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耶稣升天:祂常常与我们一起
发布日期:2025-05-29   |    作者:意鸣子

丙年耶稣升天

祂常常与我们一起

随着耶稣进入天父的光荣中,地上的事物有否改变呢?表面上是没有改变的,人们的生活依然如以往:播种、收割、买卖、建屋、旅行、哭泣、聚会,所有的一切都如以往一样。甚至宗徒们也没有比其他人少了经历忧虑与考验。然而,不可思议的新事物发生了:一道新光照耀了人类的存在。

在雾蒙蒙的一天,太阳突然出现了。山岳、海洋、大地、森林中的树木、花的香味、小鸟的歌唱,都与以前一样,但观察的角度和心态却不同了。同样,那些蒙信德光照,相信耶稣升天的人也是一样:他们用新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意义;没有什么值得害怕,也没有什么值得忧伤。

此外,在人类的死亡、不幸和失败中,得以看见建立天国的天主;故此,我们可以从这个全新的眼光来看人的生命。我们见过有些八十多岁的老人嫉妒那些比他们年轻的人,他们以年老为耻。总之,他们总看过去,而不是看未来。耶稣的升天改变了这种看法。随着时间的过去,基督徒感到很满足,因为他们确信与基督见面的日期越来越近了。他们对自己在世生活的日子感到满足,不再嫉妒年轻人,而用温柔与慈爱看待他们。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讯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现世的痛苦与将来要显示给我们的光荣是不可比拟的。

 

读经一:宗1:1-11

十字军曾经在橄榄山上建筑了一座小的八边形圣堂,穆斯林在1200年将其改成了清真寺。我向朝圣者介绍说,今天这座小的建筑物有屋顶,但原来是没有的,是为了纪念耶稣的升天。人群中有一个人开玩笑说,这里原来没有屋顶,如果有的话,耶稣升天时可能会撞到祂的头。有人不喜欢这个不尊重的玩笑,但也有人认为这对深入理解宗徒大事录的相关记载是个挑战。

骤眼看,耶稣升天的叙述似乎非常流畅;但如果留意一下所有的细节,就会发现有些不可思议的问题存在。似乎不太可能的是,耶稣好像一位宇航员一样,慢慢离开地面,升到天空,随后消失在了云彩中。叙述中也有一些前后不连贯与很难解释的地方。

在宗徒大事录的作者路加在其福音的最后部分叙述说,复活的主领门徒们到了伯达尼附近:正降福他们的时候,就离开他们,被提升天去了。他们叩拜了祂,皆大欢喜地返回了耶路撒冷(路24:50-53)。我们暂且不看这些奇怪的表述,「皆大欢喜」,(在朋友离开时,我们会觉得喜悦吗?)以及地理位置也不相符(伯达尼离橄榄山有点距离)。还有令人惊讶的是日期的明显不同:路加福音24章记载耶稣升天与祂的复活是同一天,而宗徒大事录记载耶稣升天是在复活后40日(宗1:3)。奇怪的是,作者描述了两个不一致的讯息。

如果我们来看第二种说法,耶稣在复活后四十天升天,那么问题就是:在这些日子里,耶稣做了什么?耶稣在十字架上时,不是许诺右盗「今天你就要同我在乐园里」吗?耶稣为什么没有立刻去天国呢?

这些问题不需要我们太过关注:也许路加的用意不是要告诉我们耶稣什么时候在哪里升天,又是怎样升了天。他想要说的有另外的意思,是为了回应当时的团体中所出现的问题,并解除他们的疑惑,使当时的基督徒确信复活的奥迹是不可错误的。为此,路加运用了当时人们易懂的一种文学体裁与图像,来表达神学的讯息。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路加所用的语言。

在耶稣时代,人们在期待天国的来临非常生动。默示文学的作者认为天国的来临就在眼前,他们期待着:天上降下大火来净化世界,义人复活以及新世界的开始;甚至在有些门徒的心中,也激起了这样的氛围。耶稣的有些话很容易就被人误解了:「我实在告诉你们;直到人子来到时,你们还未走完以色列的城邑」(玛10:23)。

