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 15 主日福音解析
发布日期:2025-07-07   |    作者:意鸣子
丙年常年期第 15 主日福音解析
10:25-37
 

 

大家主日好!
今天我们要听一个非常熟悉的比喻,撒玛黎雅人的比喻,事情发生在从耶路撒冷去耶里哥的路上。两个城市距离 27 千米远在我后面你们可以看到连接两个城市的路 经过犹大旷野。很陡的下坡路因为两地海拔差异大约 1000 米。耶稣对这条路非常熟悉 因为祂从小就走这条路。圣路加说圣家每年去耶路撒冷过逾越节。这是加里肋亚人去 圣城的唯一一条路。你们可以在这张俯瞰图里看到,如果你从远处看,最后的山是橄 榄山,过去就是耶路撒冷。
 
这条路很难走,因为到处都是洞穴,沟壑,和峭壁,而且在耶稣的时代必须跟 着旅行队旅行,因为犹大旷野常有土匪出没。为了保护旅行者,那里设有检查站,其中一个在这个堡垒中你们可以看到在那座山顶上。那是大黑落德建造的,他以他母亲的名字 Cypros 给这个堡垒命名,他母亲是纳巴泰人。半路上有另一个岗哨今天被称之为“善心撒玛黎雅人客栈,”在一张 1905 年的
照片中你们看到我背后的这条路;你们看到的路是岗哨。耶稣的时代的岗哨和这个没多大区别。这样你们有个概念这客栈是什么样的。我为什么要给你们看这个呢?因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色列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令人激动的发现。他们说那里有耶稣时代有人居住过的洞穴,可能是那些接受任务保护旅人不受强盗侵害的人住过的。
 
12 世纪,十字军把这个地方变成了一个“红色堡垒。”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它是用来保护旅人的,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朝圣的基督徒去约旦拜访耶稣受洗的地方。让我们沿这条路继续走到耶里哥。你们在背景中看到。耶里哥草原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就是我前面提到的 Cypros 堡垒;现在我们直接去耶里哥;你们看到罗马路。你们可以看到在背景中,在耶稣的时代,城市座落于所有绿色的位置; 再次注意到 Cypros 堡垒俯瞰整个耶里哥平原。
 
在我后面,你们看到 Hasmoneans 和大黑落德宫殿的遗址.我展示给你们重建的Hasmoneansgon 宫殿和双层水池,这水池有历史,因为在那个水池里,大黑落德淹死了他非常嫉妒的姑丈。现在你们看到大黑落德的宫殿;那里甚至有三个这样的宫殿。注意到那个水池:90 米长,42 米宽。
 
耶稣时代的耶里哥是什么样子呢?在比喻中,我们看到有四个人从耶路撒冷下到耶里哥去;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非常重要的棕榈之城,在那里以秘方制造的香水闻名世界,非常昂贵。耶里哥是一个前沿城市,因此海关在那里;还有,我们理解那里有海关管理人员收税,我们也知道匝凯的名字。耶里哥很重要因为它是耶路撒冷的有钱人冬天的住处;耶里哥的冬天就像春天,很多圣殿司祭在耶里哥有他们的别墅和冬季驻地。它在古代也因其海关腐败-“好生活”而闻名。
 
它与耶路撒冷对立。耶路撒冷是上面的圣城,耶里哥在下面是腐败之城,正好对着圣城。我们将听到的比喻是以耶稣和一位法学士的对话开始的。让我们听听:
“有一个法学士站起来,试探耶稣说:“老师,我该做什么才能承受永生呢?” 耶稣说:“法律写了什么?你是怎么读的?”他回答说:“你要全心、全灵、全力、 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并爱近人如自己。”耶稣说:“你回答得对,你照样做,必 得生命。”他还想证明自己有理,又追问耶稣说:“但谁是我的近人呢?”
 
