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认识圣经:若望福音——14. 与复活的主相遇
发布日期:2025-07-07 | 作者:意鸣子14. 与复活的主相遇
“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在那园子里有一座新坟墓,还没有安葬过人。”根据若望的记载,受难始末在一个园子里结束,正如耶稣在园子里被交付。阿黎玛特雅人若瑟,耶稣的门徒,因为害怕犹太人,没有公开;还有夜里拜访耶稣的尼苛德摩,他也害怕,现在公开了。他们大胆地迈了一步。他们请求领取耶稣的遗体。他们把耶稣的尸体从十字架上取下来,以免被葬于乱坟岗,否则可能无法找到祂的坟墓,或者不能保全祂的遗体。这两个人有勇气挺身而出,为耶稣安排相对体面的安葬。
尼苛德摩还带了大量的没药和沉香,这种葬礼相当于皇室的规格。用大量的香液傅抹耶稣的遗体,然后安放在新坟墓里。这是一座特殊的坟墓,还没有安葬过人。耶稣是第一个,是开创新世界的人。
紧接着发生的事,也是在这个园子里,关于这座新坟墓。这里没有提到安息日,和前夕,预备日。前夕,希腊语指星期五,耶稣死亡、埋葬的日子。在那个安息日,是逾越节,一个大节日,一切都停止了。绝对禁止任何工作,甚至严格限定行走的距离。只能到一周的第一天早上,他们才可以活动。在这个场景中,若望只提到一位妇女,就是玛利亚玛达肋纳,清晨天还很黑,她就到了坟墓那里。
留意这里的对比。如果是早晨,就表示天已经亮了,但又说“天还黑”,如果天还黑,就还是黑夜......还不是“早晨”。这是若望以象征性的目的,呈现的许多关于时间、关于气候状况的细节之一。客观意义上的旭日已经来到,但玛利亚玛达肋纳的内心、思想和灵魂,仍然处于黑暗,她来到墓地,仅仅是为哭泣、为纪念死者,而不是期待复活的新生。
看到坟墓打开了、尸体不见了,她很惊讶。她可以想象到复活,但不抱什么希望,甚至想都没有想。她仍然以人的、世俗的方式思考。找不到尸体,她立即断定有人把祂带走了,她认为是敌人带走了,也不知道把祂放在哪里了。她惊慌失措地跑到门徒那里,提醒他们:“有人从坟墓中把主搬走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把祂放在哪里了。”
这里用了复数:“我们不知道”,这让我们认为她不是独自一人,还有其他妇女,事实上对观福音讲到,复活的早晨,一群妇女去了坟墓那里。若望只选择了一个人物,因为他要强调她作为新人类的象征性作用。若望福音没有给我们提供关于玛利亚玛达肋纳的任何资料。其他福音也没有说她是一个罪人。这是错误地解读了对观福音叙述的不同人物。
这里只是说,她是以门徒的形象出现的,是爱耶稣的门徒,寻找和并找到了耶稣。她在一周的第一天,在园子里遇到了新亚当。一副象征性的图景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恰恰是若望的这段叙述,帮助我们在理解上有个飞跃,了解深层的意义。玛利亚玛达肋纳是新人类,还需要光照,还处在黑暗中,没有完全理解。
两位门徒,西满伯多禄和耶稣所爱的门徒,跑去坟墓。一直没有提名字。我们已经在最后晚餐、十字架下看到过他,现在第三次出现在这个重要的场景中:在复活节的早晨,在空坟墓。这个门徒比伯多禄跑得快,先到了,却没有进入坟墓。他停下来等伯多禄。这些都是重要的细节。主爱的门徒代表神恩的教会,伟大的灵性的榜样,更快、更热心、先到达,而伯多禄代表制度化的教会,他是权威,到得晚。先到的神恩教会等待,并让制度化的教会先进去。
他们看到了殓布。若望详细地描述了安葬时的衣服。他告诉读者,门徒们看到殓布是如何摆放的。我们注意到,没有一位圣史叙述耶稣的复活。没有人可以描述这个事实本身,但说的是所看到的,从这些迹象中,人们认识到耶稣复活了。空坟墓和殓布的摆放、最重要的是与复活的主的相遇、门徒们的变化和巨大的影响,都证明基督确实复活了。
因此,圣史提到殓布的详细位置,“放着”,是空的。他用了一个普通的希腊词“ὀθόνια”意思是“亚麻布”。想象一下,古代的亚麻布,很厚。是葬礼上用的白布。这是特殊的东西,不是在床上使用的。专门用于葬礼,大约一米宽,四米长。把尸体放在上面,从头部折上来,盖住整个尸体。所以,这块布就和尸体连在一起。尼苛德摩带来的香液、30公斤没药和沉香,在尸体和亚麻布之间,殓布和尸体粘在一起了。
想象一下,亚麻布是一整块布,浸入了香液。印出了身体的形状。它只是一块布,包裹着整个身体。从脖子,到腰部,再到脚踝,都印出了形状。拉匝禄从坟墓里出来时,手和脚都被绑着,还包着别的衣服。而耶稣却把所有的东西都完好无损地留在坟墓里。若望补充的唯一特别的说明是,这些“ὀθόνια”(衣服)是“κείμενον”=松散的、在那里放着、空的。什么都没有带走。什么也没有动。只不过衣服放在那里,松散了,因为里面的身体已经不见了。
