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查经练习:公函和希伯来书
发布日期:2025-07-12 | 作者:圣言童牧
序言
我们在前面两篇文章里介绍了保禄的十三封书信,分别在保禄书信(一)(二)里,想要阅读的朋友,请点击这里。
现在我们开始给大家介绍新约中那些被学者冠以“公函”的书信:雅各伯书、伯多禄前书、伯多禄后书、犹达书。本篇文章也介绍称为“讲道词”和“劝谕之词”的希伯来书。若望的三封书信也被称为“公函”,但为了方便学习,我们把若望的三封书信放在后面,和若望福音一起学习。
- 公函
“公函”一词在初期教会已经采用,不过在早期使用这名词时,并没有明确的规范,说明“公函”是指那些书信。例如《克肋孟通行本》只称雅各伯和犹达书为公函;在《慕辣托黎书目》只称犹达书和若望的两封书信为公函,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的七封书信,在这个早期经目中,只有其中三封,成为公函的一部分。所以虽然公函很早便出现,但什么书卷可属于公函类别,初期教会并没有明确的定论。
学者一般以欧瑟比的《圣教史》中所开列的七卷书目:即雅各伯书、伯多禄前书、伯多禄后书、若望一书、若望二书、若望三书和犹达书为公函的最早记录。但欧瑟比以什么理由把上述的七封书信冠以“公函”名称,在过去的讨论中,有不同的意见。有些学者认为这名字等同于“正经”,但是欧瑟比又怀疑“公函”其中一些书信的正经性。
现在学者一般对“公函”一词的理解,是指它的普遍性,意思是这七封书信虽然是写给教会,但并非如保禄书信般,有明确的“收信人”,因此“公函”可能是发信人普遍地写给整个教会的书信,即写信的对象是普世教会。虽然这说法有一定理由,但是仍然未能完全解释各封书信本身的性质,就拿若望二书和若望三书来研究,这两封书信虽然没有提及收信人的名字,内容却甚有私人书信的味道,看来它并不是写给全教会的信件。当然,也有学者解释,指出这两封书信篇幅甚短,它们可能是若望一书的附录。
无论如何,我们跟随传统的意见,认为“公函”就是发信人给与整个教会的训示的书信。
- 雅各伯书
2.1 作者、写作对象、写作地点以及年代
“天主及主耶稣的仆人雅各伯,祝散居的十二支派安好”(雅1:1)。 这句致候辞表明了发信人的名字:雅各伯。可是在新约中曾出现过两位与耶稣有关的雅各伯,他们分别是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和阿尔斐的儿子雅各伯(他又被称为次雅各伯),两者同是耶稣所拣选的宗徒。那么谁是这封书信的发信人雅各伯呢?有些学者作出了研究,把这书信的作者归入次雅各伯。因为他在初期教会的地位突出,又是耶路撒冷团体的首领。而若望宗徒的哥哥雅各伯早在主后43年已为主殉道,所以他是这封书信的作者的理由和证据比较薄弱。
可能把这封书信是属于次雅各伯的理据又看起来不是太充足,因为从内容的文笔来推论,写信人的文笔很美,希腊文的造诣很高,用词丰富,格调高雅优美,看来他是一位学养很高的犹太基督徒,他是托名耶稣的兄弟雅各伯写信给“散居的十二支派”。由于作者是谁仍是解不开的谜,因此这封信的写作年代与地点亦同样不能考究了。我们只能从书信的内容去推断,它大约是在主后100年左右的作品。
致候辞已经说明作者是发信给“散居的十二支派”,那么不单只是写信给犹太人,也是给居住在巴勒斯坦周遭地方,即叙利亚、塞浦路斯、基里基雅等地的基督徒。另外,学者从书末的几节得悉,作者的写作对象,是一个已经具组织的教会。
2.2 以下是雅各伯书的结构大纲:
- 致候辞(1:1)
- 书信开端的劝勉(1:2-18)
- 实践圣言(1:19-27)
- 避免偏私(2:1-13)
- 没有行为的信德是死的(2:14-26)
