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默祷 | 慈悲,博爱和宽恕
发布日期:2025-07-12   |    作者:玛迪

                          慈悲,博爱和宽恕

 

 

默想:如果天主是全能的、充满慈悲的,那么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苦难和邪恶? 许多不可知论者因为这个看似难以理解的问题而拒绝相信天主。如果天主是爱,那么一切形式的邪恶和苦难都必须被消除。天主对人类这一困境的答案是什么?耶稣关于公路抢劫的寓言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提示。耶稣讲了这个戏剧性的故事,是为了回应一位虔诚的犹太人,这位犹太人想知道如何将天主伟大的爱的诫命运用到他的日常生活中。这位虔诚的犹太人用一句话概括道:“我想尽我所能地爱天主,也想爱我的近人。但我怎么知道我履行了爱人如己的义务呢?”

 

当耶稣听到这个人挑战他解释一个人对近人的义务时,他一定笑了。对这位犹太信徒来说,爱的律法简单明了:“待人如己。”对这位信徒来说,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定义谁是“我的近人”。他理解“近人”指的是犹太同胞,他们与天主与以色列人立下同一个约。在某种程度上,耶稣同意这位真诚的专家的观点,但同时,他也挑战他,要他明白天主对近人的看法远远超出了他狭隘的定义。

 

 

天主的爱和怜悯遍及所有人

 

耶稣讲了一个比喻,表明天主的爱和怜悯对每一个人是多么的宽广。耶稣讲述的残酷公路抢劫的故事对他的听众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道路要穿过一个狭窄蜿蜒的山谷,周围环绕着陡峭的岩石峭壁。许多来自耶路撒冷的富有犹太人在耶利哥拥有冬季住宅。这条狭窄的公路危险且臭名昭著,因为强盗很容易伏击受害者,然后逃到山里。任何头脑正常的人都不会想到独自穿越这条危险的公路。与他人同行以获得保护和防卫要安全得多。

 

我们的偏见阻碍了怜悯

 

那么,为什么宗教领袖们看到路边躺着一个半死不活的受害者时,却拒绝伸出援手呢?难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受害者是他们的邻舍吗?为什么一个撒玛利亚人,一个被犹太人鄙视的外来人,会自掏腰包,像照顾自己的家人一样,对这个受害者格外关爱呢?谁才是真正的邻舍,展现出兄弟般的同情和怜悯呢?耶稣让这个所谓的恶棍,这个被鄙视的撒玛利亚人,变成了一个仁慈的人,为注重地位的犹太人树立了榜样。为什么祭司和利未人没有停下来帮忙?祭司可能不想冒着违反礼仪的风险。他的虔诚妨碍了施舍。利未人走近受害者,但没有真正伸出援手。也许他担心强盗会用诱饵伏击他。利未人把个人安全置于拯救近人之上。

 

 

天主期望我们像他一样仁慈

 

耶稣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真正地爱近人?首先,即使他人因自身过错或疏忽而自找麻烦,我们也必须乐于助人。其次,我们帮助有需要之人的爱和关怀必须切实可行。仅仅出于善意、表达怜悯或体谅他人是不够的。最后,我们对他人的爱必须像天主的爱一样宽广包容。天主不会将任何人排除在他的关怀和照顾之外。天主的爱是无条件的。因此,我们必须准备好为了他人的缘故而行善,就像天主善待我们一样。

 

耶稣不仅教导了天主的爱之道,还表明了天主多么愿意分担我们的苦难,并使我们恢复完整的生命和幸福。耶稣通过在十字架上的胜利战胜了罪恶、苦难和死亡。他的死使我们脱离了罪恶的奴役,并得到了与天主同在永生的应许。他心甘情愿地分担我们的苦难,将我们带到了真正医治的源头,使我们摆脱了罪恶和压迫。真正的怜悯不仅能体会和同情那些正在经历痛苦的人,更能将痛苦转嫁到自己身上,从而获得自由和恢复。

 

十字架向我们展现了天主完美的爱与宽恕

 

耶稣真切体会我们的困境,并将我们罪孽的重担担在自己身上。他与我们同受苦难,并在十字架上献出自己的生命,为我们的罪献上赎罪祭,向我们展现了天主深邃的爱与怜悯。他的苦难具有救赎的意义,因为它带给我们医治、复兴和丰盛的永生。天主赐予我们真正的自由,使我们脱离一切形式的压迫、罪恶和苦难。而这条道路就是通过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你准备好拥抱基督的十字架,为他受苦,并为了爱近人而献出生命了吗?

 

慈悲的榜样

    

耶稣在这个比喻中向我们展示了沿途经过的三个人物的三种不同表情。他们中的两个似乎有一些视力问题,因为他们都“四处走动”。过来绕路。他们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们绕道而行。他们一副“算计”的样子,已经看到了自己不用去的地方,两人“擦肩而过”。

 

这两个人看到了什么决定绕道而行?他们已经看到,那些在阴沟里的人可以拖延他们的义务。他们看到了《去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受伤了,还是一个陷阱》。他们已经看到,按照宗教的规律,如果他们沾染了自己的血或触摸了尸体,他们就会变得不纯洁,就像他们从圣殿来一样满足于在那里见到他们的“圣洁的天主”:也就是说,他们的敬拜,他们的祈祷仪式地实现,他对天主的体验......你没有让他在那里看到邻居,他们甚至阻止他这样做,他看到了一个最好绕道而行的人,他们已经看到“那个”不是他的问题。

 