然而,随着耶稣的死,他们所有的希望都化为泡影。厄玛乌的两位门徒说: 「我们原指望祂就是那要拯救以色列的」(路24:21)。耶稣的复活唤醒了他们内心的这种等待:门徒们相信耶稣的第二次来临迫在眉睫;甚至有些狂热份子,声称得到了启示,开始宣布上主来临的日期。所有的团体都在呼喊说:玛拉纳塔(主耶稣,请来吧)!随着时间的过去,主并没有来临。许多人开始嘲笑说:「哪里有祂所应许的来临?因为自从我们的父老长眠以来,一切照旧存在,全如创造之初一样」(伯后3:4)。

路加就是在这样的危机背景下写的。他意识到,基督徒伤心失望的原因是误解福音的讯息:耶稣的复活标志着天国的开始,而非历史的终结。

新世界的建设刚刚开始,需要很长时间,也需要门徒们付出很多努力。怎样纠正这种错误的期待呢?路加在宗徒大事录的开始为我们叙述了耶稣与门徒们之间的对话。

现在我们来看看门徒们提出的问题:「是此时你要复兴以色列国吗?」(6节)这也是第一世纪末所有的基督徒问的问题。复活耶稣的答覆是对那十一位门徒说的,更好说是对路加的基督徒团体说的:「父以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和日期,不是你们应当知道的;但当圣神降临于你们身上时,你们将充满圣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犹太和撒玛黎雅,并直到地极,为我作证人。」(7-8节)。

这段对话之后,耶稣升天了(9-11节)。耶稣与门徒们坐在一起进食(1:4节),他们为什么不在晚餐后说话呢?为什么要去橄榄山呢?还有另外的细节:云彩,向天观看,两个穿白衣的人,这些细节是事实记录还是文学手法呢?

在旧约中也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叙述:厄里亚被带到天上去(列下2:9-15)。一天,这个伟大的先知与他的弟子厄里叟来到约但河边;当厄里叟知道他的老师将要被接到天上的时候,他勇敢地请求能够继承老师的精神。厄里亚答应了,但是只有一个条件:当我被接去的时候,如果你可以看到我。忽然,天空中出现了一辆火马车,当厄里叟向天上看的时候,厄里亚被接到天上去了。从那时起,厄里叟继承了厄里亚的精神,使厄里叟继续他在这个世界的使命。列王纪叙述的是厄里叟的工作,与厄里亚所做的一样。

我们很容易在宗徒大事录与厄里叟的叙述中找出共同之处,并从中得出结论:路加用厄里亚被接到天上的隆重场景,来表达一个无法用感官证实,或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事实:耶稣的逾越奥迹,祂的复活与升天进入父的光荣。

在旧约中,云彩标志着天主临在于某个地方(出13:22)。路加运用这样的图像表达耶稣,这位失败者,被建筑者抛弃的废石;敌人希望祂永远停留在死亡的阴影中,却被天主所接受,并被立为主。复活当天在坟墓那边也出现了两个穿白衣的人(路24:4)。按照圣经的象征意义,白色代表的是天主的世界。这两个穿白衣的人所说出的话就是天主对逾越奥迹的解释:耶稣,天主忠信的仆人,被人钉死,却受到了天主的光荣。他们的话语是真实的(两个人是可信的证人)。

最后:向天观看,如同厄里叟一样,宗徒们和路加时代的基督徒也在默想远去的主耶稣。他们的目光表达了对基督马上再来的希望。他们期待,在短时间的等待之后,天主会继续祂的工作。但是,来自天上的声音说:不是耶稣将要完成一切,而是你们。你们将要继续耶稣的工作,而且你们将有能力去做,因为你们与祂一起度过了四十天的时间(按照犹太人的语言,四十天的时间是为准备成为门徒的时间),而且也领受了圣神。

门徒们也如同厄里叟一样,看到老师被接去的图像表达了传递的含义。在路加时代,有些向天观看的基督徒,也就是说,他们把宗教看成了逃避,而不是付出努力改变人们生命的邀请。天主对这些人说:「不要向天上观看了,你们需要在地上见证信德的真诚。耶稣的确还要再来,但是对耶稣再来的希望不应成为你们面对问题的原因和借口。当主人来到时,发现那些醒着的仆人才是有福的。」(参路13:37)

耶稣升到天上去了吗?当然,说耶稣升天了就是同样在说耶稣复活了,受到了光荣,进入了天主的光荣中。耶稣的身体确实被埋葬坟墓了,但天主没有让祂的身体腐朽,而是赐给了祂复活的身体,就如保禄所说的「属神的身体」(格前15:35-50) 。 .

