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查经练习:电影及经文中的卢德和艾斯德尔
发布日期:2025-07-10   |    作者:曹雪女士

 

对圣经的“电影式”解读

看圣经电影可以帮助我们丰富对圣经内容的理解,对圣经的一种“电影式”诠释,也是学习圣经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使圣经信息更加人性化和人情化,比如对圣经女性爱情的诠释,会使圣经经文稍显薄弱的内容得以饱满,使圣经人物整体形象变得更加生动而真实。

 

也许是因为电影终归是一种集声、乐、图于一体的娱乐艺术,所以电影对圣经人物的诠释基本都是比较戏剧化,有点戏说的味道,但纵观全貌却并不失经文的准确性,也许因为圣经电影普遍有很地道的圣经专家为其故事及人物背景做非常深入的历史研究,使电影看起来与圣经作者的背景、主题及意图还是非常吻合的,那么通过看电影来了解圣经信息不仅可以信赖,兼具视觉冲击力强,方便记忆和消化理解的优点,值得提倡。

 

最近看了《卢德》和《艾斯德尔》两部圣经电影,讲述的是著名的两位圣经女性:卢德和艾斯德尔。两部电影均来自两部同名圣经书籍,两书的著书时间基本都在公元前400年左右,[1]那时天主的百姓——以色列人已经从流放的巴比伦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犹大省。遭流放70年后能够回到故乡是该欢天喜地的事情,圣咏曾经这样描绘从流徙之地回来的犹太百姓:“那些边哭边行,出去播种耕耘的人,要带着丰收的禾捆,在欢乐的呼声中回到家园。”[2]俘虏们如今获得了自由,回到了自己的土地,可是回来后才发现要面对诸多艰辛困难,他们已经没有自己的国王,没有圣殿,也没有祭司,他们生活在战胜了巴比伦帝国的波斯帝国下,由先知和经师厄斯德拉等人带领,正在从遵守法律中试图重新恢复自己民族身份。《卢德传》和《艾斯德尔传》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主题思想也比较接近:如果人们全心信赖天主,遵守他颁布给天主子民的律法,那么不论遇到多么不幸的事情,天主仍旧会照顾他的百姓,拯救他们脱离各样的迫害和危险。


与两本书的经文内容略有不同的是,两部电影都对自己女主人公的爱情进行了很细致的发挥,使两个女性形象不单单具有圣经信息的厚度和深度,同时更具有艺术和生活的氛围和细腻,使女性形象富有情感的感染力。导演努力把她们塑造成圣经作者所描绘的“信德的楷模”,但是导演们也没忘记使她们成为爱情的追求者和幸运者,她们以有血有肉的女人的样子出现在屏幕上,她们会因为爱而更加激发对天主计划的理解,也会因为爱上一个男人而变得勇敢异常,甚至会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这通常是我们在阅读两本圣经著作时忘却或者忽略的特色。她们本来就曾经是犹太百姓中的一员,是真实的女人,生活在很特殊的时代,但是不论时代多么特殊,她们作为女人的特质却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和改变。如果我们在阅读关于她们的经文时,只顾及欣赏她们的“信德美德”,而忘记了她们的“人性生活”,恐怕她们的女性信德魅力就会消失大半吧。


 

(一)卢德

 

被卖入神庙的可怜女孩

 根据电影《卢德传》而不是经文,卢德出生在摩阿布一个贫苦的家庭里,[3]从小因为子女众多,其父亲被债务所逼无法养活全家,只好把小女孩卢德卖给了掌管摩阿布神明——“革摩士”神庙的长官那里,当时在摩阿布有给其神祇祭献“活女童”的风俗,可谓残忍至极。[4]一次小卢德被选中要祭献给“革摩士”偶像,但在祭献前,她的手臂上却突然出现了奇怪的红斑,从而使她幸免于难,因为献给“革摩士”的祭品必须是无暇和完美的。自此小卢德一直以为是“革摩士”在保佑她,直到她认识了为神庙做各种金器的犹太手艺人基肋雍。[5]基肋雍告诉卢德,保护她生命的是一个以色列人认识和信奉的“上主天主”,因为犹太人的“上主”坚决反对“人祭”。[6]基肋雍是犹太手艺人家中最小的儿子,他的哥哥玛赫隆已经娶了摩阿布人的女子敖尔帕为妻。[7]