- 谨守口舌(3:1-12)
- 智慧的特质(3:13-18)
- 纷争的原因,补救的方法(4:1-12)
- 买卖式的愚妄(4:13-17)
- 富有的悲哀(5:1-6)
- 耐心等待主的再来(5:7-11)
- 多项指引:结语(5:12-20)
2.3 内容和重点
整封雅各伯书的主体部分,可以视为由三篇小品所组成,就是大纲的第三和四、五、及六部分,它们各自有不同主题。第三与四部分的核心是穷人与富人的问题,主要是要求信众不要以貌取人,团体内人人平等,不分贵贱,不分内外圈子,不应把富贫画出界线,因为这是基督徒团体,不是俗世的组织。作者以穷人与富人一同走进会堂作生动的比喻,来劝谕信众不能以人的衣着和外表作出身份轻重的决定,因为这不是基督徒团体应有的行为。
至于第五部分,是行为与信仰的关系,也是全信的中心所在。有学者认为这里有保禄的风格,因此认为作者与保禄有一定的关系。它强调“信德也是这样,若没有行为,自身便是死的”(2:17);保禄在迦拉达书也说明:“唯有以爱德行事的信德才有意义(迦5:6b)”但是读者也要留意,这并非指行为比信德更为重要。
第六部分就是关于钳制口舌的劝告,我们可以视之为行为问题的延伸。这部分讨论口舌的作用,作者教导读者要努力“驯服”它,要它作为赞颂上主之用,而不要受它控制,不能张口诅咒按照天主肖像而受造的人。
余下的部分,智慧文学的风格很是浓厚,“你们中谁是有智慧,有见识的呢?”(3:13)这样的句子,岂不是我们熟悉的智慧文学的表达?在这部分,作者谈到我们要以智慧小心处理身边的各种事情。
这是一封甚有生活气息和智慧的书信,为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带来重要的指引。
- 伯多禄前书
3.1、作者、写作对象、写作地点及年代
伯多禄前书的情况与雅各伯书相近,首先是作者的问题,同样是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谁。虽然在书信的开始,就说“耶稣基督的宗徒伯多禄致书给散居在本都、迦拉达、卡帕多细雅、亚细亚和彼提尼雅作旅客的选民”(伯前1:1)。但是学者认为作者并不是宗徒之长伯多禄,理由如下:
·作者好像未与耶稣一同生活过,或是亲身见证他的苦难
·书信的希腊文优美,运用词汇纯熟,作者应是一位对希腊文有相当的造诣,不像是出身渔夫的伯多禄的手笔。
·作者以“巴比伦”作罗马帝国的代号,这用词始于主后70年左右;而伯多禄早于主后64-67年间已为主殉道。
·书信提及的迫害是广泛性,而教会第一次全国性迫害是多米仙在位期间(主后81-96年)
·书信受保禄神学影响很深,书信的格式也像保禄的书信风格。
·书信开首提及的地方,多由保禄所建立,因此伯多禄应不会向这些地方发出书信。
在以上种种的理由之下,学者相信伯多禄前书的作者并不是伯多禄,而只能推断出,他是一位基督徒托名伯多禄向教会团体发出的书信。关于写作的年代,由于东方教会的玻里加在其著作中曾引用这封书信,所以我们只知道它成书不迟于主后90年。
这封书信虽然写出收信者是个别的地方教会,但是从书信的内容来看,却没有触及地方教会的发展情况和困难,反而是以大公教会的性质,就整个教会面对迫害而提出有关的见解,因此,写作对象是以整个教会为主。
3.2、结构大纲
以下是伯多禄前书的大纲:
- 致候辞(1:1-2)
- 第一部分:基督徒崇高的使命和回应(1:3-2:10)
- 第二部分:为基督徒生活作见证(2:11-3:12)
- 在外教世界的行径(2:11-12)
- 传统教义(2:13-3:7)
- 爱和谦逊(3:8-12)
- 第三部分:基督徒与迫害
- 基督徒面对迫害(3:13-4:11)
- 实在地面对迫害(4:12-5:11)
- 结语:在天主的恩宠上站稳:道别(5:12-14)
3.3、内容和重点