和拉匝禄不一样,他的身体出来了,回到世上的生命,慢慢老去,再次死亡。复活的耶稣却消失了。发生了转变。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基督的身体不在那里了,可是一切完好无损。殓布在那里放着,“Sudarium”是常用的词,就是“汗巾”,一块大的、四方形的汗巾,折成三角形,包住头,在死者的下巴那里打一个结,让死者的嘴闭合,保持面部的完整。这是一个简单的、基本的做法,我们今天也知道这样做,为保持死者的容貌,特别是这样死的,或者由于窒息死亡的。
这块卷着的布没有动。仍在那个地方。“uno loco”,就在原地,没有动。但显得比较厚,有立体感。若望从远处看的效果就是殓布仍在原来的地方,但是塌下去了。看起来就像头,因为头的部分,殓布是鼓起来的,因为在那里卷着。意大利语的圣经翻译以前不正确,现在的版本改进了,但并没有完善。例如,在这段文字中,他们想译为“在另外的地方”,最好译为:在同一个地方,就在以前的位置。(译者注:汉语思高版圣经:“另在一处卷着”)
最后,耶稣的爱门徒“也进去了,一看见就信了”。他亲眼看见埋葬了,现在看到殓布的状况,就相信耶稣复活了。他明白,人无法把尸体取出来,让殓布和头巾保留原来的样子。所有这些描述都是为了理解这个标记,复活的重要证据。保留原样的衣服,是在宣告主的复活。
两位门徒回去了,而玛利亚玛达肋纳仍在坟墓外边哭泣。她还没有相信主的复活,还封闭在自己的观念中。她没有理由哭泣,她确信耶稣死了,现在祂的身体被带走了,她为之哭泣。现在,一位未提名的人给她带来惊喜。耶稣叫住她,问道:“女人,你哭什么?你找谁?”
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在福音的开头就读过。在若望福音中,耶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问题:“你们找什么?”同样,在园子里,被捕的时候,耶稣对那些来抓祂的人,问道:“你们找谁?”现在,复活之后,圣史记载耶稣复活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找谁?”这几处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找“什么”,改为找“谁”,指代某个人。复数“你们”改为单数“你”。这是决定性的时刻。耶稣再一次用“女人”这个词。“女人,你找谁?”我们已经看到过“女人”——忠信的以色列、母亲;撒玛黎雅女人——人类错误的宗教朝拜;被怜悯的淫妇——与天主隔绝的人类;现在我们又看到——复活的新人。
又一次以女性人物为象征,代表人类。她把祂当作了园丁,就是整理花园的人。她错了,因为耶稣不是园子里的工人。但从象征意义上看,她是对的,如果我们理解“园子”是人类起初乐园的象征,在那里人类与天主和睦共处。耶稣是乐园的守护者,保存并培育园子里的人与天主之间的友谊。
现在,祂让我们重新获得起初失去的共融。她说:“先生,若是你把祂搬走了,请告诉我,你把祂放在哪里,我去取回祂来”。而祂直呼她的名字。只是用特殊的语气叫她的名字,轻声责备她。祂说:“玛利亚。”很明显,祂认得她,她也认出了祂,叫祂“辣布尼”:我的师傅。耶稣阻止她:你别拉住我不放。不要以为我还没有升天,不要以为我恢复了以前的生命。 现在,开始了新阶段、新的世界、新的创造。到你的弟兄们那里,把你看见的一切告诉他们。她跑去,给宗徒们传福音:我看见了主。这个经历改变了她的生命。标志着新人类的诞生。玛利亚玛达肋纳象征巴斯卦的新人类。
若望记载,同一天晚上,复活的主在晚餐厅显现,门徒们都在那里,尽管因为害怕犹太人,门户都关着。复活的主站在他们中间,以平安,shalom——犹太人常用的问候语,问候他们。但在这里,这问候有深刻的意义。这是默西亚的平安,也是最终福祉的实现。“我把平安留给你们,将我的平安赏给你们。”祂死亡前,在同一个地方说过。现在祂带来了平安,创造了美好的日子,带来了新的福祉。祂向他们展示受难的标记,不是伤口,而是愈合的伤痕。有疤痕,代表受过致命的伤,但祂已战胜死亡。祂一直保留着伤痕,但却决定性地战胜了死亡。门徒因见到主而欢喜踊跃。
这时,耶稣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举动。祂向他们吹气。若望用了与《创世纪》同样的动词,在《创世纪》中,天主向泥土吹气,使之拥有生命。在耶稣身上,天主完成了新的创造;这是圣神的恩赐。祂在十字架上赐下了自己的圣神。。现在吹气,说:在复活节领受圣神吧!对若望来说,死亡和复活是同一个事件。从这唯一的巴斯卦奥迹,赐下圣神的恩赐,即天主的生命,让门徒们能继续耶稣的工作:赦免罪过——圣神使门徒将天主的宽恕带到整个世界。
耶稣的工作通过教会完成了,通过耶稣所赐的圣神完成了,耶稣是真理,死而复活。唯一的巴斯卦奥迹分施生命之神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