     只有第三个眼神,撒玛利亚人的眼神,以同情的眼光看着受伤的人。它是第一个。慈悲并非源于履行仪式、诫命和法律。同情并非来自对现实的反思或分析。同情或怜悯是通过对受苦者的细心和负责任的看法在我们身上唤醒的,这使他“走近”,即使这可能会带来一些不便。距离,从远处看,带着偏见(包括宗教偏见)看,是对抗“人性”的良药“解毒剂”。它使我们变得不人道。

 

    福音书保存了对耶稣慈悲注视的记忆。进入纳伊姆后,他遇到了一位寡妇,她正带着她唯一的儿子下葬。并且“主看见她,很感动,说:不要哭”(路加福音 7:13)。耶稣就是这样。你不能看到任何人在不干预的情况下哭泣。福音书还回忆起耶稣对人们富有同情心的注视:“当他下船时,他看到了许多人,对他们感到同情并治愈了他们的病人”。

 

     耶稣的门徒,我什至会说,使我们像人一样行事(即使一个人不是信徒)不是对人们的苦难视而不见,而是学会接近并仔细观察人们的面孔像耶稣一样受苦的人:用富有同情心的眼睛。这种眼神使我们摆脱了阻碍我们同情心的自私和冷漠。前两个步行者从他们自己,从他们的便利,从他们的想法,甚至从他们“畸形”的理解宗教的方式来看一切。

 

谁需要我?

    

经师问耶稣:“谁是我的近人?»。在比喻的结尾,耶稣问经师:“三个旅行者中,谁成为了伤者的近人?»。我们必须问自己的问题不是:“谁是我的近人?» 我的义务有多远?在耶稣时代,这是一场激烈的辩论。嗯,是的,你必须爱你的近人(这是圣经所说的),但你不能只称任何人为“近人”. 许多人争辩说,这条诫命只适用于其他犹太人,或者在最好的情况下,也适用于与他们长期生活和融合的人。这样我就可以清楚地理解:就像今天所说的那样:如果他们是欧洲人……如果他们的文件井井有条,如果他们没有犯罪,如果他们不穷,是的……那么我们将帮助他们,我们欢迎他们……这应该明确地称为“近视凝视”、自私凝视、“片面”凝视。

 

    另一方面,谁会以同情的眼光看待人,而是会问:谁需要我靠近,让我成为他们的近人?那个被大家抛弃和抛弃的“任何人”需要什么?耶稣的门徒知道天主对每个人的怜悯(在我看来,任何人)都会接近每个受苦的人,无论他们的种族、出身或意识形态如何。问题不是“我应该爱谁”或“帮助”,而是谁需要我在身边。这个问题标志着他的表现,他在面对途中遭遇的苦难时的暗示。

 

手势的承诺

    

这个撒玛利亚人——被犹太人认为是异端——只是为了满足伤员的需要,发明了各种手势来减轻他的痛苦并恢复他的生命。

 

面对世界上如此多的痛苦,我们永远做得不够。但决定性的是打破冷漠,播下善意,促进有效应对。

 

    慈悲的先知耶稣也是如此,他“一生都在行善”(宗徒大事录 10,38)。他没有政治或其他权力来解决加利利正在发生的不公正现象,但他生活在播下善意的姿态,以便社会开始发生变化:他拥抱街头儿童,因为他不想让他的土地上最脆弱的人像孤儿一样生活;他祝福病人,使他们不会感到被天主拒绝,不“配”接受圣殿祭司的祝福;触摸麻风病人的皮肤,因此没有人将他们排除在共存之外;通过打破安息日来治愈,让每个人都知道,即使是最神圣的法律也不能超过关心那些受苦的人;欢迎不受欢迎的人,并与被所有人鄙视的罪人一起吃饭,因为在实践同情心时,坏人和不配的人与善良人和虔诚的人一样,都有权得到仁慈。没关系,它们通常是小手势。父亲甚至考虑到我们给口渴的人的那杯水。它们是旨在肯定人类生命和尊严的姿态。它们提醒我们,总是可以采取行动,从世界上存在的邪恶中带出善意。

 

去做同样的事情

    

耶稣用这个问题结束了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你认为这三个人中,谁是落入破坏者手中的那个人的近人?”。文士回答:“怜悯他的人。” 耶稣告诉他:“你自己去也一样”。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做什么: 

 

不走弯路地看苦难,睁大你的眼睛专注地看着这么多男人和女人在生命的千条道路上被殴打、抢劫、殴打、遗弃。

伸手到生活的阴沟里,不管是谁在下面

负责,把他们举起来,尽我们所能来缓解和帮助恢复破碎的生活

最危险的事情:就像问的抄写员一样,我们完全知道,我们不看,也不“走”或“做”。

 

 

主耶稣,愿你的爱永远成为我生命的根基。求你释放我脱离一切恐惧和自私的顾虑,使我能自由地奉献自己,以爱心服侍他人,甚至为他们舍命。

 

 

早期教父的每日箴言: 天主渴望成为我们的近人。希波的奥古斯丁,公元 354-430 年

 

“天主我们的主希望被称为我们的近人。主耶稣基督的意思是,他就是帮助了那个在路上被强盗打得半死不活的人的人。先知在祈祷中说:‘我喜悦他如同近人和自己的弟兄。’”(圣咏 34:14)由于神性远高于我们的人性,我们爱天主的诫命与爱邻舍的诫命截然不同。他因着自己的良善怜悯我们,而我们因着天主的良善彼此怜悯。他怜悯我们,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完全享受他;我们怜悯他人,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完全享受他。(摘自《基督教训导》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