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圣经辞典—连载24
发布日期:2025-07-02 | 作者:意鸣子天主教圣经辞典—连载24
BEATITUDES真福
在耶稣的山中圣训中,真福八端是最常见的(玛5:3-10;路6:20-26)。从广义上来说,这个术语是古埃及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用来表达赞美和贺词的文学体裁。
这个术语“真福”源自“被祝福”的复数(beati),在拉丁文译本的《山中圣训》中,这个词是放在最前面的。
“真福”是建基于新旧约之上。旧约中很多有关“真福”的内容,可以在智慧文学中找到。例如在《圣咏集》中,我们发现一些众所周知的“真福”:那些行走在上主道路上的人(咏1),信赖天主(咏16:20),沉思默想上主的话(咏29:9),罪恶蒙赦免的人(咏32:1),敬畏上主(咏112:1)被称为“有福的”。
在新约中,“真福”出现了37次(玛5:3-11,11:6,16:17,24:46;路1:45,6:20-22,7:23,10:23,11:27-28,12:37,43;14:15,23:29;若20:29;罗4:7,8;14:22;雅1:12;默1:3,14:13,16:15,19:9,20:6,22:7)。在这么多次使用中,福音书里有17次是耶稣说的。它们表达的是因对耶稣基督的信德,而要求生命的根本改变(玛11:6,24:46;路7:23,12:37;若13:17,20:29)。在默示录中出现7次(1:3;14:13;16:15;19:9;20:6;22:7,14),表达的是那些得救的基督徒是有福的。
山中圣训的真福八端是基督之路的简要总结(《教理》1697)。它们是耶稣宣讲的核心和“从亚巴郎以来对选民所作的所有许诺的满全。真福的宣示在于实现这些许诺,但不再是许给它们只拥有一块现世的土地,而是拥有天国”(《教理》1716)。事实上,它们宣告各式各样“有福的”,以世俗眼光看则是被诅咒的:神贫、哀恸、受迫害之类。然而,基督在世的生活就是这样的;真福“表达信徒参与基督苦难和复活荣耀的召叫”(《教理》1717)。
玛窦的真福八端与路加记载的有一些不同。在玛窦的叙述中,耶稣以第三人称宣告祂的祝福(“他们是有福的…”),而在路加福音中祂用第二人称(“你们是有福的…”)。而且,路加的真福不像玛窦,紧跟着是以“但是你们有祸了…”作为宣布的开始。这些不同的表达,不一定是矛盾或冲突,因为耶稣作为一个巡回宣讲者,肯定在很多场合宣讲同一个主题,并经常调整宣讲的内容。
虽然耶稣使用直述语气,似乎是在观察,但是基督徒传统解释真福是作为道德命令——这是人类言行举止的神圣指示。真福通常是作为天主十诫的补足或补充。事实上,《天主教教理》中“伦理道德”部分以对真福的讨论开始:“真福昭示人存在的目的,人行为的终向:天主召叫我们分享祂自身的真福。这召叫针对每一个人,但也针对整个教会,就是所有接纳许诺,又在信仰中因此许诺而生活的新子民”(《教理》1719)。
基督的真福具有“末世幅度”,所宣告的真福将在时间的尽头完全实现;不过,真福向门徒宣告,“他们已隐约地取得祝福和赏报”(《教理》1717)。“真福引起我们对天乡的盼望,一如向往新的预许之地;真福为耶稣的门徒指出到达天乡之路,他们须经历各种试探。但是,因着耶稣基督的功绩和苦难,天主在望德中保护我们,‘望德不叫人蒙羞’”(《教理》1820)。
学者们有时在两种类型的真福中作出区分:降福(eulogism)和福气(macarism)。降福(源自希腊语eulogia,祝福)通常是与盟约的祝福有关;福气(源自makarios,幸福或幸运的)描述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所享受的自然幸福。这区分为山中圣训的真福八端没有什么特别帮助,他们从福气(makarios)开始,就描述一些条件,比如:哀恸,与自然的幸福是不能同时成立的(不相容的)。更确切地说,这境遇将我们引向超自然的福气;它们“净化我们的心灵,为使我们学习爱天主在万有之上”(《教理》1728)。在圣经的世界观中,不存在命运(fortune)或运气(luck);因为在天主的保佑和盟约光照下,甚至逆境和灾难也能被理解为祝福。“真福答复了人对幸福的自然渴望。这渴望导源于天主;天主把它放在人的心中,为吸引人归向祂,因为只有祂能使人满足”(《教理》1718)。
