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查经练习:《保禄书信》(二)
发布日期:2025-06-12   |    作者:圣言童牧

 

新约查经练习:保禄书信(一)

 

在保禄书信(一)中,我们介绍了这位外邦宗徒的四大书信,现在我们把保禄剩余的九封书信介绍完毕,让读者初步掌握保禄书信的全貌,而想要了解罗、格前、格后及迦的朋友,请点击保禄书信(一)。

 

  1. 得撒洛尼前书——最早的书信

 

一般学者相信,得撒洛尼前书是保禄亲写的书信,也是他的第一封书信。我们可以从这封信的内容,认识到保禄早期的思想。

 

得撒洛尼前书在结构上有独特之处:就是书信内容出现了双重的颂谢和双重的祝福。

 

颂谢(一):“保禄和息耳瓦诺及弟茂德,致书给天主父及主耶稣内的得撒洛尼人的教会。祝你们蒙受恩宠与平安!”(得前1:2

 

颂谢(二):“为此,我们不断地感激天主,因为你们由我们接受了所听的天主的言语,并没有拿它当人的言语,而实在当天主的言语领受了,这言语在你们信者身上发生了效力。”(得前2:13

 

祝福(一):“愿主使你们彼此间的爱情,和对众人的爱情增长满溢,就像我们对你们所有的爱情,好坚固你们的心,使你们在我们的主耶稣同他的众圣者来临时,于天主我们的父前,在圣德上无可指摘。”(得前3:12-13

 

祝福(二)“愿赐平安的亲自完全圣化你们,将你们整个的神魂、灵魂和肉身,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来临时,保持的无瑕可指:那召你们的是忠信的,他必实行”(得前5:23-24

 

一般来说,书信的格式是只有一个致候辞和结语祝福。可是在得撒洛尼前书却出现两个致候辞和两个结语祝福。所以有学者认为得撒洛尼前书,是由两封书信组合而成的。在这里特别多费篇幅来引证此结构上的特点,目的是让读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要了解新约的书信,有时候是需要从结构上去理解,因为这些书信可能有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形成现今的面貌。我们特别用本书信作例子,是因为这个例子很明显。

 

这封书信的写作对象是得撒洛尼的地方教会团体。保禄建立这个团体后不久,被迫离开得撒洛尼。其后得悉该教会发生信仰上的困难,因而给他们写了这封书信。书信主要的内容,一方面是鼓励当地教会面对困难,要持守信仰;另一方面,就是回应教友的信仰疑问,特别是有关复活的问题。

 

得撒洛尼前书有两个观点,首先是强调信友要坚守信仰,不要因为外在的压迫而放弃信仰。保禄既赞赏得撒洛尼教会信友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也指出他所传播的信仰,是正直无误的。第二个观点就是有关末世的。得撒洛尼教会中有些信友,担忧已亡教友的命运,对于他们是否有复活的生命,带有疑惑。保禄为针对这问题,便发表他有关末世的观点:

 

1)基督再来时,活着的教友不会优先复活(4:15

2)基督即将来临(4:17

3)没有人知道主再来的日子(5:1-4

 

保禄把焦点放在坚守信仰上,因为我们只能信仰主耶稣,等待他的再来,与他团聚。因此,保禄要人平安相处,善待一切的人,常常欢乐,不断祈祷,事事感恩,好能在耶稣再来时,保持整个的神魂、灵魂和肉身无瑕可指(5:1523

 

这封保禄最早的书信应该写于主后50年,而地点极有可能是格林多城。

 

以下是得撒洛尼前书的结构大纲:

 

  1. 致候辞(11

2)颂谢感恩(1:2-3:13

  1. 称颂信友的德行(1:2-10
  2. 辩护自己的清廉与劳苦(2:1-12
  3. 得撒洛尼人接受了福音(2:13-16
  4. 弟茂德的使命与复命(2:17-313

3)各种劝言(4:1-12

  1. 关于贞洁(4:1-8
  2. 关于爱德(4:9-12

4)末世言论(4:13-5:11

  1. 论主再临的时候的劝言(4:13-18
  2. 时常醒悟准备的劝言(5:1-11

5)最后劝言(512-22

  1. 团体内的相处
  2. 持守不同的神恩

6)致候与祝福(5:23-28

 

