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会法角度剖析礼仪流弊的危害(连载三)
发布日期:2025-07-16 | 作者:意鸣子从教会法角度剖析礼仪流弊的危害(连载三)
礼仪流弊产生的原因
早在1970年,神圣敬礼部(礼仪圣事部前身)在《礼仪改革训令》中提到了礼仪弊端产生的一些原因:“有些人依自己的私见,急于完成革新,于是随意加增或减少礼节,以致相反礼仪的特殊原则;使教友的天良受到困扰,而他们自己也阻碍了合理的革新,或使革新难于实行。因此,不少主教、司铎以及在俗人士要求宗座,加以权威的干涉,以维护和促进礼仪精神的有效结合,因为这是教友在天主前聚合的固有特征。”
礼仪弊端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这既有对神圣礼仪培育的不足,也有个人对神圣礼仪错误的理解,还有人性的软弱。《救赎圣事训令》提到五种产生礼仪弊端的具体原因:1)错误的自由观念,2)合一运动的借口,3)无知,4)依从一己的喜好,5)缺乏圣经和礼仪方面的培育。除训令提出的上述情况外,还有借口牧灵关怀和骄傲自大。教宗方济各还提到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也是礼仪弊端的原因之一。
1)错误的自由观念(救赎圣事训令7):“这些流弊多次是源自一种错误的自由观念。”真正的自由并非是 “为所欲为”,而是 “去做恰当且正确之事”。该段落接着指出:“这不仅适用于直接来自天主的诫命,也适用于教会颁布的法律,当然要对每一项规范的性质予以适当考量。”
2)大公合一运动的借口(救赎圣事训令8 )。文件称,尽管这些举措可能 “出于善意”,但它们可能会 “沉溺于…… 与教会用以表达其信仰的教规相悖的圣体圣事实践”。
3)无知(救赎圣事训令9):“这些流弊往往是出于无知:人之所以抗拒某些事物,多是因为对它们的深义和渊源无所认识。其实那些「祷词、祈祷文和礼仪诗歌…还有动作和象征」,都是「由圣经启发和推引而来的」。”礼仪滥用可能源于对 “那些深层含义未被理解、古老传统未被认可的元素” 的摒弃。“所有这些元素都被礼仪规范明智地守护和保护着。”
4)依从一自己的喜好(救赎圣事训令11):仅凭个人的心血来潮或偏好行事 “剥夺了基督信众的遗产和传承。[….] 因为任意妄为的行为不利于真正的更新,反而损害了基督信众的权利 [….]”
5)缺乏实践神学和礼仪方面的培育(救赎圣事训令170 ):这对 “牧者和信众而言都是必要的,[….] 以便能够准确呈现和理解教会关于神圣礼仪的信仰和教规”。礼仪科目,应列为修院及修会书院必修的重要课程,在神学院内应列为主科,并应从神学、历史、灵修、牧灵及法律观点下去教授。
6)不真实的牧灵关怀:或者说是以牧灵为借口而任意妄为地篡改礼仪。当你问及他为何这样举行礼仪时,他会冠冕堂皇的说“为了牧灵”,甚至错误地引用法典最后一条(1752条)说,“这是为了人灵的得救”。
7)骄傲自大,缺少对教会的服从:个别司铎认为教会所编纂或批准的礼仪书不如他自己编的更好。于是就自己编颂谢词,或改变弥撒用格式。因着骄傲也有个别司铎不愿服从教会的礼仪规定,故意改变礼仪。
8)主观主义:主观主义是一种从主观意识、个人经验或既定理论出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强调从主观感情、愿望、意志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导致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当具有主观主义的司铎施行礼仪时,则会以自己的经验为出发点,形成 “我认为”这样举行礼仪是正确的。教宗方济各讲:“「举行礼仪的艺术」必须与圣神的行动相协调,才能免受个人喜好的主导,沦于主观主义。”(《我渴望而又渴望》49)
9)人个主义:个人主义在社会哲学中表现为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反对权威和对个人的各种支配。教宗方济各强调:“一个极度个人主义式的主礼风格,有时表现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想要成为关注中心的狂热。这种表现经常在传媒或在线直播礼仪时更加明显,这些并不总是合适的,需要进一步考虑。我必须申明:这些并非最常见的情况,但不少聚会仍遭受到这样的滥用。”(《我渴望而又渴望》54)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