BEER-SHEBA贝尔舍巴
(贝尔舍巴的希伯来语意思是“七人之井,誓约之井”)
贝尔舍巴是在犹太南部旷野中,乃革布的一个城镇和绿洲。它主要以与圣祖们的关系和作为以色列领土的南部边界而闻名。这个地点今天被确定为特尔斯-舍巴。此地曾是亚巴辣罕(创22:19)和依撒格(创26:23;28:10)的居住地,也是亚巴辣罕与阿彼默肋客订立水井使用权的位置(创21:31);依撒格也达成了类似的协议(创26:31-33)。在《创世纪》21:31中,亚伯拉罕和阿彼默肋客在那里用七只羊羔所起的誓,与那地方的名称全然不同(希伯来语的“誓约”与“七”是同一个字根)。在《创世纪》26:33中补充说,依撒格将此地命名为“市巴”(Shibah誓约)。在贝尔舍巴有两次深夜的神视,即启示的梦:一个是给依撒格(创26:23),另一个是给雅各伯(创46:1-5)。在击败客纳罕人后,贝尔舍巴成了犹大领域的一部分(苏15:28)。当时它多次被列为以色列领土的最南端,通常用“从丹到贝尔舍巴”这个习惯用法来表示整个以色列从北至南的领域(民20:1;撒上3:20;撒下17:11,24:15;列上5:5;编上21:2;编下30:5;撒下24:7;列上19:3;列下23:8;编下19:4)。
BENEDICTUS,THE 匝加黎雅赞主曲
“匝加黎雅赞主曲”是在洗者若翰诞生时,匝加黎雅唱的赞歌(路1:68-75)。这赞歌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路1:68-75)赞美天主和表达感谢,因为天主对圣祖们和诸圣先知救恩的许诺,今日在出自达味家族的默西亚身上得以具体呈现;第二部分(路1:76-79)是写给孩子的,描写他是一个将为上主预备道路的先知。
BENJAMIN本雅明
(本雅明的希伯来语意思是“右手之子,南方之子”)
本雅明是雅各伯最小的儿子,由辣黑耳生的第二个儿子(创35:18),以色列十二支派中本雅明支派的祖先(创49:27-28)。他的母亲在生下他之后,不久便离世了;在她过世前,给他起名叫本敖尼,意即“我的苦儿”;或许是因为他是雅各伯的儿子们中,唯一一个在迁移到南部客纳罕地区后诞生的,雅各伯给他改名叫本雅明,意即“南方之子”(创35:18)。当若瑟的哥哥们在饥荒期间去埃及购买粮食时,雅各伯把本雅明留在家里(创42:4)。若瑟假装不认识他们,坚持让他们把本雅明带到埃及(创42:15,20,34;43:7),雅各伯却舍不得让本雅明去(创43:8-15)。然后,若瑟在哥哥们离开的时候,把自己的银杯藏在本雅明的袋子里,以此来测试哥哥们是否已经改过自新(创44:2,12)。当犹大献出自己来替代本雅明,成为若瑟的奴隶时,若瑟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创44:18-45:15)。
在雅各伯最后的祝福中,本雅明被描述成“一只掠夺的财狼,早上吞噬猎物,晚上分赃”(创49:27)。这是指此支派好战的本性。在梅瑟的祝福词论及本雅明支派时说,“上主所爱的,他必安居乐业。至高者日日庇护他,住在他两眉之间”(申33:12)。在《出谷纪》中,本雅明支派从三万五千四百人(户1:37)增加到四万五千六百人(户26:41);接下来击败客纳罕后,分配给本雅明支派的就是厄弗辣因的南边,犹大的北部(苏18:11-28)。本雅明是当时最小的支派(撒下9:21;咏68:28),以好战的精神著名。杀害摩阿布王厄革隆的厄胡得民长,就是本雅明人(民3;民19-21)。以色列的第一个王撒乌耳,也是属于本雅明支派(撒上9:1-2),直到阿贝乃尔说服他们忠于达味之前,他们一直忠于依市巴耳(撒下3:19)。本雅明支派的领域包括撒罗满王朝后来分裂的犹大国(列上12:21-24)。
BIBLE圣经
(圣经的希伯来语/biblia意思是“很多书/books”)
圣教会相信,七十三卷书合订一册写下的是天主的启示。这些书形成简单的一册“书”,并且天主是所有书的神圣作者,他们被收集起来共同见证天主救恩的统一计划。
在《天主的启示教义宪章》(DV21号)中教导说:“教会常常尊敬圣经,如同尊敬主的圣体一样。她把圣经和圣传,时常当做自己信德的最高准绳;因为圣经是天主默感的,并一劳永逸地用文字书写下来,恒久不变地通传天主的言语,而使圣神的声音,借先知和宗徒们的言语发声。所以,教会的一切宣道,同基督宗教本身,应当受到圣经的养育和统辖。”