伯多禄前书与保禄书信的格式相似,同样有致候辞,颂谢词和结语各部分。它的主体部分,则由神学反省和劝谕组成,形成一封相当典型的教会忠告,如果要把它作类比,它与今天的教宗所发的通谕,有相似之处。
大纲中的第一、二及三部分,是公函的主题。第一部分“基督徒崇高的使命和回应”是探讨基督徒的身份和使命,作者指出基督徒是精炼过的黄金,与一般人不同:“因为你们已把握住信仰的效果:灵魂的救恩”(1:9)。故此,基督徒应该度圣洁的生活:“要做顺命的子女,不要符合你们昔日在无知生活中的欲望”(1:14),就是劝告天主的子女是要守天主的诫命,保持自己的圣洁身份。诚然,作者指出,这并不是容易遵守的事,因为在世俗里,信众倍受罪恶的攻击,倍受考验。因此,基督徒要求“属灵性的纯奶”,接近“活石”,成为“活石”(2:2-5),避免玷污和跌倒。
第二部分是“为基督徒生活作见证”,这个见证,是以服从为主,强调基督徒应视世俗生活为旅途,自己只是寄居的旅客,因此基于信仰,让人可以服从政府的权威,服从主人,服从丈夫,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方面似乎有点愚忠和保守,但是伯多禄前书要强调的是爱德:“总之,你们都该同心合意,互表同情,友爱兄弟,慈悲为怀,谦逊温和(3:8)”。这才是服从的真正意义。
第三部分是“基督徒与迫害”,作者由以上有关爱德的主旨发展下来,指出爱德能够让基督徒面对迫害:“如果你们热心行善,谁能加害你们呢?(3:13)”所以基督徒对基督的爱,是面对世俗最有利的武器。为基督而受苦,就是爱德,并且这份爱让人可以把苦视为喜乐。
整封书信的中心是如何面对及对抗迫害,强调基督的救赎行动。基督在受迫害中能够坚持,全心信赖天主,作为他的信徒,也应该能够以相应的行动回应迫害,活出基督的精神。
- 伯多禄后书
虽然伯多禄后书与伯多禄前书分开论述,但是两封书信都是托名伯多禄所写的。由于两者内容上有很大差别,学者一般认为伯多禄后书与犹达书的关系较伯多禄前书相比关系更为密切,甚至伯多禄后书与伯多禄前书没有什么联系。
4.1、作者、写作对象、写作地点及年代
要知道伯多禄后书的作者,首先要论及伯多禄后书和犹达书的关系,学者比较两卷书信的内容,得出的结论是犹达书成书先于伯多禄后书,而且伯多禄后书的作者,是参考犹达书的内容做出整理后,放入伯多禄后书中,读者可参考以下两书的经文,便能洞悉:
犹达书4-18 |
伯多禄后书 |
他们潜入你们中间……并否认我们独一的主宰和主耶稣基督(4)
|
在你们中,也要出现假教师,他们要倡导使人丧亡的异端,连救赎他们的主,也都敢否认(2:1) |
至于那些没有保持自己尊位,而离弃自己居所的天使,主也用永恒的锁链,把他们拘留在幽暗中,以等候那伟大日子的审判;同样,索多玛和哈摩辣……至今受着永火的刑罚 |
天主既然没有宽免犯罪的天使,把他们投入了地狱,囚在幽暗的深坑,拘留到审判之时……又降罚了索多玛和哈摩辣城,使之化为灰烬(2:4,6a) |
这些做梦的人照样玷污肉身,拒绝主权者,亵渎众尊荣者。(8) |
他们都是些胆大骄傲的人,竟不怕亵渎众尊荣者。(2:10) |
总领天使弥额尔……尚且不以侮辱的言词下判决。(9) |
就是连力量和德能大于他们的天使,也不敢在上主面前,以侮辱的言词对他们下判决(2:11) |
他们像风中从不降雨的浮云(12) |
他们像无水的泉源,又像为狂风所飘扬的云雾(2:17a,b) |
又像出轨的流星,为他们所存留的,乃是直到永远的黑暗的幽冥(13) |
为他们所存留的,是黑暗的幽冥(2:17c,d) |
他们的口好说大话(16) |
他们好讲虚伪的大话(2:18) |
(宗徒们)曾向你们说过:到末期,必有一些好嘲弄人的人,按照他们个人邪恶的私欲行事(18) |