入场的第一个人是一位法学士,一个在以色列非常受尊敬的人,因为他把全部的时间都致力于研究圣经,他知道法律五书;他教导人们法律五书,当有法律争端时,他们求助于他。他去耶稣那里试探祂。这里用的希腊动词 “ἐκπειράζων”在路加福音中只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魔鬼试探耶稣,它想让耶稣堕落;第二次是用在这个拉比身上,很多人说他来找耶稣是怀着恶意,给耶稣设了陷阱为能后来指控祂。这个动词可以是诱惑的意思,但通常,也可以是试探,为确认;我相信这个拉比来见耶稣是要看祂是否是一个明智的人,如果祂知道经书,也许能得到光照回答他问自己的问题。其实,他问祂一个问题:“老师,我该做什么才能承受永生呢?”我们注意到他没有去向耶稣求成功、幸福、健康;他超越生理的生命。我获得了生理的生命;这是我不能给自己的;我从父母那里得来了这个礼物;他们可以问我要任何东西,但不能给我生命;我只能接受生命。永生也是一样;如果我不接受祂的生命作为产业,作为一个永生的礼物,当生理生命结束时,
一切都结束了。我接受的作为礼物的那个生命不再存在;她的历史结束了。
 
现在他问耶稣-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我该怎样生活才能接受永生的恩赐。耶稣给他的回答是两个问题。“你是一个法学士;你是怎么读的?不仅是你读了什么,还有你如何解释你所读的?”耶稣和拉比的对话方式很美,祂那个时代的拉比们就是这样做的,他们不立刻给出答案,但他们问其它的问题因为他们不想把真理强加于人,而是来自人心。所以,他们不断提问直到那人自己得出结论,然后,他将真的确信这真理,因为这不是强加给他的。如果一个真理是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常有疑惑;但如果来自内心,我们就会确信。
 
其实,耶稣问了这两个问题,拉比回答了。他是法学士,他引用两本书;第一本是《申命纪》第 6 章,他说:“如果我接受永生的恩赐,我必须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上主。”他引用的这句话是每个虔诚的以色列人在祈祷中每天要重复两次的:“你要全心爱上主。”我们知道在圣经中心不是用来感受的,而是用来作所有选择的,所以,所有的选择必须和天主的想法、天主的旨意一致。还有“全心,”你必须爱上主,不是你生命的某个部分爱上主。“经济学和上主没有任何关系,”不是的。是你整个的生命,不是某一刻;你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必须是爱上主的标记。“全力。”意思是以你的所有,物质的财物以及所有你从天主那里领受的恩赐必须用来服务天主的计划。这是这位法学士给圣经的解释。“全意爱上主。”这是他所做的;他把整个的生命都致力于研究天主的话。
 
这里我们可以应用到我们今天的基督徒生活中。我们不能说我们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上主,如果我们把更多的时间也许花在喜欢的运动队而没有研究上主的话。法学士把两者合起来很美,这为我们今天的基督徒是一个激励。第二本书他引用了《肋未记》第 19 章中的“爱近人如自己。”这个法学士明白为了准备接受永生的产业,我们必须去爱,总是和上主的旨意一致,因而去发现我存在的意义,并对我周遭的人行爱德。去爱是愿意生活在此世并准备接受这产业。
 
耶稣的回答很美:“你回答得对,你照样做,必得生命。”祂在说,如果你想要在此世生活,现在就要过人的生活,愿意接受永生,你需要去爱人。如果你不爱人,你就不是过人的生活;你作为人的特征就是和上主的爱一致,爱你的弟兄姐妹。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不是在生活。所以,在这条路上继续,你在正确的路上,但法学士还想证明自己有理,又追问耶稣说:“但谁是我的近人呢?”
 
近人在希伯来文中的意思是“够得着,”那个离我近的人。关于谁是近人有很多讨论。有人把它解释为亲戚,邻居,他们自己的人,或以色列人。有很多词来表示那些不属于以色列人的人,但他们也可以是近人,比如,路过的陌生人;他也被包括在近人中;“il guer”即住在不是他自己国家的外国人,就如我们今天说的,他被允许留下来,他也是一个近人,他们争论。我们知道在圣经中为什么关于这些人有很好的规定。
 