从这里开始,《卢德传》书籍里没有但是读者可以理解的关于卢德和基肋雍的爱情故事徐徐拉开帷幕,基肋雍因为爱卢德而积极地向她“解释以色列的天主”,把自己祖先所信奉的天主慷慨地介绍给卢德,使已经颇有成就并即将成为摩阿布王室秘密参谋的神庙女祭司卢德,终于明白了一个接受“孩童祭献”的神不可能是真正的神,而基肋雍的神——犹太人的天主不仅怜悯他的百姓,同时还赐给他们各样生活所需的律法,让他们能生活得有尊严,彼此和睦相处。[8]

 
容貌靓丽,心灵诚信的卢德爱上了基肋雍,但是她的爱情却给侨居在摩阿布的基肋雍一家带去了莫大的灾难,因为卢德是神庙女祭司,她的背叛致使基肋雍的老父亲和兄长玛赫隆都被摩阿布宫廷卫兵杀害,基肋雍也被送去做苦役。卢德不顾个人安危最后将基肋雍救出,但是他已经深受重伤,奄奄一息,两个人在朝向“犹大”的路途上举行了悲伤的婚礼,基肋雍深情地亲吻卢德,在她的怀抱里犹太丈夫恋恋不舍地合上了双眼。

 

外邦女子追随以色列的天主

卢德以寡妇的身份跟着寡居的婆婆来到了犹大的白冷城,在动身前,卢德对婆婆有一段感人至深的信仰表达,对此圣经经文里有记载,而电影里也没有缺少:“求您别逼我离开,您到哪里我就到哪里,您住哪里,我就住哪里;您的家乡就是我的家乡,您的天主就是我的天主。”[9]卢德决心追随基肋雍的天主,要依赖这位真神天主重新找到生活和幸福。


卢德和婆婆到达白冷后才发现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当时正是白冷大麦收割的季节,[10]于是卢德的爱情故事又在麦地的背景下开始新的篇章。婆婆纳敖米已故丈夫的家族中有个有钱有势的亲戚叫波阿次,他英俊富有,同时又非常有正义感,是个“有地位”诚恳正直的男子。波阿次有很多麦田,他同时也是按照法律应该帮助纳敖米一家的至亲,于是卢德在波阿次的麦地捡拾麦穗,[11]跟婆婆辛苦度日。


 

可喜的是波阿次与卢德从最初相见就敬重、爱慕彼此。波阿次允许卢德在他家麦田捡拾麦穗。以色列法律规定穷乏的人可以跟在收割者后面,捡拾掉下来的麦穗(肋19:9-10;申24:19-22),捡拾者需要信赖主人的慷慨之情。波阿次夸赞和祝福卢德的话非常有鼓舞的作用,“愿雅威报答你的功德,愿你投奔其翼下的雅威、以色列的天主,赐给你的报偿是丰厚的。”(卢2:12)投靠在天主的羽翼下,这个表达方式在咏36:8;咏57:2;61:5;91:4等也出现过,每次都和盟约之下的看顾和保护有关,说明波阿次也是一位和纳敖米一样敬畏天主律法的虔诚犹太信友,这也是卢德的希望所在。

 

 

“用衣襟盖住我”

按照纳敖米的建议,卢德前去打麦场去找波阿次,“我是你的仆人卢德。现在请你掀开你的衣襟盖上我吧,因为你有义务帮助我的”(卢3:9)“用衣襟覆盖”在则16:8也出现过,寓意婚姻关系,指天主和以色列订立婚约。这里卢德向波阿次表达同样的意义,遮盖的意思也有保护、看顾和供应。卢德和波阿次他们两个逐渐克服了各样内在与外在的困扰,最后终于因为敬重律法和敬畏天主,爱护彼此,而结为夫妻,成为蒙受犹太法律祝福的相爱伴侣。他们的儿子就是敖贝得,达味的祖父。卢德的名字还出现在新约玛窦福音耶稣的族谱上,这个外方女子在天主的救恩史上取得了一个独特的位置,这要归根于她对真理的寻找和对以色列天主至诚的信赖,同时也归根于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色列的天主既没有嫌弃她,也没有让她失望,而是赐给她忠诚的丈夫及尊贵的家族,使她史上有名。


 

总结来说,电影与圣经书籍不同的地方就是对卢德的爱情给予了大胆、合理的想象与构建,但是符合圣经人物的性格和故事发展趋势。爱情使卢德从迷惘到坚定,从异族到天主子民,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缺,爱情使卢德的“信德之旅”节凑鲜明,转变有度;她投奔以色列的天主,从而获得生活的满全和心灵成熟的动力和媒介。

