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十五主日:承受永生
发布日期:2025-07-10   |    作者:意鸣子

丙年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承受永生

为古希腊的人来说「爱天主」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是神爱人:他们向人显示自己对人情有独锺的情怀,赐予人特殊的恩宠与恩惠。作为感谢神的标记,他们期待表现出的人所做的牺牲和燔祭。《旧约》中的有些经文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藉着玛拉基亚先知的宣讲,上主抱怨司祭们所奉献的祭献:「儿子应孝敬父亲,仆人应敬畏主人。但如果我是父亲,对我的孝敬在哪里﹖如果我是主人,对我的敬在哪里﹖司祭们!万军的上主对你们说:「你们轻视了我的名。」但你们却说:「我们在什么事上轻视了你的名(拉1:6)﹖」与外邦子民不同的是,以色列是爱自己天主的民族。 梅瑟也叮嘱他们说:「以色列!现今上主你的天主向你要求什么﹖是要求你敬畏上主你的天主,履行祂的一切道路,爱祂,全心全灵事奉上主你的天主」(申10:12),爱上主就是遵守祂的诫命(出20:6)和按照祂的道路行走(申19:9)。

在这个框架中,可以看到对近人的爱,尤其是对穷人,孤儿、寡妇及陌生人的爱。这是实践的爱,因为这是一件令天主喜悦的工作。

在《新约》的圆满光照下,使人明白「爱天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若望一书》尤其强调这一点:爱就在于此:不是我们爱了天主,而是祂爱了我们,且打发自己的儿子,为我们做赎罪祭。可爱的诸位,既然天主这样爱了我们,我们也应该彼此相爱(若一4:10-11)。

在逻辑上的飞跃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天主如此爱了我们,我们也应该以爱还爱;然而天主却不为自己要求我们任何东西。只有一种回报爱天主的爱的方式,就是爱你的近人,「不可只是用言语,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动和事实(若一3:18)。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讯息,现在重复以下的话:

上主说,我给你们一条新诫命,你们要彼此相爱。

 

读经一 申 30:1-14

怎样认识天主的旨意呢?古代的人通过巫士与观察星象;询问司祭与占卜者,向那些学习经典的人请教。今天也是一样,很多人懒得理会天主想的是什么,只选择那些较方便的方法:跟随算命,透视者和占星术的解释者,他们比最有智慧的灵修生活大师更受欢迎。

基督徒有一个肯定的导师:福音。读它,用它来祈祷,默想它的意义。在反思的时刻,天主向人启示自己,使人认识祂的旨意与计划。

今天的读经回忆了另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让每个人都能发现天主的旨意:就是用心去聆听。天主说:「上主的命令离你其实并不远」(11节),「不是在天上」(12节),「也不是在海外」(13节)。「其实这话离你很近,就在你口里,就在你心里」(14节)。天主所愿意的就是我们内心的渴求。天主的法律来自作为人类的本性。

我们将在今日的《福音》中找到同样的思想。撒玛黎雅人,虽然没有读过神学,也不经常「参加教会」;她行了天主的旨意是完全出于一个人的本性,对不幸的人产生的同情心。

如果我们的心灵是纯洁和简单的,不被人的欲望所左右,我们便能时常按照上主的诫命所要求的行动。事实上,天主的法律 — 如经文说 — 就不是主人强加给仆人的重担,而是表达我们自己要求做的最好的部分。

如果不用心聆听与思考,就会在面对需要做出勇气的选择与判断时,因害怕冒险和与世界分离,就会以一颗漠不关心的心情去面对而无动于衷。

 

读经二 哥 1:15-20

从今天开始,接下的四个星期日的第二篇读经将会聆听到《哥罗森人书》。保禄在监狱中(哥 4:3.10.18),当他从位于在小亚细亚的利可峡谷去访问厄帕弗拉时,建立了这样的团体,与他们保持着很好的联系。保禄带来的消息令人震惊。基督徒被奇怪的教义所诱惑:他们相信天堂里充满了权力,是通过移动宇宙的灵魂。他们相信这些灵魂被赋予可以影响人们生活的神秘力量。 他们害怕这些灵魂,但他们相信这些优于基督。保禄写信给哥罗森人,并建议他们也在邻近的团体中传阅他的信(哥4:16),

读经以「基督的赞美诗」开始。在它的第一部分(15-17节)赞颂基督是所有受造物中的首要地位。

第二部分(18-20节),保禄宣告基督也是所有新受造物中的首生者。因为基督是首位战胜死亡与带领所有人走在归向天主的道路上的。为此,在他权下,他制伏在托尼(TRONI),多米纳(DOMINAZIONE),世界的各种首领(哥罗森人认为正是这些邪恶的力量,可以改变人的生命,引起人的害怕)。所有令人害怕的邪恶势力,魔法与妖术,魔术,迷信都不能与对基督的信仰可以相比,因为基督统治着整个宇宙。

