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十六主日:与主永偕
发布日期:2025-07-17   |    作者:意鸣子

丙年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与主永偕

我们在你面前是外方人,是旅居作客的,一如我们的祖先;我们在世上的时日有如阴影,不能持久(编上29:15)。达味的这句话概括了以色列子民在旷野里的经验;他居住在帐篷中,居无定所,向其他民族求助,但却时常遭到拒绝(户20:14-21)。这样,他学会了感谢别人的接待。

中世纪一位著名的释经学者Rashi告诉人们说:虽然埃及人将我们的头胎男儿都扔到了尼罗河里;但我们也不要忘记,他们在我们有需要的时候接待了我们,就是在若瑟时代的饥荒中接待并帮助了我们。

为基督徒来说,热情好客能够唤醒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只是旅客。但也告诉他们,基督也曾像外人一样来到世界上:祂来到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人却没有接受祂(若1:11)。基督在今天仍请求人们的接纳:看,我立在门口敲门,谁若听见我的声音而给我开门,我要进到他那里,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席(默3 :20)。祂希望进入到每个人,每个社会与每个团体的生命中。

耶路撒冷没有认出上主眷顾的时期(路19:44)。当耶稣敲门时,耶路撒冷居民常常踌躇、犹豫不决。他们犹豫不决是因为他们担心耶稣的话语最终可能会使整个家庭陷入不安。我们希望能够为自己保留一些空间,不让基督触动。我们希望耶稣只属于我们的,能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讯息,现在重复以下的话:

从高天升起的旭日,将要照耀我们。

 

读经一 创 18:1-10

如果一个从未接受过我们任何帮助的人,邀请我们一起吃饭,我们可能会怀疑、不信任并开始去猜测。我们不会自然地认为他是没有任何意图,不会为个人利益。这样的善意、周到和关心通常只为亲戚朋友,以及希望得到帮助的人。基于利益计算而热情好客,并不符合圣经的教导。

真正热情好客的特征是完全免费的。在这方面,以色列人的两个模范人物是约伯和亚巴郎。约伯的家建有四个门,东南西北各有一门,以方便穷人进来。今天的这篇读经叙述的是亚巴郎对天主的热情接待。

天正热的时候,亚巴郎坐在帐幕门口休息。在前面几节(创17:26)记载亚巴郎接受了割损礼。因此,他是初愈。然而,当他一看到这「三位使者」走来,就立即跑去迎接他们,命人将水拿来以供他们洗脚,并让他们坐在树下休息。然后,他叫撒辣来,吩咐她拿出细面来造饼,招待他们。他自己也跑到牛群中,选了一头又嫩又肥的牛犊,交给仆人立即煮好。当一切都准备好以后,就给客人拿出凝乳和牛奶,及预备好的牛犊,摆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吃。

这个招待客人的实时菜单使犹太经师们有些不解,因为亚巴郎同时准备了奶与肉,违反了犹太人食物法律中的最基本规则。事实上,在同一饭餐中禁止同时吃肉与奶,当然这是后期的法律规定....,但是,这却是对客人很好的招待(一杯奶比一杯水要好得多),这使得亚巴郎忽略了这条训诫。

当他们吃的时候,亚巴郎站在树下,站在他们身边侍候,随时准备回应他们的需要。

我们留意一下变化的细节:在一开始,亚巴郎安静地坐在门口,客人却站着;后来,他们的位置却完全改变了,三位客人舒适地坐下来吃,而主人却站着服侍他们。在三位客人到来之前,亚巴郎帐幕中的一切都很平静与安宁,只能听到天气炎热中微风吹树叶子的响声,以及橡树上的蝉鸣。突然,现场变得活跃起来:亚巴郎、撒辣、仆人们都开始忙碌起来,甚至在匆匆忙忙地跑。尤其是亚巴郎,没有片刻的休息,只有当客人们安静地享受他所准备的食物时才停下来。

希伯来语不喜欢运用抽象词汇,因此没有「好客」的概念。它是一种具体且实际的语言,就像说这种语言的人们一样实际。对他们来说,尊重并帮助有需要的人,以及得到别人的欢迎与保护都是神圣的。

