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认识圣经:若望福音——16.序言
发布日期:2025-07-21 | 作者:意鸣子16.序言
第四部福音的序言犹如一部华美的乐章,若望在其中介绍了主耶稣、世界的救主、天父的启示者。序言是第四部福音最明显的特点。《路加福音》用几节经文介绍了作者写作的方法。然而圣若望笔下诗歌一样的神学反省,在福音中是独一无二的。
用抒情的语言,诗歌的体裁,综合了基本的信息,然后在正文中娓娓道来。这种综合的风格,就像抒情歌剧的序幕,而交响乐的序曲往往是作者在整部作品完成之后创作的。因为通过集合最好的片段,协调起来,创作出宏大的音乐,点明主题,并在整个歌剧中逐步展开。
因此,序言点明主旨,即使不是整部作品完成之后,也是在较晚的时间编写的。序言做了必要的澄清。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新兴的若望团体经历了一场危机,险些陷入异端。一些基督徒、若望的徒追随者夸大了基督论的领域,并得出了很高的基督论(用神学术语称为基督论)的表述。较低的基督论认为耶稣只是一位先知,或杰出的人物。
另一方面,高级基督论提出耶稣是天主,是天主子,同时又保持了完整的真实的人性。有些人夸大了这一表述,受希腊哲学的影响,这种思想后来演变为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认为耶稣仅仅是天主,只是以人的面貌现身。
这正是幻影说(Docetism)异端,在最初的基督教宣讲中很明显,坚持认为耶稣的人性只是表象。对我们来说,这听起来很奇怪,但对古希腊人的思想来说,想象天主以虚假的人形出现,比承认真正的降生成人更容易。许多希腊人相信有许多神,而且会偶尔显现。所以,如果宣讲的人宣称耶稣是天主,显现给我们了。他们更愿意接受。如果宣布天主真正成了人,纳匝肋人耶稣就是,是真天主又是真人,既是真人又是真正的神,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正是为了纠正这些偏差,圣史在神学框架内创作了这段文字,他清楚地肯定了“圣言”取了肉躯,我们已经看到了祂的光荣。《若望一书》的开头,说“论到那从起初就有的生命的圣言,就是我们听见过,我们亲眼见过,瞻仰过, 以及我们亲手摸过的生命的圣言——这生命已显示出来,我们看见了,也为祂作证。”
很可能《若望一书》写作的时间比序言早,序言完成后,第一封书信的主题又被提起来,斥责那些“离开我们的人”。他们离开了这个团体,但他们从未真正成为其中的一员。他们离开是因为他们只选择了若望记述的部分真理,而不是全部真理。因此,若望把这个总结与福音的叙述放在一起。
我们可以分把序言为三个主要的时刻,犹如诗歌的三个篇章,三次表达同一个主题。这里使用的是“Logos”的本意。这个词当时并未在福音中用来指代耶稣。“Logos”是最后采纳的说法,以便完整地综合叙述的内容。Λόγος—“Logos”是希腊语,意思是“话语”。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词,其的意思不仅仅是“话语”,也表示思想、理由、项目等等。想想我们用得多频繁。由这个词根衍生的名词太多了,比如说theo-logo(神学),cardio-logo等等。“Logos”是关于神、关于心的研究,是研究,也是对于某个特定事物的科学。若望可能参考了《德训篇》第廿四章“智慧的赞歌”,开启福音的叙述,这首诗歌是智慧称扬自己,并说智慧“从至高者的口中出生”,走遍天下,最后在以色列家生根。这就是“Sophia”,上智,天主的智慧。
若望很可能选择使用阳性的词。他必须介绍耶稣降生成人,但不能冒险把智慧这个女性的形象(Sophia,是阴性词。译者注),降生成男人,这样会引起误会。
所以他选择了希腊语中常见的“logos”一词,这个词也对应希伯来语中一个重要的词“word”(话语),特别是在阿拉美语译者翻译希伯来圣经时,经常使用的词组是“memrad Adonai”(天主的话语),代替应该出现的天主的名字。因此,“天主的话语”已经习惯性地人格化了。这并不需要花费很大的努力,讲解天主的话语在耶稣身上降生成人。
开头是用简单的句子表述的,这些句子是连贯的。“在起初已有圣言”。我想最好不翻译这个希腊词(而是直接借用)。拉丁语“Verbo”一词即使用大写字母表示,也不精确。在我们的语言中“动词”(Verb)是语言的一部分。吃饭和睡觉都是动词。因此,我们最好使用一个有点技术性的习惯用语,不易理解或可能被误解。“Logos”是一个更加困难的词,不会看一眼马上就理解,这个词更合适,因为如果人发觉他不理解,他就开始寻求解释。
“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这句话: πρὸς τὸν Θεόν =“与……同在”,有关系或趋向的意思,不是“靠近”,而是“对”某人说的,我“对”你说的。这圣言是对天主说的。在起初圣言是对天主说的,天主就是这圣言。“Dia-logos”说的就是“讲给天主的天主圣言”。在一切的开始是彼此交谈,天主与天主说话,天主就是说给天主的圣言。万物是藉着祂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没有一样不是由祂而造成的。