(宗徒们)说过:在末日要出现一些爱嘲笑戏弄,按自己私欲生活的人。(3:3) |
一般学者认为伯多禄后书和犹达书的作者都不详,因此要考究其写作的年代和地点,十分困难。无论如何,学者从三方面去推论伯多禄后书的成书期:(1)它曾参考犹达书;(2)它的内容也间接地提起伯多禄前书(3:1);(3)伯多禄前书成书时,保禄的书信已经全部写成并收集成册,因此,伯多禄后书的成书期,一定晚过保禄书信,学者估计它大概在第二世纪初或中叶时成书。
伯多禄后书的写作对象也是整个教会,而不是特定的团体。
4.2、结构大纲
以下是伯多禄后书的结构大纲
- 导言(1:1-11)
- 虚构背景:伯多禄的遗嘱(1:12-15)
- 第一篇辩解:预言基督再来(1:16-21)
- 驳斥异端邪说(2:1-22)
- 天主定会审判(2:1-11)
- 错谬引领恶行(2:12-16)
- 虚假的许诺(2:17-19)
- 背弃恩宠(2:20-22)
- 第二篇辩解:世界末日(3:1-7)
- 第三篇辩解:“延迟”是为一种恩赐(3:8-9)
- 末世与伦理道德(3:10-13)
- 彼此认同(3:14-16)
- 结语和祝福(3:17-18)
4.3、内容和重点
撇除伯多禄后书的其他不太重要的部分,我们可以把内容的焦点放在第三、第四以及第五部分。作者在第三部分要讨论的是基督的再次来临,指出基督再来的说法,非出于虚构,而确是事实。这个事实的根源,就是基督是“天主子”的身份,他的身份可以由福音中看到(1:16-19)。作者其后特别叮嘱信众,不要随从“私人的解释”(1:20),因为真理是来自圣神的。
作者在第四部分嘱咐信众不要被“假先知”、“假教师”所迷惑,不要相信异端邪说。这些宣扬异端邪说的人,除了自身行为举止不当外,最大的错误是轻视“主权者”和“亵渎众尊荣者”(2:10)。由此可见,这些异端的其中一个行径,就是攻击和侮辱宗徒,并且把信众由正路带到邪路上。作者对这些异端者的批评,相当激烈,指他们必要像“牲畜一般丧亡”。(2:12b)
书信的第五部分,作者要求信众坚持末世的来临的信仰。初期教会不少人认为基督再来是很迅速的,可是并非如此。因而有人主张并没有基督再来这回事(3:4);也即是他们否定基督的再来。作者教导信友:“就是在天主前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3:8b)。天主与人的时间观念并不一定对等,所以人要在等待的时期里,好好地度圣洁和虔敬的生活。
伯多禄后书的主要内容与犹达书相近,重点都是针对当时流行的异端邪说,而它的论调比犹达书更强烈,不仅反对那些假导师,更要求信众远离他们(3:17)。另一个重点是既要肯定基督再来的事实,又要驳斥那些认为基督很快就要来临的错误理解(3:4)。从伯多禄后书可以看到当代教会要面对很多的错误思想,而它要逐一澄清这些错误的见解,以帮助教友有一个正确的信仰观。
- 犹达书
5.1、作者、写作对象、写作地点及年代
学者认为犹达书如雅各伯书、伯多禄前书和伯多禄后书一样,是托名宗徒的书信,它的作者同样是难以考究。虽然作者在书信的开端时便说自己是“雅各伯的兄弟犹达”,但是从书信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是托名之作,因为在书信中提及宗徒时,就像提及一些已经过去的人物,例如“但是你们,亲爱的,你们要记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宗徒所预言过的话”(犹17),而且书信的希腊文十分优美,不似是一位犹太宗徒可以写得到的。再加上他对旧约和犹太人的伪经相当熟悉,如在经中引用了《梅瑟升天录》和《哈诺克书》的内容(9节,14节),所以我们可以推测,作者该是一位受希腊文化影响甚深的犹太人。