 

查经练习:请查阅和抄写如下圣经经文。

肋19:9-10;

申24:19-22;

路1:28;

咏129:7-9;咏17:4-8;

玛1:3-5;路3:31-33;

路1:58;


 


[1]参阅思高学会出版的《天道人语》旧约427-429页。

[2]咏126:6。

[3]摩阿布是以色列东南方向的邻居。摩阿布的地理位置:东有叙利亚,阿剌伯旷野为界,西有死海及约但河下游,南达则肋得河,只有北方的界限,随政权军势之盛衰而时有所变更,历史上则统称以阿尔农河为界(户21:26-30)。摩阿布历史上经常受制于犹太人。创19:30-38提到摩阿布人及阿孟人与以色列有血统上的关系,他们在语言、文化及习尚来看都非常接近。摘自《圣经词典》第十六划“摩阿布”。

[4]摩阿布的神明是革摩士神,摩阿布王默沙王竖立的“默沙碑文”便可视为向此神祇的一篇祝颂词。默沙王在战争危机迫近的时候,曾杀己子祭革摩士神,以求京都之解围(列下3:27)。此神有时与阿市托勒特神同时出现,所以可以说摩阿布人亦是繁殖神的崇拜者。摘自《圣经词典》第十六划“摩阿布”。

[5]卢1:2。

[6]肋18:21:“不可把你们的孩子当作牺牲,献给摩肋客,不可亵渎你们天主的圣名,我是雅威。”列下17:17:“他们在火里祭献他们的儿女,行占术和法术,一心一意在雅威天主面前做邪恶的事,激怒雅威。”也请参阅耶15:4;列下23:10;耶7:31等。经文摘自《牧灵圣经》。

[7]卢1:2-3。

[8]申15章和24章。

[9]卢1:16。

[10]卢1:22。

[11]卢2章。

 

(二)艾斯德尔

 

出身孤女的艾斯德尔成为王后

电影中关于艾斯德尔的生平故事自然是来自于旧约书籍《艾斯德尔传》,但是导演同样在艾斯德尔的爱情生活上稍微进行了优美的艺术处理,使书中本没有的人性细节生动地展现在艾斯德尔的屏幕形象上,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艾斯德尔的信德提供了协助。

 

 艾斯尔德是一个战乱时期的犹太孤儿,生活在波斯帝国的苏撒城中,她年长的堂兄摩尔德开将美丽的小艾斯德尔养育长大(希伯来语意思是星),[1]两个人相依为命。恰逢当时波斯帝国的美艳王后瓦市提拒绝了其夫薛西斯大王的召见,因而被大王颁旨废黜。于是皇宫上下开始为大王搜找全波斯帝国下的貌美处女,以便选出大王中意的新王后,少女艾斯德尔也在被选的行列。摩尔德开虽然非常不情愿将艾斯德尔送入宫中,但是因为他们在波斯帝国下身份卑微,无法拒绝,摩尔德开只好叮嘱艾斯德尔不要将自己真实的民族身份告诉任何人。当时的波斯帝国是中东的大国和战胜国,帝国内的很多居民都来自于从前的小王国,比如犹大和摩阿布等国,因为种族之间很接近,如果不明确表示自己的民族,从容貌上一般无法辨认到底是帝国下哪个被俘虏民族的国民。[2]

 

到达后宫后,艾斯德尔赢得了波斯“照应官”赫革的好感,在十二个月美容修身的过程中,艾斯德尔有身边围绕着七个宫女侍奉她,并住在后宫最好的宫殿中。摩尔德开也经常到后宫外去探听有关艾斯德尔的消息。十二个月的准备期满了后,处女们会轮流去见大王,她们晚上去见国王,清晨回到另外一个后宫,如果没有获得大王的再次召见,女孩没有权利再见到国王。[3]

 

电影在描写艾斯德尔去见国王时,把她描绘成一个对爱情一无所知但是却充满自信的少女,虽然她非常害怕,不知道自己要遇到的国王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但是她尽力去把握自己的命运。电影中有一个经文上没有的细节,就是当艾斯德尔去见薛西斯时,她从路过的花园里采了一朵玫瑰送给自己,卑微的身世使她无法逃脱残酷的命运,但是对天主的信德却使艾斯德尔拥有一个高贵、美丽、无畏的心灵。薛西斯注意到她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女子的人,大王爱上了艾斯德尔,给予了她温柔的爱情和欣赏。她获得了超过任何其他女性的大王的宠幸。艾斯德尔成为波斯帝国下的新帝后。