在《出谷纪》第 22 章中说:“对外侨,不要苛待和压迫,因为你们在埃及也曾侨居过。你们知道外侨在那里受到了怎样的待遇。他们如何被投入监牢。你们不能那样做,因为你们曾经是外侨,你们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也说道:“上主保护外侨,帮助孤儿和寡妇,保护所有的弱者。”法学士然后问,谁是要接受我的爱的近人?耶稣没有以推理回答他,而是用了一个比喻。让我们听听:
耶稣回答说:“有个人从耶路撒冷下到耶里哥去,却落在强盗手里;他们剥光他的衣服,打得半死,丢在路边便走了。正好有个司祭从那条路下来,看见他,却从路的另一边走开了。又有一个肋未人走到那里,看见他,也从旁边走过去了。有一个撒玛黎雅人从耶路撒冷旅行到耶里哥。”他是谁呢?我们对他一无所知,不知道他的年龄和职业,也不知道他是否是一个犹太人或一个外方人,他信那个宗教,他是好人或坏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一件事:他是一个人,这为耶稣就够了。他去耶路撒冷做什么呢?去为生意祈祷;去圣殿里奉献牺牲或去偷窃?当其他所有人都跟着旅行队的时候,他怎么一个人去耶里哥?如果他为强盗是一个诱人的猎物,说明他带着钱财。关于他,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福音中以一种最可能一般化的方式来描述他:他是一个人。这人从未失去他的尊严,即使他是一个罪犯。我们记得在圣经中加音对天主说:“现在无论谁看见我都能杀我,因为我是一个罪犯。”天主给加音附了一个记号,因为没有人应该伤害加音;他保留他作为人的尊严,人天主的肖像,一个非常不像这肖像的人,但他没有失去他的尊严。
 
这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其他去耶里哥的人发现的呢?他遇到了强盗,他们剥光了他的衣服;打得半死,丢在路边便走了。这是其他人后来发现这人的情况。他被剥光了衣服;野兽才赤裸着;所以,他被剥夺了人性;他被打,被伤害,独自一人半死,他在生死的边缘。现在取决于那些遇见他的人:让他死或让他活。这也是一个比喻,反映了今天发生在很多人身上的事,他们在生命中遇到了贼抢劫他们,使他们变得不像人,把他们变成野兽,剥光衣服,损毁他们,让他们不像人。这也是很多人发现他们自己处于边缘的情况,他们最后完全不是人了吗?或者他们重获生命?
 
“正好有个司祭从那条路下来…”这个巧合很美。耶稣在告诉我们你们无需去寻找你们有需要的弟兄姐妹;某种境遇或巧合把他/她放在你面前。第二个去耶里哥的人是一个司祭;他走的是同一条路,发生了什么?两个动词描述他的反应。第一个动词是“他看见他”;第二个是“从路的另一边走开了”。两个动词。他不是没有看见,但他回避帮助那人;所以,他让他死。他本来可以救他一条生路,但他没有,他是一 个司祭。
 
在以色列,有 24 种司祭;他们住在他们的村子里,但一年两次,他们必须去耶路撒冷并在圣殿里供职一周。然后才回家。他花一周的时间和主在一起;他的衣服仍有焚香的味道;他耳朵里还在响着赞美诗和圣咏的曲调。他曾和主在一起,所以,他要内化的不只是看一下看到穷人的上主,还要内化上主的感受,上主的情感,“rajum”天主的第一个特征:“我是对穷人感到发自肺腑的爱的天主。”司祭没有;他从路的另一边走开了,我们奇怪他为什么那样做?也许是因为他是一个司祭,那里有血,他不能沾血。那人可能已经死了, 他不能靠近死人。他非常清楚《肋未纪》中说的“司祭接触死人就成了不洁的,即使是他的父母也不可以;他不能接触死人。接触死人的人七天都是不洁的,《户籍纪》上这么说的。所以,司祭必须保持洁净才能供职;他有藉口;他绝对不能接近那人。最重要的宗教情操就是爱。也许还有别的原因他为什么没有穿过街道去接近那个人;他可能被攻击;也许强盗仍在附近。或者,“我不想找麻烦,或我没时间去浪费。”让我们反省这些可能的原因为什么教会人士,修道人,为自己开脱为什么他没有去照顾一个如果他不帮助就可能会死的人。
 
第二个人:一个肋未人走的是同一条路;他也是一个教会人士。他的反应也以两个动词为特征:第一:他看见了,但他从旁边走过去了。谁是肋未人?肋未人是圣殿的管理人。所以,他们也必须保持洁净。耶稣为什么向教会介绍这两个人?因为祂想消除人作祂门徒的幻想,因为他们参与宗教礼仪。我们知道在旧约里,先知们如何谴责与爱分离的宗教仪式。即他们想要以礼仪来代替天主唯一看重的事,即对穷人、孤儿、寡妇和外侨的爱。此刻,听到比喻的人期待在教会的两个人之后,一位救主将出现,他们认为他将是一个虔诚的犹太平信徒。如果耶稣这样讲这个比喻,那就是说,如果一个好的平信徒来了,在那个时代,人们将表现出我们在今天的基督徒中可以看到的善意的反教权主义,人们将认可这个比喻。然而,让我们听听谁是第四个人他下去耶里哥并遇到那个被强盗攻击的人:
“但有一个撒玛黎雅人旅行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悲的心,上前去在他伤口抹上油和酒,包扎好了,把他扶上自己的牲口,送到客店,悉心照顾。第二天,他拿出两个银钱交给店主,说:“请照顾他,如果你用了更多的钱,我回来时补还给你。
 
