述外,黑落德安提帕仅在少数经文中再被提及。例如在谷8:15中,当门徒因忘记带饼而担忧横渡加里肋亚海的行程时,耶稣警告他们要提防“黑落德的酵母”(即“黑落德安提帕的影响”)。这个形象(即“黑落德的酵母”)很可能指的是这位分封侯完全沉溺于世俗事物的态度。路8:3节中提到,在那些服侍耶稣的妇女中有一位约安纳,她的丈夫是黑落德的一个管家。在路9:9节中,黑落德关于耶稣是复活的施洗若翰的看法被进一步加强,他表示“他想要见耶稣一面”,这个愿望直到耶稣受审时才得以实现(参路23章)。而在路13:31节中,法利赛人却劝耶稣逃走,因为黑落德安提帕想要杀他。就此而言,黑落德在福音书中显得是一个矛盾重重的人物,一方面(表面上)对耶稣感兴趣(参路9:9),另一方面却像对待施洗若翰那样,对耶稣构成威胁(参路13:31)。耶稣随后称黑落德安提帕为“那只狐狸”(参路13:32),同时却指出自己的使命必将完成,这似乎意味着:尽管这位地区统治者(黑落德安提帕)狡猾又有权势,不论他对耶稣怀有正面还是负面的兴趣,他都无法阻止耶稣前往耶路撒冷的道路。此外,在《路加福音》中,黑落德安提帕似乎形成了耶稣公开生活开始与结束的负面“首尾呼应”:在路加3:1中,耶稣的公开事工通过一个同时代统治者的同步纪年被定位在“当时加里肋亚分封侯黑落德在位”之时;而在结尾处(参路23:6-12),般雀比拉多在审讯耶稣时,得知他隶属于黑落德的辖区,便将耶稣送到当时正巧也在耶路撒冷的黑落德安提帕那里。黑落德见到耶稣很高兴,因为他希望看到耶稣行“某种神迹”(参23:8);但当耶稣保持沉默时,他就对耶稣加以戏弄(参23:11),并把他送回比拉多那里。于是这两位本无交情的人反而因此成为朋友(参23:12)。这段仅路加记载的场景虽很可能有历史依据,但路加显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神学化描写。正是比拉多与黑落德安提帕之间的友谊(参路23:12)以及关于他们二人都未发现耶稣有罪的记载(参路23:14-15),反映了《路加福音》和《宗徒大事录》中经常出现的倾向:旨在表明基督信仰在罗马和犹太当局眼中是无可非议的,这里的代表人物就是比拉多和黑落德安提帕。然而,宗4:27节在一个更批判的语气中提到这一场景:在伯多禄和若望被释放后,初期教会所作的祈祷中引用了咏2:1节,而圣咏中提到的“地上的君王们的联盟”(26节)被应用到了“黑落德安提帕和般雀比拉多”(27节)身上。尽管他们曾认定耶稣无罪(参路23:14-15),却仍然参与了对他的定罪。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