 

  1. 得撒洛尼后书

 

得撒洛尼后书的作者是否由保禄所撰写,尚待研究。有学者认为得撒洛尼前书、后书无论在结构、内容及措词上都非常接近,因此这两封书信应同是由保禄所撰写的:但是也有学者持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得撒洛尼后书不是出于保禄的手笔。原因如下:

 

·它没有如保禄一般书信,强调与当地团体的关系

·它没有太多着墨于弟茂德的报告

·它没有提及遭犹太人的迫害,如得撒洛尼前书一般(得前2:15-16

 

因此,学者对得撒洛尼后书的写作年代和地点做出两点假设(1)若得撒洛尼后书是保禄亲自撰写,就应当是紧接得撒洛尼前书的作品,即是主后50年的作品,写作的地点也是格林多城;(2)如果它的作者是来自保禄的弟子,那么,书信的年代和地点便很难确实了。

 

虽然得撒洛尼后书的主题主要是延续得撒洛尼前书有关末世的问题,但是它把重点放在生活上:即要求基督徒善度生活,而不是把日子浪费在寄望主耶稣基督再来的日子。这与得撒洛 尼前书强调人是无法预测基督的再来的日子有所不同。得撒洛尼后书指出耶稣再来是有预兆的,就是敌对者必先出现。如果这封信是保禄所著,大概是他在发出得撒洛尼前书后,有一些回响,令他希望进一步澄清相关问题:如果它的作者是保禄的弟子,那么,这封信应该是针对当时这位弟子所处身的时代,人对保禄关于末世的论说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他要借此反驳谬论。

 

因此,书信中强调信友不应该只是等待基督的再来,而是要好好生活,“谁若不愿意工作,就不应吃饭”(3:10),也是侧面反应当时的团体里,有部分人游手好闲,只顾未来的天国,没有做好本分。

 

以下是得撒洛尼后书的结构大纲:

 

  1. 致候辞(1:1-2

2)受迫害的最终会受到光荣(1:3-12

  1. 颂谢辞(1:3-10
  2. 祈祷(1:11-12

3)正确明白主的再来(2:1-17

  1. 主必战胜邪恶(2:1-15
  2. 祈求一颗坚定的心(2:16-17
  1. 劝言与代祷(3:1-5,6-15

5)祝福辞(3:16-18

 

正如前文所言,得撒洛尼后书的内容主要是有关末世的,但是它的表达,与得撒洛尼前书有很大的差异。得撒洛尼后书的第一章,作者主要鼓励信众,在压迫中仍要坚持信仰,因为他们的苦难在基督再来时就会烟消云散,并会获得“光荣”。不过,这种期盼要有正确的理解方法,不要惊惶失措,反而该脚踏实地地生活,才可以把信仰活出来。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把得撒洛尼前书和得撒洛尼后书并读,便会明白当时教会团体面对末世的看法,以及获得一个较正面的末世观,就容易得到一种平衡,既能保证盼望的心,又不至于轻忽现世的生活。

 

  1. 斐理伯书——喜乐之书

 

致斐理伯人书是保禄亲自撰写,学者们对此毫无异议,因为这是一封极个人化的书信,我们可以在这书信中看到保禄与斐理伯团体间深厚的情谊。学者在斐理伯书里看到“御营”(1:13)和“凯撒家”(4:22)等词汇,肯定是保禄在罗马被囚禁时所写的。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它是较早期的作品,若这书信是保禄晚期的作品,写作的地点自然是罗马;如果它是保禄早期被囚禁时的作品,地点可能是厄弗所。

 

学者推论保禄写斐理伯书的原因,是因为斐理伯的信友派遣厄帕洛狄托到保禄那里去,把他们的资助交给他,并要他留在那里服侍患病的保禄。当保禄痊愈后,厄氏便要启程返回斐理伯。保禄趁这机会,委托厄帕洛狄托把这信件交给斐理伯团体(2:25-30)。

 

从书信的内容,我们又可以推断,厄帕洛狄托前来探望保禄时,他除了向保禄报告团体坚定的信仰以外,他还提及团体所面临的问题,给予指导。这就是保禄撰写这书信的目的与背景了。

