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旅途,砥砺前行。
发布日期:2025-07-09 | 作者:意鸣子传教旅途,砥砺前行。
达尼尔神父
读到耶稣对门徒的委任,其中有诸多奇特的限制(不准带拐杖、不准带行囊、不准穿凉鞋、行路时不准与人问候),这固然有其深意。但这与如今追随耶稣有何关联呢?
我们熟知《玛窦福音》《马尔谷福音》和《路加福音》中耶稣委任十二门徒的记载;然而,唯有《路加福音》记述了耶稣另差派七十人(或七十二人,依手稿版本而定)的事迹。这额外的一群人从何而来?从字面意义看,他们的确可能是耶稣在公开传教期间另差派出去的一批人。再者,这段记载也可能是这位第三福音书作者在预示复活节后的教会向万国传福音的使命。70是《圣经》中代表世界各国的经典数字,《创世记》第10章的“列国表”便体现了这一点(手稿中另一个数字72,很可能源于《创世纪》第10章的希腊文版本列出了72个国家这一事实)。
因此,对这70/72人的委任,很可能意在阐述教会的普遍使命,而非仅仅局限于耶稣时代的使命。鉴于《宗徒大事录》中所描绘的以及保禄书信中所反映的基督徒群体主要由城市中定居的人组成,路加或许是想让我们将这70/72人的差派场景当作践行教会遍使命的一种象征性范式。若从这个角度理解,这意味着什么呢?
将使命比作收割,提醒我们这项事业是由天主发起的,而非单纯的人类计划。
“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人,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将使命想象成收割,让我们明白这并非人类一厢情愿的计划,而是天主所发起的事业。在传播福音时,我们是在参与天主正在做的事。与这位“收割之主”保持有意识的联系,即祈祷,至关重要。
“不要带拐杖,不要带行囊,也不要穿凉鞋。”神智正常的人,在巴勒斯坦的路上行走,绝不会不拄拐杖、不带行囊、不穿凉鞋。
没有拐杖,便毫无防御之力;没有行囊,就无法携带换洗衣物或路上吃的饼;无论脚有多结实,在那多石的地带,不穿鞋也无法在遇到危险时奔跑。简言之,以这种奇特方式出行的人,是在进行一种先知式的行动,通过引人注目的行为来传递信息。这种旅行方式的意义似乎在于:我们是信赖天主来保护自己、依靠他人的款待来维持生计的人,我们有一个愿景要去分享。
“行路时不要问候任何人。”在近东地区的背景下,这里的意思并非要避免礼貌地打招呼或回应友好的问候,而是指不要参与当地习俗中那些冗长的寒暄与交流。这种旅行方式的关键并非不友善,而是带着一种紧迫感前行。
这对那些居住在城镇、有稳定工作的基督徒(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有何启示呢?对这72人的传教训示表明,即便是拥有固定住址、登记在册的选民身份的耶稣追随者,也应该“轻装前行”,比周围的文化环境更具信任感,并且展现出一种明确超越生产消费与娱乐的目标感。即便是定居的基督徒,其生活方式也能引发人们的疑问:这些人来自何方,又打算去往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