亚巴郎的好客为天主所喜悦。为了显示对他的欣赏,天主赐给了他一个最想要的大礼物:赐给了他一个儿子。这就显示了对有需要者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都是令天主喜悦的。

在我们的观念中,好客与关怀、随时准备帮助、善待那些有需要的人,都是同意义的。

今天的基督徒知道,天主也通过穷人的形象,请求人们的接纳和帮助(玛25:31-46);就如发生在亚巴郎的身上,在玛默勒橡树林一样。

 

读经二 哥 1:24-28

保禄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上了年纪,很少有人像他那样仍在勤奋工作。保禄在今天的读经中说,虽然他受了很多苦,但仍感到深深的喜乐,因为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福音的工作。基督在他内继续着自己的工作:藉着他,基督临在于人们中间,并为他们带来爱(24节)。虽然保禄在狱中不能做什么,但反省自己的生活,他肯定地说,自己善用了一切:向外邦人宣讲了从世世代代以来所隐藏,而如今却显示给基督徒的奥秘( 25-27节)。他如今能做的就是,运用自己余下的最后力量,来劝告每一个人,使他们在基督内成为完人(28-29节)。

 

福音 路 10:38-42

每当在弥撒中,或在圣经分享中读到这段福音时,我都会仔细留意在场人士的表情,尝试猜测他们的反应。我通常会看到一些有点尴尬的表情,然后就挑战他们说:「你们似乎不完全同意耶稣对玛尔大所说的话。」

这时,人们开始微笑,低声讨论不同意玛利亚的行为。即使人们没有勇气表达异议,这种不赞同也在内心普遍存在。有人开玩笑说:人怎么可能责斥一个辛苦劳作的女人而赞扬一个不工作的人呢?当别人在忙碌地工作时,坐下来祈祷是很舒适的。

对这段福音的神秘解释使理解更加复杂。有些人以此认为,默观生活优于行动型的生活。隐修者在他们的隐修院中平静地生活,以祈祷度过生命,他们选择了更好的一份。而那些教区司铎们,被堂区的很多活动所占据;平信徒们奉献与爱德工作,即使他们有很多牺牲与舍弃,在灵修层面也不够完美。

按照这样的理解,今日福音的教导就与上一主日的福音讯息不符。耶稣曾赞扬了那个忙碌的撒玛黎雅人,而今天祂却赞扬了连一个手指都不动来帮助自己姐姐的玛利亚为模范。

用这段福音来对比默观生活与世俗生活也是由于翻译不当。在原文中,耶稣没有说,玛利亚选择了更好的一份,而只是说玛利亚选择了一份好的,即:玛尔大被焦虑所充满,而玛利亚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她像一个有智慧的人。现在我们来看其原因。

路加喜欢记载耶稣在人们家中坐席。祂接受所有人的邀请:无论是称为义人的法利塞人(路7:36,11:37,14:1),还是税吏与罪人(路5:30,15:,19:6) 。今天耶稣在两姊妹的家里。玛尔大是家中的大姐,看到耶稣来到自己的家里,就立即开始劳碌。她的那种女性情感说明一杯好酒、一盘好吃的肉表达的就是她的关心,比任何的聊天更有爱心。玛利亚是最年幼的,她不在厨房帮忙,却喜欢坐在耶稣的身旁,聆听祂的说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她们两姊妹之间产生了争论。

在进入主题之前,我们需要澄清这个叙述的一个细节:玛利亚坐在主的脚前听祂讲话(39节)。玛利亚的姿势告诉我们:她坐在主的脚前。这不是多余烦琐的讯息,因为原文中强调了这个细节:玛利亚,甚至坐在了耶稣的脚前。这一表达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在当时,它指的是辣彼也在门徒们中间,也指那些正式并定期听辣彼讲课的学生。比如,在宗徒大事录中,保禄自豪地回忆说:我在加玛里耳足前曾受过精确的教育(宗22:3);也就是说,保禄是当时最著名的犹太经师的学生。