 

福音 路 10:25-37

对犹太人的奇耻大辱就是以「狗」或者「外邦人」称呼他们;第二个称呼就是「撒玛黎雅人」,意思是混蛋,叛徒,异教徒!(若8:48)。在《德训篇》的结束部分,息孟报告了一个近乎讽刺的说法,表明犹太人对撒玛黎雅人的蔑视。称他们为「住在舍根的愚昧民族」,甚至视他们为一个不成民族的民族。(Sir 50:25-26)。

犹太人有很多理由认为撒玛黎雅人是「分裂者,与他们隔离的」。多个世纪以来,他们与别的民族混居在一起,现在都不能将他们视为亚巴郎的后裔了。他们举行外邦人的敬礼,忘记了自己父辈的传统,并在不洁中生活(列下17)。他们不接受先知书,也不认为智慧书及圣咏集是神圣的。耶稣也这样回答他们说:你们朝拜你们所不认识的,我们朝拜我们所认识的,因为救恩是出自犹太人(若4:22)。两个星期前,《福音》叙述了撒玛黎雅人对主和门徒们的冷漠态度。(路9:53)。

《福音》的开始(25-29节),介绍的并不是一位撒玛黎雅人,而是一位自称为是义人,无可指摘的犹太人。一位法学士询问耶稣说:。「我应该做什么,才能承受永生?」注意这里神学:他不是说「奖赏」,而是「承受永生」。我们知道,「承受」的意思是说这不是赚来的,而是完全免费得来的。

面对法学士的讨论,耶稣并没有实时回答;而是用一个反问来提问他说:「法律上记载了什么﹖你是怎样读的」(26节)﹖

法学士立时引用了《圣经》中的两处章节回答。第一处是每位虔诚的以色列人都知道,他们在每天早晨与晚上的祈祷中都念出来:你当全心、全灵、全力,爱上主你的天主(申6:5)。第二个与第一个相似,是来自《肋末记》爱你的近人如你自己(肋19:18)。这是一个完美的回答。

是否只知道这些法律就足够了呢?如果天主的审判只是以是否知道哪些教条为标准,那么这个法学士就可以直接进入天国承受永生。但是耶稣在表扬了他后:你回答的对!增加了一条:你答应得对。你这样做,必得生活(28节)。只是「知道」还不够,是要去做。如果我们按照上主的话语去做,就会得到永生。

这个法学士,觉得并没有使耶稣难堪,又坚持说:「那谁是我的近人呢?」他愿意这样做,但又不想做太多。他很想为爱德的行为划定一个界限。在法学士中有讨论过有关谁是近人。有些人 - 指的是《肋未记》上述文本,「近人」这个词与你们人民的儿子相似 - 说他们只得爱亚巴郎的后裔。也有人将这爱延展到那些很长时间住在以色列土地上的外邦人;但所有人都坚持说与他们距离远的人,及敌人都不是他们的近人。古木兰的僧侣们说有一个原则:爱光明之子与憎恨黑暗之子。「光明之子」就是指他们自己团体的成员。

耶稣并不回答法学士的问题,因为他认为这已经过时了。为他来说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着障碍,问题也不在于知道爱应该达到多远,而是如何通过爱天主和兄弟姐妹来证明它。

从这个最重要的一点开始,也是唯一应该值得注意的,就是犹太人与撒玛黎雅人相互比较。评估的基础不是人们所知道的,一个人口中所说的信仰,而是一个人所做的。「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到耶里哥」… (30节)。

从耶路撒冷到耶里哥这座城相距27公里,这是一条斜坡路(一直向下斜1000米),经过犹大旷野,都是悬崖峭壁,羊肠小道,直到耶里哥。令人迷醉的是耶里哥是「橄榄之城」,在这里,黑落德国王,很多富人的家庭,及圣殿中的司祭在这里都有他们的别墅,并在这里度过冬天。这条路经常是以车队式旅行,避免遭到劫匪和匪徒的袭击。

耶稣说,有一个人知道这地方的危险,在旅途中被强盗所伤,将他的财物抢劫一空,将他打的半死留在地上。

这个被打伤的人是谁?我们不知道任何关于他的资料:他的名字、年龄、职业、民族、或者他的宗教信仰。我们也不知道他是白人还是黑人、是好人还是恶人、是朋友还是敌人。他去耶路撒冷的目的是祈祷或是吃喝玩乐?是到圣殿祭献还是偷东西?以最简单的方式,知道他是一个男人,只有这些。即使他是一个恶人,也没有失去他作为一个有需要帮助的人应该有的尊严。.