由于作者身份不明,书信的写作地点也无法考究。至于成书年代,如上文伯多禄后书的解说,犹达书成书期应该是早于伯多禄后书的。有学者认为这封书信的作者曾参考雅各伯书,所以其写作年代又应该晚于雅各伯书了。
犹达书的写作对象也不明显,它应该不是为某一个特定的团体而写的。有学者认为作者在书中多次斥责放荡不羁的生活,由此推论它特别针对外邦基督徒所写的。
与牧函的写作模式相近,犹达书的重心由教会传统出发,藉此抗衡教会团体内的假导师(3:20),并且提出这些假导师的出现,正是末世的征兆,所以信徒更需要固守信仰,免被假导师所迷惑。
5.2、结构大纲
以下是犹达书的结构大纲:
- 致候辞(1-2节)
- 写作动机(3-4节)
- 有关审判的警告(5-15节)
- 罪人与善人(16-23节)
- 结语:光荣颂(24-25节)
5.3、内容和重点
犹达书作者的写作动机清楚指出“劝勉你们应奋斗,维护从前一次而永远传于圣徒的信仰。”(3节)不要被 “邪恶的人”所引诱,如同他们般“放纵情欲”(4节)
由此作者切入对异端邪说者的批评,这封书信不难看到与伯多禄后书的相似,因为它同样是斥责异端者是“拒绝主权者,亵渎众尊荣者”(8节;伯后2:10),也同样指出连天使也不敢冒犯主权者和尊荣者(9节;伯后2:11),但是异端者却“凡他们所不明白的事就亵渎”(10节),并且生活欠检点,在品性上有很大问题。
因此,犹达书的作者劝谕信众时常牢记“主耶稣基督的宗徒所预言过的话”(17节),不要被那些不正当的人所动摇。
总而言之,这封信虽然短小,表面看来也没有什么深奥的神学内容,但是它能持守教会的传统,提醒教友不要为异端邪说所动摇,是有其宝贵的价值的。
- 希伯来书
6.1、作者、写作对象、写作地点和年代
如果读者翻阅《思高圣经》希伯来书的引言,它认为希伯来书的作者就是保禄,但是,当今大部分学者均不同意这个看法。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后的《弥撒圣经选读》指导教会在诵读希伯来书的时候,不必提到保禄宗徒,因为在圣经研究上已达到共识,它并非保禄作品。可是自四世纪开始,教会的传统一直认同希伯来书的作者就是保禄。所以仍然有不少人习惯把这一封信归入保禄名下。
希伯来书是谁人所著,历来有不少推测,例如:
·奥利振推测是路加或是罗马的克莱孟
·戴都良推测是巴尔纳伯
·其他推测:保禄的助手,最可能的是阿颇罗,因为他学问渊博,口才出众,格林多信友把他与伯多禄和保禄媲美(格前1:12),保禄也赞扬他的传教效果(格前3:5-8),也表扬他的正直(格前3:4)
这封书信无论在结构和用词上,都显出是一名对希腊文化有深厚知识的人,又从他的神学思想,可以推测他是一位犹太人。无论如何,这位学识渊博的犹太人作者,希望透过这封书信,使信友们明白旧约的祭献,已经为基督的祭献所取代了。书信的中心思想是“在旅途中”,借此劝勉受困难的信徒,要坚忍地度过苦难,奔向天主。
虽然这书信名为希伯来书,但是写作的对象却不清楚,学者一般相信是为犹太基督徒所写的,原因如下:
·书信灵活运用旧约圣经,纵横旧约思想领域,似乎假设读者对犹太文化有很清晰的认识。
·作者大量引用旧约圣经的内容。
·书信的神学论述只为犹太人才有意思,因为作者强调基督的祭献超越旧约的祭献。
至于写作的年代及地点,由于书信中提及“基督的祭献远比肋未司祭的祭献卓越”的说法,部分学者认为本书信应写于圣殿被毁之前,因为圣殿被毁后,就没有祭献了。反对的学者则认为书中的祭献讨论并不是实指耶路撒冷的圣殿礼仪,反而更近于出谷纪中有关帐篷的讨论。
另一个线索是书信中有被迫害的意味,从克莱孟一书(约主后96年写成)提及希伯来书,那么可以假设本书信成书期不迟于主后96年,当中提及迫害的事件可能就是罗马皇帝多米仙时代(主后81-96年在位)发生,如是者,希伯来书就是在这个时期内写成的。