复活后四十日升天并不是一个空间的转移,不是从橄榄山到天上的转换。耶稣死后随即就升天了,虽然门徒们开始理解并相信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然后才升天。

路加的描述是要表达一种神学思想,而不是一段实时报道。在这段叙述中,路加想要告诉我们,耶稣是第一个经过将人类与天主隔离的圣殿帐幔的人。耶稣向我们显示了,地上的一切事情:成功、灾祸、不义、痛苦、甚至荒唐的事情,比如羞辱的死亡,都在天主的计划之内。耶稣升天的意义就在这里。因此,我们就应明白门徒们满怀喜乐地看到耶稣升了天(路24:52)。

 

读经二 希 9:24-28,10:19-23

我们今天所说的司祭指的是司铎,主持圣体圣事和修和圣事的人员。梵二大公会议在这方面则比较谨慎,把司祭一词仅仅指向基督;正如新约中一样,指向基督以及与基督结合的天主子民,奉献中悦天父的精神祭献。本篇读经从两个方面强调了耶稣是真正唯一的大司祭。

首先,旧约的司祭在人手所造的物质的圣殿中奉献祭献,而耶稣在天上执行祂的司祭职务,在非人手所造的圣所奉献祭祀(希9:24)。

其次,旧约中的司祭职务是为了洁净人们的罪过。为了补赎人民的罪过,旧约中的司祭怀着害怕的心情独自进入至圣所,将动物的血洒在石头上,人们认为那石头是天主放在那里作为世界的基石;也有人说这块石头正堵着深渊之水的出口。在赎罪日,如果人们的罪没有通过举行合适的赎罪仪式而得蒙赦免,那么深渊的水就会再次淹没世界。大司祭每年都重复这些仪式,但却不能赦免任何罪过。人们仍然邪恶,仍需要赎罪。

耶稣的司祭职却完全不同:祂奉献了唯一且完美的祭献,不需要动物的血,而是以爱的行动,通过自己的血,永远除去了罪恶(希9:25-27)。

基督还要再来,不是要重复献祭,而是要把祂从罪恶中拯救出来的人类带到父那里去(28节)。

作者在读经的第二部分(希10:19-23),强调了基督祭献的价值,并用神学的语言阐述了耶稣的升天。作者称呼收信人为「弟兄们」,并告诉他们:旧约的祭献已经结束,基督开启了新的祭献。在宗徒大事录中,路加用了空间的图像来记述这一真理,邀请人们默想上升到天上的耶稣。

希伯来书的作者用神学语言叙述了同样的事件,耶路撒冷圣殿的礼仪。这位真正唯一的大司祭耶稣,经过了使人类与天主分离的会幕,进入了天上永恒的圣所,并向天父献上了永恒的祭献:不是天主不中悦的动物的血,而是为了爱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因此,祂为所有的人打开了通往天父之家的大门。

对信徒们的最后规劝就是:心灵既然因着耶稣的血得到了洁净,被洗礼之水所净化,就应保持忠信,也应坚持所明认的望德,毫不动摇(希10:22- 23)。

 

福音 路 24:46-53

我们可以运用理智和洞察力学习并研究物质世界,但却无法洞察天主的奥秘。天主的奥秘只有由天主启示给我们,因为天主的智慧是不可洞察的。

如果我们按照人的智慧来理解耶稣的生命历程,我们就会大惑不解,被黑暗所笼罩。从开始到结束,一切都是奥秘。当天主的计划开始在孩童耶稣身上展现时,祂的母亲玛利亚同样也不理解,也感到惊奇(路2:33,50)。她在信德中将一切事件保存在心中,反覆思索(路2:19),期望发现上主的计划。如何理解这些事件的意义呢?

