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玛利亚的丈夫——若瑟
发布日期:2025-07-10 | 作者:李建刚一、希伯来名字“若瑟”(“יוֹסֵף”)的含义是:“(愿)上主增添”(参创30:24)。然而在创30:23中,该名字通过文字游戏并非源自“יָסַף”(“增添”),而是从“אָסַף”(“除去”)引申,从而得出另一种诠释:“上主已经除去了我不育的羞辱。”新约对若瑟的关注仅限于他在耶稣的出身问题以及其在天主救恩计划中的地位方面的重要性。因此,他主要在《玛窦福音》和《路加福音》的耶稣童年叙事中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此外,他也在若1:45节和6:42节中被提及。而在《马尔谷福音》中,则没有关于若瑟的记载——除了一些手抄本在谷6:3中将耶稣称为“木匠的儿子”的后期增补之外。但从文本批判的角度来看,学界普遍认为该处原文应是将耶稣本人称作“木匠”。新约书信文献中亦未再提及若瑟。
二、玛1:16及19-20节所描绘的若瑟
在玛1:16与19节中,若瑟被称为“玛利亚的丈夫”。然而,福音作者明确的神学意图在于强调:若瑟并非耶稣的生父。正因如此,传统家谱的叙述模式在1:16节被中断。在此之前家谱结构一贯使用“某人生某人”的公式,而在耶稣这一环节却未延续该模式。相反,经文指出:“耶稣,这位被称为‘基督’的,是从玛利亚所生”,这里所用的是神圣被动语态(passivum divinum),意指这是天主的作为。第16节由此引出两个神学上的关键问题:(1) 若若瑟并非耶稣的亲生父亲,而耶稣的谱系又通过若瑟展开,那么耶稣如何仍可被称为“达味之子”?(2) 在此背景下,耶稣又如何能够被认定为“天主子”?这两重问题在玛1:18-25节中得到回答。相关段落所关注的并非耶稣的生理性出生过程,而是其人性来源与神性起源的问题。按照《玛窦福音》的叙述,若瑟对玛利亚的怀孕感到惊讶(1:18),并陷入一种按人的理性判断难以解决的两难境地。由于他是“义人”,即一位遵行律法又具温良之德的敬虔之人,他不愿将玛利亚公之于众,使其受辱,因而打算暗中解除婚约(1:19)。由于玛利亚的解约无论如何都会被外人知晓,这样的打算注定无法实现,因此若瑟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并持续为此困扰。他因此展现出自己是一个愿意寻求替代方案的人。此时“主的天使”在梦中向他显现,并吩咐他迎娶自己的妻子玛利亚(玛1:20),从而使若瑟摆脱了这场困境。天使的神圣命令以耶稣由圣神而生为依据(参1:20,亦可参1:18)。若瑟被吩咐为孩子起名为“耶稣”(1:21b),而天使对若瑟的称呼“达味之子”(1:20c)已为此作了铺垫。若瑟通过认领耶稣为己出之子,依据犹太法律成为他的合法父亲,并由此将他纳入达味家族的谱系中。因此,对玛窦而言,即便耶稣在自己的家乡遭到质疑(人们指称其父为若瑟,参13:55),这也并不构成对“童贞女所生”信念的否定。在玛1:24中,最后明确指出若瑟顺从了“主的天使”的神圣命令。
因此,若瑟之所以被称为“义人”,并非首先因其守法或仁慈,而是因为他顺从了“主的使者”所启示的神的旨意,而非坚持自己的意愿。当贤士们离开耶稣的诞生地之后(参玛2:12节),主的天使第二次在梦中向若瑟显现,命令他带着婴孩和其母亲逃往埃及,以躲避来自大黑落德的追杀(2:13)。正如在1:24节所记,若瑟毫无争辩地执行了这个神圣使命(2:14)。同样地,在大黑落德去世后,主的天使第三次向若瑟传达神的命令(2:19-21),他亦毫不迟疑地将婴孩和其母亲带回加里肋亚。