这是闪族人的平行表达方式,反覆讲述同一件事。旧约的智慧书上说,一切事情出现之前,就有智慧,这就是开端。圣言是创造的开端、历史的开端。一切都是藉着圣言造成的。不单单是创造的事物,也包括历史上的事件。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因着圣言发生的。
“在祂内有生命,这生命是人的光。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决不能胜过祂”。这一连串的句子,句子的最后一个词,是下一句的主语。 生命与圣言相连,光解释生命,黑暗与光相对。若望在第5节中使用的希腊动词比较含糊,有以下几种意思。
动词“κατέλαβεν” 可以表示掌握、理解,也表示欢迎。让我们看看三种不同的翻译。黑暗不理解圣言,圣言就是光。黑暗没有接纳光,也没有接受圣言。 但是,第三种翻译:黑暗没有使光窒息,没有把光当作获胜的统治者。这是在宣告战斗,光明与黑暗的冲突,但也是在宣告胜利。黑暗不能胜过光明。
第二乐章:“曾有一人,是由天主派遣来的,名叫若翰”。这就是洗者若翰。又是一个起点。第一节介绍了绝对的起点:在起初。在起初已有圣言,是天主的话,是光,是生命。在特定的历史时刻,从洗者若翰的宣讲开始,他不是那光,他来是为光作证。真光是圣言,圣言才是来到世界上的真光。
强调这一点很重要。圣言成为光,进入世界。祂来到自己的领域。这个世界、人类、以色列子民,都是通过祂创造的。然而,这个世界、人类、祂自己的子民都不欢迎祂。但是,但这并没有结束。有人欢迎祂,凡是欢迎祂的人,就得到权能,成为天主的子女。这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提法。欢迎圣言意味着有权能成为天主的儿女。
不是自动的过程。权能是赏赐的,机会也是赏赐的。机会慢慢变成行为,欢迎圣言的人会成为天主的儿女。圣言取了肉躯,并非不再是圣言。对若望来说,“肉躯”指的是具体的人性、有限的受造物。“寄居在我们中间”。若望用的动词与《德训篇》第廿四章的一样,“ἐσκήνωσεν”,在我们中间支搭帐篷。这让人想起帐幕,天主的光荣临在于以色列人中间。
天主的圣言已经居住在我们中间,在人性内、人类中间。天主的居所在哪里?帐幕、圣殿、基督的人性。圣言取了肉躯,是天主临在于我们中间,我们看见了、并默观祂的光荣。
福音以“我们”结束。我们知道,作证的门徒作了真实的见证。福音以“我们”开始。 我们,门徒,目击者,默观祂的光荣。对若望来说,这个词很重要,天主的光荣和祂大能的临在。我们这些门徒,目击者,默观天主在这个人身上、在圣言降生的肉躯身上的临在。因为这个人是父的独生子,充满恩宠和真理。
有必要澄清这些词,加以解释。恩宠,在这里的意思是“礼物”,“恩赐”;真理,对若望来说,就是“启示”。专业的说法叫“endiad”,就是用两个词表示同一个概念。恩宠和真理同一件事,就是启示的恩宠。恩宠包括启示。耶稣这个人,圣言取得肉躯的这个人,充满了启示的恩宠,也就是说,祂所说、所做的一切,祂之所是,都是启示。圣言在历史上、在世界上存在时,圣言已经赐下了天主的启示,让人知道天主是谁、天主是怎样的。
第二部分到此结束,开始第三乐章,仍然从若翰开始,他继续宣布:“那在我以后来的,成了在我以前的,因祂原先我而有。从祂的满盈中,我们都领受了恩宠”。满盈是指圣言道成肉身的事实,充满了启示的恩赐。从祂的满盈中,我们,不只是目击者,而是我们所有的人、当时不在耶路撒冷的人、没有用肉眼见过耶稣的人、甚至两千年后的我们,都从祂的满盈中领受了恩宠,而且“恩宠上加恩宠”。这样的翻译也具有深意。
不是一项恩宠上方有另一项恩宠。希腊文用的介词是“ χάριν ἀντὶ χάριτος”。不是说一个在另一个上,而是一个覆盖另一个。因着耶稣的丰盈,天主启示的丰盈,我们得到了“恩宠上加恩宠”。
旧约的恩宠就是启示,但我们接受了更大的恩宠,不是与旧约相反,而是成全、实现旧约。耶稣带来的启示,就是恩宠的满全。下面几节经文解释了这一点。旧约的法律或启示是藉着梅瑟传授的。恩宠和真理却是由耶稣基督而来的。
在希腊文中,有一个动词是单数,犯了语法错误。“恩宠和真理”之后的动词是单数,因为恩宠和真理是同一个概念。启示的恩宠是通过耶稣基督来的。梅瑟带来的法律是第一个恩宠,但完整的启示是耶稣基督带来的恩宠。 从来没有人见过天主,连梅瑟、依撒意亚、旧约的伟大人物,都没有见过天主。只有一位认识天主,祂给我们详述了,祂就是唯一圣子,出自父的唯一圣子,祂就是启示。序言说,耶稣是天父的启示者。
随后的几节叙述耶稣如何启示天父。此时,听完最初的乐章,我们可以继续阅读福音,看看这启示在福音正文中是如何呈现的。
我们已经介绍过了,我希望听过这些对话的人,渴望拿起手中的福音,听听爱徒的见证,用自己的眼看看启示的恩宠。圣言取了肉躯,用你自己的手去触摸这一位,触摸我们中间的天主的光荣,并能像复活节的门徒一样说:“我主,我天主”,把自己的生命交在祂手中。谢谢您观看,但愿您也能像多默、主的双胞胎一样,注目观察之后,开始变得相似基督。