 

斐理伯书写作的对象当然是斐理伯的教友团体,斐理伯是保禄在欧洲建立的首个教会团体,并且在建立这团体的过程中曾经遇到不少困难(见33中有关割礼的暗示),所谓患难见真情,保禄与这个团体的关系自然很密切。

 

这封信的主要思想,是鼓励斐理伯教会团体在生活中效法基督,并要躲避犹太保守派的谬误思想。保禄鼓励信友要怀有基督的情怀(2:5),喜乐与主(3:14:4),让生命变成喜乐,因此这封书信亦被称为“喜乐书信”。除此之外,保禄在这书信所撰写的“基督颂”(2:6-11),亦非常感人和极其震撼。

 

以下是斐理伯书结构大纲:

 

  1. 序言(1:1-11

2)第一部分:消息与指引(1:12-3:1a

A)保禄的处境(1:12-26

B)对团体的劝谕(1:27-2:18

C)关于弟茂德和厄帕洛狄托的宣布(2:19-30

D)结语(3:1a

3)第二部分:提防假教师(31b-4:1

  1. 第三部分:劝谕团结、喜乐与平安
  2. 第四部分:感谢团体的馈赠(4:10-20

6)结语(4:21-23

 

斐理伯书强调了团体在基督内的幅度:“所以,如果你们在基督内获得了鼓励,爱的勉励,圣神的交往,哀怜和同情,你们就应该彼此意见一致,同气相爱,同心合意,思念同样的事,以满全我的喜乐。(2:1-2)”这经节可以视为全书的中心句,因为保禄在往后的解说中,都希望斐理伯的信众,能学习忘我,以至能够达到深度的结合,这结合就是在基督内的结合。基督颂(2:6-11),就是给以上的经节作出了圆满的解说。

 

保禄在书信第二部分所探讨的课题:就是涉及宗徒的权威,以及法律与自由的问题,这与他的其他书信的论题很相近,但是值得留意的是,保禄的口吻已不再是那么权威性,反而是以亲近的、家人般的口吻来做出教导,这也凸显了他与斐理伯教会的关系。

 

在书信的第三、四部分,保禄对斐理伯教会的亲切感就更加明显:“你们也实在做得好,因为你们分担了我的困苦”(4:14),为保禄来说,自己从这团体内得到力量,因此他也祝福团体可以继续坚守自己的信仰,在困难中得到喜乐与平安。

 

总而言之,斐理伯书被称为“喜乐之书”,是实至名归。在这书信中,我们深深感到团体在基督的爱内,一份共融的平安与喜乐。

 

  1. 费肋孟书——最短的书信

 

费肋孟书是保禄书信中篇幅最短的一封,书信的内容主要是保禄请求费肋孟以基督内兄弟的情义,收留从费氏家中逃亡的奴隶敖乃息摩。

 

这封信的写作目的和背景,我们只能按书信的内容来推论,因为书中的主角费肋孟和敖乃息摩,有关他们的资料实在有限,学者只能按照书信内容去推测,收信人费肋孟是哥罗森城的富翁,他是直接由保禄所归化而成为基督徒,敖乃息摩是费肋孟的一名奴隶,不知为什么由主人那里逃跑了,后来到了身在罗马的保禄那里。保禄把它收留,并归化了他。保禄认为敖乃息摩应该回到自己主人那里,故此他遣派敖乃息摩带着这封信返回费肋孟家里。

 

费肋孟书写作的对象与目的也十分明显,就是保禄为敖乃息摩向费肋孟求情。然而有不少人指责保禄并未批评奴隶制度,可能是对于写作对象和目的的理解有所偏差而造成的。虽然保禄这封信指明写给费肋孟,但是也指明“并给姊妹阿丕雅和我们的战友阿希尔顿,以及在你家中的教会(费2)”,可见这封信的内容,是给与教会的,所以有学者认为,这封信也是向当时的教会团体展示正确对待逃奴的方法,故此不应该说保禄支持奴隶制度。另外,这封信虽然为敖乃息摩求情,但是同时也是说明了在爱中,主仆的关系会有所变化。

 