把玛利亚说成是耶稣的「学生」是否有些奇怪呢?为我们来说并不是,但是在耶稣时代,没有任何一位师傅会接受一位女子做自己的门徒。犹太辣彼们说:「烧掉圣经都比把它交到一个女子手中要好的多」。还说:「女人在进食前不用祈祷」。又说:「若是妇女进入会堂,她应在隐蔽的位置,不能出现在众人面前」。这样的思想也渗透到了初期的基督徒团体中且也相当普遍。如在格林多,在一段时间内也有这样的规定:「妇女在集会中应当缄默,她们不准发言。她们若愿意学什么,可以在家里问自己的丈夫;因为在集会中发言,为女人不是体面事」(格前14:34-35)。

明白了那时代的思想,我们就容易明白耶稣接纳妇女为门徒的这一决定,是何等的具有革命性。现在我们再来看本段记述开始的一句话,甚至也有同样的挑战性:有一个名叫玛尔大的女人,把耶稣接到家中(38节)。在那个时代,男人接受女人的邀请到她家中做客是非常不合宜的。路加也许是有意的没有提及她的兄弟拉匝禄,而只有若望福音才提到(若11;12:1-8)。这就是新世界的开始:男女之间的所有偏见与歧视,文化与外邦民族所遗留的不良影响,都被耶稣所摈弃和超越。

第二个值得注意的就是第39节:福音没有说玛利亚沉浸在祈祷中,或是在默观耶稣,而是记载她在听耶稣讲话。她不是在听谈话和聊天,而是听耶稣的话语--福音。因此,我们不能用玛利亚来说明虔诚和宗教情怀,玛利亚是把聆听天主的话语放在首位的榜样。

我们现在来看今日福音中最难明的一点:耶稣对玛尔大的答覆(40-41节)。

若是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是斥责劳动的人,而赞赏懒惰的人,那就很难赞同耶稣。然而,这是耶稣话语的含义吗?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玛尔大并不是因为工作而受到批评,而是因为她充满忧虑、焦虑不安、担忧很多事情。最重要的是因为她忧心工作而没有首先聆听耶稣的话。

玛利亚的确受到了称赞,不是因为她游手好闲,假装没有留意到厨房的工作。耶稣提醒玛尔大时没有说她做错,也没有说玛利亚机灵而使她的姐姐独自工作。耶稣只是说需要注意的事只有一件,需要给予特别关注。如果我们不想使工作变成忧虑,我们需要聆听上主的话语。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关注的绝非是有一天两姐妹在耶稣面前彼此争论。路加记载这事件,为给当时以及今天的基督徒团体的教理课。路加知道,在基督徒的团体中有很多充满善意的人,有很多的门徒专务于服侍基督和其他的兄弟姊妹。他们奉献时间、精力和财物。然而在这些慷慨的爱德服务中,也存在着一些陷阱:热诚的工作与聆听上主的话语分开了,进而成为焦虑、带来混淆和紧张,就像玛尔大一样。如果使徒工作、团体服务和牧灵计划不被天主的话语所带领,就会成为无用的噪音和破碎陶器的声音。

玛利亚选择了好的一份,因为她聆听了上主的话。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也是因为同样的理由而受到颂扬:因为她留心聆听了上主的话(路1:38、45;2:19;8:21)。令人奇怪的是,在福音中,聆听上主话语的榜样都是女性,是不是因为她们真的比男性更加敏感,因而更乐意去聆听上主的话呢?

本篇福音以耶稣对玛尔大说的话结束(41-42节),但似乎并没有结束。耶稣与玛尔大的对话应该还在继续,但是路加并没有叙述。他似乎愿意读者留意另外一个容易忽略的细节:玛利亚的沉默。

在整篇叙述中,玛利亚没有说一句话,甚至也没有为自己辩护,或去解释自己如此选择的原因。她的沉默也使我们意识到,沉默是反省与内化圣言的标志,她甚至在后来的生活中也保持沉默的心态。

玛尔大现在需要坐在耶稣的脚前,聆听耶稣的话语;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宁静与平安。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玛尔大与耶稣继续谈话时,玛利亚怀着沉思,安静且喜乐地穿上围裙,代替姐姐去厨房工作。玛尔大很慷慨,也很勤奋,充满活力,但是却犯了一个错误:她过度操劳,却没有首先聆听上主的话。

我想,在那天晚上,玛利亚一定做了许多工作,以此显示出聆听上主话语的时间并不是浪费,也没有耽误服务弟兄姐妹。那些聆听基督话语的人不会忘记对人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学习以正确的方式去做事,不会焦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