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爵行 15|原则与基础
发布日期:2025-07-15 | 作者:爵家伙伴原则与基础
罗泰神父(Joseph Tetlow, SJ)
在对《神操》中「原则与基础」进行祈祷和默想时,人们通常会经验到哪些恩宠呢?
当一个关于「原则与基础」的祈祷真正做好了,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果实:
首先,你会在祈祷中向天主圣神敞开自己;——这便是「原则与基础》」灵修经验的开始。
你会真正意识到:天主是你生命中每一时刻的创造者;
你也会开始明了:你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不只是关乎当下,也关乎你永恒的生命。
接着你会认识到:你真正的「自我」是什么——就是去爱天主、爱基督,以及爱祂交给你的人,并遵守祂的诫命。
这些,都包含在一段完整而深刻的「原则与基础」中。
细说的话,首先是「不断地创造」这个观念。
当我们年轻时,往往不太会想到天主常与我们同在。 但最近我们更常谈「临在的祈祷」,即:天主时时临在于我们之中。然而,在依纳爵灵修中,我们想要遇见的天主不只是临在的天主,而是「行动的天主」,是一位在作工的天主。
那祂在作什么工呢?祂在创造我们;祂不断地与我们分享祂的存在。这就是天主的作为。
因此,「不断的创造」对我们理解与天主的关系至关重要;也关乎我与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这不只是抽象的——比如,你看一下身边的灯泡,只要有电,它就会亮;一旦电被拔掉,它就一无是处,毫无用处。 我们也是如此——天主在每一刻创造我,这使我活着、充满光明。
这是极其重要的认识。
知道我不只是「存在」而已,我也在「行动」。
谈及如何做时,我们常说:「我要从内心去寻找自己的行动方向。」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
当你在祈祷「原则与基础」时,你会发现:全能的天主已经赐给我们法律与规则,而且都是为我们的益处。
若我自由地、敞开地去做我被创造要做的事,那么我就会成为那个「真实的自我」。
天主不是创造我们之后,就把我们丢开,让我们为所欲为。
不是的。天主按照祂的希望塑造我们,并赐给我们恩赐;这些恩赐指出我们能做什么、应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举例来说,我永远无法成为太空人。这不只是因为我年纪太大了——而是我缺乏那方面的恩赐。
我们的恩赐就像一张地图,指引我们该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随着恩赐而来的,是写在我们内心的法则与准则。
在「原则与基础」中,我们会认清一点:我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
这点对我周遭的人来说再明显不过了;但对我自己却很难承认——我不是主宰。
天主才是掌权者。
不过,祂的掌权是温柔的、慈爱的、深入人心的。
祂临在我心内,引导我明辨该选择什么、该做什么。
今天我们的文化告诉我们:「我要做我自己,走自己的路去寻找天主。」
但这样的文化,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天主对我怀有希望——在永恒中,天主期盼我成为一位祂渴望与之共度永恒的真实的人。
天主在我心中放了律法与法则;若我遵行,就会成为那个天主所盼望的我。
天主创造我们成为我们自己,并赐给我们成为自己的恩赐。
我们跟随这些恩赐,其中包括十诫;对我们基督徒而言,还包括基督的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
圣依肋内(St. Irenaeus)在一千七百年前说过一句话:「天主的光荣就是活生生的人。」这句话几乎可以作为「原则与基础」的总结。
我受造是为了光荣天主。那我怎么光荣天主呢?——透过成为我真实的自己。
这当然需要祈祷与分辨。我的「真实自我」不是这个世界所定义的那一套。 如果我活在基督的圣神内,那我真实的自己就会充满爱、喜乐、平安、忍耐、仁慈、良善、温和、节制。这就是我。这才是我应成为的人。 而当我这样生活时,我所处的世界就会不同。这就是天主的光荣。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原则与基础」告诉我们:
我要赞美、尊敬并事奉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从而拯救我的灵魂。
现在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点:只要我成为真正的自己,活出天主赐给我的所有恩赐——是所有,不只是部分——遵行祂赐给我的法则与准则,我终将发现——我其实是非常奇妙的人。 我就会明白:我正是天主的光荣。
我们应常记得:
我们周遭的每一个人,也是天主精彩的创造。 天主爱他们,也邀请我:「你能否加入我,一同去爱他们?」
-----------
为庆祝7月31日圣依纳爵‧罗耀拉庆日,我们在七月与圣依纳爵同行;每日与您分享一些反省或随笔文章,陪伴您一同深入探索依纳爵灵修的丰富宝藏。
来源| https://www.ignatianspirituality.com/31-days-with-saint-ignatius.
编译|爵一
***
附|「原则与基础」原文:
「人受造的目的,是为赞美、崇敬、事奉我们的主天主,因此而拯救自己的灵魂。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人而造的,为帮助他追求他所以受造的目的。 结论是对于取用世物,常该看自己受造的目的;它们能够帮助多少,便取用多少;能够妨碍多少,便放弃多少。
因此,我们对一切受造物,在不被禁止而能自由选择的事上,必须保持平心和不偏不倚的态度:就是我们在这方面,并不重视健康甚于疾病,不重视财富甚于贫穷, 不重视尊荣甚于屈辱,也不重视长寿甚于短命,其他一切,莫不如此。总而言之:我们所愿意、所选择的,只是那更能引我们达到受造目的的事物。」(《神操》23)
另附:「与爵同行」每日反省图
--- a.m.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