费肋孟书是保禄在狱中撰写的,学者对此毫无异议,因为在信中多次提及自己是“被囚”、“囚犯”(1,9,13,23)。但是究竟写作年代是何时,就要看保禄是哪一次被囚禁了。写作地点早期认为是罗马或凯撒勒雅,但是现今不少学者认为是厄弗所,因为此地较近于费肋孟所居住的哥罗森。

 

以下是费肋孟的结构大纲:

                                    

  1. 序言:致候辞(1-3
  2. 感恩:为费肋孟的信德和爱德感谢天主(4-7
  3. 书信的主题:恳求费肋孟接纳敖乃息摩,并暗示他是可用之才(8-20
  4. 结语:最后指示,问候和祝福(21-25

 

由于书信较简短,这个大纲已经包含了主要的内容重点。在感恩的部分,保禄巧妙地带出自己与费肋孟的亲近关系,原因是他不希望在往后的要求里,显出自己以势压人,而希望把整件事定性为教会内兄弟姐妹的互助关系。

 

到了主体部分,就是恳求费肋孟释放敖乃息摩,让他继续为主工作。这部分的语调亲切,保禄还特意把敖乃息摩这个词的双重意思提出来(敖乃息摩在希腊语中意为“有用的”),让说话的氛围更轻松。

 

最后部分没有说明什么,我们也不能从历史资料里,知道此事的结果,不过一般相信,这信既然能成为正典,这事也应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才会让人这么重视这封只有区区二十五节的书信。

 

  1. 哥罗森书

 

学者对哥罗森书是否出自保禄的手笔有着很大的争议,原因是由于这封信的措词、风格和神学思想都有别于保禄其它书信。因而不少学者都认为哥罗森书不是保禄的作品,而是他的弟子以保禄的名字来撰写的。无论如何,不少学者还是接受它是保禄的著作。

 

在书信的命名中,可得知收信人是哥罗森教会。哥罗森城是位于夫黎基雅的一个市镇,他的邻城还有劳狄刻雅及耶辣颇里,三地都有基督徒团体,所以这封信的对象,可能是三地的团体。

 

哥罗森书的重点是纠正当代邪说谬理,并支持信友团体的信仰,要他们躲避恶习,尽力做好基督徒的本分。

 

当代的邪说谬论是指一些教内人士把其他迷信的杂质加入基督信仰之中,令信仰团体内的教友感到迷惑。故此,保禄要辨析这些错误思想。他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纠正他们的思想:

 

·基督论:基督是天主的肖像,是天地的根源

·教会论:基督是教会的元首

·末世论:基督徒是在基督内重生,迈向圆满,因此应追求天上的事

 

有关哥罗森书写作的年代与地点,从经文推测这封书信应该是作者被囚时期的著作,因为在书信内容记载“我就是为此带上了锁链”(43)和你们要念及我的锁链(4:18)。学者的研究也如得撒洛尼后书般做出两个假设,若是出自保禄的手笔,学者认为他是在囚牢中撰写这封书信。可是保禄分别在厄弗所、凯撒勒雅和罗马坐过牢,因此以上的城市都可能是写作地点;如果作者是保禄的弟子,写作地点便不可考究,成书期应是第一世纪晚期的作品。

 

以下是哥罗森书的结构大纲:

  1. 致候辞 1:1-2
  2. 感恩和祈祷(1:3-23
  3. 保禄的职务(1:24-2:5
  1. 宗徒的困苦(1:24-25
  2. 奥秘的启示和宣讲(1:26-29
  3. 生活实践和转变(2:1-5

 

  1. 生活于基督奥体内的教导(2:6-3:4
  1. 耶稣基督的传授(2:6-3:4
  2. 人的传授(2:16-23
  3. 生活的实践和转变(3:1-4

 

  1. 生活于基督奥体内的实践(3:5-4:6
  1. 恶行(3:5-10
  2. 善行(3:11-17
  3. 家训(3:18-4:1
  4. 生活实践和转变(4:2-6

 

  1. 讯息和结语(4:7-18

 

哥罗森书同样是以致候辞为开始,作者在第二部分内容撰写了基督的赞美诗(1:15-20),这诗歌说明了基督的品位,他是初期教会基督论的重要依据。基督的品位与信者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基督把天主与人的隔绝打破,藉着他的死亡,天主与人的关系连结起来,重归于好。