希伯来书信最末的前一句“意大利的弟兄们”(希13:24),学者推论它极有可能是在意大利写成的,但是学者并没有确实的凭证。
6.2、结构大纲
以下是希伯来书的结构大纲:
- 序言(1:1-4)
- 天主子超越众天使(1:5-2:18)
- 天主子的宝座
- 劝勉人必需忠信(2:1-4)
- 耶稣,仁慈和忠心的大司祭(3:1-5:10)
- 耶稣、忠信之子,超越梅瑟(3:1-6)
- 基于以色列的不忠而警戒他们(3:7-4:13)
- 耶稣,仁慈的大司祭(4:14-5:10)
- 耶稣的永恒司祭职和永恒的祭献(5:11-10:39)
- 劝勉人应在灵性上更新(5:11-6:20)
- 耶稣,按默基瑟德的品位为司祭(7:1-28)
- 永恒的祭献(8:1-9:28)
- 耶稣的祭献,持守动力(10:1-39)
- 典范,纪律,不服从(11:1-12:29)
- 先祖的信德(11:1-40)
- 天主怎样对待他的儿子(12:1-13)
- 对不服从的惩罚(12:14-29)
(VI)最后劝勉,问候,祝福(13:1-25)
6.3、内容和重点
希伯来书可以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更好说是引言,说明了基督的地位。
第二部分可以说是承接引言而来,说明基督的身份,作者由旧约的经文说起,以它作为支持,指出基督天主子身份,由此引申指出我们要如同基督般,把自己完全交付出来,忠信于天主。
第三部分,作者围绕着“在旅途中”的主题,来说明天主的子民仍需充满希望,努力地迈向目的地——天主的安息。他们希望的依据就是基督的救赎工程,大司祭基督的祭献。作者要读者进一步理解基督的身份:“他本来比梅瑟堪受更大的光荣(3:3a)”,因为基督不是如梅瑟般是天主的家仆,而是天主的儿子;因此,即使是以色列民最伟大的先知梅瑟,也及不上他。
第四部分,作者说明基督大司祭的品位是默基瑟德品位的大司祭,因为他的祭献不是采用其他祭品,而是以自己天主子的身份做祭献。所以这个祭献,在各方面也超越旧约的祭献。作者把两者作比较,就不同的方法加以说明,指出基督的祭献神学意义。这部分也是全书主体部分,当中有相当深奥的神学思想。
学者视第五部分为应用的部分,强调信众要以信德来跟随基督。这部分以“因着信德”为主题,说明人的得救,是本于对天主的绝对信心。
最后一部分,书信的作者勉励信众要努力地把自己的信仰在生活中实践出来。
总括而言,希伯来书虽然归于书信一类,但是它更贴近于一篇讲道词或神学论文,作者完整而细致地在他的著作中讨论基督的品位和以色列信仰的根源。
6.4、神学思想
希伯来书的其中一个中心思想是旅途中的天主子民(3:7-4:13),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犹太人很熟悉的出谷事件来说明新的教会同样要在旅途中作出挣扎。
本书从“旅途中”这个意向,衍生出其他相关的思想。例如:书信中有关“忠信”的概念,它指的就是与旅途中的弟兄姐妹彼此扶持,一起在旅途中同行。一位信友是否能够坚持继续走这段“旅途”,“希望”(渴望到达目的地)和“罪恶”(堕落、厌倦、背信、失掉信心)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这就是由“旅途中”的角度发展出来的。
希伯来书另一个重要的神学思想,是有关基督的祭献。作者为当时的基督徒,特别是犹太基督徒说明,基督的祭献与旧约时代的祭献,是无法比拟的(8:1-10:18)。书信由基督的大司祭身份说起,指出他已取代旧约大司祭的身份,因此令整个祭献有了新的意义:旧约的祭献是暂时的;而基督的祭献却是永久的。
参考书籍:《新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