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第十五主日:践行天国价值,才不会失去天国!
发布日期:2025-07-11   |    作者:意鸣子

丙年第十五主日:践行天国价值,才不会失去天国!

路加福音10:25-37

甘天霖神父

好撒玛黎雅人的故事,与浪子回头、匝尔法特的寡妇(列上17:9)、纳阿曼、天国宴席、拉匝禄与富翁等故事一样,都是耶稣所讲的具有颠覆性的叙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通常是被排斥、受歧视的人,它们正是“弱势群体的故事”。

“好撒玛黎雅人”这一名称本身就是个矛盾修辞——即短语中两个词看似相互抵触。典型的例子如“圆形的正方形”:一种形状要么是圆形,要么是正方形,二者无法并存。对犹太人而言,“好撒玛黎雅人”同样是矛盾的:一个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撒玛黎雅人”。在犹太人的观念中,若是好人,就不可能是撒玛黎雅人。

自犹太人从亚述流亡归来后,便对撒玛黎雅人怀有憎恶。当犹太人试图重建耶路撒冷时,撒玛黎雅人曾阻挠重建工程。撒玛黎雅人本是留在当地的犹太人,他们与亚述人及其他外邦人通婚,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群体。

这个故事是对一位法学士看似单纯的问题的回应。那位法学士问:“师傅,我该做什么,才能承受永生?”(路10:25)这个问题充满了法律意味,并非简单询问“如何进入天国”,而是关乎“天国的产业权”。在犹太传统中,“继承”是父亲给予儿子的产业,儿子拥有继承父亲财产的权利。因此,“承受永生”意味着成为天国的继承人。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深意是:人如何才能成为天主的子女,拥有那不可剥夺的天国继承权。

耶稣在真福八端中提及三类有权继承天国的人:神贫的人、缔造和平的人,以及为义而受迫害的人(玛5章)。另有一位富少年也曾向耶稣提出类似的问题:“良善的师傅,我该做什么,才能承受永生?”(谷10:17)耶稣要求他变卖所有财产,分给穷人。那少年却留恋自己的财物,忧忧愁愁地走了。在那个故事中,“愿意舍弃”是承受永生的前提;而在这个故事里,耶稣补充了另一个条件:对有需要者的怜悯。随着这场澄清术语的法律辩论展开,耶稣开始重新定义“近人”的概念。

我们习惯于将“近人”理解为住在隔壁的人,而耶稣重新诠释了这一概念:“近人”并非指居住空间上的邻近,而是一种对有需要者心怀亲近的态度。在这个故事中,凡照顾处于困境中的人,便是在践行“近人”的真谛。

解读好撒玛黎雅人的故事时,我们容易犯一个错误:将其视为“一个模范人物救助路上不幸者”的简单叙事。若真是如此,故事中司祭与肋未人的角色便显得多余,而施救者的身份(撒玛黎雅人)也无关紧要了。这个故事更为复杂深刻,它是对宗教偏见与形式主义的批判。

司祭和肋未人若触碰伤者,一旦伤者死亡,他们便会因不洁而无法参与宗教礼仪,因此他们对伤者视而不见。对宗教规条的固守,使他们对急需帮助的人无动于衷。而撒玛黎雅人不受礼仪洁净的束缚,反而停下脚步救助危难中的人。这个故事揭露了犹太宗教的形式主义如何使其变得空洞无用,同时也凸显:在犹太人眼中“未开化”的人,心中却充满怜悯,拯救了伤者。

如今令人警醒的是,我们也常制定各种规条,为自己对他人苦难的冷漠开脱:若受难者与我同乡、同种族、同语言,我便更为敏感;否则,便纵容自己的麻木与冷漠!无形的偏见阻碍我们关怀他人。

宗教、种族与社会阶层所制造的偏见,如何干扰人类天然的助人倾向?爱与怜悯是人的天性,仇恨与歧视则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我们当警惕自己被这种后天养成的仇恨与冷漠所污染。

这个故事启示:犹太宗教因固守形式而失落了永生的继承权,而撒玛黎雅人因践行怜悯而获得了它。在我们的时代,谁会失落这继承权?谁又会成为得胜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