 

即使到了第三部分,关于保禄的任务,仍然是以宣扬基督为中心:“我所传扬的,就是这位基督”(1:28a),而第四部分说明,人的得救,在于与基督同死又同生(2:12),这段经文,往往在复活节前诵读,因为他说明了基督徒的身份,源自基督的死而复活。

 

在第五部分,保禄就从生活责任上,谈论基督徒的身份,指导哥罗森的信众,如何在不同的岗位上,做一个好的基督徒。在这封书信中,特别强调信仰会令人有真实的生命转变。

 

  1. 厄弗所书

 

厄弗所书的作者问题与哥罗森书相似,正如圣经学者白朗所言:“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术界意见同意保禄不曾写厄弗所书,约百分之六十的意见认为他没有写哥罗森书。”由此可见,学者对厄弗所书的作者,是有所争论的。他们所争论的,和哥罗森书一样,在于这封书信的内容、风格、词汇和神学思想,都与保禄撰写的书信有异。

 

学者认为厄弗所书的作者可能是保禄的弟子,他拥有保禄大部分的书信。有关厄弗所书的写作地点和年代,学者一如研究得撒洛尼后书,和哥罗森书,作出两个假设,若作品是保禄所写,年份应该与哥罗森书相近,写作地点就不能确定;若作者是保禄的弟子,就很有可能是第一世纪晚期的作品,因为教父安提约基的依纳爵于第二世纪初叶已经知道这封信的存在,同样地,写作地点不详。

 

至于写作对象的问题,厄弗所教会团体是保禄所建立的,可是学者在这封信的内容里,未能发现直接与厄弗所团体有关的资料,更甚的,较古老以及重要的手抄本没有提及:“在厄弗所的”一句,《思高圣经》也把这句置于方括弧内(11),以表示这经文是后人所加,或由他处写入的。因此,我们不容易肯定这封信的对象是厄弗所的教会团体,还是如一些学者所言,这封书信是公函性质的书信,其对象是整个大公教会。

 

由于这封书信的内容与哥罗森书也有相同的地方,其主要的思想也有相近之处,就是强调基督是教会的头,是整个宇宙的元首。教会与主结合,成为基督的“圆满”(123),人所以能够与天主亲近,是藉着基督的死而复活,他以自己的肉身击破了由罪恶阻隔的墙壁(2:13-14)。

 

厄弗所书的结构大纲:

 

  1. 引言:致候辞(1:1-2
  2. 第一部分:天主的启示计划达至圆满(1:3-3:21
  1. 祝福(1:3-14
  2. 颂谢与代祷(1:15-23
  3. 人因过犯而死亡,而复活于基督的恩宠内(2:1-10
  4. 犹太人和外邦人合而为一(2:11-22
  5. 保禄为启示奥秘的阐释者(3:1-13
  6. 祈祷(3:14-19
  7. 光荣颂(3:20-21

 

  1. 第二部分:劝谕和立善行(4:1-6:20
  1. 在教会内合一(4:1-16
  2. 基督徒与外交人品行的分别(5:22-6:9
  3. 实践天主的家训(5:22-6:9
  4. 基督徒的生活就是对抗罪恶(6:10-20
  1. 结语:个人的消息和祝福(6:21-24

 

厄弗所书第一部分说出天主的旨意和祂的救恩计划,这救恩计划必须要与基督配合,只有藉着基督方能给予我们圆满的救恩。因此保禄发挥基督身体的神学,指出基督为万物的元首,并且进一步说明,犹太人和外邦人都要在基督内合一。保禄领受了这个奥秘,并且传给信众。他渴望信众因着这个奥秘,明白“外邦人藉着福音在基督内与犹太人同为继承者,同为一身,同为恩许的分享人”(3:6

 

在第二部分里,保禄继续发挥信友在基督内合一的道理,说明教会是一个身体。如果我们能本着“一主,一信,一洗”的精神,就能克服各种困苦,与基督结合。其后保禄说明基督徒拥有特别的品质,因此“生活自然要像光明之子一样”(5:8)。保禄除了给信友一些劝勉外,他特别提到夫妇间的关系和相处之道,也以这段关系类比基督与教会的关系。后又谈到父母子女、主仆间的关系。最后鼓励基督徒“要穿上天主的全幅武装,为能抵抗魔鬼的阴谋。”(6:11