我们在很多圣经中仍可看到:“慈悲的撒玛黎雅人。”让我们把慈悲拿掉。耶稣没说是一个慈悲的撒玛黎雅人,而是一个撒玛黎雅人。对一个犹太人最坏的侮辱就是“狗”或“外邦人。”第二个侮辱就是“撒玛黎雅人,”这相当于杂种、叛徒、异端。《德训篇》的作者在第 50 章这样介绍撒玛黎雅人“那住在舍根的愚昧民族,他们甚至不配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犹太人有很好的理由考虑把撒玛黎雅人逐出教会。几百年来,他们和其他的民族混在一起;他们在 Gerizim 建造了他们的圣殿,所以,他们不举行耶路撒冷举行的纯正宗教礼仪。他们不是所有的经书都接受;他们不用《圣咏》、《先知书》、《智慧篇》。谁称一个人为“撒玛黎雅人”要受 39 鞭的惩罚。因此当他们告诉耶稣:“你是一个笨蛋和一个撒玛黎雅人时,耶稣被非常严重地冒犯了。耶稣说:“我不是笨蛋,”但祂接受了撒玛黎雅人的名称;为祂而言,这不是贬义。
 
比喻中的撒玛黎雅人在犹大的敌对区,所以,他是一个非法移民;他有危险。现在他失去了理智;他忘记了一切;他对自己的生命有计划,但现在他发现自己和一个处于生死边缘的人在一起,让这人死或活都取决他。有 10 个动词来描述他的行为。很准确地描述了他在受伤的人面前做了什么。第一个动词:“他看见他”就如其他每个人都看见的,但他看他却不同。这里为我们有一个重要的讯息;不要等着别人哭喊着求救;也许他甚至没有求救的力量。如果我爱我的近人,我必须专注;我必须时刻准备帮忙,因为那是天主的眼神。
 
司祭和肋未人惯于仰望天空祈祷,但问题是他们仰望天空,但天主的眼光看的是穷人,有需要的人,因此那些真正祈祷的人,不向上看,而是看天主看的地方。如果有一个母亲带着一个生病的孩子需要帮助,我不能看那个母亲;我必须看母亲看哪里;这个撒玛黎雅人不是教会人士,他不信奉耶路撒冷的纯正宗教,他是一个异端,但他有天主的眼光看到有需要的人。第二个动词:他旅行到那里。”他没有躲避不洁,因为为他而言,没有人是不洁的;是教会人士区别洁净与不洁净。当人的生命有危险时他们在争论有关形式上的洁净。也许法学士的天主命令人远离不洁的人。
 
撒玛黎雅人跟随的是心,他跟随天主的感受,就如我们听到的。第三个动词:“他动了慈悲的心。”这里是有名的动词“splankenitzomai。”即他感受到了发自肺腑的情感让他失去理智。他行动和推理就如天主一样由子宫所感动,由发自肺腑的爱推动。这动词在旧约和新约中用了 12 次,常用于天主或耶稣。在旧约中,与此相应的动词用于天主的自我呈现,在《出谷纪》第 34 章,天主说:“你们知道在我的身份证上写着什么吗?”“Rejem” 就是子宫;所以,天主给祂自己的第一个图像是女性化的。“我以子宫的爱去爱人,就如一个母亲爱她胎中的孩子。”
 
这是天主发自肺腑的爱的最美图像。在整个新旧约中,我们发现这个动词总是用在天主或耶稣身上,只有一次例外,它不是用在一个虔诚的犹太人、一个司祭,或一个宗教人士,而是一个撒玛黎雅人。我们已经看到撒玛黎雅人是谁。看见还不够;上前也不够;你必须去感受这感受那是天主的感受。如果你和天主的爱一致,你就会采取行动。
 