在今天福音的开始,复活的基督回答了这个问题(46-47节)。路加记载,耶稣开启了门徒们的心,使他们明白圣经:经上这样记载……。只有从先知口中所宣讲的天主的话语才能光照逾越奥迹的事件。耶稣说,圣经中已经预言了默西亚必须先经历痛苦与死亡,才能复活。

旧约中并没有这一明确的记载。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门徒们的心转变了,他们明白了天主的默西亚与人们所等待的默西亚不同。依撒意亚先知提到了上主的仆人「受尽了侮辱,被人遗弃;他真是个苦人,熟悉病苦。他要看见他的后辈延年益寿。在他受尽了痛苦之后,他要看见光明。」(依53)

复活的主说,圣经中还预言了另外一个事件:「因他的名向万邦宣讲悔改,以得罪之赦」(47节)。这里引用的圣经非常明显,指的就是上主仆人的使命:我更要使你作万民的光明,使我的救恩达于地极(依49:6)。

按照先知的预言,默西亚的使命就是将救恩带给普世万民。如果耶稣的行动只针对祂自己的子民,只向以色列子民提供救恩,那先知的预言如何实现呢? (玛15:24)。

耶稣在福音的第二部分(48-49节)回答了这个问题:耶稣将通过门徒们的见证成为「万民的光明」,这是远远超越人的能力的使命。为了完成基督的使命,良好的意愿及个人的才能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耶稣的力量。因此,耶稣许诺说:你们应当留在这城中,直到佩戴上自高天而来的能力(49节)。

耶稣预许要派遣圣神,圣神将要成为教会时代的明星。宗徒大事录中,时常叙述圣神在宗徒们决定性的时刻所做的工作,并临在这些事件中。

路加福音以耶稣升天的事件结束(50-53节)。在进入天父的光荣之前,耶稣祝福了门徒们(51节)。在圣殿礼仪结束时,司祭由至圣所出来,向聚集在一起祈祷的人宣布隆重的降福(德50:20)。祝福之后,他们各人回到各自的地方去,相信上主将会祝福他们的努力与工作,使之产生果实。耶稣的祝福陪伴着门徒们的团体,是他们即将要开始的工作成功的许诺与保证。

门徒们的最后反应就是喜悦,他们皆大欢喜地返回了耶路撒冷(52节)。路加是一位​​充满喜乐的圣史。路加福音的开始就叙述,天主的天使对匝加利亚说:你必要喜乐欢跃,许多人也要因他的诞生而喜乐(路1:14)。随后,在耶稣诞生后,天使显现给牧人说:不要害怕!看,我给你们报告一个为全民族的大喜讯(路2:10)。

虽然门徒们肉眼看不到耶稣,但他们喜悦的第一个原因是,耶稣并不像祂的仇敌所认为的那样,耶稣不是死亡的囚徒。

他们经验到耶稣的复活,他们确信耶稣是第一个通过了隔离天主与人类的「圣殿帐幔」的人。耶稣向人类显示了世上所发生的一切:成功、不幸、不义、痛苦、即使最荒谬的事情,就像在耶稣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不能逃出天主的计划。如果复活是每一个人的最后命运,死亡将不再使人害怕。耶稣将死亡转变成了在天主内的新生命,这是门徒们喜乐的第一个原因。因此,即使在最痛苦与充满灾祸的境况中,门徒们也要充满希望。

门徒们在圣经的光照下明白了:耶稣没有离开他们去了另外一个地方,也没有离他们远去,而是与人同在。耶稣临在的方式虽与以前不同,但仍是真实的临在。在逾越奥迹之前,耶稣与我们一样受着人性的限制;如今不再受任何的限制,却永远与人同在。耶稣升天并不影响祂与人类同在的方式,而是更加增强了,更与人亲近了。这就是门徒们和我们喜悦的第二个原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