这时,有一个司祭与肋未人经过这里,走同样的路。(31-32节)

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不需要走出去寻找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情景和巧合使我们与他相遇。这些教会中的人怎样做﹖

肋未人是看守圣殿的人,也是圣殿内的司祭。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两个犹太人,他们都被尊敬的人,是两个时常祈祷与对天主和宗教敬礼有着清晰概念的人。为什么耶稣要在他的故事中介绍这两个「教会中的人」?这可能是为了避免争论并立即展示一个好的榜样。为甚么掀起了「权威人士」与「教会人士」挑战呢?

耶稣有一个小的「坏习惯」,就是喜欢指责「宗教人士」。(参阅:路. 7:44 -47, 11:37-53; 17:18; 18:9-14; …)理由很简单,因为在耶稣来临前,天主藉着先知的宣讲明确肯定,天主反对那种外在的敬礼,礼仪,圣殿内隆重的庆典;天主不能容忍那种外在的不能改变人内心与触动到人内心的形式主义。

向天主献上馨香,歌声,不断的祈祷,用这些外在的敬礼取代对孤儿寡妇及受压迫者应尽的义务。耶稣很多次引用欧瑟亚先知的话说:我喜欢的是仁爱,而不是祭献(玛9:13,12:7)。

司祭与肋未人,做了什么呢?他们经过这里,看了看,然后从另一边走过去了。也许因为怕受到牵连;或者怕污染他们的礼仪上的洁净(接触人的遗体被视为不洁);也许他们不愿意闯祸或担忧烦恼;又或者他们没有时间。

他们来到耶路撒冷肯定是参与隆重的礼仪。他们在那里度过一周 — 正是他们服务的时段 — 与主和将自己与天主结合的人。我们期望爱和关心有需要的人。这两个从耶路撒冷而来的「教会人士」,在圣殿服务的人,却缺少敏感性,没有感到怜悯 — 没有天主的慈悲宽仁(出34:6)。这说明他们所实践的宗教敬礼是虚伪的,并使他们心变硬,却没有软化他们与充满仁慈。天主如何对待这个提供一个不在场的证据来逃避人的困难,帮助人「横过街道」避免困难的宗教﹖

在这里,那些聆听者希望出现一个令他们惊讶的助佑者出现。因为在介绍了这两个「教会人士」后,出现一位可以帮助那个受伤的人的犹太信众。如果耶稣以这样的方式继续讲叙述比喻,与今日的人一样,那些反对教职主义的人一定会为耶稣的话语而鼓掌喝彩。相反,却不是这样。令人真正感到奇怪的事出现了:出现了一位像「蜡烛的烟,令他们讨厌」的撒玛黎亚人。注意,并没有像很多《圣经》所说的那样,一位慈善的撒玛黎亚人,而只是简单的叙述「一位撒玛黎雅人」。他也走在同样的道路上,他有自己的计划。

《福音》叙述说这个撒玛黎雅人很仔细的看护这个受伤的人。耶稣没有忽略一些特别的细节,因为祂想用这样的细节行动,反对那些司祭与肋未人的行动。「有一个撒玛黎雅人,路过他那里,一看见就动了怜悯的心,遂上前,在他的伤处注上油与酒,包扎好了,又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把他到带客店里,小心照料他」(33-34节)。

面对这个受伤需要帮助的人,他没有多想,只是按内心的反应。他忘记了自己的事、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宗教规诫、疲劳、飢饿、害怕。而是立即行动,自己落实去完成解决这件事情。这样的行动并不是从令天主喜悦或宗教情感出发,也不是考虑帮助穷人是为了将来在天堂接受赏报;而是「怜悯」的行动,对这个受伤的人心生怜悯,这个受伤人的境遇触动了自己的心。虽然他不知道这是天主所具有心情,但是这感觉的行动却投射了天主的行动。

正如纳堂先知在给达味讲述了「山羊」的比喻一样,耶稣对所发生的事情没有做出评价。祂愿意将这个机会留给这个法学士。在开始时,那个法学士提出了「谁是我的近」这个问题,现在耶稣却提出了一个与之相反的问题:你以为这三个人中,谁是那遭遇那强盗者的近人呢(36节)﹖现在的问题是,正如我们在上文中所强调的,不是为「近人」划定一个界限或圈子,而是「谁成为我的近人」,对那些在自己周围的人,向那些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有能力付出爱的人,就是像天主一样,在自己身上显示了天主的仁慈。

这个法学士回答说:「是怜悯他的那人」(37节)。为了明显的理由,他避免称呼这个人的名字「撒玛黎雅」,他却被迫承认这个撒玛黎雅人就是别人的近人。

耶稣对法学士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段《福音》片段信息所综合:「你去,也照样做吧!」(37节)!成为有需要人的近人是承受永生的条件。

这个比喻给人带来爆炸性的讯息:谁爱近人也一定爱天主(参若一 4:7)。人的话语有时会受到别人的拒绝,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抛弃天主,而只是拒绝一个假的偶像崇拜。那些「撒玛黎雅人」爱有需要的兄弟姊妹,虽然他们未认识天主,但他们正是崇拜真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