这撒玛黎雅人不再靠头脑做事而是用心来做事;他忘记自己承诺要做的事,宗教规范、困难、饥饿、疲劳。他投入地去解决这个处于生死边缘的人的问题,一个被伤得不像人或重获生命再成为人的问题。第四个动词:“他上前去。”第五个动词:“包扎伤口。”第六个动词:“抹上油和酒。”第七个动词:“把他扶上自己的牲口。”第八个动词:“他没把他送到客店,而是去了一个接待所有人的地方。希腊文中的客店是“senodogéion”。这里没有这个词senodogéion,而是pandogéion,一个接待所有人的地方,没有分别。我以前告诉过你们十字军在 pandogéion 建造了红色堡垒,在十字军建造的堡垒上的有一块石头,上面有一个走路的人,也许是在去耶稣受洗的地方的路上的一个朝圣者写的:“如果司祭和教会人士不理会你的痛苦,记住基督是慈悲的撒玛黎雅人祂对你总有慈悲,祂将在你临终时带你到永远的客栈。”这块石头上的雕刻很美。我们明白耶稣用撒玛黎雅人的比喻是什么意思。祂就是那个撒玛黎雅人;司祭,肋未人,参与宗教礼仪,想要帮助人,但来帮忙的是一个撒玛黎雅人,他用油和酒使这个人重获生命。最后的一个动词:“他拿出两个银钱交给店主,”给“'pandogeus,”'pandogeus,”是接受每个人的人,他说:“请照顾他,如果你用了更多的钱,我回来时补还给你。”
 
有意思的是因为他给了两个银钱,所以,他付了两天的钱,说明他将在第三天回来补还需要补还的钱。在比喻中,耶稣对这个人做了什么?他带着他,尽管受伤了,但人性的尊严却永远存留耶稣把他带到一个所有人都受欢迎的地方,在那里没有人被赶出去;祂付清了一切,因为祂为了人类的救恩交出了整个的生命。现在耶稣转向法学士并问他最后一个问题。让我们听听:
“你认为这三个人当中,谁是那被劫者的近人呢?”他回答:“是那以慈悲对待他的人。”耶稣便说:“你去,也照样做吧!”
 
耶稣没有判断发生的事;祂想让法学士去判断;因此祂反问了法学士开始问祂的问题。法学士曾问祂“谁是我的近人?谁是我应该爱的近人?在希腊文中,“plesíon”是一个副词,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但当有冠词在前面时,它就变成了一个名词:“近人”。法学士问我的爱应该远到哪里?谁是我的近人?范围在哪里?谁具有应受帮助的特征?耶稣把问题反过来了:“你认为这三个人当中,谁是那被劫者的近人呢?”
 
为耶稣而言,近人不是一个条件;一个特别的人必须被帮助。近人是需要帮助的人。法学士回答:“是那以慈悲对待他的人。”他没有说撒玛黎雅人,他不敢说,但他不得不承认撒玛黎雅人成了近人,因此,耶稣对他说:“你去,也照样做吧。”法学士去找耶稣因为他想知道:“如何在我内创造条件领受不是我已领受的生理的生命,而是永生?”耶稣问他:“你认为这三个人当中,撒玛黎雅人、司祭、肋未人… 在哪个人身上你看到永生,已经在行动中的永生?在哪个人身上你看到了天主的眼神?司祭和肋未人的眼神不是天主的眼神;他们只是看见却不关心。然而,撒玛黎雅人关心他所看到的。
 
还有,在三个人中你在哪个人身上看到了天主的感受,“rajum”看到那发自肺腑的爱使他失去理智不再想他必须做什么,不再想有什么危险;什么都不想。他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不是他的头脑在引导他,而是天主的感受在引导他。那么,你是一个法学士,你知道法律五书,所以,你知道天主的工作、天主的目光、和天主的感受。在这三个人中,在哪个人身上你看到了天主的工作?司祭和肋未人走开了。这个天主没有。
 
撒玛黎雅人显示了在他内有天主的永生。这比喻具有强有力的讯息。即一个人成为他的弟兄姐妹的近人,就是和天主一样爱人。显示出来在他内就有永生,法学士问耶稣说他要如何准备自己才能领受永生作他的产业。这信息非常有力,因为这是圣若望在他的第一封书信中告诉我们的:“可爱的诸位,我们应该彼此相爱,因为爱是出于天主;凡有爱的,都是生于天主也认识天主。那不爱的,也不认识天主,因为天主是爱。”
 
结果:耶稣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领受了永生,一个不信奉犹太人信奉的宗教的人就像法学士,他肯定很困惑;他没想到这个,但耶稣告诉我们:“无论你在哪里看到爱的标记,你就可以肯定那里就有永生。”
 
祝大家主日好并过好新的一周。
——这是 FERNANDOARMELLINI 神父视频的抄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