 

  1. 弟茂德前书、弟茂德后书与弟铎书

 

弟茂德前书,弟茂德后书和弟铎书的内容都是指导教会的牧者如何领导教会,学者称它们为牧函。

 

由于这三封书信分别是写给弟茂德和弟铎的,所以在这里也简略介绍两位收信人。希腊人弟茂德是保禄的传教伙伴,和保禄的关系相当密切,多次代表保禄往不同地方教会团体探访与工作,而且他也是保禄好几封书信的共同发信人。

 

至于弟铎,他是一位外邦基督徒:是保禄传教的重要助手。他与保禄一同参与耶路撒冷的宗徒会议,又成功地令保禄和格林多教会团体修和。从上述的事件来看,他在教会内应有相应的地位。

 

一般学者认为三封牧函都是保禄亲自撰写的,但也有学者认为它们是属于保禄的弟子,托名为保禄所著的书信,原因如下:

·三封信的用词、文法和风格有别于保禄其他书信。

·弟茂德前书的内容与宗徒大事录有矛盾。

·没有任何经卷可支持保禄曾经住在克里特岛传教;

·弟茂德后书提及保禄在罗马被囚和他住克里特岛及厄弗所传教,与保禄一贯的计划不符。

 

三封牧函所呈现的教会类型与保禄时代不相同。

 

如果这三封牧函并非保禄所著,而是他的弟子所写的,由此推论,这三封牧函的写作目的,是要重新巩固当时教会对保禄的训导的认识。大概在教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少信徒开始误会保禄的训诲,甚至有人曲解保禄的道理,因此保禄的弟子就以保禄之名,写这三封牧函给弟铎与弟茂德两位公认的牧者,藉此重新说明保禄的教训。

 

所以,三封牧函主要是针对以下问题:

 

·持守教会秩序:说明教会的正统教义以及教会秩序,藉此抗衡异端。

·抗衡假导师:直接指斥一些不合符正统做法的假导师,这些导师可能是强调守法,可能是强调苦行,但是他们都不能按照教会本身的道理行事。

 

至于写作的年代和地点,大部分学者相信三封牧函的写作地点在小亚细亚:“年代自然是较后期,但是考虑到牧函中提及的教会组织,是仍未以单一的监督为首,实践应该不迟于主后110年。”

 

7.1、弟茂德前书的主题、结构和内容

 

弟茂德前书的主题是教会内的秩序:作者透过这封书信,给当时的教会牧者弟茂德一些指导去治理教会,要他在异端邪说充斥的世代里,尽忠职守保护基督的信仰。

 

以下是弟茂德前书的大纲:

 

1)致候辞(1:1-2

2)引言:书信的主题(13-20

  1. 保禄给弟茂德的训令(1:3-5
  2. 那些敌对者就如假导师(1:6-11
  3. 保禄是真导师(1:12-17
  4. 综合(1:18-20

3)教会内的敬礼和指导(2:1-3:13

  1. 团体举行崇拜的操守
  2. 团体的领导

 

4)弟茂德前书的神学观点和目的(3:14-4:10

  1. 目的:天主之家的操守(3:14-16
  2. 观点:创造的美善(4:1-10
  1. 在教会内教导不同的组别(4:11-6:2
  1. 导言(4:11
  2. 弟茂德是教会领导的模范(4:12-16
  3. 应如何领导不同年龄组别的人(5:1-2
  4. 寡妇(5:3-16
  5. 长老(5:17-25
  6. 奴隶(6:1-2
  1. 综合(6:3-16
  2. 给富人的反省(6:17-19
  3. 给弟茂德的劝谕(6:20-21a
  4. 祝福辞(6:21b

 

虽然上文说弟茂德前书有一个核心主题,但是仍有不少学者认为,当中的各个部分,并没有太多的关系,而我们也可以在大纲内看到,各部分的联系并不明显,所以也有学者认为,这封书信是由不同的书信组成。

 