 

在公元400年前恐怕还不能用今天女性独立的目光去看待艾斯德尔所获得的宠幸,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回到那个时代,作为孤儿出身,客居他乡的艾斯德尔能够被国王爱慕和善待,应该说她的祈祷和对天主的信赖使她拥有超长的智慧和定力,帮助她获得了必要的生活资源和安定感。不仅如此,故事的高峰还告诉读者,天主通过艾斯德尔的奉献拯救了当时生活在波斯帝国下的所有犹太人,犹太人“普陵节”由此而来。

 

艾斯德尔的信德和祈祷

话说当时薛西斯大王信任的波斯大臣哈曼非常仇恨犹太人,因为艾斯德尔的堂兄摩尔德开拒绝向哈曼行礼,所以哈曼就怂恿国王颁布谕旨要在波斯帝国内除灭所有犹太人,理由是他们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还偷税漏税,有碍波斯帝国的的发展和稳定。[4]诏书发布后,当时生活在全波斯帝国的犹太人都非常悲痛,集合起来呼求天主的救助。摩尔德开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王后艾斯德尔,艾斯德尔请求所有犹太人与她一起祈祷,禁食斋戒三天后,艾斯德尔盛装前往薛西斯大王处理朝政的宫殿去觐见国王,艾斯德尔是冒着生命危险这样做的,因为王后如果没有国王的召见而擅自前往,会招致死罪的。[5]

 

但是艾斯德尔的祈祷和信德帮助了她,天主也感动大王易怒善变的心,让他能够怜悯艾斯德尔,赦免了艾斯德尔的死罪,并答应要去赴艾斯德尔在自己王宫里为大王和哈曼预备的盛宴。在接下去的两次宴会中,三个人在愉快的气氛里享受美酒和美食,而当大王对艾斯德尔的爱意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刻,艾斯德尔向国王告状,说哈曼要将大王所爱慕的艾斯德尔的命夺走,因为哈曼想要杀死波斯帝国下的所有犹太人,而艾斯德尔也是出自这个民族。

 

闻此消息,国王暴怒咆哮,下令抓捕哈曼。最后哈曼被吊死在自己以为会吊死摩尔德开的绞架上,正应验了哈曼妻子说的一句话:如果你的对手是犹太人,那他一定不会赢的。[6]因为天主保护着自己的子民,不允许如此邪恶势力伤害他的百姓。薛西斯还把哈曼所有的财产赠送给了艾斯德尔,并将哈曼的总理职务交给了艾斯德尔的堂兄摩尔德开。这次天主的拯救成为犹太人庆祝“普陵节”的来由,天主不仅帮助他们报复了仇敌哈曼,还让艾斯德尔王后生活在平安和幸福中。

 

 

电影的结局是因着艾斯德尔的虔诚信赖天主,使得薛西斯善待欣赏她,波斯帝国的皇帝颁布了一道新的诏令,让全帝国下的居民尊重犹太人的生活习惯,给予他们在波斯帝国下平安生活的保障。所用的词汇为“朕之无辜的伴侣艾斯德尔及朕之救命恩人摩尔德开”,而且薛西斯国王还在诏令中承认了以色列人的天主,可谓整部书另外一个信仰亮点,因着天主子民中信德深厚的艾斯德尔及摩尔德开的感化,连以色列的外邦统治者也接受了以色列人的神是唯一真天主,承认“犹太人是特别守法的公民,他们实在是至高无上天主的子民,正是这位天主使朕及祖先之王国繁荣昌盛。”艾斯德尔用自己的信德和祈祷拯救了自己的民族,从此每年的“阿达月”十四和十五两天,犹太人要举行“普陵节”,纪念一个本是遭毁灭的日子,因着天主的救助,现在成了救恩、光明、喜乐和幸福的节庆。[7]

 


[1]艾2:7。

[2]艾11:1-12;12:1-3;1:1-22;2:1-23。

[3]艾2:8-14。

[4]艾13:4。

[5]艾15:4-16。

[6]艾6:13。

[7]艾16:1-17;9:1-32;10:1-3;11:4-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