由于天主是圣经的首要作者,所以既是受默感的,又是无错误的。圣经中特别的作品集,或“很多书”是根据圣教会的权威认可而被列入正典书目中的。这些作品是在天主圣神的默感下,由圣作者写成;同时,也是依据天主教信仰制定的规则,结合教会的传统和权威教导。圣传和圣经组成天主圣言的同一宝库,并托给教会保管(DV10号)。这神圣宝库是教会所有教义的源泉。
七十三卷书的圣经有:四十六卷是旧约,新约是二十七卷。有时候将旧约中的一些卷书合并或单独列出来,所以卷数上会有稍微不同,但是内容是一样的。
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是新旧两个盟约的见证,即天主与祂子民作为完成神圣救恩计划的一部分。天主教在《天主的启示教义宪章》(DV15、16号)中宣告:“旧约诸书是按人类被基督重新救回的时代以前之情况,把对天主及对人的认识,以及把公义仁慈的天主与人交往的途径,揭示给所有的人。这些书虽然亦含有不完美和暂时的事物,但亦指点出天主真正的教育法。旧约经书在福音的宣讲中,全部被接受了,并在新约中获得且彰明自身完整的意义(玛5:17;路24:27;罗16:25-26;格后3:14-16)”;反过来说,旧约亦光照并解释新约。关于新约,《启示宪章》(DV17号)宣告说:“在新约的经典中,天主的言语以优越的方式表达出来,显示力量。时期一满(迦4:4),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满溢恩宠和真理(若12:32)。这奥迹为其他世代的人,没有揭示出来,有如现在一样,藉着圣神,启示给祂的宗徒及先知们(弗3:4-6);要他们去宣讲福音,唤起人们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者、为主,并召集教会。新约的著作就是这些事迹的永恒而且由天主来的证据。”
圣经中的章节区分,并不是最初对圣经著作的默感;它们是由后世的学者们所设计的,以便引用特定的段落。这分章分节是逐渐产生的。一些早期的手稿,例如梵蒂冈收集的第四世纪的抄本,已经在文本中有了确定的部分区分。圣经首次分章是在大约1205年,由坎特伯雷的斯德望·朗屯总主教(逝于1228年)开始进行的;经过一些改进,他的划分方法沿用至今。对章再进一步分节是由巴黎的印刷工罗伯特·艾斯提恩(也叫罗伯特·斯特法努斯;逝于1559年)大约于1551年进行的。
BLASPHEMY亵渎
(亵渎的希腊语意思是“辱骂、谩骂,诋毁”)
亵渎是思言行上对天主的蔑视。亵渎也包括对诸圣、圣物或圣教会的轻蔑嘲笑;这是直接相反天主十诫第二诫(《教理》1031,2148,2162)。这罪的严重性在圣经中是显明的,亵渎天主的圣名是用石头砸死的死罪(肋24:10-16;若10:33)。
在公开传教中,耶稣被指控有亵渎和假先知之罪,这是宗教上的重罪,要被石头砸死(谷2:7;若5:18;7:12,52;8:59;10:31,33)。这些指控源自祂的行为,包括驱魔、宽恕罪过、安息日治病和对洁净的解释(玛9:3;谷2:7;路5:21),以及祂的默西亚宣言(玛26:65;谷14:64;若5:17,10:33)。
当耶稣被带到公议会受审时,祂被指控亵渎的罪。由于公议会对死刑案没有管辖权,这案件就送到了罗马总督那里,因为只有总督能合法处死罪犯(若18:31)。在《宗徒大事录》中,斯德望被定为亵渎者,被暴乱的民众用石头砸死了(宗6:11)。保禄回顾他的那些日子如同一个教会的迫害者,称自己是亵渎者(弟前1:13)。
当耶稣驱逐了一个哑巴魔鬼时,围观的群众怀疑祂是不是达味之子。法利塞人回答说:“这人驱魔,无非是仗赖魔王贝耳则步”(玛12:24)。耶稣反驳说:“如果我仗赖天主的神驱魔,那么,天主的国已来到你们中间了。不随从我的,就是反对我;不与我收集的,就是分散。为此,我告诉你们:一切罪过和亵渎,人都可得赦免;但是亵渎圣神的罪,必不得赦免”(玛12:28,30-32)。对干犯人子的罪,并不是每个注释者都能正确认识。有个解释是:这罪是顽固地拒绝接受耶稣是谁,即是拒绝那个赐予宽恕的人。“亵渎圣神”更可能的意思是法利塞人把耶稣的工程,即圣神的工程,归于撒旦,就是他们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