致候辞后,书信的第二部分讨论真假导师的问题,第三部分讨论礼仪秩序,包括祈祷的意向,同时指出男女在祈祷时应有的态度和端庄。另外,就是说出团体领导者应有的资格。

 

第四部分谈的是说明天主的家的操守,第五部分,牧者要适当地教导教会内不同的人士,第六部分,可以视为一个小小的总结。最后五节可以视为不同的两部分,与上文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一部分是对富人的劝谕,一部分是对弟茂德的劝谕。

 

7.2、弟茂德后书的主题、结构以及内容

 

弟茂德后书的中心思想比弟茂德前书的更集中,就是真假导师的问题。保禄一方面叮嘱弟茂德小心假导师的错误教导,一方面忠告他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宣讲真理,“应把你在许多证人前由我所听的传授给忠信可靠的人,使他们也能够教导别人。”

 

以下是弟茂德后书的结构大纲:

 

1)致候辞(1:1-2

2)颂谢辞(1:3-5

3)提示弟茂德回忆圣神的恩赐,依赖天主的大能、以爱德并接受保禄的伦理指引

  1. 导言:重燃神恩(1:6-7
  2. 依赖天主的大能可使我们忍受苦难(1:8-12
  3. 在爱德内忠于保禄(1:13-18
  4. 道德的指引能使人传授福音时坚定不移(2:1-10
  5. 综合:确实的话(2:11-13

4)真导师对抗假导师(2:14-4:8

  1. 真假导师的四个对比(2:14-26
  2. 教会领袖在末世对抗邪恶的资源(3:1-17
  1. 保禄的处境和需要(4:9-21
  2. 给弟茂德和读者的最后祝福(4:22

 

如果说分别真假导师是弟茂德后书的核心,那么在讨论这核心前,保禄再次燃起弟茂德对基督的热情,要他谨记“如果我们与他同死,也必与他同生”(2:11)。保禄以自己全情投入传教做例子,说明就算他受尽苦头,也不减退他的传教热诚。

 

进入第四部分,就是说明真假导师的分别,真导师是愿意在耶稣内热心生活的人,在迫害中仍持守信仰,并忠于圣经的教训;假导师虽有虔敬的外貌,却背弃了虔敬的实质,是心术败坏,说虚妄不实的话、爱快乐爱钱财胜于爱天主的人,并反抗保禄的道理。保禄千叮万嘱弟茂德不但要提防他们,也不要效法他们。

 

书信的第五部分,保禄说出自己的处境和需要:他指出自己的好仗已打完:赛跑已到了终点,他为自己的人生作出总结。最后他要求弟茂德来罗马,再以祝福作全书信的结束。虽然我们不能确认保禄是否就是这封书信的作者,无论如何,弟茂德后书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位传教者的热情和坚持,是一封感情丰富的书信。

 

7.3、弟铎书的主题、结构以及内容

 

弟铎书的中心思想与弟茂德前书相近,都是教会内的秩序。但是两封信在主题上有所分别。弟铎书注重是“救赎”的问题。因为弟铎书内多次出现与救赎相关的字眼:“救赎”出现一次,“恩宠”出现四次,“救主”出现六次,可以看出弟铎书重视天主的救恩。

 

以下是弟铎书的结构大纲:

1)致候辞(1:1-4

2)克里特教会的众领袖(1:5-9

  1. 委托弟铎(1:5
  2. 长老所需的素质(1:6-9

3)真与假的教导(1:10-3:8

  1. 假导师的本质(1:10-16
  2. 真导师应有的教导(2:1-3:8

4)避免冲突和分裂(3:9-11

5)吩咐与嘱托、问候与祝福(3:12-15

 

在致候辞后,作者先以正反两面来指导长老应有的素质和品格。然后进入这封信的主题,就是指出一个牧者应当如何教导信众。书信中特别以克里特的一位诗人的批评来指出克里特岛的说谎者,他们散布无稽的传说,破坏人的整个家庭。一个真正的导师要讲的是“合乎健全的道理”(21),健全的道理,不仅在于道理本身,也在于教导不同的人当有不同的宣讲态度,目的是让宣讲的对象更容易接受天主的真道。

 

书信要求信众踏实地生活,因此它特别强调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因此就倾向于接受服从命令,斥责不守纪律和不务正道的人。我们可以看到弟铎书强调的是责任。