正如《玛窦福音》第1章所示,在第2章中,耶稣依然显然处于叙述事件的核心。若瑟的职责在于履行那些通过“主的天使”在梦中所接收到的神圣使命。他的正义并非首先体现在遵守律法或个人的善良上,而是在于他确实顺服了神的旨意。值得注意的是,《玛窦福音》特别强调显现于若瑟的不是一般的天使,而是“主的天使”。这对于熟悉《圣经》的读者而言,是一个重要信号:将要诞生的这位“儿子”对整个天主子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在《旧约》中,“主的天使”作为雅威的代表,总是在关键时刻为以色列的益处而介入。因此,在玛1:21中对耶稣名字的解释——“因为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中拯救出来”——已经在此处得到了预先的指示。同样重要的是,这位“主的天使”是通过梦境向若瑟传达神的旨意。梦在圣经中被视为启示的媒介。不仅若瑟的梦如此,贤士们的梦(参玛2:12)和般雀比拉多妻子的梦(参玛27:19)同样服务于耶稣脱离敌人的保护目的。这再次确认了若瑟的服侍角色:他顺从神的使者所传达的信息,并确实执行了命令。值得深思的是:整个《新约》中,没有一句直接记录若瑟所说的话语。
从路1:27节我们得知,玛利亚在天使加俾额尔宣告之时(1:26-38)已与一位名叫若瑟、属于“达味家族”的男子订婚。玛利亚对天使的回答——她与任何男子尚未发生亲密关系——为童贞女怀孕的说法作了铺垫(参35-38节)。
路加在其诞生(2:1-20)中记载,若瑟带着怀孕的未婚妻从加里肋亚的纳匝肋前往“达味城”的白冷,“因为他是达味家的后裔”(4节),去那里登记纳税名册(5节)。在白冷,牧羊人看见玛利亚、若瑟和躺在马槽中的婴儿(16节)。路加强调了若瑟的达味家族血统(1:27;2:4;参3:23‚31),但同时与1至2章的记述一致,他指出人们只是“以为耶稣是若瑟的儿子”(3:23)。当路加在2:43提及耶稣的父母时,这并不与童贞女怀孕的说法相冲突,因为在犹太法中,若瑟通过收养的法律行为确立了父亲身份。当耶稣在纳匝肋会堂发表充满权威的首次讲道(参4:16-30)时,听众惊讶地问道:“他不是若瑟的儿子吗?”(22节)。
根据若1:45节,斐理伯满怀热情地向纳塔乃耳介绍他对耶稣的经历:“我们遇见了梅瑟在律法和先知书中所说的那位,就是纳匝肋人若瑟的儿子耶稣。”耶稣的批评者试图通过将他认作若瑟的儿子来否定他来自天上的身份(参若6:42),由此暴露出他们对耶稣真实出身的误解(参若7:27-28)。
三、伪经文学对新约中若瑟形象的发展做出了一些补充。《多默童年福音书》记载若瑟仅能制造犁和轭(13:1;犹斯定,《对话录》88:8)。《雅各伯福音》比玛窦和路加的童年故事更坚决地否认若瑟的生理父亲身份(参13章及以后章节)。若瑟在一则很可能起源于犹太反驳的故事中被描绘成一个被背叛的丈夫,因妻子通奸而将其休弃,该故事由公元178年前后异教及反基督教作者凯尔索斯证实(奥利振,《反驳凯尔索斯》1卷,28)。据称耶稣的真实父亲是一名名叫潘特拉的士兵(参《反驳凯尔索斯》1卷,32至33及69),其母亲是一位贫穷的手工艺妇女,在隐秘之处生下了耶稣。
根据《雅各伯福音》,约瑟是一位年迈的鳏夫,已有子女(9:2),当时玛利亚还是一个年轻的少女,被托付给他。因此,耶稣的兄弟姐妹实际上是继兄弟姐妹。在大约公元400年于埃及成书、原文为希腊文的《木匠若瑟传》(Historia Josephi)前十一章中,记载了耶稣的四个兄弟和两个姐妹,他们都是若瑟第一任婚姻所生。据称,若瑟于111岁去世,40岁时结婚,89岁成为鳏夫,之后又娶了玛利亚。第12至32章详细叙述了若瑟的病痛和去世。耶稣与宗徒们讨论了为何若瑟必须死亡,尽管哈诺客和厄利亚等人得以免去死亡。对此的回答是,即使耶稣本人也必须先经历死亡,才能获得永生。
基于这些伪经的叙述,福音书展现了极大的简约和克制,将若瑟完全置于服侍耶稣及救赎历史的角色中。正是伪经对艺术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若说若瑟在古代仍被描绘为年轻有力的男子,那么中世纪艺术中他多被塑造成一位老者。直到拉斐尔于1504年创作的《订婚》画作出现,这一形象才发生了改变。从此以后,若瑟被表现为一位充满活力的年轻男子。这一形象尤以西班牙巴洛克艺术中(如苏尔巴兰、穆里略作品)得到广泛传播。此前,若瑟几乎总是在福音书和伪经描述的事件框架内出现,而现在,他也常作为独立形象或与圣婴耶稣一同出现在祈祷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