 

在了解牧者和信友的“责任”后,我们才能了解“救赎”的意义。弟铎书说的很清楚:“天主救众人的恩宠已经出现,教导我们弃绝不虔敬的生活,和世俗的贪欲,有节地、公正地、虔敬地在今世生活,期待所希望的幸福,和我们伟大的天主及救主耶稣光荣的显现。他为我们舍弃了自己,是为救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洗净我们,使我们能成为他的选民,叫我们热心行善”(2:11-14)。救恩历史的各阶段都成了我们基督徒生活的原则,是我们作为基督徒“责任”的来源,这是因为我们已被基督所救赎,我们藉着圣神成了这救恩史的一部分,“本着希望成为永生的继承人”(37)。

 

8、查经练习:请查阅和抄写如下经文:

得前4:13-18;得前5:14-21

得后2:1-4;得后3:6-12

2:5-11;斐4:4-9

1:15-20;哥2:6-7

3:1-4;哥3:12-15

3:18;弗4:4-6;弗5:21-33

弟前1:12-16;弟前3:1-5

弟前6:11-12;弟后2:8-10

弟后3:14-17;弟后4:6-8

1:5-9;铎2:11-15

7-14节;

 

9、总结:

 

《得前》:学者们认为得撒洛尼前书是保禄的第一封亲笔信,它鼓励当地的教会在面对困难时,要持守信仰,不要因外在的压迫而放弃信仰,另外书信解答了信友有关末世和复活所忧虑的问题。

 

《得后》:得撒洛尼后书是否出自保禄的手笔,仍有待考究;但归于保禄名下,则有充足理由和传统。它延续得撒洛尼全书有关末世的问题,但却把重点放在生活上,基督徒应做好自己的本分,并指出基督再来前是有敌对者的出现。

 

《斐理伯》:保禄亲笔信,是一封喜乐的书信,保禄鼓励斐理伯团体在生活上时效法基督,要怀有基督的情怀和常喜乐于主,并要团体躲避当代的谬误思想。

 

《费肋孟》:保禄亲笔信,表达出保禄的爱,他使逃亡的奴隶敖乃息摩认识了基督的救恩,并写信恳求他的主人费肋孟接受他,让他可以继续为主工作。

 

《哥罗森》:是否出自保禄的手笔,仍有待考究,但归于保禄名下,则有充足理由和传统。作者写此信的目的是要纠正当代的邪说谬论,要哥罗森团体的信友躲避恶习,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书中更说明了基督的品位,他把天人间的隔绝打破,使信友与天父重归于好。

 

《厄弗所》:和哥罗森书一样,对于作者是否保禄,仍有分歧,甚至收信人是否厄弗所团体也有争论,但归于保禄名下,则有充足理由和传统。厄弗所书的内容说明只有藉着基督,他是万物的元首,不论犹太人和外邦人,都要藉着他得到圆满的救恩。作者也以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作类比,指出基督与教会的关系。

 

弟前、弟后、弟铎被称为“牧函”,普遍学者们认为它们不是出自保禄的手笔,而是保禄的弟子托名为保禄所著的书信,但与保禄的神学思想一脉相承,故归在保禄书信中。

 

《弟前》:主要说明教会内的秩序。作者指导弟茂德如何在异端的时代,尽忠职守去治理教会和保护基督的信仰,也说明团体领导者应有的资格。

 

《弟后》:作者要弟茂德小心假导师的错误教导,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宣讲真理。作者还向弟茂德说出了真假导师的分别。

 

《弟铎》:除了讲论教会本身的秩序外,还提出了救赎的问题。作者说出真导师要讲的事合乎健全的道理。他要求克里特岛的信众踏实地生活,做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是人的责任。作者从责任来切入去了解“救赎”的意义。

 

10、请点击使用新约系列查经资料:

 

新约查经练习:马尔谷福音学习大纲

 

新约查经练习:玛窦福音学习大纲

 

新约查经练习:路加福音和宗徒大事录

 

新约查经练习:伯多禄和保禄

 

新约查经资料:保禄书信(一)

 

新约查经练习:默示录学习大纲

 

(参考书籍:神学普及教材《新约导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